第六交响曲悲怆 作者

合集下载

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悲怆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背景介绍第六交响曲,也称为《悲怆》(Pathétique),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首完成的交响曲之一,以其深沉的忧伤和情感的表现而著名。

第一乐章被普遍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之一,被广泛地演奏和传唱。

教学目标1.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2.能够鉴赏《悲怆》第一乐章3.能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4.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和感受教学过程步骤一:介绍作曲家和作品首先,介绍一下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音乐风格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对音乐史的贡献。

然后,详细地介绍一下《悲怆》交响曲,包括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乐器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步骤二:鉴赏乐曲让学生闭眼倾听《悲怆》第一乐章,让他们专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在听完整首乐曲后,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提示学生注意强的音乐变化和情感表现。

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试着去用语言描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步骤三:探讨乐曲情感在鉴赏过程中,让学生发言探讨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个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步骤四:感性创作结合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进行感性创作,可以是写诗、写散文、画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想法。

同时,也可以演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或者唱歌来分享自己的音乐情感。

教学效果通过该教案,可以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感受到《悲怆》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性的领域中学习和成长,让音乐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1903年冬天,列宁在伦敦听了一部交响曲。

他立即给姐姐写信,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会,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列宁所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从1889年开始,作曲家曾先后三次酝酿构思和起草这部交响曲。

他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

”果然,这部交响曲成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作曲家的绝笔之作。

1893年11月6日《第六(悲怆)交响曲》首演之后十天,柴可夫斯基便不幸患病去世了。

艺术家把他最后的天才火花和哀伤悲他的情感美尼日在大地上。

这都浸透悲哀的作品写于柴可夫斯基悲哀的暮年。

当时,十三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与他绝交。

长期关怀他的妹妹不幸去世。

作曲家在国外遇到童年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又唤起他的激动而痛苦的回忆。

难言的空虚与怅惘压抑着柴可夫斯基的心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黑暗的长夜又加深了作曲家个人悲剧的色彩。

他说:“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

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

在意大利期间,他曾写一首题为《铃兰》的小诗,用文字表达出他的低沉情绪:我们感到人世的欢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但等待着我们的坟墓,却是那么黑暗!”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幻求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冲突着,迸发出悲泪似的音符。

作曲家在一部题为“人生”的交响曲的札记中反复写道:“终曲是死亡——房沉的结果”;“3.失望;4.沉寂地结束”。

但同时,他又写上“胡说厂:“结尾:前进!前进!”而在构思这部悲剧性的巨作中,柴可夫斯基说: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旅程中起腹稿时我常常愉哭失声”。

1893年,作品写成。

巴拉基列夫忧郁地赞叹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这部作品原来没有文字表述的标题与释文。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乐派中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莫斯科音乐学院就是以柴科夫斯基的名字命名的。

第六交响曲《悲怆》B小调,OP.74年,作于1893年,该年10月28日由柴科夫斯基指挥首演,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交响曲》,悲怆的标题是柴科夫斯基弟弟的建议。

柴科夫斯基曾经说明:“这首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

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

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是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1、慢板序奏,低音管奏呻吟似的旋律,B小调,转主部不很快的快板。

第一主题为序奏动机的发展,它快速而具节奏感,给人苦恼、焦躁不安的印象。

形成高潮平静后转行板,弦乐以D大调呈示哀愁而美丽的第二主题,如陷入幻想,再现时强调哀切。

这个主题单簧管呈示后,在短笛弱奏中孤寂中止而进入发展部,活泼的快板,两个主题在排山倒海的节奏中呈示惨烈的搏斗。

进入再现部后,强调最低沉、被撕裂的惨痛。

之后,转快行板的终结部,柔美的旋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2、温雅的快板,D大调,三段体。

主部主要旋律似乎来自俄罗斯民歌,先有、由大提琴呈现,各件乐器反复,在圆舞曲节奏中有不安的空虚感。

中间部为B小调,部分主要旋律以哀歌形式表现,然后主部再现,进入D大调终结部。

3、很活泼的快板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以谐谑曲塔兰特拉舞曲主题始,柴科夫斯基在意大利旅行时对其节奏极感兴趣。

