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质点运动教案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第一篇 力学1.运动学:只从几何观点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而不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学2.动力学: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静力学:研究力及力矩的平衡问题(此内容本课程不讲)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1 质点运动的描述一、参照系 坐标系 质点 1、参照系为描述物体运动而选择的参考物体叫参照系。
2、坐标系为了定量地研究物体的运动,要选择一个与 参照系相对静止的坐标系。
如图1-1。
说明:参照系、坐标系是任意选择的,视处理问题方便而定。
3、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作一个具有质量、占据空间位置的 物体,这样的物体称为质点。
说明:⑴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而不真实存在(物理中有很多理想模型)⑵质点突出了物体两个基本性质 1)具有质量2)占有位置⑶物体能否视为质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y图 1-1⎪⎩⎪⎨⎧二、位置矢量 运动方程 轨迹方程 位移1、位置矢量定义: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称为 位置矢量(简称位矢或径矢)。
如图1—2,取的是直角坐标系,r为质点P 的位置矢量k z j y i x r++= (1-1)位矢大小:222z y x r r ++==(1-2)r方向可由方向余弦确定:rx =αcos ,ry =βcos ,r z =γcos2、运动方程质点的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称为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 ⑴矢量式:k t z j t y i t x t r)()()()(++= (1-3) ⑵标量式:)(t x x =,)(t y y =,)(t z z = (1-4) 3、轨迹方程从式(1-4)中消掉t ,得出x 、y 、z 之间的关系式。
如平面上运动质点, 运动方程为t x =,2t y =,得轨迹方程为2x y =(抛物线) 4、位移以平面运动为例,取直角坐标系,如图1—3。
设t 、t t ∆+时刻质点位矢分别为1r 、2r,则t ∆时间 间隔内位矢变化为(1-5)称r∆为该时间间隔内质点的位移。
高中物理质点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质点备课教案模板教学内容:质点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质点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质点的运动规律。
3. 能够应用质点的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质点的定义和特征。
2. 质点的运动规律。
3. 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难点:1. 解决复杂情况下的质点运动问题。
2. 理解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平面上的质点运动实验装置。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质点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讨论质点的特征及运动规律。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质点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分析质点在运动中的运动规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使用平面上的质点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
2. 观察并记录质点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质点的运动规律。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质点运动的案例题目。
2.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
3. 老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质点运动规律。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质点运动的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2. 老师进行答疑和解析。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2. 学生对质点的概念和运动规律掌握情况如何。
3. 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晰明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
4. 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实验效果如何。
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质点的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验演示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知识,希望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关于高中物理质点的教案

关于高中物理质点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并能够区分质点与物体的区别;
2. 掌握质点的运动特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质点的概念及特征;
2. 质点的运动描述;
3. 质点的运动学公式;
4. 实验: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点的概念和特征;
2. 质点的运动描述;
3. 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质点的概念,并与物体进行对比,引出质点与物体的区别。
二、学习(30分钟)
1. 教师讲解质点的运动描述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质点的运动方式;
2. 学生讨论质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特征,探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推导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三、实验(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质点的运动特征;
2.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学习体会;
3. 布置作业:完成质点运动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点的运动特征,并掌握相关运动学公式的应用方法。
通过实验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质点运动的理解。
高中物理质点教案范文

高中物理质点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质点的运动特性;
2.学会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掌握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点的运动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难点: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质点的概念,让学生体会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讲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什么是质点?
2. 质点的运动特性
3. 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三、讲解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15分钟)
1. 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
4. 运动方程
四、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运动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
五、练习和反馈(15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的运动特性和相关运动定律,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质点的运动特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一物理质点教案【3篇】

高一物理质点教案【优秀3篇】高一物理质点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4.认清时刻与时间的区别和联系。
5.掌握位移和路程两个概念及他们的区别。
6.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
【自主学习】1、质点:⑴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⑴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客观并不存在。
2、参考系: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的物体。
⑴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例如:甲、乙两辆汽车由西向东沿同一直线,以相同的速度15m/s并列行驶着。
若两车都以路旁的树木作参考系,则两车都是以15m/s速度向东行驶;若甲、乙两车互为参考系,则它们都是的。
⑴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表示,时间间隔用表示,时刻与物体的相对应,表示某一瞬间;时间间隔与物体的相对应,表示某一过程(即两个时刻的间隔)。
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如:第4s末、第5s初(也为第4s末)等指的是4s内(0至第4s末)、第4s内(第3s末至4s末)、第2s至第4s内(第2s末至第4s末)等指的是。
4.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的物理量,位移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关,物体的位移可以这样表示:从到作一条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
注意区分位移和路程:5.矢量和标量既有又有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
矢量相加与标量相加遵守不同的法则,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的法则,矢量相加的法则与此不同。
高中物理质点教案

