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萧珊》
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相关推荐
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看了巴金的《怀念萧珊》。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爱情,只是看见了感情。
一种愧疚的、纠结的、生死相依的老人的感情。
当一个人已经溶入了你的生活,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骨肉的'一部分的时候,当她死了,你,也就死了。
原来的你,死了。
而现在的你,只不过是缺了那一部分的“旧有”。
曾经的那部分记忆,不论你愿不愿意去回忆,它都变得干涩和不完整了。
一段好的回忆,是应该如同一部小说,连贯不断的。
可这突然,毫无预料的中断了、没有了、结束了;这对于作者,尤其是计划好好写一下的作者而言,恐怕,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困扰。
《怀念萧珊》读后感(3篇)

《怀念萧珊》读后感(3篇)读完《怀念萧珊》,我感到钦佩和感慨交加。
这是一本反映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作者梁实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载体,以两代作家之间的交往,展现了新旧时代的巨大反差。
尤其是对萧珊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是让读者有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书中所展现的新旧文学之间的思想差异,深深打动了我。
新生代的作家对文化革命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所谓的“春天派”与“四人帮”的斗争也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较量,是新旧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怀念萧珊》虽然只是一本文学史的回顾之作,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文学思想却让人深思。
书写得深入浅出,语言简洁明了。
笔者通过书中的文字,不仅了解了萧珊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还对中国文学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本书,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真实的记录,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思考也更加深刻。
总之,读完《怀念萧珊》不仅可以了解萧珊这位作家,更可以对新旧时代对比、文化传承的变迁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值得每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去阅读。
(作者:卢成华)《怀念萧珊》是一部讲述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东周老师与许多文学作家之间的交往,以及对萧珊这位作家生命的铭记。
读完整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那些写作的人从他们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和情绪,也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反映。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萧珊这位作家。
萧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她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特别是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书中作者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细致地描述了与萧珊的相遇、交往,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人格特质、生活背景和创作理念。
读完本书,我对萧珊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次,通过《怀念萧珊》,我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而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状和人心思想的一种形式存在,总是与时俱进。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怀念萧珊》是巴金出生于孝义,长於太原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创笔于一九二
四年的夏天。
巴金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伴随他一路走过的那段看似平静但实际沉重的岁月,他亲身述说了童年的无忧,及以后的漂流和艰难。
在此篇小说中,特别介绍的是巴金的婆婆萧珊。
老人已经逝世十几年,作者仍
深深地怀念她,将自己昔日侍奉萧珊一家充满真情,也是她家庭环境最明显的痕迹,叙写得淋漓尽致。
萧珊去世了,巴金很悲痛,但他仍然忍受着萧珊去世时所遭遇的悲惨,他将自
己说说小时候被萧珊呵护教化的永恒地爱意,以及萧珊逝世后留下的赤子之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怀念的也不单是萧珊的爱,而是他与家人经历的日夜和磨难,他感激
家人给予他的爱,这些爱贯穿了他的成长,在他记忆里深深地烙印着,慰籍着他的心灵。
《怀念萧珊》勾起了巴金的心绪,一同形成心灵的独白,而用一句犹如泪滴血
般的末班话喻去,仿佛情绪内心流露后若有所思,令人动容:“此恨绵绵无绝期”。
通过文字,巴金传递出他唏嘘萧珊眷念,不留情之思,陪同着他的心灵历经一
切的恩爱大涌,包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极具感染力。
它是一种深沉而又细腻的关于世纪叛逆的回忆,也称作巴金的回忆性文学系列中温柔而回首深思的一首吟咏.。
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巴金《怀念萧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对萧珊的深厚感情;(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萧珊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情;(2)认识萧珊勇敢、善良、无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解读作品。
5. 练习与拓展:(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它作品,如《家》《春》《秋》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自萧珊走后,巴金的心也一如诗中一样,悲伤而又平静。
痛自深处自无言,悲到心底泪无声。
妻子的死亡,让巴金这样一个经常求助于纸笔倾吐情感的人写不出话来,泪也全往肚里吞。
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凡的女人,让他这样痛彻心扉?文中写道“她找到了报纸。
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
这一夜她再也没有讲话。
