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合集下载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历史经验上看,坚强的国家意志、有效的创新体系、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完善的体制机制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要素。

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应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而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发挥我国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注意吸取、学习别国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进而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一脉相承,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以马克思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发展的思维,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创新型国家的定义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处于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链条高端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通常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创新投入高,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高于2%;第二创新产出高,科研论文产出和发明专利占世界的比重高;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第四科技进步贡献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70% 以上。

目前,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任务艰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

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

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 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 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 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创新使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创新使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创新使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背景下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创新与大学关系密切。

创新既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又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还包括新政策、新方法等。

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都负有历史使命。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大学阶段只是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大学的毕业生只是创新人才的“毛坯” ,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还要在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成。

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知识社区,教学、研究和服务都应当由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来推动。

作为知识社区,大学不应当忽视其在跨学科领域所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是大学与其他机构和研究组织相比较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大学研究具有的另一项重要优势,是大学拥有创新的潜能和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拥有安全受到保护的科研环境,这样人们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创意,可以更有利于创新。

研究是大学创新的基础,也是经济、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和其他机构相比,大学更容易进行创造、发明。

我们要知道创新是个体精神迸发出的创造性活动,创新产生于个体之间及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一方面创造性知识活动源自于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有赖于社会文化以及大学、产业界、政府、社区等对创造性活动的支持。

对于有财政压力的大学而言,如何应对个人及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显得重要。

因此,构建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性研究体制,战略性地推进科学研究,是大学引领创新的一种方法。

亚洲大学在创新方面具有空前的优势,人力资源多样化,文化差异大,市场的多元化和广阔前景,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智力资源集中到一起,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

在这方面,大学能发挥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创造一种大学内部、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互动交流的环境,能够有效保证创新的质量。

大学生如何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大学生如何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大学生如何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大学生,在新常态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
责任,既要增强学习、实践、创新意识,又要有实际行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
作用。

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扎实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严谨的
学习态度,突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聪明、复合型人才,积极检验自我,更加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把自己培养成具有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要多加实践。

大学生在学校应该要把所学知识做到实处,从事真实的项目,与
他人合作,参与实际的实践,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可以在研究、发明、设计、实验、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加深自身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深入理解创新实践的
本质,激发创新的热情。

此外,抓住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机遇,大学生可以参与国家或社会的项目,搭
建创新实践平台,主动参与实践,把自己所学所懂用于实践,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
力量。

还可以配合学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社会实习等活动,让自己更好地
实践和提升自身能力,丰富自己的经历,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从
而增强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要活学活用,通过真实的实践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实
务水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着关键作用。

