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全面地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兵甲已足”)。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蚤来”即“早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转折(“而青于蓝”)、承接(“锲而不舍”)、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之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有“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因为”(“以其境过清”)、“凭借”(“何以战”)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跑”“败逃”,这里作名词“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一、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指九天以为正兮(“____”通“____”,________)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____”通“____”,________)
▪3.蒲苇纫如丝(“____”通“____”,________)
▪4.奄奄黄昏后(“____”通“____”,________)
▪5.何时可掇(“____”通“____”,________)
▪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____”通“____”________)
▪7.爱而不见,搔首踟蹰(“____”通“____”,________) (“____”通“____”,________)
▪8.说怿女美(“____”通“____”,________) (“____”通“____”,________)
▪9.自牧归荑(“____”通“____”,________)
▪10.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通“____”,________) (“____”通“____”,________)
▪11.来吾道夫先路(“____”通“____”,________)
▪
▪[答案] 1.正证作证 2.取娶娶妻 3.纫韧柔韧牢固 4.奄奄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5.掇辍停止 6.邪耶啊7.爱薆隐藏,遮掩见现出现8.说悦喜爱女汝你9.归馈赠送10.匪非不是女汝你11.道导引导
▪
▪二、古今异义词(写出加点词的古义)
▪1.共事二三年
▪古义:________
▪今义:在一起工作
▪2.叶叶相交通
▪古义:________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3.昔三后之纯粹兮
▪古义:________
▪今义:不掺杂别的成分的
▪4.入门各自媚
▪古义:________
▪今义:得到门径,初步学会
▪5.可怜体无比
▪古义:________
▪今义:值得怜悯
▪6.处分适兄意
▪古义:________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7.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
▪今义:非常感谢
▪8.君家妇难为
▪古义:________
▪今义:多表示使别人为难,或是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的客套话
▪9.本自无教训
▪古义:________
▪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答案] 1.夫妻在一起共同生活。
2.交错。
3.没有杂质,纯正、完美。
4.各自回自己家门。
5.可爱 6.对事情的处理,处置7.多多告诉8.难当9.教养
三、实词的一词多义
【会】【相】
【熟】
【复】【适】
▪[答案] 1.副词,当然,必定/动词,举行盟会/副词,恰好/副词,必然/名词,机会
▪2.副词,互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名词,相貌/名词,丞相/动词,辅佐
▪3.副词,多次/名词,数量/名词,技艺/动词,计算/数词,几,表不确定的数目/动词,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4.动词,间隔/副词,断断续续地/动词,离间/副词,悄悄地/名词,中间
▪5.副词,故意/名词,缘故/连词,所以
▪6.名词,标准,限度/动词,衡量/名词,气度/量词,次,回/动词,越过/动词,揣度
▪7.副词,又,再/形容词,双层的/动词,答复/动词,重叠,复杂
▪8.动词,出嫁/动词,适合,依照/副词,刚刚/动词,到……去/副词,恰好,正好
▪四、虚词的一词多义
【将】【之】
【于】【其】
▪【以】
▪[答案] 1.qiāng,动词,请、希望/助词,不译/动词,率领/动词,扶持/名词,将领/副词,将要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助词,可译为“的”/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动词,到……
去/音节助词,无义
▪3.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形容词词头/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句中语气词,不译/指示代词,那(些)/第三人称代词,“她的”
▪5.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把,拿/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
▪五、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三岁食贫()________
▪2.千万不复全()________
▪3.足以荣汝身()________
▪4.便利此月内()________
▪5.二三其德()________
▪6.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
▪7.纫秋兰以为佩()________
▪8.冬雷震震()________
▪9.夏雨雪()________
▪10.夙兴夜寐()________
▪11.卿当日胜贵()________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_
▪13.逆以煎我怀()________
▪14.天下归心()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2.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荣华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吉利
▪5.数词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指经常改变
▪6.名词作动词取名
▪7.名词作动词连结
▪8.名词作动词打雷
▪9.名词作动词降下
▪10.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1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2.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
▪六、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年岁之不吾与。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鸡鸣桑树颠。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狗吠深巷中。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
▪3.宾语前置句只怕年月不等我。
▪4.状语后置句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鸡(在)桑树顶部打鸣。
▪6.判断句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
▪7.判断句不是我织布缓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
▪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狗(在)深巷中吠叫。
▪9.省略句(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