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案
2024版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目录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针灸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针灸学的安全与风险防控•针灸学教学与实践01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针灸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的历史与发展历史针灸学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繁荣于当代。
发展针灸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经络学说01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理论0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腧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灸方法03刺灸方法是针灸学的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
02CATALOGUE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其中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但有明确位置和名称的穴位,阿是穴则是指无固定名称和位置,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穴位。
腧穴的定位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找到穴位的位置。
2024版针灸学教案完整版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 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以 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 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 防治疾病的作用。穴位遍布全身,按部位可分为头面部、躯干部和四肢部。
激光照射在针灸中的应用
激光针灸
利用激光照射穴位,无痛、 无菌、非侵入性,适用于 多种疾病的治疗。
激光参数
包括波长、功率、照射时 间等,不同参数对治疗效 果有影响,需根据病情和 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优缺点分析
激光针灸具有无痛、安全 等优点,但治疗效果相对 较慢,需多次治疗。
超声波在针灸中的尝试和探索
操作方法
针对儿童的特点,针灸治疗时可采用 浅刺、速刺等手法,以减少疼痛感和 恐惧心理。同时,可结合推拿、按摩 等手法以提高疗效。
老年人针灸保健与康复措施
保健措施
老年人针灸保健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可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保健灸法。
康复措施
针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针灸治疗可结合拔罐、刮痧等疗法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
04
现代医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电刺激在针灸中的辅助作用
01
02
03
电针技术
通过电流刺激穴位,增强 针灸效果,常用于治疗疼 痛、神经系统疾病等。
电刺激参数
包括频率、波形、强度等, 不同参数对治疗效果有影 响,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 异进行调整。
安全性问题
电刺激在应用中需注意电 流强度和时间等,避免对 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针灸学电子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授课地点:[具体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2)熟悉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3)掌握常用针灸操作技术,如针刺、艾灸、拔罐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信念;(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1)介绍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2)阐述学习针灸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授新课(1)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2)常用针灸操作技术;(3)针灸临床应用。
3. 课堂讨论(1)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2)针灸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4.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在临床中的应用;(3)撰写一篇关于针灸学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临床案例,使学生了解针灸学的实际应用;3. 实践操作法:教授学生常用针灸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1.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2. 教学挂图:直观展示经络、腧穴的位置和特点;3. 实物模型:辅助学生掌握针灸操作技术;4. 临床案例视频:让学生了解针灸学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熟练程度;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4. 考核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针灸科教案及讲稿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专业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掌握针刺、灸法等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针灸的兴趣,增强中医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斜刺法、直刺法等。
2. 灸法:艾灸、拔罐、刮痧等。
教学难点:1. 针刺手法要领的掌握。
