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

合集下载

第六章海冰观测

第六章海冰观测

22
浮冰密集度的观测方法与冰量相同。在进行密集度观测时, 当浮冰分布海面内有超过此海面1/10以上的完整水域,则 该水域就不应算作浮冰分布海面。若海面上只有微量(不 足能见海面的1/20)初生冰或只有零散的分布着几块流冰,
则密集度记“0”。
这里所说的冰占的面积,是把所有的冰(包括根据浮 冰密集度计算出的冰)集中起来计算的,而不是“散布” 的面积。故冰量(或浮冰密集度)还受冰的远近,外形, 光照,反射等因素的影响,观测时应注意排除这些因素 所产生的误差。
例如:水工建筑部门,为研究海冰的物理性质,冰情要 素的选取,有海冰盐度、温度、密度、抗压力、负荷力等 等;从事海上交通的部门,为研究及预报冰情的需要,冰 情的所有要素都要选取。
19
4 海冰观测点的选择
海冰观测点的选择
主要有岸边和海区两个方面,岸边测点应选择要既
能观测到大范围的海冰情况,又能代表测点周围视程内 的海冰特征。一般要求为海面开阔,海拔高度在10m以 上地点。要尽量利用灯塔、了望台等高层建筑,以便能 观测到航道、港湾锚地、海上建筑物附近的海冰特征。 同时也应考虑观测作业方便、安全等条件。测点选定后 应测定海拔高度和基线方向。
冰量包括总冰量,浮冰量和固定冰量三种。总冰量为所有冰
覆盖整个能见海面的成数;浮冰量为浮冰覆盖整个能见海面的 成数;固定冰量为固定冰覆盖整个能见海面的成数。
浮冰密集度是描述浮冰群里冰块与冰块 之间紧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它被定义为:浮冰群中所有冰块总面积 占整个浮冰区域面积的成数。
21
2 观测与记录 总冰量(浮冰量、固定冰量)的观测,是 将整个能见海面分成十等分,估计十等分 中的冰(浮冰、固定冰)所覆盖的成数, 用0~10和 10 共12个数字和符号来表示。 习惯上叫“级”。例如:冰量6级,则表 示冰占能见海面为6%。 记录时,只记整数。海面无冰,记录 空白;海面有少量冰,但其量不到海面的 1/20时记“0”; 冰占整个能见海面的 1/10记“1”;占2/10记“2”;海面全部 被冰覆盖记“10”,若有少量空隙可见海 水,则记 ,其余类推。 10

冰的种类有哪些?

冰的种类有哪些?

冰的种类有哪些?冰,作为水在低温下固态存在的形式,有着丰富的种类。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冰的类型。

一、普通冰普通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冰种,也是最常用于食物保鲜和制冷的一种冰。

它的特点是晶莹剔透,质地坚硬。

制作普通冰通常是通过将水倒入冰盒、冰箱中,待水分冷却到零度以下时,水分子会缓慢结晶,逐渐形成冰层。

普通冰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常常会使用普通冰制作冰淇淋、冷饮等。

此外,在医疗领域,普通冰也经常被用于降低体温、减轻疼痛等。

二、冰块冰块是一种形状规则的大块冰,是普通冰的一种变种。

与普通冰相比,冰块更加厚实结实,坚硬度更高。

制作冰块时,可以使用专门的冰块机或者在冷冻室中逐渐冷凝成块。

冰块的用途比较广泛。

在饮品制作中,冰块经常被用于制作咖啡、奶茶等冷饮类产品,以保持饮品的冷鲜度。

此外,冰块还可以被用于制作雕塑、保持冷藏食品的温度等。

三、霜冻霜冻是指当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后结晶成小冰晶的现象。

霜冻的结构通常呈无规则的形态,犹如白茫茫的棉花状。

它常常在寒冷的环境下出现,特别是在夜晚的草地、树木上。

霜冻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霜冻的夜晚,农作物的叶片会受到霜冻的侵袭,导致叶片枯萎或受损。