大学生既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又要有实
际的实践,并以不懈的自我学习和实践,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树立
•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应当树立积极健康向 上的形象。首先,要具备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 断追求知识和真理,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其次,要德 才兼备,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扎 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等。最后,要视野开阔,了解世界和国情,关注国家和人民 的命运,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 幸福贡献力量,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为经 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 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建设创 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11-09
CATALOGUE
目 录
•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 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 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与素质提升 • 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与责任担当
01
CATALOGUE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当代大学生需要拓宽知识面,学习世界 各国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将它们融入 我国的科技文化发展中,以丰富我国文
化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 了解国家发展的需求,将自己的科技文 化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
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当代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 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责任 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国家科技文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2 l 1 期 OO l 第 l
辽 i r 政 :院 : : 搬
J un 订 I a n n mi it t n Colg o mll o i g Ad n 0 .1 1. 01
(第 1 2毪第 1 煳 ) I
(V J 1 .N . I I. 2 o 1 ) 1
胡 锦 涛总 书 记 在 十 七 大 报 告 中指 出 :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解决这些问题 的主要出路。 “ 力 , 设 创新 性 国 家 。 这 是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的 核 心 , 提 高 综 建 是 第 三 , 是 应 对 世 界 科 技 革 命 和 提 高 我 国 竞 争 力 的 需 这 合 国力 的关 键 。 要坚 持 走 中 国特 色 自主 创 新 道 路 , 增 强 自 把 要 ,在 全球化进程当中 , 中国企业 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 国际 主创 新 能 力贯 彻 到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各 个方 面” 。提 高 自主创 新 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 和技术创新 能力不强 , 目前我 国每 能 力 , 创 新 型 国 家 , 有 重 大 的 战 略 意 义 。提 高 自 主 创 百 万 人获 得 发明 专利 数 只 有 l . 日本 为 94项 , 国 7 9 建设 具 项 而 9 韩 7 新能 力 , 建设 创 新 型 国 家 , 校 担 负 着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重 项 , 国 2 9项 ; 成 电 路 芯 片 、 油 化 工 、 车 等 产 品 的 生 高 美 8 集 石 轿 要历 史使 命 。 产设备 7 %以上依靠进 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 0 中国生产的 建设 创 新 型 国 家 , 有 重 大 的战 略 意 义 具 手饥 不得不付出价格的 2 % , 0 计算饥价格的 3 % 、 0 程控数控 建设 创新 型 国 家 , 适 应 时 代 与社 会 发 展 特 征 、 关 国 足 事 } 价格 的 4 % 的 专 利 费用 。我 国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规 漠 位 居 几床 0 家 建 设 发展 大 局 的 战 略 选 择 。 世 界第 二 , 但核 心 技 术 受 控 于 人 ; 国 是 世 界 货 物 贸 易 第 三 我 第一 , 是 实现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目标 的 需 要 。 我 国计 大 国 , 出 口 产品 中 自主 品 牌或 有 自主知 识 产 权 的 只 占 1% 这 但 0 划 在 22 0 0年 实 现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奋 斗 目标 时 , 现 人 左右 , 口产 品利 润率 低 ; 国 是 制 造 业 第 四大 国 , 重 要 的 实 出 我 但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 比 2 0 0 0年 翻两 番 现 在 正 是建 设 的 关键 时 技 术 装 备和 关 键零 部 件主 要 依 赖 进 口。 