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口设计课件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一节交叉口设计概述一、基本要求和内容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交叉口。
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通过能力满足行车要求。
(2)正确设计交叉口的“立面”,保证行车稳定,且符合排水要求。
主要内容:1. 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个部分的几何尺寸2. 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 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
4. 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雨水排水管道。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叉口的车辆来自不同方向,又向不同方向行驶,车辆之间会产生不同的交错方式,交通性质也不同。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
合流点:不同方向行驶来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这三种交错点的存在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147(无交通管制措施)特点:1. 交叉道路条数越多,交错点越多,其中冲突点增加的最快。
各条路均为双车道时:分流点=合流点=n(n-2)n2(n?1)(n?2)冲突点= 6n —交叉口相交道路的条数2. 产生冲突点的大多是左转弯车辆(处理好左转车辆至关重要)减少或清除冲突点的方法:(1)交通管制(信号)(2)渠化交通(设交通岛,标志线,增设车道,环岛)(3)交体交叉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 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将各条道路平顺连接。
148优点:简单,造价低,设计方便不足:车速低,通行能力低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和城市次干路、支路。
2. 分道转弯式采取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向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
优点:右转车辆速度快,提高通行能力(不乱挤)不足:占地多,造价较高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3. 扩宽路口式在交叉口处增设变速或转弯车道。
《路线交叉》ppt课件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二节 公路平面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第三章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 普通采用平面交叉。
一一、、交交叉叉口口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第第一一节节 平平面面交交叉叉口口的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 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别行 驶的地点.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 方式的道路。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3. 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衔接的路段,为顺应车辆变速 行驶的需求,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 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广州区庄立交桥—4层转盘式立交
二、立体交叉的根本类型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经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 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转。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间隔 长,造价高。但通行才干大,外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出口
入口 加速车道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1. 跨线桥 以桥梁方式跨越相交道路为上跨式。 以隧道方式穿越相交道路为下穿式。
1. 在保证相交道路上一切车辆和行人平安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遭到最小的妨碍。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ppt课件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 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3、渠化交通组织
4、调整交通组织
2021/1/4
30
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 符号、文字指示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 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 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 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 (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 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按交通控制分类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 (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 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2021/1/4
11
2021/1/4
12
2021/1/4
道路工程
13
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nl (m)
ln----直行等候车辆长度(m)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道路工程
47
5-4 简单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车道宽度
一般采用3.0~3.5米,比路段减小 0.25~0.5米。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参考课件)

9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P冲n(n16)(n2)
式中 P分 分岔点的数量 P汇 交汇点的数量 P冲 直行、左转车辆造成的冲突点总数。 n 相交道路的条数。
10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角 五条路相交的交叉口冲突点的总数从三条路交叉的3个
矛盾点类型
分岔点(个) 交汇点(个) 冲突点 左转车 冲突 点( 个)
直行车 冲突 点( 个) 合计
相交道路条数
3
45
3
8 15
3
8 15
3 12 45
0
45
9 32 80
8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相交叉。 平面交叉口处交通流的分岔、交汇、冲突点的数量随着相 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中尚不包括非机动车车 流。假设每条道路仅有双车道,上下行各有一股车流到交 叉口转向,则表6-1中左转车和直行车形成的车流矛盾点 的数值可由公式计算:
2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一.平面交叉口的作用
平面交叉口也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发生源,据日本 1976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与平面交叉口有关的交通事 故(指在平面交叉口内及附近30米范围发生的人身事 故)在日本达到58%,欧美国家超过50%。我国目前平 面交叉口的事故率比路段小,但随着平面交叉口信号 灯的自动化控制的推广,交警的减少,机动车数量的 增长,车速的提高,可能平面交叉口的事故率会高过 路段的。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交 叉口措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间 补”);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相 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及安全性。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夹角一般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45︒机动车与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竟多达14点。
若道路越宽,车流量越多,则冲突点的干扰越严重,这就是三幅路平面交叉口的致命弱点,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在两个道路网系统上行驶最佳。
难点是如何加密城市道路网,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能各行其道,达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真正分流。
15公里/小时以下。
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R 1 路口最小缘石转弯半径(米);R 机动车最外侧车道中心线的圆曲线半径(米);b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宽度(米);e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加宽值;C 分隔带宽度(米);w 路口转弯处非机动车道宽度(米);V 右转 路口车辆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μ 横向力系数,采用0.15;i 右转弯处路面横坡度,向曲线内侧倾斜用“+”号,向外侧倾斜用“-”号。
i 值一般应按交叉口的设计等交线来计算确定。
当i 值的变化不大时,它对计算R1值的影响不大。
因此,可按一般常用的路面横坡i=0.015来计算R1值。
31 (1)有利于提高通行能力,当无信号控制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时,就必须选用信号控制。
R R b e C w 1=-+++()(2)有利于提高安全性,一般说来,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事故率较低,但当车速较快时容易发生尾撞事故。
因此,盲目地采用信号控制措施也是危险的,在改善交叉口时必须对各种情况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第3页/共61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绕行最长 跨线构造物多
第4页/共61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第14页/共61页
Vk
L L0 C
(m/s)
式中 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 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第32页/共61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
▪
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平面布置: 结构尺寸:
L/S=3; L=5-20m,一般取10m 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收费站前后):L0 L0: 单向付费式:30,50m 双向付费式:25,40m
第13页/共61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道路交叉设计交叉处的交通工程设施PPT课件