因此,农民在寒冷季节会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以减少霜冻对作物的破坏。

四、冰柱冰柱是冰的一种特殊形态,多出现在极寒地区或寒冷的冬季。

冰柱通常形状呈长条状,尖端尖锐,质地坚硬。

冰柱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环境条件合适时,水分会逐渐凝结成冰,从而形成冰柱。

冰柱通常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摄影师们钟爱的对象。

冰柱的外形各异,有的呈现出水晶般的透明,有的则呈现出雪白的色彩。

在寒冷的地区,人们还会举办冰柱雕塑比赛,以展现冰的艺术魅力。

五、海冰海冰是指在海洋表面形成的冰层,是水在极寒环境下凝结而成。

它广泛分布于极地地区,尤其是北冰洋和南冰洋。

海冰的质地通常坚实,厚度不一,可以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

海冰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知识知识:北极的冰层——北极海冰

地理知识知识:北极的冰层——北极海冰

地理知识知识:北极的冰层——北极海冰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北极的冰层——北极海冰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北极海冰既是北极地区的重要自然特征,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北极海冰的形成、分布、变化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北极海冰的形成北极海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北极地区极地气候的影响。

由于北极地区地处极地环境,极阳与极夜交替出现,而极夜时期平均气温往往低于-30℃,导致北极地区的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都处于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因此,北极海冰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也受到附近环境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北极海冰的分布北极海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冰洋区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形态。

北极海冰的分布因素主要包括季节变化、海流环流、风向风速和气温变化等。

其中,季节变化是北极海冰分布最基本的因素,北极地区一年之中的不同季节,海冰覆盖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北极海冰的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严重。

这个过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过去40年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和厚度已经显着减少。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海冰的覆盖范围已经持续下降,平均每十年减少约12%。

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夏季,北极海冰的面积和厚度减少最为明显。

这一趋势不仅影响到了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还亲身证明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北极海冰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北极海冰的变化不仅仅对环境和生态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政治等方面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北极地区的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十分显著,而北极海冰的变化正直接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其次,北极地区海冰的消融将导致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并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耐受能力、经济发展和航运等方面。

再者,较少人居住的北极地区是极地环境研究、资源开发和航运等领域的重要区域,因此,其存在和变化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海冰盐度的因素

影响海冰盐度的因素

影响海冰盐度的因素
影响海冰盐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水的初始盐度:海冰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海水盐度才能形成冰晶。

海水的盐度越高,形成的海冰盐度也会相应增加。

2. 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海冰的盐度。

较低的温度会促使海水中的盐分更容易结晶形成冰晶,从而增加海冰的盐度。

3. 海水的淡化:海水中的盐分可以通过蒸发、降雨等过程而被稀释,使海水盐度降低。

如果海水中的盐分被稀释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形成足够盐度的海冰。

4. 淡水的输入:海冰盐度还受到淡水输入的影响,包括河流流入、降雨和融化的冰川等。

这些淡水输入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分,从而影响海冰的盐度。

5. 海水的环流:海水的环流也会影响海冰的盐度。

不同区域的海水环流会带来不同盐度的海水,从而影响海冰的盐度。

综上所述,海冰盐度受到海水的初始盐度、温度、淡化程度、淡水输入和海水环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第十二组海冰、海浪、海啸