2. 针灸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针灸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讲解提插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捻转法:讲解捻转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斜刺法:讲解斜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4)直刺法:讲解直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 灸法:(1)艾灸:讲解艾灸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拔罐:讲解拔罐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刮痧:讲解刮痧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轮流进行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教师巡回检查,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练掌握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撰写一篇关于针灸操作心得体会的短文。
教学讲稿: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针灸的基本手法与操作。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掌握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对于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手法要领:快速刺入皮肤,提插幅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2)捻转法:手法要领:手持针柄,左右旋转,角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3)斜刺法:手法要领:针尖向斜上方刺入,角度约为30°-45°。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教案首页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针灸学》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1. 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2. 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
重点: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和临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针灸模型、针灸针、火罐等。
学具:针灸学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了解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针法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三、针法操作演示(10分钟)教师利用针灸模型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针法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五、针灸治疗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使用的针法及其适应症,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板书设计:针灸学第四章耳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头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电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火罐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梅花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作业设计:1. 请简述耳针法的操作要领。
2. 请列举三种头针法的适应症。
3. 请说明电针法的操作步骤。
针灸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针灸学教案课时安排:共5章,每章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4. 学会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讨论二、第一章:针灸学概述教学内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针灸学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1.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学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三、第二章:针灸基本技术教学内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重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演示:展示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补泻手法。
3.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针灸操作。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实际针灸操作,了解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四、第三章:常用穴位教学内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3.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和记忆方法。
教学重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难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讲解:详细讲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名称、功能和主治疾病。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

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教案标题:医学院中医针灸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2. 掌握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领。
3. 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作用。
4. 学会运用中医针灸学进行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中医针灸学概述a.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范围。