事 实 说 明 , 新 已成 创 期 , 一 阶段 资本 和 土 地 等 传统 生 产 要 素 对经 济增 长不 会 有 为 制 约 我 国竞 争 力的 主要 因 索 。 在 涉 及 国 防 安 全 和经 济安 这 ? 太 大 的提 升 , 而体 制 创 新 、 展 模 式 刨 新 和 科 技 创 新 将 成 为 全的 关 键 领 域 , 正 的 核 心 技 术 是 买 不 来 的 , 想 确 保 本 国 发 真 要 推 动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重 要 动 力 研 究 分 析 表 明 , 国 目前 科 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 , 们必须依靠 自己的力量建立 自主 我 我 技进 步的 贡 献率 为 3 % 左 右 。 在 继 续 保 持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刨 新 体 系 , 急 剧 变 换 的 世 界 经 济 竞 争 的 格 局 当 中 把 握 饥 9 在 4 % 左 右 的投 资 率 和 持 续 l 保 持 7 以 上 的 高 速 经 济 增 遇 , 0 5年 % 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几方面考虑 , 我们 没有别的出路 , 长 的情 况 下 , 达 到 翻 两 番 的 目标 , 技 进 步 的 贡 献 率 必 须 只 有 一 条路 , 要 科 就是 通 过 自主 创新 ,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 建 要达 到 6 %左 右 , o 只有 这 样 , 能 够 实 现 建 没小 康 社 会 所 要 才 二 、 设 创新 型 国 家 , 须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 建 必 求 的 经 济增 长 的 目标 。 因 此 , 否 实 现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的 能 建 设 创新 型 国家 , 键 在 人 才 , 关 尤其 在创 新 型科 技 人 才 。 目标 关 键 在 于提 高 国 家 创新 能 力 。所 以 , 们 必 须 依 靠 自主 为刨 新 型 国家 提 供具 有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人 才 支 持 , 大 学 的 我 是 创 新走 科学 发 展 之 路 , 力 提 高 科技 对 经 济 发展 的 贞 献 , 大 把 历史 使 命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 校 应 特 别 关 注 以下 几 个 问 高 全 面 建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历 史 进 程建 立 在 科 技 创 新 的基 础 之 上 。 题。 第二 , 是适 应 我 国现 实 国情 的 需 要 。 中 国 人 均 能 源 、 这 第 一 、 新 教 育 观 念 。 更 新 教 育 观 念 是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更 水 资源 、 土地 资 源 的 供 应 严 重 不 足 。 人均 水 资 源 仅 相当 于 世 的先导 。因此 . 要摒弃 传统教 育思想 与观念 , 树立新 的教学 界 人均 水 量 的 14 能 源 短 缺 问 题 电很 严重 , /, 人均 能 源 资 源 占 观, 人才观 、 质量观 、 与价 值观。要转 变以发展智 力为中心的 有 量不 到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的 一 半 , 油 仅 为 1 1 , 石 /0 目前 石 油 供 教 育 观 念 , 立 智 力 好 非 智 力 协 调发 展 的 素质 教 育 观 念 ; 树 要 应 对外 依 存 度 已 经 超 过 4 % 。人 均 耕 地 只有 14 0 .0亩 , 到 转变 以传授知识 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 , 不 树立注重培养创 世 界平 均 水平 的 4 % 。 人均 森 林 面 积 为 19商 , 为世 界 人 新精和创新 能力 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 转变局限于专业教育 0 . 仅 要 均 占有 量 的 15 5种 主要 矿 产 资 源 人均 占有 量 不 / 。4 的观念 , 树立综合化的教育观念 ; 要转变 “ 本土化 ” 教育 观念 , 到世界平均水平 的一 半。 目前 我 国国内生产总 值只 占 树 立 “ 国际 化 ” 育 观 念 ; 凋 创 新 是 高校 的灵 魂 和核 心竞 争 教 强 全世界的 4 左右 , % 但原煤 、 钢材 、 水泥的消耗量分别 占全世 力的 观 念等 等 。 界 消 耗 量 的 3 % 、0 和 4 % , 油 、 矿 石 的 进 口 依 存 度 l 3% 0 石 铁 第 二, 改进 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 对学 生传授知识 分 别 达 到 4 % 、0 以上 , 要 污 染 物 排 放 量 已经 超 出 环 境 和进 行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接 关 系 到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改 0 6% 主 直 容 量 。经 过 多 年 的 经 济 发 展 以后 , 临 着 越 来 越 紧迫 的 资 源 进 课 堂教 学 方 法 , 是 要 改 变 以往 的 那 种 以 教 师 为 中心 的做 面 就 问 题 和环 境 问 题 , 较 短 时 问 内 解 决这 些 问 题 是 在 人 类 发 展 法 , 知 识 灌输 为主 的教 学 方 法 转 变 为 以启 发科 学 思 维 和 提 在 将 史 上前 所 未 有 的 。各 国 的 经 验 表 明 , 有 靠 科 技 进 步 , 是 高综 合 能 力 为 核 心 的 教学 方法 , 重 创 新 意 识 和创 新 思 维 的 只 才 注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带来的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 ,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略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内涵意义论文

