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固冲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崩漏例临床疗效

固冲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崩漏例临床疗效

固冲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崩漏例临床疗效固冲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主治脾肾两虚所致的病症,因其补益脾肾、固脱止血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消化科、乃至外科临床中。

脾虚型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上采用固冲汤加减方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一、病例患者的情况分析患者女,43岁,患崩漏已有两年,症状以来月经量明显增多,每次持续时间达10天左右,经期腹痛、头晕、乏力、易疲劳,容易出汗、怕冷、手脚发凉,面孔潮红、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粉白,舌边瘀点显著。

体检发现脉象偏细,证属于脾肾两虚,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

二、方剂和治法的选择固冲汤的主要成分有黄耆、党参、白术、生姜、大枣。

本方可补益气血、健脾养胃、温中散寒、祛瘀止血。

对于脾虚型崩漏的治疗需要在固冲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处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我们为其选用了以下的方剂组成:黄耆3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

三、具体治疗方法本治疗方剂的每日用量共计100克,分成两次服用。

每次服用50克,并配合适量温水一同服用。

治疗期为一个月,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调理,坚持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治疗效果的观察和总结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经期时明显感觉轻松了许多,量也减少了很多,持续时间也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6-7天。

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面色也恢复了正常。

临床检查发现舌质有所改善,苔薄粉淡,而且舌边瘀点有明显减轻的趋势。

整体效果不错,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总之,脾虚型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采用中医药方剂固冲汤加减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具体的配伍和合理的剂量调整,辅以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夏睿明教授温经汤加味治疗崩漏1例分析

夏睿明教授温经汤加味治疗崩漏1例分析

会 期 间受 到 党 和 国 家领 导人 接 见 。 退 休 后 任 重 庆 市 中 医药 学会 顾 问委 员会 副主 任
委 员、 《 实 用 中 医药 杂 志 》 顾 问等职 。 先 后 发 表 学 术论 文 3 0余 篇 , 《 柴 胡 加 龙 骨 牡 蛎 汤 临床 应 用》 及《 经方运用举隅》 等 多次 获 得 四 川 省 、 重 庆 市 中 医学会 奖 。
患儿 , 女, l 3岁 零 8个 月 。 2 0 1 4年 9月 7日因经期
王叔 和《 脉经 》 的“ 五崩” , 明代 薛 己《 女科 撮要 》 、 张 景 岳 《 景岳全书 ・ 妇人规》 中的 “ 崩” , 均 指妇 科 疾 病 。 漏, 即漏下 , 首见 于 东汉 张 仲景 《 金 匮要 略 ・ 妇 人 杂 病 脉诊 并 治》 篇, 日: “ 妇 人 陷经 漏 下 , 黑 不解 , 胶 姜 汤 主 之。 ” 至 隋唐巢 元方 《 诸 病源候 论 》 首列漏 下候 , 专 论漏 下 病, 故后 世著作 沿用 此病 名 。 论及 该 病 的病 因病 机 , 古 代 文 献 有较 多 论 述 , 历 代 医家各 有 侧重 , 大致 有 生 活失 度 、 内伤七 情 、 外 感 邪气 、
夏睿 明 , 刘 荣满
【 专 家简 介】 夏睿 明, 1 9 2 4年生 , 早 年拜师于名老 中医杨植 樨、 唐 阳春 门下
学 习岐 黄 之 术 , 系பைடு நூலகம் 庆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中 医科 创 始 人 。 1 9 5 8年 担 任 中 医
科兼 中医教研 室主任 , 重庆 医科 大学教授 , 从教 3 0余载 。 行医7 0春秋 。 历任农工
丹皮 1 5克 、 半夏 1 2克 、 麦冬 2 0克 、 吴茱 萸 6克 、 炙 甘 草1 2克 、 炮 姜 炭 6克 、 地榆 2 O克 、 槐花 2 0克 、 马齿 苋 3 0克 、 益母 草 3 0克 , 三七 粉 ( 另包 冲服 ) 6克 。 三煎 , 取5 0 0毫 升 , 一天 三顿 服完 。 7剂 。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崩漏停治疗崩漏症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崩漏停治疗崩漏症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崩漏停治疗崩漏症
张成桂,主治医师,副院长兼中医妇科门诊部主任(江苏省沭县传染病防治院)。

