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针灸学教案

2024版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目录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针灸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针灸学的安全与风险防控•针灸学教学与实践01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针灸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的历史与发展历史针灸学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繁荣于当代。

发展针灸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经络学说01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理论0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腧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灸方法03刺灸方法是针灸学的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

02CATALOGUE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其中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但有明确位置和名称的穴位,阿是穴则是指无固定名称和位置,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穴位。

腧穴的定位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找到穴位的位置。

2024版针灸学教案完整版

2024版针灸学教案完整版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 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以 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 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 防治疾病的作用。穴位遍布全身,按部位可分为头面部、躯干部和四肢部。
激光照射在针灸中的应用
激光针灸
利用激光照射穴位,无痛、 无菌、非侵入性,适用于 多种疾病的治疗。
激光参数
包括波长、功率、照射时 间等,不同参数对治疗效 果有影响,需根据病情和 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优缺点分析
激光针灸具有无痛、安全 等优点,但治疗效果相对 较慢,需多次治疗。
超声波在针灸中的尝试和探索
操作方法
针对儿童的特点,针灸治疗时可采用 浅刺、速刺等手法,以减少疼痛感和 恐惧心理。同时,可结合推拿、按摩 等手法以提高疗效。
老年人针灸保健与康复措施
保健措施
老年人针灸保健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可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保健灸法。
康复措施
针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针灸治疗可结合拔罐、刮痧等疗法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
04
现代医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电刺激在针灸中的辅助作用
01
02
03
电针技术
通过电流刺激穴位,增强 针灸效果,常用于治疗疼 痛、神经系统疾病等。
电刺激参数
包括频率、波形、强度等, 不同参数对治疗效果有影 响,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 异进行调整。
安全性问题
电刺激在应用中需注意电 流强度和时间等,避免对 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针灸学电子教案模板范文

针灸学电子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授课地点:[具体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2)熟悉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3)掌握常用针灸操作技术,如针刺、艾灸、拔罐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信念;(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1)介绍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2)阐述学习针灸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授新课(1)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2)常用针灸操作技术;(3)针灸临床应用。

3. 课堂讨论(1)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2)针灸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4.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在临床中的应用;(3)撰写一篇关于针灸学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临床案例,使学生了解针灸学的实际应用;3. 实践操作法:教授学生常用针灸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1.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2. 教学挂图:直观展示经络、腧穴的位置和特点;3. 实物模型:辅助学生掌握针灸操作技术;4. 临床案例视频:让学生了解针灸学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熟练程度;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4. 考核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针灸学的教学设计

针灸学的教学设计
01
02
参考书:《针灸学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经验集》、《针灸治疗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针灸学在线课程、针灸学视频教程、针灸学论坛等
03
04
实践教学资源:针灸临床实习基地、针灸治疗中心等
网络资源
针灸学在线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针灸学电子书籍:提供各种针灸学电子书籍和资料下载
针灸学论坛:可以与其他针灸学爱好者交流经验和心得
终结性评价
评价目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评价方式:笔试、实际操作、访谈等
评价结果:给出分数或等级,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
学生反馈与改进措施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等
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培训与进修机制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提供教师发展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创新项目
建立教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
教师团队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教学中,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反馈: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06
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资质与经验要求
具备针灸学专业背景,熟悉针灸理论和实践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针灸科教案及讲稿模板范文

针灸科教案及讲稿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专业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掌握针刺、灸法等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针灸的兴趣,增强中医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斜刺法、直刺法等。

2. 灸法:艾灸、拔罐、刮痧等。

教学难点:1. 针刺手法要领的掌握。

2. 针灸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针灸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讲解提插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捻转法:讲解捻转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斜刺法:讲解斜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4)直刺法:讲解直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 灸法:(1)艾灸:讲解艾灸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拔罐:讲解拔罐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刮痧:讲解刮痧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轮流进行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教师巡回检查,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练掌握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撰写一篇关于针灸操作心得体会的短文。

教学讲稿: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针灸的基本手法与操作。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掌握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对于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手法要领:快速刺入皮肤,提插幅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2)捻转法:手法要领:手持针柄,左右旋转,角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3)斜刺法:手法要领:针尖向斜上方刺入,角度约为30°-45°。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教案首页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针灸学》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1. 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2. 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

重点: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和临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针灸模型、针灸针、火罐等。

学具:针灸学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了解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针法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三、针法操作演示(10分钟)教师利用针灸模型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针法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五、针灸治疗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使用的针法及其适应症,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板书设计:针灸学第四章耳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头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电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火罐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梅花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作业设计:1. 请简述耳针法的操作要领。

2. 请列举三种头针法的适应症。

3. 请说明电针法的操作步骤。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针灸学教案课时安排:共5章,每章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4. 学会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讨论二、第一章:针灸学概述教学内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针灸学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1.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学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三、第二章:针灸基本技术教学内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重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演示:展示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补泻手法。