第十二组海冰、海浪、海啸
30

据报载,意大利地球物理学家可能已 经找出造成近几千年中最大的海啸之一— 地中海海啸的原因。他们认为“犯人”是 埃特纳火山的大爆发,8000年前的那次火 山爆发把相当于1万座基奥普斯金字塔的 岩浆倾倒进地中海。虽然这个发现具有争 议,但专家们说,新的研究更加证实了火 山活动和大型海啸之间的联系。
14
5、海冰的利用
我国科学家首创海冰采集淡化技术, 融化可灌田: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 培军教授为总负责人的“渤海海冰资源 开发与农业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所取得 的成果给出令人惊喜的答案:海冰能够 作为淡水资源利用,用于农田灌溉,且 利用成本较低。
15
二、海浪:
海浪就其成因可分 为风浪、涌浪和海洋近 岸波三大类。通常波长 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 周期为0.5~25秒,波高 几厘米至20多米;特殊 情况下波高可超过30米。
8
3、海冰的性质:
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 的气泡混合体。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 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 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 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 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 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 流向各处移动。
3
海水达到冰点,先产生结晶惨--冰晶, 海面平静无风浪,冰晶互相冻结在一起形成 一薄层像牛皮状的冰壳一冰皮;海面在多数 情况下,是有风浪的,尽管气温下降,冰晶 不断增多,但并不易冻结在一起,甚至冻结 在一起的冰晶也易被拆散,不过冰晶互相聚 积在一起,好像冰激凌一样,海面平滑像油 脂,叫油脂状冰。气温下降,油脂状冰冻结, 但由于波浪运动,刚冻结的油脂状冰发生破 裂, 边缘互相碰撞,形成似莲叶状的冰块, 叫莲叶冰。
36

海冰灾害

海冰灾害

海冰灾害张雨辰5120209023一、海冰灾害定义海冰是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但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

海冰灾害是指海洋中出现的严重冰封,对海上交通运输、生产作业、海上设施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灾害。

我国海冰灾害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各海域的盛冰期一般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

海冰可以推倒海上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和般舶,阻碍航行,影响渔业和航运。

二、海冰灾害的成因海冰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生成、发展和融消的物理过程相当复杂。

海冰不同于淡水冰。

纯淡水的冰点温度了即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 密度最大时的温度I m是4摄氏度。

但海冰不同, 冰点不是不变的, 海冰约在-1.9摄氏度结冰, 精确的冰点温度和密度最大I m时的温度与海水的盐度有关。

这两个温度均随盐度增大而线性下降,后者递减较快。

在盐度2.469%为。

时海水的与取同一数值, 均为-1.33℃.当海水盐度小于2.469%时, I m >I。

因此当气温下降时, 首先达到I m, 此时有垂直方向的对流混合, 当水温继续下降接近时, 表层水的密度已非最大, 并逐渐趋向稳定, 于是水温稍低于冰点时, 就迅速结冰。

当海水盐度大于2.469%。

时, I m <I, 。

因此水温逐渐下降至冰点温度的过程, 也就是海水密度不断增大的过程, 因而变重下沉, 发生对流,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海水冻结时为止。

当海水冻结时, 不是所有盐份都包含在海冰中。

因此冰下的海水盐度就会增大, 加强了海水的对流, 当水温降至冰点以下, 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水以后, 就形成海冰。

三、海冰危害的影响因素海冰是指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块和冰山,它们受风和流作用而产生运动,其推力与冰块的大小和流速有关。

据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并"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海冰观测介绍

海冰观测介绍

20
4 海冰观测点的选择
海区测点的布设
原则上测点与测点之间的距离以其视距的两倍为 好。此外,还要考虑到岸边常规观测点的配合,组成 观测网,以便达到既有重点,又能全面、系统的了解 海区冰情概况。
20
六、冰量和浮冰密集度观测
1 冰量和浮冰密集度的定义 冰量为能见海域内海冰覆盖的面积占该海域面积的成数。
23
*一年冰
*多年冰
*随风、浪、
流漂泊不定的 浮冰
*与海岸、岛
屿、海底冻结 在一起的固定 冰
2
二、海冰主要分布区
(2-3米厚的一冬冰) 南极海冰
北冰洋海冰
3-4米厚的多年冰 渤海海冰
3
三、海冰的影响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子,覆盖世界海洋中7%
的区域。海冰在两极及高纬地区随季节变化。
海冰使地球表面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显著减少,极大 地控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能量、动量交换。其凝结和 融化过程中,关联的盐分和热量通量影响上层海洋的密度 结构。而密度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导致深水层甚至海底的结
一、海冰分类
海冰是海洋中一切冰的总称,其分类可见下表
根据 海冰来源 根据 发展阶段 根据 海冰外貌 根据 存在时间 根据 运动形式
*冰
*极地大陆冰
川或山谷冰川 崩裂滑落海中 的冰山
*初生冰 *尼罗冰 *莲叶冰 *灰冰 *灰白冰 *白冰(厚
冰)
*平整冰 *重叠冰 *堆积冰 *冰脊 *冰丘 *冰山 *裸冰 *雪帽冰
9
四、海冰观测项目
海冰观测的类别有:浮冰观测项目,固定冰观测项目,冰山观测项目。
浮冰观测项目:冰量、密集度、冰型、表面特征、冰状、流冰块大 小、流冰方向和速度、冰厚及冰区边缘线。 固定冰观测项目:冰型和冰界。具体来说,有堆积量、堆积高度、 固定冰宽度和厚度。 冰山观测项目:位置、大小、形状、及漂流方向和速度。 海冰的辅助观测项目:海面能见度、气温、风速、风向及天气现象。 海冰观测的时间:连续站每2h观测一次,大面站 船到站即观测。