主治:崩漏症,出血量多有凝块,或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腹痛或不痛者。

处方:生蒲黄、五灵脂(醋炒)、当归等。

本方我院已制成冲剂,每服1袋,1日3次,开水冲服,空腹服;亦可取原生药作汤剂煎服,1日1剂。

治疗患者2000余例,总有效率为93.3%;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全部获得止血,有效率为100%。

平均止血3.1天。

对器质性子宫出血,止血效果较差或不止血。

方中生蒲黄功能止血、活血化瘀;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止血;当归功能补血、活血、调经。

此三味药皆能入肝经血分,前二味为化瘀代表方剂--失笑散,配入当归,达到化瘀止血而不伤血的目的。

本方具有促进残留的子宫内膜脱落的作用,起到药物清宫效应,故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疗效卓著。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经方医案之芎归胶艾汤治疗崩漏

经方医案之芎归胶艾汤治疗崩漏

经方医案之芎归胶艾汤治疗崩漏
王某,女,48岁,2021年3月16日上午,月经淋漓一月余,肤色黄,怕冷,腰酸,易潮热伴月经血块,曾服用宫血宁胶囊效不佳,又用止血针皆不效,因畏惧清宫,遂来我处就诊,舌苔稍白腻,脉沉缓无力。

证属:寒瘀,脾肾亏虚。

拟方:芎归胶艾汤合四君子加减。

处方:艾叶炭10g,阿胶10g,烊化,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30g,炙甘草10g,杜仲15g,人参10g,焦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0。

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

患者家属微信回复,服药2天后月经量明显减少几乎没有,真应了经方一剂知,二剂已。

嘱其继续服药,现月经已停。

嘱其观察下月月经等状况。

体会:经方用药,无论是方证对应,或是辨舌脉证,只要心里有底,即可当机立断。

切不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至于耽搁病情!芎归胶艾汤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碳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

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另外本方治疗习惯性流产(滑胎)加桑寄生,川断效果也很好!四君子汤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能摄血,两方共奏养血摄血止血之功,我用此方,治疗多例均有良效。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治疗崩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崩漏崩漏是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

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称为“经崩”或“经漏”,也属于崩漏的范畴之内。

阴道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

但崩与漏的发病机制是一致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

故临床上常常以崩漏并称。

崩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它虽属常见病,但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以及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

(一)辨证论治1.肾阴虚亏型治宜滋肾益阴固冲,选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

2.肾阳虚衰型治宜温肾助阳固冲,选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3.脾气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固冲,选用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血热妄行型治宜清热凉血固冲,选用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5.血瘀滞冲型治宜活血祛瘀固冲,选用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二)名医名方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血崩,不论夹热夹瘀,总以冲任不固,气不摄血为主要病机。

故在大出血期间,应着重补气以摄血,兼顾其热或瘀。

宜用经验方“滋阴固气汤”。

1.功效滋补肝肾,健脾补气,固涩止血。

2.主治血崩。

3.组成菟丝子、山茱萸、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川续断各适量。

4.加减如暴崩不止、阴阳两虚者,加棕榈炭、赤石脂、炮姜炭,并重用参、芪、术以益气摄血,同时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

隐白、大敦可交替灸治,每日3次。

如夹瘀者,可加益母草、蒲黄炭以祛瘀止血。

血止后固肾治本,药选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枸杞子以补肾养血,并通过补肾促排卵,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崩漏

崩漏

崩漏的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西医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1)月经异常:表现形式有月经过多、月经频发、子宫不规则出血、月经频多。

(2)身体虚弱:头晕、乏力、易疲倦、心慌、气短、浮肿、食欲下降、失眠等。

2.体征:病程短或仅少量淋漓出血者,可无特殊体征,失血过多者可见贫血貌,部分患者可有乳房及外生殖器发育欠佳,或外阴及肛周多毛,甚至呈男性分布。

3.辅助检查:通过血常规、B超、子宫内膜活检等排出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玉珍)。