3.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针灸操作。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实际针灸操作,了解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四、第三章:常用穴位教学内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3.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和记忆方法。

教学重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难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讲解:详细讲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名称、功能和主治疾病。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教案标题: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2. 掌握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领。

3. 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作用。

4. 学会运用中医针灸学进行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中医针灸学概述a.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围。

b. 解释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 探讨中医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2. 针灸学理论体系a. 介绍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的分布、运行规律等。

b. 阐述经络与针灸治疗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

c.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针灸学技法与操作要领a. 演示常用的针灸技法,如刺、捻、按、推等。

b. 强调操作要领,包括针刺深度、角度、速度等的掌握。

c.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供真人模型或实验动物进行实操。

4. 针灸穴位与主要作用a. 列举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功能。

b. 解释每个穴位的选取原则和运用方法。

c.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定位穴位并实施针灸治疗。

5.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a. 介绍常见疾病如头痛、颈肩痛、消化不良等的针灸治疗方法。

b. 分析每种疾病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c. 进行病例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针灸治疗。

三、教学资源:1. 电子教材、教案和辅助教具2. 针灸人体穴位模型3. 针灸纸板等实操工具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表现评估:通过对学生针灸操作的准确性、技巧性以及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针灸学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应用。

五、教学建议与指导: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针灸的疗效和技法的应用。

2. 强调安全操作和卫生要求,确保学生在实操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笫三节特定穴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何树槐.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3.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4.刘冠军.针灸学,第6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难点:五输与五行的配伍关系:主要是阴经与阳经与五行配伍的区别,阴井木,阳井金的五行配伍关系。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症。
(二)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症,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2.何树槐.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3.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4.刘冠军.针灸学,第6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5.李鼎.经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
熟悉腧穴的命名。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意义: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且具有特殊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20分钟);
特定穴的概述:(10分钟);
五输穴:(40分钟);
原穴、络穴:(20分钟);
背俞穴、募穴:(20分钟);
郄穴:(10分钟)。
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交互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腧穴主治规律的分经主治。特定穴的内容、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的含义、分布、内容及临床应用。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简称“经穴”。
2.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固定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穴。
3.阿是穴:就“啊”字而言,“啊”有“痛”之意,“啊”是形象的以病人呼出的痛声来命名。因其按压病人的痛处,病人会“啊”一声。
三、腧穴的命名:
教案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11年3月4日教案完成时间:2011年2月10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2009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结合本科6班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腧穴概述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简述腧穴的概念及其分类。
2.试述经穴、奇穴、阿是穴的特点。
3.试举例说明腧穴的主治特点。
实施情况
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5次课授课时间:2005年3月9日教案完成时间:2005年2月13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2002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结合本科6班
任课教师
邵素菊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1.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2.参照动植物命名
3.借助建筑物命名
4.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5.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6.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是所有的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的特点,而这些腧穴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证,人体所有的腧穴均对该穴所在局部的病变有治疗作用。
5.李鼎.经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腧穴主治规律的分经主治。
掌握特定穴、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郄穴的含义、分布、内容及临床应用。
熟悉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郄穴的命名。
了解腧穴主治规律中的分部主治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的文献记载。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第二章腧穴总述
腧穴是指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疾病所施述的刺激部位。
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腧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历史的进展是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从腧穴的发展来看,是从最初的“以痛为输”(无定名、无定位),发展到以后的“既有定名,又有定位”。从散在的经验积累,到系统的理论概括,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的结果。
了解腧穴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腧穴的发展:(10分钟);
腧穴的分类:(50分钟);
腧穴的命名:(40分钟);
腧穴的主治特点:(20分钟)
采用理论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交互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方法,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
难点:掌握经穴、奇穴、阿是穴的特点。经穴:有名、有位、定经、定主治;奇穴:有名、有位,但不定经,对某种病证疗效显著;阿是穴:“以痛为输”。
(二)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采用理论讲授、提问及自学交互的方式进行。
1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20分钟
小结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刺激部位。腧穴不是弧立的体表点,而是与脏腑、经络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腧穴的发展来看,是从最初的“以痛为输”(无定名、无定位),发展到以后的“即有定名,又有定位”。从散在的经验积累,到系统的理论概括,从《内经》提到的160多穴到现在的361穴,这些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361穴是经穴,就腧穴的分类来说,不仅有经穴,还有奇穴以及“以痛为输”的阿是穴。就腧穴的作用来看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其中特殊作用又包括了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可以针对疾病的治疗需要结合腧穴的作用而灵活选用。
(一)五输穴:是指位于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称井、荥、输、经、合,称为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是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用自然界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给予形象的命名。五输穴配属五行,:阴经的五输穴,井穴都是从木开始的,即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而阳经的五输穴,井穴是从金开始的,即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