早早地进了房间,躺在床上小声地哭着”,这可以看出,妻子是一个关心丈夫,为家庭着的人。
更多的一些,例如为“我”挨打,关心棠棠,承受病痛,被学生唤作“臭婆娘”等,无不体现了她的伟大。
作者对妻子是愧疚的,她把妻子所承受的一切苦痛归根于一句话,“她是我的妻子”,他也发出“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或是“愿意减少寿命来换取她的嫣然一笑?”的深深感慨。
作者与萧珊同样觉得“日子难过”,但难过的对象却是不同的。
作者难过的是工作繁重,而萧珊难过的是“冷嘲热讽”与“对家人的担忧?”这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组对不则是“周的夫人是被打手们拉出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这是物质与肉体上的摧残;而萧珊则是“在精神上给别人打来打去”,这二者相比,自然后者所受受之痛更深些。
是的,萧珊走了,走得凄凉,走得孤单。
但她的结局将与作者相连!那双最大、最美、最亮的眸子永远存留在心匣子里,它如星辰照耀着作者的心。
所有有爱的人儿啊!不要哭泣,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也总有那么一个最爱的人支持着你,正如萧珊所说的“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2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已经被我看过好几遍了。
巴 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爱与痛的世界。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最朴实的语言,最深沉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巴金先生对妻子萧珊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巴金先生在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与萧珊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濡以沫到生死相隔,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展现。
萧珊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定陪伴,她的善良、勇敢和坚韧,都让我深深感动。
特别是文中描述萧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那些细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遭受着各种不公和磨难。
但萧珊总是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积极的态度,给巴金先生带来力量和安慰。
哪怕生活拮据,哪怕面临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萧珊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有一次,家里已经几乎没有食物了,萧珊为了让巴金先生能够安心写作,自己悄悄出门去想办法找吃的。
她跑了好几条街,跟熟识的或者不熟识的人低声下气地请求,只为了能给家里带回一点点能充饥的东西。
当她终于带着一小袋粗粮回到家时,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欣慰。
她顾不上休息,立刻就开始动手做饭,还笑着对巴金先生说:“咱们总能挺过去的。
”还有一次,巴金先生生病卧床,萧珊不仅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要承受外界的风言风语。
但她没有丝毫的抱怨,夜里,巴金先生因为病痛难以入眠,萧珊就坐在床边,轻轻握着他的手,给他讲一些以前快乐的事情,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痛苦。
那温柔的声音,那关切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巴金先生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而当萧珊自己生病时,她却总是瞒着巴金先生,生怕他担心。
她强忍着病痛,依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直到病情已经无法隐瞒,她躺在病床上,还在牵挂着巴金先生,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
巴金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这句话让我泪目,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无尽的悔恨,让人心痛不已。
现代回忆性散文《怀念萧珊》

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文革中的疯狂场面.ppt ——《随想录》合订本新记
A
《随想录》真实记录“文革”给巴金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人们警醒,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字字浸着血泪,深含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02
你永远是我的神,跟我的心同在。我的目光永远地跟随着你。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你知道我陪你走这一段路程有多么幸福吗?——萧珊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巴金结构.ppt 越南痴情男抱妻尸.ppt
我从巴金和萧珊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和责任心,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
01
在巴金和萧珊平凡而伟大的爱情面前,一切“泡沫爱情”都黯然失色。
02
——读后感
03
阅读以下材料,以“我的爱情观”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写作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是苏轼同妻子生死离别十年后,悼念亡妻之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是元缜写给亡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
巴金的《怀念萧珊》

巴金的《怀念萧珊》一、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等。
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
其间深受“五四”文化洗礼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前期创作打下底色。
1927—1928年留学法国,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发表《灭亡》,引起轰动。
1949年以前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雷》)、《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等。
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期写作也由小说转向散文,出版了12部散文集,但大多是失去艺术个性的遵命文学,为作者后来所否定。
新时期写出了150篇42万字的五集《随想录》,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巴金:“我把这五本《随想录》当作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
