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病因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陈梁教授(2014年元月广东省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
近10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骤增,除非这些患儿以前根本不到医院就诊,否则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事实。
如今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们临床运用中药和针灸、耳针等外治及心理情志疗法治疗该病,显示出了中医综合疗法的独特优势。
现就试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其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并对五音相关情志疗法治疗提出些思考。
一、辩证求因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
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崇,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
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性的情志症状。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
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
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审因论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应立足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拟方选药紧扣病机。
由于本病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但均表现为肝风内动。
风木旺必克脾胃,故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因此法疗上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82 期
275
·中医中药·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张鹏宇,宋佳兴,闫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摘要:通过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文献及临床分析,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以期能够帮助后来研究者更好的认识此病, 并在临床上预防、诊断及治疗此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339.3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82.175 本文引用格式:张鹏宇 , 宋佳兴 , 闫静 .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2):275,277.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第38卷第1期2020年1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间较为常见。
患病率约1%~4%,男童患病率约为女童的3倍,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
本病主要表现为快速、不自主、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性动作或思维,常以眨眼为首发症状,可因情绪激动或感染等因素加重或诱发。
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其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有关,中医学将本病归于“筋惕肉膶”“抽搐”“惊风”的范畴[2]。
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使用抗神经病类药物对患儿实施治疗,但该方法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
马师主要从事小儿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诊治,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论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探讨在我国的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记载,但却能找到许多相似症状的描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怪病多责之于痰”[4]。
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马师认为责之于“风、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脾胃生痰之源,故病位于肝、脾二脏。
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饮食不节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情绪波动大导致肝气不舒、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痰阻经络,继而引起全身肌肉抽动。
有的儿童先天不足,肾阴亏虚,导致虚风内动,头摇肢抽。
马师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风火痰湿相挟所致。
2辨证论治小儿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马师认为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平息肝风,同时补肾滋阴、健脾化痰。
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检验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分为以下6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5],在临床治疗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1肝亢风动型“阳主刚躁,阴主柔静”。
阴守于内而阳浮于外,则小儿刚躁行为乖戾。
这类患儿多肾阴虚亏,常伴有摇头晃脑、挤眉弄眼的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状, 当外感症状 消失后 , 抽动症 状就 明显 保 留下来 。此 乃 t L , 肝热
极生风 , 外感风 邪引动内风 , 而发抽动之症 。
2 中医治疗
笔者在儿科 门诊治疗抽动症 时 , 多结合 临床以清心安神 、 平
肝息风止痉为 法治 疗 , 方 用 导赤 散 和止 痉 散加 减。 以黄 连 、 黄
现代经方名师名家 运用经 方治疗 眩晕 亦 积累 了丰 富经验 ,
如邓铁涛 、 任继学前辈用泽泻汤合小半夏 叫茯苓 汤治 眩 冒【 2 ; 陈
病 “ 效如桴鼓 ” 的神 奇。
参考文献 :
瑞春教授用苓桂术甘 汤、 真 武汤 、 吴茱 萸 汤治 眩晕 ; 梅 国强 教
授用加减柴胡 桂枝 汤治 眩晕 [ 2 ; 李 可用 泽 泻 汤、 小半 夏 加茯 苓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用药只有在读经典做临床上下足功夫才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体会到经方治病效如桴鼓的神奇
一
48 一
湖北 中医杂志 2 0 1 3年 5月第 3 5卷第 5期
・
临 证 经 纬
・
中医药治 疗 小 儿 多发 性 抽 动 症
王辉
( 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儿科 , 湖北 仙桃
芩、 栀子清心肝两经 之热 ; 以全蝎 , 蜈蚣, 僵蚕 息风止 痉 ; 辅 以生 地、 麦冬 、 远 志宁心安神 ; 钩藤 、 天麻 加强息风 止痉之功 。如果 眨 眼频繁不止 , 可加桑 叶 、 菊花 、 决 明子 ; 如果 喉 鸣秽语 异常发 声 , 可加用木蝴蝶 、 马勃 、 山豆根 、 桔 梗等 , 如 果注 意力不 集 中, 可加
香辛辣 , 膨化零食 , 酸甜饮料要控 制或禁食 。保 持患儿 的心情 愉 悦, 减少不必要 的精 神负 担 , 给予 他们 关心 和爱 护, 多 给启发鼓 励和表扬 。同时 家长 不要 有 意识 的在 患儿 面前 强调 患 儿 的病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着,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多发性抽动症从肝肺论治

【 要 】 根 据 多 发 性 抽 动 症 的 临 床 表 现 , 文 认 为 其 病 因 病 机 主要 与 肝 风 内 动 、 阴 不 足 有 关 ; 疗 摘 本 肺 治
国 中 西 医结 合 儿 科 学 ,0 9 1 1 : 卜6 . 2 0 ,( )6 2
整 体调理 有其优 势 , 但要最 大 限度发 挥其 优势 , 就要 以循证 医学为基 础 , 据 科 学研 究 结 论 进行 医疗 决 依
E3 王 明明, 4 汪受传. 玉屏风散预防4 J 哮 喘临床效果及机理探 讨 ,L
在 中医古籍 中 , 对本病 没有专 门论 述 , 但其 症状 描述 与“ 目创” 慢 惊 风” 瘼 痰” 筋 惕 肉 喟” “ “ “ 等相 似 。 《 内经 》 :诸风 掉 眩 , 日 “ 皆属 于肝 ’ 热盛 动风 , ’ ‘ ‘ 风胜则 动 ” 小 儿药证 直诀 ・ 有风甚 》 出 :凡病 , 。《 肝 指 “ 或新
【 图 分类 号 】 R 7 【 献 标 识 码 】 A 【 中 22 文 文章 编号 】 1 7 - 8 5 2 1 ) 1 0 4 一 2 6 43 6 (O O 0 — 0 2O
多发性抽 动症是 一 种 以慢 性 多发性 运动性 抽动 伴 发声性 抽动 为特征 的神经精 神疾 病 。该病 的临床
从 肝肺 人 手 , 滋 阴熄 风 、 阴 润 肺 为 主 ; 护理 方 面亦 强 调 顾 护 肝 肺 , 重 调 理 情 志 、 防 感 冒 。 以 养 在 注 预
【 键 词】 多 动 秽 语 综 合 征 / 医 药疗 法 ; 辨 证 论治 ; 儿 童 关 中
多发性抽搐症

辨证 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 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 参、茯苓健 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 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熄风; 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论治
〔3〕阴虚风动
辨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 热,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教学目的
• 1.了解多发性抽搐证的概念与诊断; • 2.熟悉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 • 3.掌握多发性抽搐证的辩证治疗。 • 重点:多发性抽搐证的辩证治疗。 • 难点: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诊断。
概述
定义 多发性抽搐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 综合征。是一种 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慢 性、被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 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复习提纲
• 1.多 发性抽搐证的定义。 • 2.多发性抽搐证的分证治疗。 • 3.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2.推拿疗法 3.针灸疗法
心理治疗
1〕心理转移法: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 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 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 递过来或做些轻松的事。这样通过减轻 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 肢体的有目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 动病症。
心理治疗
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病症而深 感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 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 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 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 认识抽动病症的表现就象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 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抽搐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归属于中医的慢惊风、抽搐等范畴。
起病在2-12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
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
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肝风痰火胶结而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