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学法指导让学生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自主学习探讨一.预习导入阅读“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内容(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1.北方统一(1)北魏建立①时间:_______后期②民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_______族③都城:________(2)北方统一:_____年,北魏统一_______2.民族融合:各族人民长期相处,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上相互影响,_________成为趋势(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经济上:平城气候______,出产的______不能满足需要(2)政治上:平城的位置______,不利于北魏对________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______的先进文化2.洛阳的发展(1)城市宏伟壮观(2)人口达到_____左右(3)商业繁荣(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措施 3.姓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婚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______◆深入探究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少数民族了。
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2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教师寄语】:学习民族融合领悟生活的美妙、世界的神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知识梳理..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响: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推二、试题分析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鲜卑族 C.契丹族D.女真族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他是北魏的最高统治者,他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目的是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B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3.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A.建立统一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北魏孝文帝最大贡献是通过推行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四个选项中前三项和孝文帝没有关系。
答案:D五、随堂检测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孟获D.北魏孝文帝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山东新泰汶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2、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学习难点:北方民族融合、北方的统一四、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1)、原因: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构建知识网络:.. 北魏:建立时间年,族建立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原因1、2、目的:接受先进文化作用:1、2、改革:内容:1、2、3、4、5、6、作用: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三)、合作探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总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4、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四)、达标测试:一、基础达标;1.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A.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民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2.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3. 中国古代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4.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5.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2.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把握北魏的成立、进展,迁都的地址及缘故,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方法学习难点正确熟悉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自主学习自学方式:依据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觉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4世纪后期,哪个少数民族成立北魏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何作用?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地址及缘故是什么?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是什么?五、北魏割裂后显现了什么?三、合作探讨;疑难问题、拓展问题一、试探探讨: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迁都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四、课堂小结(知识、方式)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归纳总结。
五、达标训练(一)、精挑细选一、为了同意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纳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二、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纳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进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全然缘故是A.保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D.增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阻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制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民族大融合五、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方法的少数民族领袖是A. 呼韩邪单于B. 北魏孝文帝C. 辽太祖阿保机D. 金太祖阿骨打(二)、综合运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梳理】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内容:。
影响:1、北朝的含义:。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二、非选择题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拓展视野】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北魏的建立;北魏孝文第的改革;北朝政权的更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越浓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的能力教育目标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问题,质疑。
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文分析:肥水指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割局混战的状态,其中少数民族一支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统一了北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禁穿胡服c禁用鲜卑姓氏d与汉族联姻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教师活动1指导阅读,提问思考2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个民族共同创造的3提问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要点:北魏都城辟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的统治,孝文帝想以汉族文化制度治理中原地区。
边缘地区粮食产量低,建树孝文帝想统一全国。
4迁都意义市场大,人口多,学生活动1思考自学(一小组为单位)a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民族?那年统一黄河流域的?B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2讨论:A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B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3书115页要求归纳理解4改革内容有哪些?(课文阅读)5你能说出鲜卑姓氏中那些改批注g 礼法2作用3北朝的分裂a北朝:北魏—东、西两魏、北齐、北周 b南朝:宋、齐、梁、陈小结: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处于中心。
5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好多的皇帝采用“孝”字呢?例:孝武帝、孝明帝补充: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仪和历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已采用孝字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汉姓?见书116页6质疑问难7快速记忆,师生互动。
孝文帝改革措施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8完成作业,查找资料课后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洛阳的人口达到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P115-116,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记忆。)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说汉语
(2)穿汉服
(3)改汉姓礼
2、孝文帝的改革的历史意义:
这些措施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三、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民族大融合;
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学习民族融合领悟生活的美妙、世界的神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知识梳理
二、合作探究:
1.北魏时期,关于迁都洛阳的事情,孝文帝曾经和他的文武大臣有过一番争论。
请你设想双方争论的内容。
如果可能,请将班里的同学分为迁都派和反迁都派,展开大争论。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
3.北魏定都洛阳后,鲜卑人在洛阳是怎么生活的?你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自己的表演,来表现一个鲜卑人在洛阳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三、拓展延伸: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
四、试题分析
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 C.契丹族D.女真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他是北魏的最高统治者,他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目的是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B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尽管课文中只有“促进民族融合”这一句话,但是,教材中还提到迁都前曾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而且从分析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和政治上的措施,必然加速其封建化的进程,经济也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样①②④便成了选择的目标。
由于孝文帝改革未涉及军事领域,故③可排除。
答案:C
3.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北魏孝文帝最大贡献是通过推行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四个选项中前三项和孝文帝没有关系。
答案:D
五、随堂检测
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
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孟获D.北魏孝文帝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7.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C.①③④ D.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9.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六、巧学妙记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令律,
以孝治国,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七、当堂反思:
收获:
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