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的施工方法。
与传统的小体积混凝土施工相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好、节省人力和材料等优点。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以实现快速施工。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每次浇筑量远大于小体积混凝土施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的浇筑任务。
这一点对于一些工期紧迫的工程来说,尤为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由于每次浇筑的混凝土量大,可以减少接缝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浇筑缝隙和接缝处的质量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层间连接面积,从而减少混凝土层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建筑物的密封性。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还可以节省人力和材料。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速度快,可以减少浇筑的次数,从而减少了人力和材料的消耗。
在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可以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施工,进一步减少了人力投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量大,浇筑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和流动性。
如果混凝土流动性太大,在浇筑中容易引起分层和掺杂问题,影响施工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还需要合理安排浇筑时间和施工顺序,避免混凝土硬化时间过长,影响后续施工。
在实际应用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被广泛使用于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需要大体积浇筑的工程中。
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和控制,可以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施工进度,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一、引言二、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指的是混凝土的体积较大,用量较多,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体积较大: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指的是混凝土的体积大于普通混凝土,一般用于大型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的主体结构中。
2. 温度控制难度大: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温度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
由于混凝土体积大、内部散热速度慢,温度差异大,容易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3. 收缩和变形大: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期间,由于体积大、水灰比小、水分散失慢,容易产生收缩和变形。
4. 组织致密性要求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组织致密性要求较高,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致密性,避免出现裂缝和变形。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重点针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对于施工技术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一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施工工艺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包括搅拌、运输、浇筑、振捣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和变形。
4. 混凝土收缩和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容易产生收缩和变形,需要采用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和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针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探索和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研究:通过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环节的实验研究,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和验证,为施工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分析和预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温度变化等情况,为施工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建设大型水利、交通、电力、市政工程等领域时,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应用。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配料控制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而配料控制则是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严格按照设计比例来配制混凝土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等,确保每种材料的比例准确。
其次,要进行混凝土的拌和过程中的控制,保持拌和时间的一致性,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最后,配料控制还包括对混凝土的水灰比、石灰活性指数等参数的严格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浇筑和振捣技术浇筑和振捣技术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
在浇筑过程中,要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浇筑。
振捣工作要均匀分布在整个施工区域,确保混凝土中没有空隙和气泡,并且使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紧密贴合。
在振捣过程中,应注意振动的力度和时间控制,以避免过度振捣导致混凝土的分层和减弱强度。
三、养护技术养护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的湿润程度,避免过早干燥和过度湿润。
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遮阳网等遮挡物来保护混凝土的湿润。
另外,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周密的保护,避免外部环境对混凝土的影响,例如风、阳光等。
养护时间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需要在初凝后进行湿养护。
四、质量检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以验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常用的质量检测技术包括抗压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等。
在进行质量检测时,要注意选取代表性试块进行测试,并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来进行操作,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配料控制、浇筑和振捣技术、养护技术以及质量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技术一直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需要进行严密的施工计划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相关的浇筑施工技术和注意事项更是至关重要。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浇筑施工技术、浇筑质量控制和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旨在全面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背景介绍】完毕。
1.2 目的意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环节。
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桥梁、水利工程、地下结构等。
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水平,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提高可以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也能够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和施工操作的便利性,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
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和规范,对于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在一个工程中需要连续浇筑的混凝土量较大的情况。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渗性强: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较大,混凝土的致密性和均匀性更好,抗渗性能也相对较强。
这对于长期承受水压或地下水作用的工程结构非常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每方单位体积超过200m³的混凝土,常用于大型工程中,如大坝、桥梁、港口等。