高中物理质点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质点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质点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点的概念、质点的运动描述、牛顿运动定律
难点:质点的运动描述和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2. 教具:黑板、投影仪、质点模型
3. 教学资源: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质点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质点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质点的概念和特点,介绍质点的运动描述方法,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2. 教师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在质点运动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质点运动的规律。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质点运动描述的练习题,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互相交流思路,解决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点的运动描述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以及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质点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质点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物理教案(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改变,还是其方向发生改变,都表示速度发生了变化。为衡量速度的变化,我们将从曲线运动出发
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1、平均加速度
如图所示,设在时刻 t,质点位于点 A,其速度为 v1,在时刻 t t ,
质点位于点 B ,其速度为 v 2 ,则在时间间隔 t 内,质点的速度增
量为 v v2 v1 ,它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增量即平均加速度为 a v
同,这就是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的标准物叫做参考系。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是不同
的。因此,在讲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指明是对什么参考系而言的。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
讨论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球作为参考系 。
二、坐标系:建立在参照系上的计算系统
确定好参照系后,只能定性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为了定量地描述运动规律,即为了能给出
另一是由已知运动状态求解s ds
t0 t dt
例: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t) x(t)i y(t) j
其中
x(t)
(1m
s 1 )t
2m
,
y(t)
(1 4
m
s2 )t 2
2m
求 t 3s 时的速度。 (2)作出质点的运动轨迹图。
解 这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的一类运动学问题,可以通过求导数的方法求出。
切线重合。所以当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沿该点曲线的切线方向。
只有当质点的位矢和速度同时被确定时,其运动状态才被确知。所以位矢 r 和速度 v 是描述质点
运动状态的两个物理量。这两个物理量可以从运动方程求出,所以知道了运动方程可以确定质点在
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因此,概括说来,运动学问题有两类:一是由已知运动方程求解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必修质点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质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3. 理解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在描述质点运动中的应用;4. 能够运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 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2. 运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质点的概念,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质点,有哪些特点。
2. 教师解释质点的定义和特点,引出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
二、探究1.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对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学生探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讲解1. 教师讲解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师示范如何利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四、练习1. 学生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
2.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作业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质点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描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普通物理(I)
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选修□通识核心课程;□分类教育课程;□其他课程
学时: 56 学分: 4 授课教师:郭峰
授课专业:安全工程、电子信息
授课班级: 2014级6、7、8、11、12、13班
授课学期:20 14 至20 15 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新编普通物理教程
2015年3月6日
授课题目:矢量运算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1 周课序第1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是为后面的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数学计算的基础,矢量的运算是物理学最重要的运算类型,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矢量的加减及乘法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矢量的加法及乘法运算,理解矢量运算在物理学的实际问题的中意义。
难点是矢量运算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标量和矢量
二、矢量的模和单位矢量
三、矢量的加法和减法(1)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2)矢量合成的解析法
四、矢量的乘积
①矢量乘以标量②矢量的标积③矢量的矢积
五、矢量函数的导数和微分
六、物理应用
作业布置:
例 1.例 2由于实际关系没有在课题上讲解,布置为书面作业。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附录1,矢量运算的初步。
教学后记:
学生对矢量的加减运算比较熟练,但是对乘法运算不够熟悉,需重点加强。
授课题目:绪论质点运动学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1 周课序第2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1)简单介绍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2)参照系和坐标系,质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要求:掌握质点的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的概念及其相对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难点:灵活运用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绪论
二、1.1 参考系时间和空间的测量
1)参考系、坐标系
2)时间和空间的测量
1.2 质点运动的矢量描述
!)位失,位移,运动方程,轨迹方程。
2)速度,速率,加速度。
3)例题
作业布置:
P16 习题1-1、1-3、1-5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教材
教学后记:
矢量运算过程中,对矢量的方向性容易忽略掉。
授课题目:运动学的两类问题自然坐标系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2 周课序第3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1)掌握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2)熟悉一般的曲线运动问题.
要求:(1)掌握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2)掌握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量表示及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圆周运动的角量和线量的关系,并灵活运用计算问题。
难点:
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例题分析
二、自然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圆周运动
例题
作业布置:
P16 习题1-7、1-9、1-12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教材
教学后记:
授课题目:牛顿运动学定律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2 周课序第4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了解量纲的概念。
(3)了解常见的力。
要求:(1)能用微积分的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2)了解常见的力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用微积分解决运动学问题。
难点:
对微积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牛顿学运动定律
概念讲解。
二、国际单位制、量纲
量纲的讲解、举例说明。
三、常见的力
引力、弹性力等通过举例来说明。
四、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例题讲解
作业布置:
P56 习题2-1、2-2、2-3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教材
教学后记:
授课题目: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3 周课序第5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要求:(1)掌握冲量定理、动量守恒。
(2)了解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冲量定理、动量定理的掌握。
难点:
使用微积分对冲量定理进行运算,使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质点和质点系动量定律
概念讲解。
实例说明
二、动量守恒定律
例题讲解。
作业布置:
P56 习题2-21、2-22、2-23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教材
教学后记:
授课题目:功、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3 周课序第6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要求:(1)掌握冲量定理、动量守恒。
(2)了解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冲量定理、动量定理的掌握。
难点:
使用微积分对冲量定理进行运算,使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功和功率
恒力直线做功
变力做功
二、动能和质点动能定理
质点动能定理推导。
三、质点系动能定理
质点系内力、外力
四、势能和势能曲线
保守力和保守力场、势能、势能曲线
作业布置:
P56 习题2-21、2-22、2-23
主要参考资料:
毛骏健《大学物理学》、教材
教学后记:
授课题目:质点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课时安排学时 2 周次第 4 周课序第7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掌握力矩、角动量的概念;了解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要求:(1)会计算转动物体的力矩,会计算角动量;(2)明白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力矩、角动量的概念
难点:
角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教学手段是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物理模型、图表、实例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力对参考点的力矩
讲述概念
二、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
定理推导。
五、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强调条件
六、质点系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
理解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
作业布置:
P56 习题 2-22、2-25、2-35
主要参考资料:
王少杰主编《新编基础物理学》毛骏健《大学物理学》等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转动的问题基础很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