海冰存在的积极意义

海冰存在的积极意义

海冰存在的积极意义摘要:1.引言:海冰的概念和分布2.海冰的积极意义:气候调节、生态保护、航运安全、科学研究3.气候调节: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全球变暖4.生态保护: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5.航运安全:提供航行通道、减少航行风险6.科学研究:观测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7.结论:海冰的重要性及其应对措施正文:海冰,是指在海洋表面形成的冰层,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纬度海域。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冰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其对航运、渔业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海冰实际上具有许多积极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首先,海冰对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海冰反射太阳辐射,降低海洋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

据研究,海冰反射了约60%的太阳辐射,使得极地地区成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

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地球的气候稳定。

其次,海冰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海冰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特别是在冬季,海冰成为许多海洋生物的庇护所。

例如,北极熊等依赖海冰生存的动物,在海冰上觅食、繁殖。

此外,海冰还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海冰对航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冬季,海冰的形成使得北极航线变得可行,为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航运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

同时,海冰的存在降低了航行风险,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

海冰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通过观测海冰的变化,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海冰还是研究地球表面过程、冰河历史等方面的重要样本。

总之,海冰在气候调节、生态保护、航运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冰融化,给这些积极作用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海冰及其所带来的益处,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膨胀系数
海冰的热膨胀系数随海冰的温度和盐度而变化。对低盐海冰,随着温度的降低,它开始是膨胀,继之变为收缩。由膨胀变为收缩的临界温度值随海冰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对于高盐海冰,随温度降低始终是膨胀的,但膨胀系数越来越小。
抗压强度
海冰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海冰的盐度、温度和冰龄。通常新冰比老冰的抗压强度大,低盐度的海冰比高盐度的海冰抗压强度大,所以海冰不如淡水冰密度坚硬,在一般情况下海冰坚固程度约为淡水冰的75%,人在5厘米厚的河冰上面可以安全行走,而在海冰上面安全行走则要有7厘米厚的冰。当然,冰的温度愈低,抗压强度也愈大。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时期,为解救船只,空军曾在60厘米厚的堆积冰层上投放30公斤炸药包,结果还没有炸破冰层。
尼罗冰初生冰继续增长,冻结成厚度10cm左右有弹性的薄冰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弯曲,易被折碎成长方形冰块。饼状冰破碎的薄冰片,在外力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挤压,边缘上升形。成直径为30cm至3m,厚度在10cm左右的圆形冰盘。在平静的海面上,也可由初生冰直接形成。
一望无际的海冰一望无际的海冰