1、脾虚证主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次证:神疲乏力、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脉:舌质淡胖。

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或细弱。

2、肾阴虚证主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或停闭经数月又突然崩暴不止,血色鲜红,质稠;次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脉: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数。

3、肾阳虚证主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色淡质稀或淡黯质稀;次证: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脉:舌淡黯,苔薄白或白润,脉沉弱或沉细无力。

4、虚热证主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次证:心烦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止血三法是指治疗崩漏常用的“塞流”、“澄源”、“复旧”三种治疗方法。

止血三法首见于明代方约之所著《丹溪心法》一书,方约之主张治疗崩漏:“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慎守病机,结合临床具体见症,灵活变通,对止血三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一)塞流治标,兼重逐瘀。

崩漏的主症为出血,治疗崩漏的目的是止血,塞流止血乃“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但止血之道并非一味的固涩止血,应该根据病情之缓急,出血时间之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崩漏下血量多时,临证选用独参汤或者生脉散加减以补气摄血救急为要,待病情稍缓和以后,再根据出血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相配伍。

血热者加贯仲炭、旱莲草、黑栀子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属于气虚者加白芍炭、荆芥炭、升麻等升提止血之品;属于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黄炭等滋阴养血止血之品。

崩漏出血作为妇科之急症,医患皆以止血为要,无可非议。

叶天士曾说:“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但是临床观察,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总由冲任损伤,胞脉不固,而致血不归经,所以用药上,当止血和祛瘀并用,引血归经。

若单用止血之品,唯恐旧血不去,瘀血内阻,常有它变,且仅能治标,非治本之法。

所以在止血的同时常加用逐瘀止血之品,一者可以加速止血,二者可以防止瘀血留滞。

临床多选用失笑散加益母草、枳壳、茜草等化瘀止血之品。

崩漏虽然有时下血量多,但正气未虚或者未见脱证者,逐瘀止血应该贯穿始终。

方药组成:益母草三十克,蒲黄炭十五克,茜草十克,三七五克(冲服),黑山楂十五克,红参十克,枳壳十克。

水煎服。

用之可使瘀血速去尽去,而出血速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逐瘀止血中药,可以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而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

(二)澄源求因,看重肝脾肾。

崩漏下血量减少,或者出血缓和以后,澄源求因,是治本的主要措施。

崩漏一证,热证多而寒证少,虚证多而实证少,所以此时清热凉血,补气摄血不可偏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2T16:13:41.8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9期作者:李晓丹
[导读] 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

李晓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要】目的:探讨崩漏的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的中药方剂的组成和方义进行分析。

结果: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

结论: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和出血的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

【关键词】崩漏;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13-02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急重而又难愈之症。

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

凡骤然出血、量多势急阶段,当以“塞流”之法治其“标”;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净阶段,当以“澄源”之法治其“本”;出血暂止以后,则当用“复旧”之法复其常。

选取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中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均属门诊病人。

年龄最小17~25岁。

均有阴道出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少腹疼痛。

出血时间为8~30天者17例;1~2个月者8例;2个月以上者10例。

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

2.中药方剂
2.1 青功汤
生地20g,地骨皮、旱莲草、淮山药、党参各15g,白芍、玄参、当归、茜草各12g,红花6g。

按照制剂规范制成合剂。

每日服3次,每次约20d,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滋阴益肾,清热止崩。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

青春期功血以阴虚内热所致者为多。

少女天癸初至,肾气尚未完全充盛,冲任失于固摄,水亏火旺,热伏冲任,迫血妄行,遂成崩漏。

纵观历代医家所述,亦以从火热论者居多[1]。

“青功汤”方中生地、地骨皮、旱莲草、玄参滋阴凉血止血;白芍和血敛阴柔肝;党参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又有促血凝作用。

诸药合用,重在滋水,使水足而火自平;配用活血之药,乃因“漏久必瘀”,以期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

全方补中有攻,行中有止,既扣西医之“病”,又合中医之“证”,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凉冲止崩汤
白芍18g,生地、地榆炭、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g,丹皮、麦冬、槐花、龟板、女贞子各10g,黄芩6g,甘草4g。