略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内涵意义论文

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每所高校理应担负起的时代重任。

本文简要阐述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高校为更好的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掌握一定创业技能、具有创业创新素养的创新性人才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这个词,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在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护照”,第二本是“职业护照”,创业教育就是所谓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但什么是创业教育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对于大学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

国内学者席升阳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

李时椿等有关学者认为:“创业教育体现为以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的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 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 是新思想的策源地。高校肩 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 为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 , 成 日益 的重任 , 形 不仅 能 把 世界 的 先 进 观念 引进 来 , 且 能 而 强 大竞 争优 势 的 国 家 称之 为创 新 型 国家 。 具 体来 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 , 锐意创新 , 培育新观念 , 进而 说, 创新型国家应 至少具备 以下 四个基本特征 : 影响整个社会 。高校 始终 扮演着传播新 知识 的重 一 是创 新 投 入 高 , 国家 的 研发 投 入 占 GD P的 比例 一 要 基地 的角 色 , 能与 时 俱进 地 运用 新 理 念 、 思 想 、 新 般 在 2 以上 ; 是 科 技 进 步 贡 献 率 高 达 7 % 以 新 理论武 装 广大 青年 大学 生 , % 二 0 在创 新人 才 的 培养 中
养, 需要高校来完成 。高校作为教育中心之一 , 处 面 。在构 建创 新 型 国家 中 , 必须 正 确认 识 高校 的社 于教育体系的顶层 , 于知识 的上游 核心 , 处 是国家 会服务 功 能 这一 “ 键 ” 建 立 “ 学 研 ” 作 的机 关 , 产 合 基础研究的主体和高新技术的主要源泉 , 为创新型 制 , 现“ 实 双赢 ” 多赢 ” 目的 。 或“ 的
“ 建设 创新 型 国家 ” 社 会 发 展 自觉 的 理 论 标 是
“ 石” 基 的结构 、 征 、 性 , 特 个 决定 着 社会 的发 展
志,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 是我国面向未 速度 、 质量 、 向等。构建创新型 国家必 须围绕创 方
来发 展 的重 大 战 略选 择 。高校 作 为新 思 想 的策 源 新人 才培 养这一 “ 石” 进一 步树 立 开放 式 的人 才 基 , 地、 培养人 才 的摇 篮 和 先 进 文 化 的 中 心 , 创 新 型 新 观念 , 在 深化 教 育 体 制创 新 , 化 学 科 结 构 和 专 业 优 国家 的构 建 中肩 负着 重要 的历 史使 命 。在 新 时期 , 设置 , 调整课 程 设 置 和人 才 培 养 机 制 , 断 提 高 高 不 “ 新 型 国家 ” 创 的构 建应 该 成 为 高校 努 力追 求 的 生 等 院校 的教育 质 量和水 平 。 存境 界 和价 值支撑 。关 于 “ 创新 型 国家 ” 概念 , 的 国 首先 , 高校 是新 观念 、 新知 识 传 播 的重 要基 地 ,
的高 素质创 新人 才 , 校具 有 义不 容辞 的责 任 。因 重 要场所 , 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的重 要 阵 地 , 高 是 当前 专
此,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养、 科学研究 与社会服 业性高级人才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高校来培养的。 务三大基本功能 ,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 中担 负起 自己 同时 , 高校 又是 国家合 格 的创新 型人 才 的主要 输送
黄伟 良, 建平 谢
[ 摘
要 】“ 建设创新型 国家” 是落 实科 学发展观 的重大举措 , 是我 国面 向未 来发展 的 重大战略选择 。高校作为新思 想
的策源地、 培养人 才的摇篮和先进文化的 中心 , 应充分发挥教育培养 、 学研 究与社会服 务三 大基 本功能 , 创新型 国家的 科 在
国家 的构建 提供 巨 大的知 识 贡献 。 ( J 校科学 研 究是构 建创 新型 国 家的核 心 二 高 发 展过 程 中的 主要 矛 盾 。构 建 创 新 型 国 家 必 须 围
的历 史使命 。
渠道 , 每年 为 国家 输 送 大量 的毕 业 生 , 在众 多毕 业
生中, 大部分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 的骨干力量 , 在


高校在构 建创 新型 国家 中肩 负 的历 构 建创新 型 国家 的 进程 中发 挥着 主体 作用 。
第三 , 高校为 构建 创新 型 国家 提供 人才 支持 和 知识 贡献 。要 构 建创 新 型 国家 , 要 培养 数 以千万 需
构 建 中肩负起 重大的历 史使命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词]创新 型国家 ; ; 史使命 关键 高校 历 [ 作者简介 ]黄伟 良, 建平, 南师 范学院政 法系助教 , 谢 赣 江西 [ 中图分类号】D 1 6 [ 文献标识码 】A 赣州 , 1 0 3 0 4 0 [ 文章编号 】10 — 4420 )5 08 — 4 04 43 (060 — 10 0
上; 三是 自主创 新 能 力强 , 家 的对 外 技 术 依 存 度 发挥奠基石的作用 。同时高校又是新思想的策源 国
指标通常在 3 %以下 ; 0 四是创新产 出高。 目前世 地 , 在倡导学术 自由 、 鼓励百家争鸣中, 碰撞 出新思 界上 公认 的 2 0个左 右 的创 新 型 国家 所拥 有 的 发 明 想 的火花 , 为整 个社 会 的创新 提供 新 思想 的源 泉 。 专利 数量 占全 世界 总 数 的 9 %… 。要 构 建 创 新 型 9 其 次 , 校 是 创 新 型 人 才 培养 的重 要 基 地 , 高 是 国家 , 人才 培养 是关键 , 培养 大批 留得住 、 要 用得 着 创新型人才 的主要输送渠道。高校是传播知识 的
维普资讯
2 0第 14期 ) 0 ( 6年 第 5期 总 8
学 术 论 坛
ACADEM I C F ORUM
N0. 2 0 5. 0 6
( u lt e C muai l NO.8 ) vy 1 4
创 新 型 国 家 : 校 肩 负 着 重 大 的 历 史 使 命 高
史使命
为构 建创 ( ) 一 高校 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是 构 建 创 新 型 国 家 计 的专 门人 才 和一 大批 拔尖 的创 新人 才 , 新 型 国家 提 供 源 源 不 断 的人 才 , 这 些 人 才 的 培 而 的 基石
10 8
维普资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