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案次页(-(2)

合集下载

针灸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针灸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2)

针灸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医针灸逐渐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治疗方式。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在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成为了一门独特的、热门的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使学生对针灸学的本质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独立、安全地运用针灸技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二、课程设置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针灸学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以及穴位学、刺激反应等基础知识。

2. 针灸操作技能本部分为实践课程,主要讲解和演示针灸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包括准备工作、术语解释、针灸操作的技巧和方法等。

同时,本部分也涉及针灸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3. 针灸临床应用本部分介绍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常用的针灸配合疗法、临床用药相互作用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临床实习、案例讨论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针灸技术,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并邀请一线临床医生进行讲解和实践演示。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综合评价和考试结合的方式。

其中,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临床实习的成绩占总分的50%;期末考试占50%。

在考试过程中,将重点考查学生对针灸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课程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成果:•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针灸操作的要领,能够独立实施针灸操作;•能够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配合疗法;•具备初步的临床实践能力和针灸治疗的安全意识,能够安全、规范地实施临床针灸操作。

六、总结本课程是一门针对专业医学人员的必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为其未来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次页♣讲次:第4周/ 第4次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

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三、足阳明胃经45min♣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针灸学》讲稿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释:1.胃口:胃之上口。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教案首页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针灸学》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1. 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2. 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

重点: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和临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针灸模型、针灸针、火罐等。

学具:针灸学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了解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针法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三、针法操作演示(10分钟)教师利用针灸模型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针法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五、针灸治疗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使用的针法及其适应症,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板书设计:针灸学第四章耳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头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电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火罐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梅花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作业设计:1. 请简述耳针法的操作要领。

2. 请列举三种头针法的适应症。

3. 请说明电针法的操作步骤。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5、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23日教案完成时间:2006年1月8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基础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针推专升本科班
任课老师
王民集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经络的生理作用、病理变化。
2、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运用。
3、了解经络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40分钟)
2、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钟)
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针灸学教案课时安排:共5章,每章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4. 学会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讨论二、第一章:针灸学概述教学内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针灸学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1.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学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三、第二章:针灸基本技术教学内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重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演示:展示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补泻手法。

3.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针灸操作。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实际针灸操作,了解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四、第三章:常用穴位教学内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3.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和记忆方法。

教学重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难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讲解:详细讲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名称、功能和主治疾病。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教案课程名称:针灸学任课教师:XXX年级、专业、层次:2009级本科6班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二章腧穴概述章节:第一节腧穴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基本教材及参考书:XXX《针灸学》、XXX《针灸学》、XXX《针灸学》、XXX《针灸学》、XXX《经络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

3.熟悉腧穴的命名。

4.了解腧穴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腧穴的发展(10分钟)2.腧穴的分类(50分钟)3.腧穴的命名(40分钟)4.腧穴的主治特点(20分钟)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交互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方法,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

难点:掌握经穴、奇穴、阿是穴的特点。

经穴:有名、有位、定经、定主治;奇穴:有名、有位,但不定经,对某种病证疗效显著;阿是穴:“以痛为输”。

基本内容:第二章腧穴总述腧穴是指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刺激部位。

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历史的进展是逐渐发展的。

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从腧穴的发展来看,是从最初的“以痛为输”(无定名、无定位),发展到以后的“既有定名,又有定位”。

从散在的经验积累,到系统的理论概括,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的结果。

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

简称“经穴”。

2.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固定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穴。

3.阿是穴:就“啊”字而言,“啊”有“痛”之意,“啊”是形象的以病人呼出的痛声来命名。

因其按压病人的痛处,病人会“啊”一声。

三、腧穴的命名:1.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2.参照动植物命名。

本文介绍了腧穴主治规律中的分部主治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的相关知识。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教案标题: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2. 掌握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领。

3. 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作用。

4. 学会运用中医针灸学进行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中医针灸学概述a.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围。

b. 解释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 探讨中医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2. 针灸学理论体系a. 介绍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的分布、运行规律等。

b. 阐述经络与针灸治疗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

c.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针灸学技法与操作要领a. 演示常用的针灸技法,如刺、捻、按、推等。

b. 强调操作要领,包括针刺深度、角度、速度等的掌握。

c.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供真人模型或实验动物进行实操。

4. 针灸穴位与主要作用a. 列举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功能。

b. 解释每个穴位的选取原则和运用方法。

c.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定位穴位并实施针灸治疗。

5.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a. 介绍常见疾病如头痛、颈肩痛、消化不良等的针灸治疗方法。

b. 分析每种疾病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c. 进行病例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针灸治疗。

三、教学资源:1. 电子教材、教案和辅助教具2. 针灸人体穴位模型3. 针灸纸板等实操工具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表现评估:通过对学生针灸操作的准确性、技巧性以及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针灸学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应用。

五、教学建议与指导: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针灸的疗效和技法的应用。

2. 强调安全操作和卫生要求,确保学生在实操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针灸学教案下载

针灸学教案下载

针灸学教案教案:针灸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穴位。

教材章节为《针灸学》的第一章,内容包括:针灸的历史发展、针灸的理论基础、常用穴位介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

