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预测卷(二)姓名: 班级: 得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选择题(10分)1.把一个等边三角形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后,每个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分别是()。
A.60°和30°B.60°和45°C.45°和30°2.下面分别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和3cm B.2cm、3cm和4cm C.5cm、6cm和7cm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B.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C.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摆成三角形 D.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不小于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A.等边B.直角C.钝角5.如图,一块三角形纸片被撕去了一个角。
原来这块纸片的形状是()三角形。
A.等腰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二、填空题(20分)6.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
7.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是(____)°,这也是一个(____)三角形。
8.小红用一根14cm长的铁丝围成了一个三边长都为整厘米数的三角形,它的边长可能是6cm、_____cm、_____cm.9.我会分类。
平行四边形有______________,梯形有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有___________,钝角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锐角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求下面各三角形中∠1的度数。
∠1=(____)∠1=(____)∠1=(____)11.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______)性。
12.数一数.下图中有________个正方形,有________个长方形.13.用4根木条做成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这个长方形会变成一个________形.14.将房屋的屋架做成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______)。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满分100分得分:班级:姓名:座号:时间:40分钟一、填空题1、首先提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是。
2、地球赤道半径是千米,地球赤道周长是千米。
(选填6378,40091)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
4、地球的内部构造从里到外分为:、、。
5、火山是由于地下的沿着地壳的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6、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7、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的过程叫做风化。
二、判断题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
……………()2、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
……………………………………()3、在地球内部,地幔最薄,地壳最厚。
……………………()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14千米。
…………()5、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
………………………………………………………………()6、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7、在通常的地图上,蓝色越深,表示位置越高,红色越深,表示位置越低。
…………………………………………………………()8、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9、地壳岩层在褶皱时会发生地震。
……………………………()10、1957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三、选择题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2、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海藻、海螺的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是()。
A、湖泊B、大海C、山地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下温度太高B、地壳的运动C、人类的活动4、地球的内部温度(),压力大,那里有炽热的岩浆。
A、低B、高C、与地表一样5、地球的表面有( )的面积被水覆盖。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复习题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复习题(含详细解答)1.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1厘米。
如果上底增加5厘米。
下底减少7厘米,那么就变成一个面积是1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求原来的梯形面积。
2.一个高速公路的路基长360千米,宽60米。
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3.计算下边图形的阴影面积。
(单位:分米)4.图中三角形ABC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AC长8厘米,DE长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ADFC不是正方形)。
5.如右图,长方形被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已知梯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求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6.一个运动场(如图),两头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7.把一批同样的圆木堆成下图的形状,上层是5根,下层是10根,一共6层.如果这批圆木共重26.1吨,每根圆木重多少吨?8.一堆圆木堆成梯形,最上层有3根,最下层有8根,高6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9.一堆圆木,它的横截面形状成等腰梯形.已知圆木最上面一层有12根,最下面的一层有20根,并且下面一层都比上面一层多1根.求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10.木材市场堆放着一堆圆木(形状如图),每下一层都比上一层多1根,这堆木材顶层有14根,共堆了5层,每根圆木价值30.5元。
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这堆圆木价值多少元?11.有一堆粗细均匀的圆木,堆成梯形,最上面的一层有3根圆木,每向下一层增加一根,最下面的一层有22根圆木,一共堆了20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12.有一堆圆木堆成横截面是梯形的木堆,最上层有2根,最下层有8根,每相邻两层相差一根,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13.有一堆圆木堆放在一起(如图),已知最上层有14根,最下层有56根,一共有42层.这堆圆木有多少根?14.求出这组圆木的总根数15.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请你算出图中圆木的根数16.一堆同样的圆木,最下一排是8根,往上每排依次少1根,最上面一排是3根,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17.有一堆圆木堆成梯形,最上面一层3根,最下面一层8根,一共堆了6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18.一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底为52.5cm,高4.8dm,这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19.一块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4dm2,如果它的底是8dm,高是多少?20.一块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如右图),它的面积大约是28平方分米,底是8分米,高大约是多少分米?21.一块交通标志牌(如图),如果它的底是8厘米,高是8.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2.一块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1.5平方分米,如果它的底是8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23.一个形状是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底是 1.3米,高是0.9米,如果用油漆刷这块标志牌的一面,每平方米用油漆0.8千克,至少要用油漆多少千克?24.一个正方形果园,周长是2400米。
备战2022 鲁教版 中考复习 第二单元 专题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同步练习 (教师版)

第二节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2021·扬州中考)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D)A.氢氧化钾B.铝C.金刚石D.水2.(2021·邵阳中考)“化学”一词最早出于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该书把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翻译成“矽(xi)”,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B)A.硒B.硅C.铝D.锡3.(2021·江西中考)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D)A.铝B.铁C.钙D.氧4.(2021·云南中考)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 731 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