b. 解释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 探讨中医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2. 针灸学理论体系a. 介绍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的分布、运行规律等。
b. 阐述经络与针灸治疗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
c. 介绍中医针灸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针灸学技法与操作要领a. 演示常用的针灸技法,如刺、捻、按、推等。
b. 强调操作要领,包括针刺深度、角度、速度等的掌握。
c.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供真人模型或实验动物进行实操。
4. 针灸穴位与主要作用a. 列举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主要功能。
b. 解释每个穴位的选取原则和运用方法。
c.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定位穴位并实施针灸治疗。
5.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a. 介绍常见疾病如头痛、颈肩痛、消化不良等的针灸治疗方法。
b. 分析每种疾病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c. 进行病例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针灸治疗。
三、教学资源:1. 电子教材、教案和辅助教具2. 针灸人体穴位模型3. 针灸纸板等实操工具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表现评估:通过对学生针灸操作的准确性、技巧性以及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针灸学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应用。
五、教学建议与指导: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针灸的疗效和技法的应用。
2. 强调安全操作和卫生要求,确保学生在实操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大学中医针灸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针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针刺、灸法、拔罐等。
3. 熟悉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
4. 培养学生运用针灸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2.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医针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针灸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二、讲授新课1.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a. 针刺:讲解针刺的部位、手法、深度等,并演示操作过程。
b. 灸法:讲解艾灸、电灸、火罐灸等灸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
c. 拔罐:讲解拔罐的部位、手法、时间等,并演示操作过程。
2.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a. 常见病的治疗:以感冒、头痛、腰痛等为例,讲解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b. 预防保健:讲解针灸在预防疾病、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针灸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相互评价操作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2. 撰写一篇关于针灸的论文,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技能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论文等。
3. 实践操作:考核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教案次页♣讲次:第4周/ 第4次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
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三、足阳明胃经45min♣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针灸学》讲稿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3.臑:上臂。
臑内:上臂屈侧。
4.上骨:桡骨。
5.廉:边缘。
1.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可图示如下:中焦-络大肠-沿胃口-上膈-属肺-出腋下-上肢内侧前沿-列缺-鱼际-大拇指桡侧端(少商)-食指内侧(商阳)2.联络脏腑器官: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等。
手太阴经络现象韩某女20岁1975年初诊左肺经皮脂腺痣自幼发病,绒毛状增生或疣状增生性皮损,从胸中至左拇指内侧,沿肺经分布冯某男9岁1971年初诊右肺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年,多角形扁平丘疹,从右胸至鱼际部位,沿肺经呈带状分布。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偏头痛、口眼喎斜、喉痹、颈项痛、牙痛、上臂内侧痛、手腕痛。
2.脏腑病候:咳嗽、气喘、胸痛、咳血、胸部胀满、吐泻、潮热。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11穴)1.中府ZHONG FU(LU1)肺募穴云门YUNMEN (LU2)〔定位〕〔主治〕共性:调理肺气止咳平喘〔配伍〕〔操作〕2.天府TIANFU(LU3)侠白XIABAI (LU4)〔定位〕〔主治〕共性:止咳平喘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特点:天府:瘿气、鼻衄。
〔配伍〕〔操作〕3.尺泽CHIZE (LU5)合穴孔最KONGZUI (LU6)郄穴列缺LIEQUE (LU7)络穴经渠JINGQU (LU8)经穴太渊TAIYUAN (LU9)输穴;原穴;脉会穴〔定位〕〔主治〕共性:宣肺止咳理气平喘清泻肺热特点:尺泽:泻肺热。
泻热作用强。
“合主逆气而泄”孔最:清热止血。
列缺:宣肺疏风,通经活络。
《四总歌》:“头项寻列缺”《八脉交会八穴歌》:“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太渊:脉之大会。
〔配伍〕〔操作〕4.鱼际YUJI (LU10)荥穴少商SHAOSHANG (LU11)井穴〔定位〕〔主治〕共性:清泻肺热,清利咽喉。
特点:鱼际:吐泻、乳痈、掌中热。
少商:醒脑开窍〔配伍〕〔操作〕手太阴肺经经穴主治小结:二、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4.髃骨:肩胛岗之肩峰突。
