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2半截蜡烛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 12半截蜡烛教课方案新人教版半截蜡烛年级五学科语文教师上课时间月日版本人教版课题12.半截蜡烛单元第(3 )单元课时本课题教课共( 1 )课时教知识与技术:学通读课文,认识剧本的形式和特色,和一般记述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能有感情地朗目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标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讲了一个如何的故事,能经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愤恨。
重点难点教课方法教教师准备:课前查阅资料、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忍伤害。
前准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忍伤害。
备教课程序设计教课环节时间教课预设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说会道,使我们领会到了机智应付的语言魅力。
今日我们要学习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奇妙。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一、揭题,了事。
解故事内容2.认识故事内容。
指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夜晚,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紧急关头与德军奇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希望的学生行为学生默读,认识故事内容。
二、深入学文,领会人物言渡:同学,密情于没有裸露,情站没有遇到损坏,他一家也获救了。
那么,是保住了奥密,保住了情站,拯救了一家人?在他一家与德的奇妙周旋中,你的献最大?你最欣的言,什么?在沟通献的程中引感悟人物言。
1)一:伯德大人献最大。
(因当她看到德点燃蜡,赶忙拿出油灯,灯亮些,准把蜡下来,从里看出伯德夫人十分英勇和机智⋯⋯):在么紧急的状况下,你伯德夫人当是怎的神态、气?(松自然、定、不露脚)。
来着一?(指名、、。
):到里,我不由感觉伯德夫人多么机智英勇,想演一演?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准了,仔推测一下她的作、心理和表情。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半截蜡烛》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学期《半截蜡烛》优秀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半截蜡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半截蜡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下学期《半截蜡烛》优秀教案篇1【教材内容】《半截蜡烛》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短小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平安起见,伯若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
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若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学情分析】课前可安排同学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便更好地揣测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理念】让同学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到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示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难点】指导同学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12、半截蜡烛2、读课题,同学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同学自由读课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2.学生对于课文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让他们学会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课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人物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家庭责任感等价值观。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特别是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悬念、对比等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作者运用悬念、对比等写作手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形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思维导图作业: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本节课所学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作业布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度调整作业难度和量,确保作业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定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半截蜡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219ab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e.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三、演一演1、学习演第一场戏:⑴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⑵交流。
⑶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⑸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⑹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⑺评价:演得怎样?⑻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
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⑴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⑵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半截蜡烛
年级
五
学科
语文
教师
上课时间
月日
版本
人教版
课题
12.半截蜡烛
单元
第(3)单元
课时
本课题教学共(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重点难点来自教学方法教
前
准
备
教师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半截蜡烛 教学设计

年级五学科语文教师上课时间月日版本人教版课题12.半截蜡烛单元第( 3 )单元课时本课题教学共(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时间教学预设期望的学生行为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指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2.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
(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温暖”、“关爱”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关于关爱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发生的关爱他人的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半截蜡烛》,猜测课文内容。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字词,并尝试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为什么要点燃半截蜡烛?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温暖”和“关爱”分别体现在哪里?(四)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
2.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理解。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深入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关注细节描写。
2.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细节。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3.学生讨论:如何将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四)写作练习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以《半截蜡烛》为题,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构思作文,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3.学生完成作文,教师批改并反馈。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点燃半截蜡烛?3.学生讨论:如何将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实践活动,如写信、送礼物等。
2.学生分享活动心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12半截蜡烛教案3新人教版

2、师: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伯纳德一家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面对这一家,面对二战,面对这些军官,你有哪些话想对他们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课文咱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一)感知内容
1、结合预习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1、)出示句子“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这个主意绝妙在哪里?
2、过渡:可是,一天晚上,这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3、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二)研析情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1、自学课文,要求:(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六、告诉同学板书设计:
12、半 截 蜡 烛
保护 情报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
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亲智慧沉着
二战期间大儿子从
容懂事
小女儿机智镇定
教学反思: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
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 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
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
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
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
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
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
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
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
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
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
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归纳,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层层递进,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优化方案的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4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5分钟呢?
2.周末通知全班50人参加紧急活动,最少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反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