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王维

合集下载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下偏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落尽海西头【注】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

‚“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简要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

(6分)参考答案:8.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分)9. ①用对比手法(反衬)。

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对比,也可以是“下偏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

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

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陇头吟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陇头吟

பைடு நூலகம் 古诗文系列:陇头吟
译文: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 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 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 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 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 然落尽北海西头。
古诗文系列:陇头吟
注释:
⑴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 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 一带。 ⑵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 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 《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⑶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 戍楼”。
古诗文系列:陇头吟
注释:
⑺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 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⑻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 “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偏 裨(pí):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 《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 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⑼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
古诗文系列:陇头吟
赏析: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 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 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 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 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诗中,作者写到“长安少年”、 “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 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 种边塞生活场景。
古诗文系列:陇头吟
注释:
品位不高。 ⑽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 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落尽: 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 作“海南”。

《陇头吟 》王维.拼音版

《陇头吟 》王维.拼音版

陇l ǒn ɡ头t óu 吟y ín【唐t án ɡ】王w án ɡ维w éi长ch án ɡ安ān 少sh ào 年ni án 游y óu 侠xi á客k è,夜y è上sh àn ɡ戍sh ù楼l óu 看k àn 太t ài 白b ái 。

陇l ǒn ɡ头t óu 明m ín ɡ月yu è迥ji ǒn ɡ临l ín 关ɡu ān ,陇l ǒn ɡ上sh àn ɡ行x ín ɡ人r én 夜y è吹chu ī笛d í。

关ɡu ān 西x ī老l ǎo 将ji àn ɡ不b ú胜sh èn ɡ愁ch óu ,驻zh ù马m ǎ听t īn ɡ之zh ī双shu ān ɡ泪l èi 流li ú。

身sh ēn 经j īn ɡ大d à小xi ǎo 百b ǎi 余y ú战zh àn ,麾hu ī下xi à偏pi ān 裨b ì万w àn 户h ù侯h óu 。

苏s ū武w ǔ才c ái 为w éi 典di ǎn 属sh ǔ国ɡu ó,节ji é旄m áo 空k ōn ɡ尽j ìn 海h ǎi 西x ī头t óu。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陇头吟》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陇头吟》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陇头吟》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参考。

《陇头吟》原文唐代: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陇头吟》译文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陇头吟》赏析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起句很有气势。

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

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

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

承转也颇顿挫有力。

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

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

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

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

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

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

古诗词赏析王维《陇头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赏析王维《陇头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①,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典属国:汉代官职名,掌管外国归服等事物,官阶不高。

20.宋代张戒说:“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

”请结合诗歌后四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心中事的。

19.陇上行人驻马流泪
20.①这首诗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士不遇的悲哀。

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②对比。

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

③用典。

用苏武牧羊回国只封为典属国的典故,说明功大而赏小。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下偏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落尽海西头【注】?“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

?“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简要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结合具体分。

(6分)参考答案:8.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分)9. ①用对比手法(反衬)。

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对比,也可以是“下偏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

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

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王维边塞诗十首

王维边塞诗十首

王维边塞诗十首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十首王维边塞诗。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王维的边塞诗1、《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2、《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主颈,归来献天子。

3、《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4、《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5、《赠裴旻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劫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6、《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7、《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8、《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9、《送张判官赴河西》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电影《长安三万里》出现的古诗大全

电影《长安三万里》出现的古诗大全

电影《长安三万里》出现的古诗大全电影《长安三万里》出现的古诗1《别董大》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不写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既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又展现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2《上李邕 yōng》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赏析:志在云天的大鹏总有一天会展翅从风而起,凭借风力直上九万里之高。

青年时期的李白志向高远,性格豪迈,自信又自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3《登鹤雀楼》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表示只有到达更高的境界才能有更高的眼界。

4《黄鹤楼》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曾经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失望忧伤。