莲叶冰莲叶冰是直径在30厘米到3米之间,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较为平静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冻结为莲叶冰。而大块的冰皮或尼罗冰破碎后也可以形成莲叶冰。莲叶冰的边缘由于与其它冰块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状近似圆形,所以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莲叶,故称为莲叶冰。
分类
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会引起海况的变化;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此时乃有垂直方向的对流混合,当水温继续下降接近I时,表层水的密度已非最大并逐渐趋向稳定,于是水温稍低于冰点时就迅速结冰。S>24.69的海水,
< I。因此,水温逐渐下降至冰点温度的过程,无缝方管也就是海水密度不断增大的过程,因而变重下沉,发生对流,这种对流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海水冻结时为止。当海水冻结时,不是所有盐分都包含在海冰中,因此,冰下的海水盐度就会增大,加强了海水的对流。当水温降至冰点以下,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水以后,就形成海冰。
按运动状态
固定冰是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当潮位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运动。多于沿岸或岛屿附近,其宽度可从海岸向外延伸数米甚至数百千米。海面以上高于2m的固定冰称为冰架;而附在海岸上狭窄的固定冰带,不能随潮汐升降,是固定冰流走的残留部分,称为冰脚。搁浅冰也是固定冰的一种。
流(浮)冰,自由浮在海面上,能随风、流漂移的冰称为流冰。它可由大小不一、厚度各异的冰块形成,但由大陆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以上的巨大冰体——冰山,不在其列。
海冰对海洋水文要素的垂直分布、海水运动、海洋热状况及大洋底层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航运、建港也构成一定威胁。中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皆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且冰缘线与岸线平行;常年冰期约3~4个月,盛冰期固定冰宽0.2~2公里;冰厚:北部多为20~40厘米,南部10~30厘米,对航行及海洋资源开发影响不大。
北冰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冬季都有海冰生成;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海冰更盛。在格陵兰南部,以及戴维斯海峡和纽芬兰的东南部都有海冰的踪迹,其中格陵兰和纽芬兰附近是北半球冰山最活跃的海区。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库,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藏在这里。南大洋上的海冰,不同于格陵兰冰原上的冰,也不同于南极大陆的冰盖,只有环绕南极的边缘海区和威得尔海,才存在着南大洋多年性海冰。在冬半年(4~11月),一二米厚的大块浮冰不规则地向北扩展,把南纬40°以南的南大洋覆盖了1/3。南极洲附近的冰山,是南极大陆周围的冰川断裂入海而成的。出现在南半球水域里的冰
融冰时,表层会形成暖而淡的水层覆盖在高盐的冷水之上,出现密度跃层,这又会影响各种水文要素的铅直分布和上下水交换。
二、对海洋动力现象的影响海冰的存在对潮汐、潮流的影响极大,它将阻尼潮位的降落和潮流的运动,减小潮差和流速;同样,海冰也将使波高减小,阻碍海浪的传播等。
三、对海水热状况的影响
当海面有海冰存在时,海水通过蒸发和湍流等途径与大气所进行的热交换大为减少,同时由于海冰的热传导性极差,对海洋起着“皮袄”的作用。海冰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大,以及其融解潜热高等,都能制约海水温度的变化,所以在极地海域水温年变幅只有1℃左右。
海冰盐度的高低取决于冻结前海水的盐度、冻结的速度和冰龄等因素。冻结前海水的盐度越高,海冰的盐度可能也高。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测得的海冰盐度高达22~23。结冰时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来不及流出而被包围进冰晶中的卤汁就越多,海冰的盐度自然要大。在冰层中,由于下层结冰的速度比上层要慢,故盐度随深度的加大而降低。当海冰经过夏季时,冰面融化也会使冰中卤汁流出,导致盐度降低,在极地的多年老冰中,盐度几乎为零。
形成
大面积的海冰大面Biblioteka 的海冰纯淡水在0℃时结冰,4℃时密度最大。但海水则不同,无论是冰点温度I(指海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还是最大密度时的温度
均与盐度有关。这两个温度均随盐度增大而线性下降,
递减较快,在盐度为24.69时,海水的I与