5.2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必 须采用交通信号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便从 时间上分离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达到减少 交通冲突、保证安全畅通的目的。为了有 效地指挥交通,目前各地都已普遍采用自 动控制信号灯取代人工手势指挥的管理方 法。
Page 30
5.2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
Page 11
5.1交通标志和标线
(五)高速公路指路标志 1、入口预告标志:去示通向高速公路一个
方向的入口,设在通向可到达指定地点的 立交匝道起点。 2、入口标志:设在高速公路加速车道起点 位置。
Page 12
5.1交通标志和标线
3、高速公路山口警告标志:一般设在减速 车道的起点或距出口2km、1km、500m( 距离在标志上示出)处。
二、道路照明光源类型与特性 白炽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低钠灯和金
属卤化物灯。
Page 45
5.3交叉处的照明设施
三、对道路照明光源的基本要求和选择 快速路和对颜色认别要求不高的市郊道路,
可选用低压钠灯或高压钠灯,主干道和次 干道选用高压钠灯;支路和居住区道路选 用小功率高压钠灯或小功率高压汞灯。 交叉口、广场及市中心、商业中心等对颜 色识别要求较高的地点可选用金属卤化物 或中显色性、高显色性的高压钠灯。
Page 18
5.1交通标志和标线
(6)导向车道线:导向车道线表示车辆接近交叉 口时,根据通过路口所行驶的前进方向、选择车 道后不得再变更车道所划的分界线,线宽 10~15cm,其长度最小为30m用白色或黄色单实 线。
(7)左转弯导向线(图5.3):主要用于畸形交叉 口,表示左转弯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界线。 采用白色单虚线,虚线应从两相邻路口左转弯车 道处用曲线连接。左转弯机动车走线左侧,非机 动车走线右侧。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1)

(三)环道 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 量和交通组织。 一般,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 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上一般设计 三到四条车道。因为车辆在绕岛行驶时需要交织,在交织段长度小 于二倍(考虑占地和经济性)的最小交织段长度范围内,车辆只能顺 序行驶,不可能同时出现大于二辆车交织,所以不论车道数设计多 少条,在交织断面上只能起到一条车道的作用。因此环道的车道数 一般采用三条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 ;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如果采用三条机动 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并按前述弯道加宽中单车道部分 的加宽值,当中心岛半径为20 ~ 40m时,则环道机动车道的宽度 一般为15 ~ 16m。 公路上一般不超过3条车道,一般总宽12米。
拓宽设计
精选ppt
3.渠化(分道转弯式)—设置导流岛、划分车 道等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辆以较大半 径分道行驶。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 力都较高。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 畸形交叉口。主要解决分道转弯半径、保证 足够视距和满足导流岛端部半径的要求。
精选ppt
渠化设计
精选ppt
4. 环 交 ( 转 盘 ) —在交叉口中 央设置中心岛 ,用环道组织 渠化交通,使 进入环道的所 有车辆一律按 逆时针方向绕 岛单向行驶。 多路交叉、公 路交叉、交通 量不太大。
道路勘测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精选ppt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主要内容 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
原则 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 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七、交叉口立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