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

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探究新知:一、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第2课时)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伊旗二中新课学案首页
隆中对写法借鉴
比较阅读:小说——注重细节,史籍——重在记人物语言。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详略得当
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1 / 7【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X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X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X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X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X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X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X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X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通“以”。

)(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2 / 7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 鲁、关羽、X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诸葛亮【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作者••解题】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某某某某)人。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公元207年,X备屡败,只好投靠X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

【背景材料】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X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X表。

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

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目标)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情感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23、隆中对/ 亮自比:管仲、乐毅\隆 | 庶推荐:卧龙也| 记 |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事| / 与曹不争与要可盟|中 | 对| 占据荆益奠定帝基 || 策| 修明政理革除刘张 | 记| \ 和合四方联吴抗曹 | 言对||\ 备识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二、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四、教学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实词(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

度:估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②、而志犹为已,君为计将安出。

犹:仍、还。

已:止。

计:计策。

出:产生。

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信,通“伸”伸张。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
义“于四海”著、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生甲: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