这个主题进行中进行曲主题以片段加入,形成堆积,中间部有一个新乐念反复,再进入悲壮的进行曲,谐谑主题低语般伴奏,使进行曲中隐含有恐惧,进行曲构成对苦恼的爆发,强烈的结束。

4、终曲,悲怆的慢板,B小调,自由的三段体。

悲怆

悲怆

《悲怆》赏析《悲怆》是柴可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它是悲剧三部曲中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

该曲创作与1893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真实地体现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第一次把俄罗斯音乐送上欧洲乐坛,使俄罗斯音乐成为世界的艺术。

19世纪俄国乐坛的世界地位因这位“悲伦”音乐家的声名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虽然大众的喝彩不断,却掩盖不了他内心的绝望,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被摧毁了。

宣泄倾诉情绪的重要通道封闭使他更陷入寂寞悲伤中。

形成了《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正是这样一颗饱受苦难却无法排解的心,在经历过重大创痛后,迸发出最强烈的呐喊,悲怆自然而然的流露。

全章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b小调,4/4拍子)悲怆的调子在序奏中呈现,贯穿全曲。

动荡不定的第一主题与温柔哀婉的第二主题,展开人们在艰辛的生活现实与未来幸福憧憬之间的无奈挣扎。

绝望无助的命运不由自助的走向悲剧灭亡。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 D大调,5/4拍子)起先,A段五拍子的幽雅的圆舞曲,轻盈、柔美、恬适,富有诗意,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幸福世界。

接着B段凄凉、孤寂,无限哀伤,最后再现A段幽雅的舞曲重现,辛酸与甜美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最后曲调由明朗转为阴暗。

作品由第一乐章转到第二乐章,可使人清晰感受到,主人公光临盛大诗意的晚会,虽然一个看似幸福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但这些似乎并不能扭转他极度悲伤的心境,心中的苦闷始终无法排解。

清新、愉悦、迷人的圆舞曲风充满欢快的情绪,而哀伤时时袭来,生活还在顽强地继续,在这样矛盾的两面里无法决择,加重了此刻的哀伤。

至此,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第三乐章:(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G大调,4/4拍子)采用活泼的快板,谐虐行进行曲,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行式。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一曲《柴六》,无尽悲怆

一曲《柴六》,无尽悲怆

一曲《柴六》,无尽悲怆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其第六交响曲《悲怆》。

据传听众纷纷落泪,演出大获成功。

8天后,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去世。

死因至今仍无可信说法。

柴可夫斯基(T chaikovsky,1840 —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官方记载,柴可夫斯基为病逝,因喝到染有霍乱的生水而病亡。

然而这个说法并不能说服所有人。

其一,由于柴可夫斯基有严重的肠胃炎,饮食十分注意。

随意饮下生水之说,难以令人信服。

其二,据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晚年透露,当时染有霍乱的遗体,任何人都不能触碰。

而柴可夫斯基的葬礼上,亲人依然按照惯例,亲吻了他的遗体。

其三,就是那百年来公开的秘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倾向。

不管是由于社会不可容忍,或是由于柴可夫斯基内向、敏感的个性所致,那时他所经受的巨大压力和生活上的诸多变故,足以导致他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学者称,当时俄国一位贵族意欲向沙皇告发柴可夫斯基与其侄子的同性恋行为,他将报告交给了一名叫毕考节的高官。

此人恰恰是柴可夫斯基早年的同学。

毕考节担心如此丑闻不仅会让柴可夫斯基声名狼藉并被流放,还会让母校蒙羞,于是他邀请六名同学一起,劝说、逼迫柴可夫斯基自杀,对外则以霍乱病故为由,以此保住柴可夫斯基的名声,以及减轻其他一些指责。

虽然这样的具体细节只有一部分学者相信,但是柴可夫斯基迫于压力而自杀的说法,却被多数人认同。

回到这首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后,耗尽心血所作的音乐,柴六。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共分四个乐章。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它时,在框架上曾有如是标注:第一部分是“冲动”第二部分是“爱”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是“消失”这是乐曲的第一部分,专业上,称之为第一乐章。