由于其施工规模庞大,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原材料准备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充分准备。
这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三合土等。
水泥应选用优质的硅酸盐水泥,骨料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二、施工设备准备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准备相应的施工设备。
主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输送泵、混凝土成型模具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配合比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需要进行配合比的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和混凝土强度要求,确定水灰比、骨料比和拌合时间等参数。
同时,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调整。
四、施工工艺1. 混凝土搅拌:将水泥、骨料和水按照设计配合比放入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搅拌,保证搅拌均匀。
2. 输送泵输送:使用输送泵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输送到施工现场,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流动性。
3. 混凝土浇筑:将混凝土从模具中连续均匀地浇注至施工区域,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浇注高度,避免产生坍落度差异和气孔。
4. 压实处理:对浇筑好的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采用振动器或者摆锤等设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5. 表面处理:待混凝土初凝后,可以进行表面处理,如砂浆喷涂、抹平、刷面等,提高混凝土的观感和抗风化性。
五、施工注意事项1. 施工环境: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凝结和强度产生影响,施工时需合理调整施工工艺。
2. 浇筑顺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通常采用分段浇筑的方法,先将下层混凝土浇筑成块,再进行上层浇筑。
3. 温度控制:施工过程中需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避免产生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开裂。
4. 养护处理:混凝土浇筑后需及时进行养护处理,保持湿润环境,防止混凝土过早干燥和开裂。
浅谈房屋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当今的房屋建筑领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厚实、混凝土用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
为了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至关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通常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 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在房屋建筑中,常见的基础底板、大型设备基础等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范畴。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
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热量难以迅速散发出去,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
如果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为了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需要精心考量。
水泥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品种,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
减少水泥用量也是降低水化热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通过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和料来实现。
骨料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应选用级配良好、粒径较大的粗骨料和中砂,这样可以减少水泥浆的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
在配合比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原材料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配合比。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增加掺和料的用量,降低水胶比,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同时,可以考虑添加适量的缓凝剂、减水剂等外加剂,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减少水化热的集中释放。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是关键环节之一。
浇筑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混凝土的供应量、结构特点和现场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常见的浇筑方法有分层浇筑、分段浇筑和斜面分层浇筑等。
分层浇筑时,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 500mm,以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关键技术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关键技术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单个构件的体积大于普通混凝土的体积,例如大型桥梁、高层建筑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核电工程等,这些项目都需要使用大体积混凝土。
对于这些工程来说,施工技术的关键性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关键技术,才能够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关键技术。
一、原材料的选择和搅拌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首先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比例的准确性。
在选择水泥、骨料、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时,需要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施工要求等因素,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搅拌过程中,要对原材料进行充分的混合,确保每一部分混凝土的性能均一,避免出现夹杂、气孔等缺陷,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还需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施工工艺和设备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工艺。
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中,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施工速度、养护方法等。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和温差对其强度和耐久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对混凝土进行预热或者降温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搅拌机、输送泵等设备,确保混凝土的搅拌均匀,并且能够输送到需要的位置。
而且,还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浇筑方式、养护方式等,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三、温度控制和裂缝预防大体积混凝土存在温度应力和干缩裂缝等问题,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施工现场,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裂措施,例如添加裂缝预防剂、采用降温加湿措施、选择合理的浇筑顺序等。
在养护过程中,需要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以减少混凝土的干裂现象,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强度。
四、质量控制和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工作。
在施工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在混凝土搅拌和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气孔率等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
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1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内容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结构断面较厚,通常要求在80cm以上。
广泛运用于大型建筑的施工环节开展过程之中.因为混凝土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工程实施开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配比,科学补充适量额外化学添加剂,使其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但如果匹配比例不得当,会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功能效果。