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
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B)A.1B.2C.3D.45.(2020·潍坊中考)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6.(2021·自贡中考)不久前,某国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争论。
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
已知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
下列关于氚、氢两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A.属于不同种元素B.都有中子,但数目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7.(2021·安徽中考)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在医学、体育等领域有重要用途。
下列有关富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B)A.属于纯净物B.含氢、氧两种元素C.所含氢分子不运动D.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8.(2021·济宁中考)下面对于过氧化氢(H2O2)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C)A.过氧化氢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过氧化氢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C.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过氧化氢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9.(2021·河北中考)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
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D)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10.(2021·邵阳中考)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C)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1.(2021·云南中考)如图为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C)A.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C.氟原子易失电子D.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12.(2021·东营中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13.(2021·怀化中考)氟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防治龋齿,它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参1、2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参1、2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填空题1、压缩空⽓有弹性,空⽓被压缩的程度越⼤,产⽣的弹⼒越⼤。
2、空⽓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同体积的冷空⽓轻。
4、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地⾯上各个地⽅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主要是由氧⽓、氮⽓和少量的⼆氧化碳、⽔蒸⽓等⽓体混合⽽成。
6、如果空⽓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就被污染了。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5、云和雾就是⽔蒸⽓。
(×)改为:云和雾是⽔蒸⽓遇冷凝结成的聚在⼀起的极⼩⽔滴。
三、问答题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如:蜡烛、巧克⼒、松⾹等遇热会熔化成液体,遇冷会凝结成固体。
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如:固体、液体、⽓体热胀冷缩。
2、在⽣活中,⼈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答:使乒乓球变⿎、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的⽓不要充太⾜,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积⽔泥地上的夹缝、桥⾯上的缝隙等。
3、为什么锅把⽤塑料制作,⽽锅⾝⽤⾦属制作?答:因为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属吸热快,可以尽快将菜做熟。
塑料吸热慢,避免做菜时烫伤。
4、为什么冬天时⼈们喜欢穿深⾊的⾐服,⽽在夏天喜欢穿浅⾊⾐服?答:因为同种物质表⾯颜⾊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深⾊⾐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天会感觉温暖;浅⾊⾐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
5、空⽓会热胀冷缩吗?请设计⼀个实验证明。
实验名称:研究⽓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球、⽔槽2个、平底烧瓶、热⽔、冷⽔实验过程:(1)把⽓球套在平底烧瓶⼝(2)把烧瓶放在热⽔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苏教版⼩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单元重点复习题⼀、填空题:1、空⽓是⽓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题 第二单元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B. 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 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D.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2. 有些动物如青蛙、蛇等,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躲避敌害3.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D. 生物适应环境4. 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土壤5. 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A. 生物依赖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与环境无关D. 生物适应环境6.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最完整的是()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制约C. 生物对环境无影响D. 生物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7.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因素的是()A. 阳光B. 空气C. 其他生物D. 前述三项8. 有些蝗虫在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这说明()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生物能够改变环境9. 山里一块花生地,由于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花生产量都较差,这是()A. 杂草与花生树互利共生的结果B. 杂草与花生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C. 杂草寄生在花生上的结果D. 花生的生活促进了杂草的生长的结果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合作关系C. 竞争关系D. 寄生关系11. 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B.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C. 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D. 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12.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这可以体现()A. 生物适应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环境改变生物D. 生物影响环境13. 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优选)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 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
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 2 ,在毛细血管中的
5
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 1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
40
流动多少厘米?
50× 2 × 1 = 1(厘米)
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 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 系。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
3.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 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学校图书室去年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 增加了235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 1、找出单位“1”的量, 2、写出数量关系式 。 3、独立列式计算后,和同伴交流解题思路。
5 7
2.六年级学生去植树,男生植树320棵,比 4 女生多植5 ,女生植了多少棵?