乐章从最开始死亡与沉寂,召唤出生命与冲动。

少年时的柴可夫斯基早年的柴可夫斯基并不是音乐专业学生,十岁时,他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而钢琴,只是他的选修课。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悲”的寓意所在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悲”的寓意所在

个 阶级专 制气 息浓厚的国家,对 文化 的管制 比较专 横。俄 国也并不是没有对 国家发展道路做 出调整 ,只 是文 化水平 、经济 水平等 各方面 都 比较 落后 ,很难赶 上英国、法 国等国家 的发展水平 。著名 的克里米亚战
争是 欧洲许 多国家联合起 来为争夺 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向俄 国宣 战的一场 著名 战争,但最终 ,以俄 国的失 败 告终。失败的原因可想 而知,英国、法国使 用了许 多先进 的武器 ,如线膛枪 、蒸汽船等 ,这些都是俄 国 没见 过的武 器。从 战争的失败来看 ,俄 国的知 识界人 士 已不满 当时的社会现状 ,纷纷要求废 除农奴制 ,因 此 ,近 5 个世 纪的农奴制 终于被废 除了。但 即使如此 ,也赶 不上 欧洲其它 国家 的发展水平 。
柴科 夫斯基 《 第六交 响 曲》 中 “ 悲 "的寓意所在
张 盼 盼
( 山东艺术 学院,山东济 南 2 5 0 0 1 4 )

要 :彼得 ・ 伊 里奇 ・ 柴科夫斯基是俄 罗斯作 曲家 中最为杰 出的一位代表 ,也是 最受欢迎
的作 曲家 , 同时也是俄罗斯 民族 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 的集大成者 , 他 被俄罗斯人 民骄傲地 称为 “ 俄 罗斯音乐 的明灯” 。他 的作 品不计其数 , 第六交响 曲》( 也被称 为 ( ( 悲怆交响曲 ) 是他 最后 一部 作 品,同时也是他 的巅峰之作 ,这首 交响 曲包含 了他 对人 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 以 说是世界观 、人 生观和爱情观 的具体体现 。柴科夫 斯基 一生所创 作的作 品都 可 以用 一个 “ 悲”字 来形 容,而 第六交响 曲 则是 其最高境 界 ,文章具体 阐释 了该 曲中 “ 悲”的寓意。 关键词 :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响 曲》 ;梅克夫人; 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他在创作生涯中最富有情感和最为悲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乐作于1893年,而在当年的10月16日于圣彼得堡首演。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经历着一段情感上的挣扎和痛苦,而这些情感在交响曲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悲怆交响曲”这个名称既显示了作曲家的情感状态,也预示了作品中的主题。

整个交响曲被分为四个乐章:慢板-快板-舞曲-终曲。

柴可夫斯基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这些乐章,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传达给了听众。

第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开端,以悲伤的、沉重的音乐引领听众进入柴可夫斯基的内心世界。

这一乐章的开头是一段温暖而流畅的旋律,充满了深情和哀愁。

柴可夫斯基用悲痛的旋律描绘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

这种情感的表达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让人感受到作曲家的痛苦和内心世界的沉重。

第二乐章是一个明亮而活泼的快板,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乐章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在快乐和活力的背后,听众依然能感受到作曲家内心中那种深沉的伤感,并且这种伤感在柴可夫斯基独特的旋律中找到了表达。

第三乐章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曲。

该舞曲曾被描述为一种悲喜交加的歌舞,其中夹杂着愉悦和痛苦的情感。

这一乐章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活力的旋律将听众带入一个民俗舞蹈的场景中。

然而,在舞曲的背后,柴可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压抑。

这种复杂的情感和矛盾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达到了顶峰。

最后,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以其庄重而沉重的氛围,以及悲伤而充满希望的旋律,将整个交响曲推向了高潮。

柴可夫斯基在这一乐章中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并最终通过音乐表达出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最后,整个交响曲以低沉而深情的旋律结束,给听众留下了思考和回味。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独特而感人的作品,以其深情的音乐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而闻名。

这部交响曲不仅展示了作曲家复杂的情感世界,也让听众得以在音乐中找到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可夫斯基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即慢板、行板式慢板、小步舞曲、终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

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

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

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

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

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即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

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

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

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

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

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

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

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

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