要积极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效能,延长使用寿命;这不仅仅是依靠优化混凝土技术的运用手段就可以有效地实现的,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下,需要保证连续性浇筑的实施,还必须落实好必要的后期防护工程,有关部门进行实时的维护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多方面共同的力量下才能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更好地呈现建筑工程的整体效果。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的成因2.1水泥的水化热反应水泥的水化热是一种化学反应,水泥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在凝固的时候与砂浆中的水分发生反应进而放热,水化热反应包含了水解反应、结晶化反应等,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终止水化热的过程。
而水泥成分在与水反应的时候散发出的热量,会造成混凝土结构本身的温度不断提升,如果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其内部热量就更加难以散失,形成内外温度的应力差。
在水化反应不断进行、混凝土结构持续凝结的过程中,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开始传导到混凝土外层,与混凝土外层降温收缩产生的应力互相作用,在这种应力大于混凝土具备的强度的时候,水化热反应最终会使混凝土结构发生开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作者:夏华伟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7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基本特点,并结合某工程案例探讨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以此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基本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其施工特点是:整体性要求比较高,要求连续浇筑;结构的体量较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结构较厚,体形较大、钢筋较密,混凝土数量较多,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
另外,还存在如何控制和防止温度应力,变形裂缝产生等问题。
随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地提高,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设领域的逐渐扩大,大体积混凝土逐渐应用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是,由于混凝土内部蓄热量大,温度应力增大,使得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成为设计及施工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主要表现为结构厚、混凝土量大、水泥水化热使结构产生温度和收缩变形。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耐久性和密实性,一般在混凝土中掺入U型膨胀剂、减水剂和粉煤灰,并采用合理的混凝土养护措施及科学的施工工艺来控制裂缝,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上12层,地下1 层,建筑平面基本上为正方形。
为全现浇框架结构。
基础底板总面积约为1 677 m2 ( 39. 2×42.8),其混凝土总量约为2900m3。
整个基础由众多承台及各承台间的底板组成,底板混凝土厚0.5m,承台处混凝土厚2.0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5。
3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3.1材料
(1)水泥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产生的水化热。
因此,最好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配制混凝土。
同时,水泥的用量直接影响着水化热的多少及混凝土温升。
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大体积混凝土应尽量降低水泥用量。
可采用后期强度作为设计强度,掺入混合料和减水剂等方式进行控制。
(2)骨料
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从而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升。
施工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粗骨料采用5mm~2mm 碎石,含泥量控制在1%之内;细骨料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粒径范围0.15 mm~5mm,含泥量控制在2%之内,细度模数2.4~2.8。
骨料应覆盖,防止暴晒。
(3)外加剂
外加剂有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多种类型。
在混凝土添加了膨胀剂之后混凝土内部产生的膨胀应力可以抵消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3.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水剂等外加剂和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延长缓凝时间,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另外,可以采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的方式。
试验证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使其替代部分水泥,不仅可以降低水化热,而且能起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的效能,且掺加粉煤灰后,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等或略高。
但是这样会降低早期极限抗拉值,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最好控制在10%以内。
3.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工序质量
(1)混凝土浇筑方法
混凝土的浇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层、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初凝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
依据设计图纸中的后浇带将整个大底板划分成厚薄、大小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将独立一次浇筑完成。
(2)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应留置测温孔,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应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布置,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必须布置外表、底面和中心温度测点,混凝土浇筑体的外表温度和底面温度宜为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和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上50mm处温度。
测温从混凝土浇筑后12h 开始,升温阶段每2h 测一次,降温阶段每4h 测1次,根据温度变化情况3~5d后,每8h测1次,当内部温度基本稳定且与最低大气温差小于15℃时,整个监测告一段落。
(3)混凝土振捣方式
混凝土振捣时布置三道振捣,第一道设在混凝土的坡角.第二道设在混凝土的坡中间,第三道设在混凝土的坡顶。
每道设2台振捣器。
三道振捣相互配合,确保振捣覆盖整个坡面。
使用振捣棒振捣。
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中的深度>50ram,振捣棒移动的间距以400mm左右为宜。
振捣棒要快插慢拔,以混凝土面泛浆为宜。
(4)泌水处理
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通过侧模底部开孔将泌水排出基坑。
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形成集水坑,及时用水泵将泌水排除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3.4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块体内外温度差和减慢降温速度来达到降低块体自约束应力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以承受外约束应力时的抗裂能力,对混凝土的养护非常重要。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混凝土表面压平后,先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保温材料夜间要覆盖严密,防止混凝土暴露,中午气温较高时可以揭开保温材料适当散热。
底层塑料布下预设补水软管,补水软管沿管长度方向每100mm 开5mm水孔,根据底板表面湿润情况向管内注水,养护过程设专人负责。
混凝土泌水结束、初凝前为了防止面层起粉及塑性收缩,要求进行多次搓压。
最后一次搓压时采用“边掀开、边搓压、边覆盖”的措施。
对底板面不能连续覆盖的部位,如墙、柱插筋部位、钢柱等采用挂麻袋片、塞聚苯板等方式,尽可能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冷桥”现象。
混凝土浇筑完成12h内,严禁上人踩踏,浇筑完成24h内,除检测测温设备及覆盖材料外,不得踩踏。
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且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要小于20℃时方可拆除,并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才可安排保温拆除。
结束语:
随着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不断的提高,要准确掌握施工过程,严格监控施工细节,以达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安全性、经济性目标,为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席道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建筑建设理论研究,2013
[2]魏娜,王锐. 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陈科兴.某建筑基础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