5.柱骨:泛指颈椎。
6.柱骨之会上:指大椎穴。
7.缺盆:锁骨上窝。
1.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可图示如下:食指之端--第一、二掌骨间--阳溪--行上肢外侧前面--上肩-背(大椎)---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上颈贯颊--入下齿--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挟鼻孔(迎香)2.联络脏腑器官:大肠、肺、膈、口、鼻、下齿等。
手阳明经络现象董某女37岁1972年初诊右大肠经汗孔角化症病期27年,环形堤状隆起之角化性皮损,沿大肠经呈带状分布,从1、2指至肩峰。
张某女5岁1972年初诊左大肠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个月,苔癣化皮损沿大肠经呈带状分布,从左手1-2指至肩部。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上臂疼痛,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咽喉疼痛,颈强痛,牙痛,鼻衄,鼻渊。
2.脏腑病候:腹痛,腹胀,泄泻,肠鸣。
《灵枢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20穴)1.商阳SHANGYANG (LI1)井穴二间ERJIAN (LI2)荥穴三间SANJIAN (LI3)输穴合谷HEGU (LI4)原穴阳溪YANGXI (LI5)经穴〔定位〕〔主治〕共性:(1)泻阳明热(2)通络止痛(3)调理胃肠特点:商阳:醒脑开窍合谷:(1)有较强的泻热作用(2)醒脑开窍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
(3)治头面五官病《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4)催产、下死胎(古籍记载)补合谷、泻三阴交堕胎。
《神应经》(明•陈会):孕妇不宜针。
阳溪:疏风散热〔配伍〕〔操作〕2.偏历PIANLI (LI6)络穴温溜WENLIU (LI7)郄穴下廉XIALIAN (LI8)上廉SHANGLIAN (LI9)手三里SHOUSANLI(LI10)曲池QUCHI (LI11)合穴〔定位〕〔主治〕共性:(1)泻阳明热(2)通络止痛特点:偏历:本经络穴。
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
温溜:治疗疔疮。
手三里:长于治疗腰痛(急性腰扭伤)曲池:(1)祛风泻热长于治疗皮肤病。
(2)通络止痛作用强。
用于一切上肢疾患。
(3)长于治疗大肠腑病。
本经合穴。
(4)别名--鬼臣(5)行气化瘀(6)现代研究〔配伍〕〔操作〕3.肘髎ZHOULIAO (LI12)手五里SHOUWULI (LI13)臂臑BINAO (LI14)肩髃JIANYU (LI15)巨骨JUGU (LI16)〔定位〕〔主治〕共性:(1)通经活络,宣痹止痛(2)理气散结特点:臂臑:清热明目肩髃:长于治疗肩部疾患。
肩三针:肩髃、肩贞、肩前。
〔配伍〕〔操作〕4.天鼎TIANDING (LI17)扶突FUTU (LI18)〔定位〕〔主治〕共性:清咽利喉,理气化痰特点:扶突:宣肺理气〔配伍〕〔操作〕5.口禾髎KOUHELIAO (LI19)迎香YINGXIANG (LI20)〔定位〕〔主治〕共性:疏风通络,清热开窍特点:迎香:现代应用,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
〔配伍〕〔操作〕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小结: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释:1.頞:鼻根部。
2.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颐:口角后,下颌部。
4.客主人:上关穴。
5.额颅:前额。
6.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7.胃口:胃之下口。
幽门。
8.髀关:(1)股之上端。
(2)膝上通称。
9.伏兔:股四头肌隆起处。
10.膑:膝盖。
11.足跗:足背。
12.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内侧趾缝。
(1)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2)联络脏腑器官:鼻、上齿、唇、口、目、耳、胃、脾、咽喉、膈等。
(二)主要病候1.经络病候:头痛、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咽喉疼痛、牙痛、鼽衄、下肢疼痛。
2.脏腑病候:胃脘疼痛、腹痛、腹泻、肠鸣、消谷善饥、痢疾、癫狂。
(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45穴)1.承泣CHENGQI (ST1)四白SIBAI (ST2)巨髎JULIAO (ST3)地仓DICANG (ST4)〔定位〕〔主治〕共性:疏风通络以治疗局部病变为主。
特点:承泣、四白、巨髎:祛风明目治疗一切目疾。
巨髎:治疗鼻病。
地仓:长于治疗口眼歪斜。
〔配伍〕〔操作〕2.大迎DAYING (ST5)颊车JIACHE (ST6)下关XIAGUAN(ST7)〔定位〕〔主治〕共性:开关通络以治疗面口疾患为主。
特点:颊车:疏风清热,调气止痛下关:疏风清热〔配伍〕〔操作〕3.头维TOUWEI (ST8)〔定位〕〔主治〕祛风泄火,止痛明目〔配伍〕〔操作〕4.人迎RENYING (ST9)水突SHUITU (ST10)气舍QISHE (ST11)缺盆QUEPEN (ST12)〔定位〕〔主治〕共性:宣肺平喘,利咽理气治疗局部及就近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特点:人迎:降血压。
气舍:通络止痛。
〔配伍〕〔操作〕5.气户QIHU (ST13)库房KUFANG (ST14)屋翳WUYI (ST15)膺窗YINGCHUANG(ST16)乳中RUZHONG (ST17)乳根RUGEN (ST18)〔定位〕〔主治〕共性:(1)宽胸理气,止咳平喘(2)调理气血特点:乳根:活血通络〔配伍〕〔操作〕6.不容BURONG (ST19)承满CHENGMAN (ST20)梁门LIANGMEN (ST21)关门GUANMEN (ST22)太乙TAIYI (ST23)滑肉门HUAROUMEN(ST24)天枢TIANSHU (ST25)大肠募穴〔定位〕〔主治〕共性: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以治疗局部和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特点:太乙、滑肉门:镇惊化痰。
天枢:(1)长于调理脾胃(2)除湿(3)调理气血〔配伍〕〔操作〕7.外陵WAILING (ST26)大巨DAJU (ST27)水道SHUIAAO (ST28)归来GUILAI (ST29)气冲QICHONG (ST30)〔定位〕〔主治〕共性:理气止痛以治泌尿生殖、少腹部疾患为主。
特点:归来:调经止带,〔配伍〕〔操作〕8.髀关BIGUAN (ST31)伏兔FUTU (ST32)阴市YINSHI (ST33)梁丘LIANGQIU (ST34)郄穴犊鼻DUBI (ST35)〔定位〕〔主治〕共性:疏经通络特点:梁丘:(1)本经郄穴,治疗急性痛证。
(2)理气和胃〔配伍〕〔操作〕9.足三里ZUSANLI (ST36)合穴;胃下合穴上巨虚SHANGJUXU(ST37)大肠下合穴条口TIAOKOU (ST38)下巨虚XIAJUXU (ST39)小肠下合穴丰隆FENGLONG (ST40)络穴〔定位〕〔主治〕共性:(1)调理脾胃(2)通经活络特点:足三里: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