5《扶风豪士歌》李白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赏析:李白在酒宴上与“豪士”脱帽畅饮,畅聊心里话。

欢声笑语、神采飞动、天真烂漫,展现出诗人的豪爽性格。

6《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赏析:在若耶溪旁,有几位采莲女正在采莲子,她们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诗人描写采莲女用纤细的手拨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描绘出一种朦胧美。

7《相思》王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红豆,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红豆”被称作“相思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热烈真挚的情感,深深的祝福。

8《静夜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句清新朴素,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9《春晓》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想起昨夜里风雨交加,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诗人惜春,形容大好春光的消逝无踪;有时也用来形容青春易逝。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头吟》王维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头吟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王维诗鉴赏:
《陇头吟》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题目又作《边情》,陇头吟:乐府横吹曲辞名。

陇头:陇山一带,下有陇关,即大震关,处陕、甘两省,大致在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诗中主要讲述一位久经沙场的关西老将,曾屡建功勋。

他的部下一个个封侯拜爵,领功受赏,他却无故遭到冷落和压抑,一直沉沦边塞。

诗人抒写了老将内心深沉的悲哀,对他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于君王的赏罚不公以及朝廷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抨击。

全诗基调悲凉郁愤,具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关西老将,但诗人起笔偏偏不写老将,而是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

他初到边关,就渴望建功立业,在风清月白之夜登上戍楼,仰望太白金星,想从星象中探测战事的吉凶胜负,表现出他求战心切,渴望马到成功的壮志豪情,也说明他对军中的黑暗污浊一无所知,对功名继而抱着天真的幻想。

开篇起势雄奇突兀。

继而,诗人笔锋一转,表现老将月下闻笛的悲哀。

在同样风清月白之夜,在这荒寒广漠的边关,他的心境与少年迥异。

他没有临战前的兴奋,也没有浪漫的遐想。

当戍边的“陇上行人”吹起呜咽笛声,他只是满怀愁绪静静地驻马聆听,伤心的泪水潸然而下。

他为什么如此悲怆感伤呢?诗人用两句诗概括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

原来他身经百余战,麾下的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他却迄今未能得到升迁。

诗人把“长安少年”和“关西老将”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并置于同一场景之中,使长安少年戍楼观星和关西老将驻马听笛这两个意象画面互相映衬,犹如电影的对比蒙太奇生出新意。

人们会自然地联想:今日的老将正是昔日的少年,而今日之少年虽然满怀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等待着他的却可能就是老将的不幸遭遇。

其次,关西老将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不幸?诗中没有直接点明,却在诗的结尾用苏武的典故和老将相映衬。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罕无人迹的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掘野鼠、摘草实为食,历尽艰辛,尽忠朝廷,以至节旄尽落,回朝后却只被授予典属国的低微官职。

诗人引苏武与老将作比照,这就暗示关西老将的不幸境遇决非偶然的,而是千古以来志士贤人的共同命运。

从而使诗的主题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诗人独具匠心地将苏武——老将——少年这三个人物互相映衬,对此,清人沈德潜说:“少年看太
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

然老将百战不侯,苏武只邀薄赏,边功岂易立哉?”(《唐诗别裁集》)
方东树也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也。

”(《昭昧詹言》)
诗中边关景物的描绘和场景的转换,也十分巧妙自然。

诗的第二句“夜上戍楼看太白”与第三句“陇头明月迥临关”上下紧连。

由楼头的明亮星辰引出陇头的凄清月色,又由这“陇头明月”,触发“陇上行人夜吹笛”。

而悠扬凄惋、撩人思绪的月下笛声,又触动关西老将心头的悲愤不平。

“太白”、“明月”、“笛声”这三个边关景物意象,成了少年、行人、老将三个人物承接转换的关捩,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过渡,结构严谨,天然密合。

而这凄清月色、哀怨笛声,又使诗的意境充满着悲凉、抑郁的浓烈情思和氛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