学校食堂买来一些蔬菜。茄子 2来8豆千角克多,少比千豆克角?的重量少15 。买
水果店运来一些水果。菠萝的 筐,数运比来苹 苹果 果少 多少23。筐运?来菠萝20筐
5 40 2ຫໍສະໝຸດ 50×2 51 40
=
1(厘米)
2
答: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 1 厘米。
2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2.
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
3 4
,
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 2 。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3
40× 3 × 2 =20(年)
43
40×
3 4
2 3
=20(年)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综合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综合复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选择题1.走马灯是利用了()原理制成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2.如图,炉子产生的热传递给男孩的方式是()。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3.热传递的方式有()。
A.热传导B.对流C.热辐射D.热传导、对流、热辐射4.蒸馒头是利用了()。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5.电暖器是利用()的方式来工作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A.热传导B.热胀冷缩C.热对流D.热辐射7.太阳散发的热量是通过()方式传到地球上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8.冬天,明明抱着热水袋取暖,这种传热方式属于()。
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9.观察下图,图中的热量传递的形式是()。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10.()是指依靠液体或气体本身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11.下列哪种方式不是热的传播方式?()A.对流B.热辐射C.直射D.热传导12.一个瘪了但没有破裂的乒乓球浸没在热水中可以恢复原样,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A.热传递B.热胀冷缩C.热辐射1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14.如下图,把金属汤勺放在热水里,过一会汤勺的手柄也热了,这种传热方式我们称为()。
A.热传递B.热传导C.热辐射D.对流15.每段铁轨之间留有缝隙,主要是为了防止()。
A.热胀冷缩B.热传导C.热对流D.热辐射16.用手拿一个勺子,将勺子的一部分放入热水中,热水中的热主要是通过()的方式传递到勺底,然后传递到勺柄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17.杯子里的水受热部分会上升,比较冷的部分会下降,于是不断循环,流动的水就把热带到了各部分,使整杯水热起来,这种传热方式叫()。
A.热辐射B.对流C.热传导18.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要把一壶水烧开,必须在水的下方加热,这利用了()的热传递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题第一部分字词狭隘热忱纯粹派遣鄙薄殉职热忱毋宁啁啾翌日笃信宽宥窒息灼热殉职旁骛亵渎胸襟jīn 摒bìng弃迥jiǒng异芥jiâ蒂dì嫉jí妒dù缅miăn怀揣chuăi摩萎wěi缩强聒guō不舍骈pián进咽yàn气鄙bǐ薄旁骛wù亵xiâ渎dú骈pián进显赫hâ和睦mù迥jiǒng异鸿儒rú优柔寡断精益求精拈轻怕重微不足道麻木不仁冷冷清清精益求精见异思迁强聒不舍不二法门第二部分默写题: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1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1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一个一个,一个。
16、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④《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⑤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7、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18、孔子说:“。
”19、孔子自述生平,说道:“。
第三部分诗歌赏析一、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这是一首饯别诗,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地名)与李云(人名)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诗歌采用的是直抒胸臆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闷,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句诗好在哪里?诗人的愁思汹涌如流水,到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力想摆脱忧愁,但实际上愁上加愁,无计可除,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极度忧愁的感情3、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楚,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具体,使人易于理解表现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4、“长风一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二、阅读《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共4分)2、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3、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什么内容?上阕写景创造出怎样的意境?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写边塞秋色,创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下阕侧重于抒情,写思乡忧国之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爱国的情怀和思乡的苦闷的矛盾心理。
7、“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将军白发征夫泪。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这句中的“人”是指哪些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
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9、“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我国古代诗人抒发思乡情感的诗句很多,请你积累:(写出原诗句两句,并写明出处)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三、品读《天净沙·秋思》,然后回答。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从这首小令中的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深秋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又能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游子在悲秋思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萧瑟凄凉的意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读过这首小令的人,都觉得这首小令写景不同凡响,尤其是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极为传神,请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瘦”字不但写出了长途跋涉马儿疲惫,而且使人想象到马背上的游子,因思乡情切,日夜兼程的情景。
5、“断肠人”指的是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为什么?答: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7.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8、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游子思归图”9、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所构成的凄美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是,一个人牵着一批瘦马缓缓行走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第四部分《陋室铭》训练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苔痕上.阶绿(长上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5.无案牍之劳形..(大儒,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二、翻译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
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3分)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