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历史高考高效复习策略三
高三历史如何高效复习的方法

高三历史如何高效复习的方法历史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历史如何高效复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如何高效复习的方法: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如魏晋南北朝,高考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这四大角度,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识别,无论所给材料如何变换,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知识的清晰定位。
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学生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时段内所有知识点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师处加以指导完善,尽量背诵识记,基础知识问题就不大了。
2、重点知识突破高考虽然没有必然规律,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当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前些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都应该是我们准备的重点。
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了新闻热点词汇。
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等相关知识必然是考试热点,当然需要特别准备。
此类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你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整理。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方法:1.高考发展的新趋向。
高考的考查由知识覆盖到能力覆盖,发展到目前的知识覆盖与能力覆盖并举的高度。
考查要求越来越高,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面临严重的挑战。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实现教学与高考选拔接轨,全面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2.教育规律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完全由教师支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学生支配的自由主义“牧羊式”学习,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纯粹的“知识型”教学,过于简单化;四是纯粹的“能力型”教学,脱离基础,是一种拔苗式教学。
2019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计划

2019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计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计划xxxx届高考已落下帷幕,xxxx届高考的战鼓已经敲响,为赢得明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好的成绩,经历史学科老师共同讨论,特制订xxxx年高三备考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本届我校高三文科共4个班,200多人,基础较差。
所以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二、指导思想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1、三轮复习第一轮专题复习,力求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
要求在复习中做到全、细、实,针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务必各个突破,不留盲点,准确深入、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加通史复习,巩固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大纲要求的阅读、比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考前辅导强化,注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做题技巧,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高考。
2、具体安排一轮复习:xxxx年5月10日-10月10日,必修一《政治史》xxxx年10月10日-12月10日,必修二《经济史》。
xxxx年12月10日-xxxx年2月10日,必修三《文化史》。
二轮复习:xxxx年2月10日-3月5日中外古代史xxxx年3月5日-3月25日中外近代史xxxx年3月25日-4月25日中外现代史三轮复习:xxxx年4月25日-5月30日回归考试说明,综合练习,模考。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阶段的高效复习

关键词一:相对稳定
限时训练
高考 学科考试
时间 50分钟 50分钟 试题量 12+3 40+1(30+2)
关键词二:延续与拓展
每年高考命题在命题思路、选 项设置等方面存在延续性;同 时注意在原题基础上的拓展。
2017年全国卷一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备考的困惑: 1、在面与点之间纠结。 2、为什么我复习的高考不考。 3、明知道考查方向,却力不从心。 通常的做法: 1、夯实基础知识。 2、大量的习题练习。
1
FIRST
2
SECOND
3
THIRD
1
研究高考
关键词一:相对稳定
高考试题的结构、题型、分 值相对稳定。
关键词一:相对稳定
2018年全国卷一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 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 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 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 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前144年 前106年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8年全国卷一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 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 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 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 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 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 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 史意义。(9分)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复习备考策略

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理解的世界的“根据 地”,如果这个“根据地”是与世隔绝的,它就 将是一潭死水;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精神世界 生长的种子,如果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与学生已有 知识和经验相脱离的,那么,精神的种子就没有 发芽的土壤,更不用说生根、开花、结果了。从 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宽度在哪里,课堂教 学的边界就在哪里;日常生活的边界在哪里,课 堂教学的边界就在哪里。
精研试题,一战而胜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复习备考策略
2018.9.9
从命题的角度看高考复习为何要 Nhomakorabea究试题试卷是样本,试卷是信息!这是我们教学尤其是 考试命题应该遵守的文本格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素养立 意的考查方向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 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试题、适应高考,是一个 理性的选择。 ——陕西省西安中学郭福斌
(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 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 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 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 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 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 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 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 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 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 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及应试技巧一、2018年高考全国2卷命题特点: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历史,试卷考查内容和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
在有所变化的同时保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的平稳,延续新课标2文综卷的特色,题目平和、朴实,无偏怪题,难度控制理想。
1.考查方向保持稳定。
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
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均为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对考生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较为全面。
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须结合所学知识。
2.试题难度较为平稳。
命题材料简洁明了,没有大的阅读障碍。
材料体现的逻辑关系清晰贯通,指向性明确具体,考生容易归纳总结出材料主题。
选择题区分度较大,多数试题学生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材料分析题中的第41题与42题,材料线索清晰,第42题设问开放,能让考生有话可说;选做题部分均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
试卷较好地把握住试题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在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明确主题之后联系教材有关内容来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3.注重能力考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的学科能力来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均有考查。
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在试卷中也得到较好地体现。
如第24题借助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命题均以材料出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如第25题和35题所体现的考查方向;对考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能够充分体现。
总体来看,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4.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
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是什么

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是什么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在高考众多科目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科类学科,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清晰的历史思维。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高考历史复习呢?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繁多且琐碎,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梳理,制作成时间轴。
在时间轴上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例如,中国古代史可以从夏商周开始,依次经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世界史可以从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开始,到中世纪、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再到现代世界的格局演变。
同时,也可以按照专题进行整理,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发展史、文化思想史等。
以政治制度史为例,中国古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和发展规律。
通过构建这样的知识框架,能够让考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点的混乱和遗漏,在答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和调用相关知识。
二、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历史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对于这些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而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以“封建制度”为例,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在中国和欧洲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运用自如,不会出现概念混淆或错误运用的情况。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请教老师等方式,对重点概念进行深入探究。
同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来理解概念,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加深记忆。
三、注重史料分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高考历史试题中也经常会出现史料分析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读懂史料。
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表、图片等。
2019年历史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撷英篇自新课改以来,历史高考试题在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的同时又有一些微观指向,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能使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做到有纲可循、有的放矢。
根据日常教学实际,制订高三复习备考计划如下:一、以一轮复习为高三复习备考重点,夯实学生基础初中学生以浅层记忆来应付教师检查,忽略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进入高中后,历史学科的初高中学科思维发生重大转变。
但学生仍囿于传统学习思维的限制,肤浅、教条、零碎和散乱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致使高一高二历史学习不尽如人意。
高三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所以高考复习中应抓好一轮复习教学工作,夯实学生基础。
1.构建学科知识逻辑,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体系学生历史学习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记忆背诵,忽略历史学科有自身的知识逻辑和学科思维含量,更无法良好地运用知识去应对立意高深的高考题。
一轮复习教学工作应侧重明确学科知识逻辑,帮助学生内化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一轮备考应从教材编写逻辑入手,以专题构建出发,挖掘教科书中的隐性知识、梳理历史线索、构建专题主干知识。
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通过理解达到深层次记忆,以降低学生课下历史学习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2.注重概念阐释,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高中历史学习难处大都在概念理解上。
高一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浅尝辄止。
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轮复习的课堂上加大对重点历史概念讲解的力度。
帮助学生厘清概念,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部分,区分易混概念。
以概念的阐述形成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打通学生历史学习的“难点”和“死结”。
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
有不少学生即使初高中已经学过,但高三复习的时候仍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有的同学虽然深入理解了,但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特性,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甚至有些同学在答题时随意性特别大,出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说法。
教师应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何为殖民地社会,何为封建社会。
如果继续引申的话,应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起来,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最新-2019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精品

2019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
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