”文艺界评价: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巴金以他的创作而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怀念萧珊》最初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题为《随想录》(五),后收入《随想录》第一集。
二、作品分析(一)寻找分析的切入点1、印象:散乱、无技巧(让学谈直感)。
以杨朔散文为参照,更会觉得,此文不太讲技巧,如老人絮语,十分随意。
这种印象没有欺骗我们,巴金多次坦言:他不是一个作家,是将文学当作工具的,不讲究技巧。
“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探索集·探索之三》)2、比例是否失调?此篇为悼亡之作,即为悼念爱妻萧珊而写的,是以写人抒情为主的,理应选取他们一生中极富光彩处叙写,如浪漫的初恋(八年恋爱)或其它幸福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
第一境:要志存高远,广泛涉 猎,汲取前人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境:要苦思苦想,孜孜以 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 怨无悔。 第三境:在上下求索中顿悟
悼念亡妻的历史名篇(散文)
萧珊原名陈蕴珍(1918-1972), 1941年读西南联大时两个住在一起 女友叫她“小三”,后来发表作品 以“萧珊”的谐音为笔名。 你永远是我的神,跟我的心同在。 我的目光永远地跟随着你。我的心 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 你的名字。你知道我陪你走这一段 路程有多么幸福吗?——萧珊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 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 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 的搀和在一起。——巴金结构.ppt
越南痴情男抱妻尸.ppt
玫瑰铺就回家路 骨灰双合撒东海
2005年10月25日上午, 文坛巨匠巴金和妻子萧 珊的骨灰撒放仪式在上 海举行,遵从巴老生前 愿望,两人骨灰被混合 在一起,拌着红色玫瑰 花瓣,伴随巴老生前喜 欢的柴可夫斯基《悲怆 交响曲》撒进了长兴岛 附近的东海海域。
巴金散文\钢琴协奏曲.wma
《随想录》 创作原因
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 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 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 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 文革中的疯狂场面.ppt
——《随想录》合订本新记
《随想录》真实记录‚文革‛给巴金和他的 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文革‛的 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 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人们警醒, 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 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巴金视频.flv
巴金主要作品
⒈ 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
⒉ 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 ⒊ 抗战三部曲:《火》《憩 园》《第四病室》
二、写作背景
《怀念萧珊》写于 1978年8月至1979年1 月,是一篇悼亡之作。 1977年5月,巴金发表散文 《一封信》,此后又发表多 篇创作回忆录和散文。1978 年底至1986年7月写成5集150 篇《随想录》后告别文坛。
怀念萧珊
婚姻是什么?
.ppt
悼念亡妻的历史名篇(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 · 离思 [注]取次:走进。 诗采用巧比曲喻手法,淋漓尽致 地表达对失去心上人的深深恋,意境深远,耐 人寻味。
我从巴金和萧珊身上看到的是他 们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 和责任心,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
一代人所缺乏的。
在巴金和萧珊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面前,一切“泡沫爱情”都黯然失
色。 ——读后感
写作题
阅读以下材料,以“我的爱情观”为 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是元缜 写给亡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 月夜,短松岗。‛这是苏轼同妻子生死离别十 年后,悼念亡妻之作。
一、巴金生平与著作(1904· 11-2005· 10)
中国现代作家。籍贯: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1929年以后使用的笔名。 另外还有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笔名。 巴金的作品被译为20余种外国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国际笔会主席、六至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2年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 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 搀和在一起。‛这是巴金在妻子去世六年后,对妻子至爱之 情的如泣如诉的表达。
三、文章结构与分析
第一部分:萧珊参加陪斗,写她走在路 上“总也抬不起头”,为保护丈夫而挨 打。 第二部分:萧珊病后还操心下乡的儿 子,写她关心着丈夫的“检查”。 第三部分:萧珊住院的情景,写她 “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等 等。 第四部分:回顾生平,相识、相爱、 相濡以沫的历程。
《怀念萧珊》是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至情至性之文! 写到萧珊开刀后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巴金.ppt 表达作者的愧疚、痛苦和无可奈何。 作品既有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对风暴袭来时萧珊痛 苦的平静,对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所受的种种折磨和 摧残的回叙,及至对她临终前那双“很大,很美,很 亮的眼睛”的着意描写等,都是巴老发自内心,出于 自然的肺腑之言!巴金2.ppt 如此真情流淌、自然本色的文章,自能动人心弦, 赢得读者与作者“同声一哭”的审美效应。
悼念亡妻的历史名篇(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 江城子
字字浸着血泪,深含锥心裂肺 的恸哭之声。苏门六君子之一的 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 当彻泉”评赞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