2. 掌握常用的穴位及其位置和功能。

3. 能够正确进行针灸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难点:针灸操作的技巧和适用病症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针灸模型、针灸针、穴位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针灸治疗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针灸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介绍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3. 演示:使用针灸模型进行穴位定位和针灸操作的演示。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针灸操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巩固:通过穴位图和彩色笔,让学生自己标记常用穴位,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针灸的历史发展2. 针灸的理论基础3. 常用穴位及其功能七、作业设计1. 简述针灸的历史发展。

2. 列举三个常用穴位并说明其功能。

3. 描述针灸操作的基本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穴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针灸操作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正确进行针灸。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1. 研究其他穴位的应用和功能。

2. 深入了解针灸治疗特定病症的案例和经验。

3. 探索针灸学的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以及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对教材《针灸学》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针灸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熟悉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能正确应用针灸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12周/ 第12次
内容:治疗各论;头面躯体痛证头痛、面痛、漏肩风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七章治疗各论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录像等。

掌握内容:头痛、面痛、漏肩风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熟悉内容:头痛、面痛、漏肩风的概念、病因病机,
了解内容:针灸治疗头痛、面痛、漏肩风的现代研究进展。

重点:头痛、面痛、漏肩风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
展现头痛、面痛、漏肩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配穴。

难点: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

拓展:头痛、面痛、漏肩风的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案例。

激趣:古代关于头痛、面痛、漏肩风的医案。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

教学采用多媒体及录像、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头痛、面痛、漏肩风的针灸治疗原则、配穴处方等。

二面痛35min
三漏肩风40
四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头痛的经络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2.面痛治疗中应用哪些针刺手法?
3.漏肩风的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4. 预习下次课内容:第七章治疗各论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肘劳腰痛痹证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针灸学》讲稿
下篇针灸应用
第七章治疗各论
头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二、病因病机
1.外感------邪袭三阳,上扰清空
情志失调--肝郁化火,肝阳上亢
2.内伤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痰上蒙
气血亏虚,不能上荣
久病体虚肾水不足,脑海失养
3.外伤------络脉瘀阻,气血不畅
三、辨证:
1.外感头痛:
(1)风寒
(2)风热
(3)风湿
2.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
(2)肾虚
(3)血虚
(4)痰浊
(5)瘀血
要点:
1.辨内伤、外感:
2.辨证候虚实:
3.辨头痛部位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
主穴:
配穴:
操作:
方义:
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处方:
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前顶、太冲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阳白
侧头部:率谷、太阳、侠溪、阿是、风池、外关
后头部:后顶、天柱、昆仑、阿是、风府
(2)内伤头痛
实证:
治法:
主穴:
配穴:
方义:
操作:
虚证:
治法:
主穴:
配穴:
方义:
操作:
2.其他治疗
五、按语
1.针刺对头痛疗效评价:
2.查明原因,治疗原发病:
面痛
一、概述
面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面部(眼、面颊部)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

二、病因病机
1.中医认识:
2.现代医学认识:
三、辨证:
主症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配穴:
操作:
方义;
临床治疗方法
按疼痛部位,结合辨证用穴。

第一支痛: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头维
第二支痛:四白、颧髎、下关、迎香、
第三支痛:下关、颊车、夹承浆、大迎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2)刺络拔罐法
(3)皮肤针法
五、按语
1.影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因素
2.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
漏肩风
一、概述
漏肩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3:1),左侧多于右侧,少数病例两侧同时罹患。

西医认为: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腱鞘炎,冈上肌炎或肩峰下滑馕炎。

某些与感染病灶或内分泌功能有关。

西医称为肩关节周围炎。

也有人将此症命名为肩部肌肉筋膜症候群。

二、病因病机
1.西医病因
1)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结缔组织、肌筋膜的退行性病变
2)颈椎变性及不稳定
3)肺结核及胃肠或颜面疾患而引起的关联痛
4)高血压及代谢性疾患,引起肩关节周围肌肉充血和异常紧张。

5)交感神经过渡紧张型者
2.中医病因病机
病位:肩部的经脉和经筋
病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
三、辨证
主症:1.疼痛
2.功能活动受限
早期以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分度:
1)轻度
2)中度
3)重度
1)手太阴经证:疼痛主要在肩关节及手臂内前侧。

2)手太阳经证:疼痛以肩后肩胛及为主。

3)手阳明经证:疼痛以肩前部为主。

4)手少阳经证:疼痛以肩外侧为主。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配穴
操作
方义
临床分型治疗:
1)手太阴经证:肩髃、肩前、天府、尺泽、手三里、太渊。

2)手太阳经证:臑俞、天宗、臑会、天井、支正、后溪。

3)手阳明经证: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

4)手少阳经证:手三里、外关。

临床选穴方法:
1)近部:肩三针
2)辨经与远近结合:
手太阴:近:鱼际。

远:三阴交、悬钟
手阳明:近:合谷。

远:条口、承山。

手少阳:近:中渚。

远:少泽、听宫。

3)五输之“输穴”(“输主体重节通”“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手太阴:太渊
手阳明:二间
手少阳:中渚
4)经验用穴:肩痛穴、中平、颈中。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2)穴位注射法
(3)小针刀法
(4)物理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SSP)韩氏经皮穴位及神经刺激疗法(Hans)
五、按语
1.
2.功能锻炼日益受到重视:1)爬墙
2)拉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