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7生命之舟》word教案 (2)

7*生命之舟一、新课导入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靠拢(lǒnɡ) 簰洲湾(pái) 溃口(kuì)障碍(ài) 穿梭(suō) 迂回(yū)肆虐(sì nüè)2.生词注解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次数多。
靠拢:挨近,靠近。
迂回:回旋、环绕。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理清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点拨明确】标题:生命之舟导语:8月1日晚上8点20分,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主体: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
背景: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结语:到2号上午10点……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二)深层理解【点拨明确】时间顺序。
【点拨明确】二号冲锋舟。
【点拨明确】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四、走进语言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点拨明确】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身处逆境,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广大百姓。
2.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点拨明确】表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救人的决心。
五、板书设计生命之舟六、拓展延伸(多媒体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感人场面和歌曲《为了谁》)大浪淘净英雄,而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那千万双泡白了的手,那千万张晒黑的脸给了我们太多的爱与感动,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的坚强与勇气,力量与自信,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关键句子的理解。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关键句子。
3.课堂活动3.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2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5.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7.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1.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生命之舟》这篇文章。
”1.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生命之舟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生命之舟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
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
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
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
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
(见参考资料)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生:时间顺序。
梁家新《生命之舟》原文阅读第九届长江韬奋奖参评者梁家新,获奖作品:《生命之舟》1998年8月1日午夜,长江嘉鱼簰洲湾溃口,8万多群众生死未卜,梁家新同志带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指挥记者搭乘武警第一艘救人冲锋舟深入灾区,采拍了《生命之舟》,该片结构巧妙、语言精当、镜头感人,真实地再现了武警官兵不怕牺牲抢救受灾群众的珍贵场景,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记者不顾安危深入一线的职业作风。
特别是\'小江珊\'的画面,成为1998年抗洪的经典。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 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
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
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
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
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
(见参考资料)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生:时间顺序。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靠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xx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
大家还记得xx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
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
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xx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xx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并思考: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释疑:第一题: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xx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
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时间:xx年8月1日晚8:20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

四、分析人物
分析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的做法;
分析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同桌合作讨论得出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 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 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 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 悲剧和灾难。 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 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 极性
二、掌握字词、正音正 义
簰骇
溃 梭
结合注释,查找字典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自由阅读,熟悉课文。
(2)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
(3)老师点拨师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讨论幻灯片中展示的问题,然后派代表进行总结。
回顾课文
相互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文版八上《生命之舟》word教案2篇

课题:生命之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生动、简明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比较,并结合他们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然后体会思想情感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的感激、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2.体会解说词的特点难点: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法、联系实际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介本文的体裁:电视新闻2.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教师提问:(1)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用一句话说说。
(2)为什么说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言。
4.学生听教师讲述的情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并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5.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自己观看电视的感受,说说电视新闻的特点及语言特点。
6.教师结合本文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7.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
(见板书设计)三.设计情景,情感激发(见教师用书第79页)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五.、教师总结本课六.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的特点:1.视象性 2综合性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教学反思:电视新闻与一般新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而文章内容比较浅显,引导学生自学即可。
一、课程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见参考资料)
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
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生:时间顺序。
2.辨字组词。
暮()洲()梭()逐()虐()
幕()州()俊()遂()谑()
3.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水和矿物质盐类,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也参与躯体的组成,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并且但是B.即使而且但是
C虽然而且但是D.如果而且那么
4.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语文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
四.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2)同期声:(3)率先:(4)肆虐: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课时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提醒学生感受电视解说词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靠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