取同一数值,均为-1.33℃。当S<24.69的海水时,
> I,因此,当气温下降时,首先达到
特征
海冰一般情况下都浮于海面,形状规则的海冰露出水面的高度为总厚度的1/7~1/10,尖顶冰露出的高度达总厚度的1/4~1/3。反射率为0.50~0.70,抗压强度约为淡水冰的3/4。
密度
海冰海冰
海冰中因为含有气泡,密度一般低于此值,新冰的密度大致为914~915
,海冰的密度随盐度增加和空气含量的减少而加大。
形成条件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
影响
海冰海冰
一、对海洋水文要素铅直分布的影响由于结冰过程中存在的海水铅直对流混合常达到相当大的深度,在浅水区可直达海底,从而导致所有海洋水文要素的铅直分布较为均匀。这一过程又能把表层高溶解氧的海水向下输送,同时把底层富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盐类的肥沃海水输送到表层,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有结冰的海域,特别是极地海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例如南极的鳞虾和鲸渔场闻名世界,与此即有直接关系。
冰龄越长,由于冰中卤汁渗出,密度则越小。夏末时的海冰密度可降至860
左右。由于海冰密度比海水小,所以它总是浮在海面上。
盐度
海冰的盐度是指其融化后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7‰左右。海水结冰时,是其中的水冻结,而将其中的盐分排挤出来,部分来不及流走的盐分以卤汁的形式被包围在冰晶之间的空隙里形成“盐泡”。此外,海水结冰时,还将来不及逸出的气体包围在冰晶之间,形成“气泡”。因此,海冰实际上是淡水冰晶、卤汁和气泡的混合物。
海洋中冻结而成的咸水冰。最初形成的海冰是针状的或薄片状的,随后聚集和凝结,并在风力、海流、海浪
海冰海冰
和潮汐的作用下,互相堆叠而成重叠冰和堆积冰;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海冰的形成可以开始于海水的任何一层,甚至于海底。在水面以下形成的冰叫做水下冰,也称为潜冰,粘附在海底的冰称为锚冰。由于深层冰密度比海水密度小,当它们成长至一定的程度时,就将从不同的深度上浮到海面,使海面上的冰不断地增厚。
海冰海冰
山,要比北半球出现的冰山大得多,长宽往往有几百公里,高几百米,犹如一座冰岛。
长江(大约北纬30度)以北的湖泊,冬天都有冰冻现象。我国境内会形成海冰的海域主要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3]但是,在北纬60度以南的大洋面上,几乎难于见到就地生成的海冰。海水结冰要比陆地上淡水结冰困难的多。首先,海水含盐度很高,降低了海水的冰点。淡水结冰是在0度,含10‰盐度的水冰点为-0.5℃,而含35‰盐度的水冰点是-1.9℃。地球上各大洋海水平均盐度为34.48‰,因此,海水的冰点在-1.9℃左右。海水平均盐度是34.48‰,远远超过24.7‰,所以海水达到冰点时,尚未达到海水的最大密度因而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并不停止,大大妨碍了海水的结冰。此外,海洋受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影响很大,这些因素一方面加强了海水混合作用,一方面也使冰晶难以形成。
初期冰由尼罗冰或冰饼直接冻结一起而形成厚约10~30cm的冰层。多呈灰白色。一年冰由初期冰发展而成的厚冰,厚度为30cm至3m。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季。老年冰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化的冰。其特征是,表面比一年冰平滑。
灰冰和灰白冰和白冰当寒冷持续时,初生冰、尼罗冰、冰皮和莲叶冰会混杂在一起,厚度继续增加。当厚度增加到10至15厘米时,冰面多呈灰色,称为灰冰。灰冰脆而易断,受挤压的时候会折断而重叠,增加厚度。厚度增加到15至30厘米时,冰块颜色从灰色过渡到灰白色,称为灰白冰。而当厚度增加到30厘米以上时,色泽变为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也变得不规则了,这时的浮冰称为白冰。
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所特有的海洋灾害。在北半球,海冰所在的范围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2~3月份最大,此后便开始缩小,到8~9月份最小。
北冰洋几乎终年被冰覆盖,冬季(2月)约覆盖洋面的84%。夏季(9月)覆盖率也有54%。因北冰洋四周被大陆包围着,流冰受到陆地的阻挡,容易叠加拥挤在一起,形成冰丘和冰脊。在北极海域里,冰丘约占40%。
海冰
海冰(sea ice)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盐度比海水低2~10‰,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溶解热,蒸发潜热、热传导性及膨胀性)不同于淡水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