若血块多者,可加炒蒲黄15g,三七4g(研末冲服);若量多而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30g,白晒参10g;有虚脱之势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升麻
10g;功血后期无血块流出者,可适当加入棕榈炭、血余炭之类以收涩止血。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一般1~3个月为1个疗程。

清热养阴,凉血止崩[2]。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型)。

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养阴补血以“复其旧”。

临床运用此三法时,当视其病情,机圆法活。

凉冲止崩汤用生地、丹皮、地榆炭、槐花、旱莲草凉血止血;白芍、麦冬、阿胶、龟板、女贞子加强养阴之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可滋补肝肾以固本;黄芩、甘草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凉血止崩,数法皆备,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2.3 温肾益气汤
熟附片20g,炮姜10g,炙甘草10g,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黄15g,制首乌10g,肉桂末3g(冲服),升麻10g。

全方共煎1小时,每天1剂。

温补肾阳,益气升阳。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阳虚)。

方中熟附片、肉桂温肾壮阳,补益命门,温阳止崩;炮姜既可引血归经,更有补火温阳收敛之妙;炙甘草益气安中,可制附子之毒性;太子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熟地黄、制首乌补肾填精益髓;升麻升阳止血而塞流。

全方温阳益气之力强大,药后效如桴鼓,标本兼治。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调和,经候如常。

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李士材《病机沙篆》),崩中漏下,日久不断,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

2.4 二至丸合左归丸
女贞子、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地榆炭、蒲黄炭各15g,旱莲草20g,山药25g,甘草8g,枸杞子、川牛膝各12g。

上药常规煎服,每天1剂。

调冲任,补肾气。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虚)。

中医学认为,女子二七肾气始充,但冲任未盛,肾气不足,若失于固摄,则会发为崩漏[3]。

对青春期患者,治疗重在补肾气,益冲任。

治疗上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疗原则,更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方中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调冲任,旱莲草、地榆炭、蒲黄炭养血凉血止血,达到“血见黑则止”之效。

2.5 固冲宁血汤
生黄芪、生白术、生芍药、生地黄各30g,茜草、山萸肉、紫草各15g,五倍子、三七、甘草各10g。

每日1剂,并可视病程及出血量,按比例增减药量。

用酒精浓度为50V/V的白酒50ml再加适量的水浸泡中药半小时,小火煎取第一次中药汁,另置。

然后再加上浓度同上的白酒50ml及适量的水,煎取第二次药汁,前后两次药汁合置混和,总量约为300ml,分成3份。

上午、中午、晚上临睡时各服1次。

在月经行经时服用,经血净后停药,连续3次为1个疗程。

益气固冲,宁血止血。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气虚肾亏,冲脉失固)。

青春期功血属中医学“月经过多”、“崩漏”范畴,发生机制是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表现为气虚肾亏,冲脉失固,致使敛摄无力,血溢脉外形成本病。

治疗原则是益气固冲,宁血止血[4]。

固冲宁血汤以敛血止血迅速而著称。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振奋冲脉;白芍、山萸肉、五倍子养阴敛血,固冲涩血;生地、紫草、茜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三七活血行血,防止血瘀脉络影响正常血液运行,又具良好的止血作用而减少出血;甘草调和诸药。

共达益气健脾以固冲脉、养阴清热以宁血海之功,使经血有序而除青春期功血。

3.讨论
调经还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处方用药,即分阶段调经。

经期血室正开,宫颈口松弛,用药应因势利导,慎用大寒大热之剂;若非月经过多,不宜过用收涩之品,以免影响经血排出和子宫内膜顺利剥脱。

经前血海充盈,若非虚证月经过少,不宜滥用补品,以
防壅滞气血。

经后血海空虚,切勿滥用攻剂,即使实证,经后也应攻补兼施。

【参考文献】
[1]于卓,张佩青.中药治疗崩漏相关经验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9):15-17.
[2]马惠荣,尤昭玲,王若光.307例崩漏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中医药,2010,(03):29-31.
[3]陈若利,张学莲.中药治疗不同类型崩漏患者的统计学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03):353-354.
[4]吴红.益肾为主结合周期疗法治疗青春期崩漏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10):5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