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资料

合集下载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用于血型鉴定、配血等的红细胞至少要 用大量生理盐水洗一次,其目的是通过 洗涤可以去除红细胞表面的下列物质:
1) 少量的血浆 蛋白;如纤维 蛋白原等; 2)已溶解红细 胞的基质;他 们有竞争抗体 的作用。

3)可溶性的抑 制物质 ,如 A、 B、H、Lewis 等血型物质; 4)抗凝剂;他 们有抗补体作 用。

练习题:
1.用于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标本要抗凝,否则: A.C3b 容易致敏红细胞造成抗人球蛋白试验假 阳性。 B.C4b容易致敏红细胞造成抗人球蛋白试验假阳 性。 C.血型物质吸附于红细胞造成试验结果假阳性. D.血型抗体致敏红细胞造成抗人球蛋白试验假 阳性。 E.A和B。
2 .血型血清学试验中,关于红细胞悬液使用 浓度正确的是: A.2%的红细胞悬液一般用于滴定抗体效价。 B.5%的红细胞悬液一般用于血型鉴定、配血 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等大多数血型血清学试 验。 C.10% 的红细胞悬液一般用于测定抗体的亲 和力试验。 D.血型血清学试验与红细胞悬液使用浓度无 关。 E.A、B及C均正确。
(一)标本采集 1.红细胞标本

★特殊情况: 用于抗球蛋试验( Coomb’s 试验)的 标本要抗凝,否则,补体C3b、C4b容 易致敏红细胞造成抗球蛋试验 (Coomb’s试验)假阳性。 存在有受Ca2+抑制的自身抗体时,不 宜用抗凝血液作为红细胞抗原标本。
(一)标本采集 2.血清标标本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原 理
盐水介质中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与 相应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结合,交 叉连结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用 途: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用于 IgM 抗体 的检出、鉴定、盐水配血试验。 盐水抗体鉴定的血型抗原 ,如 ABO、MN、P等血型系统的抗原。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
功能区的作用有: ①高变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 ②恒变区决定抗体蛋白自身性质; ③ IgG的CH2 和IgM的 CH3 具有补体 C1q
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④IgG 可通过胎盘;
人类Ig 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 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 五类:
IgG、 IgA、 IgM、 IgD、 IgE
IgG
温度升高时( 370C )抗体滴度高 只能部分被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 分子量 16万 能通过胎盘 通常在盐水中不发生聚集,仅在酶 处理或白蛋白溶液中发生聚集
红细胞血型检测
(一 ) 概念
在红细胞的悬液中加入相对应的抗血清,抗 体在细胞抗原决定族之间形成桥梁,使细胞联结 成块,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
2.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 无免疫原性,只有 抗原性的物质。
3.载体(carrier)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 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分类
红细胞血型抗原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3类
类型
型特异性决定族

糖脂质
寡糖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原理
待分型检测的红细胞与抗血清反应,相应血型抗 体使红细胞致 敏。然后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抗人 球蛋白抗体与致敏红细胞上的血型抗体发生抗原抗 体反应,如同在致敏红细胞间‘ 搭桥’,使红细胞 出 现可见凝集,证明待测红细胞上具有与抗血型抗 体相对应的抗原。阴 性结果则证明待测红细胞上没 有与血型抗体相对应的抗原,综合红细 胞的反应结 果,判断红细胞的血型。
动电位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程 度与介质中的离子浓度,也决定了红细胞间 距,与凝集反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规范-孙续丽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规范-孙续丽
AABB•: 有AA输B血B 史Sta或nd/和ard妊娠21史st e的d 献血者需要进行红细
胞血型抗体鉴定(具临床意义的抗体)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
主要内容
试剂: 用于筛选的试剂红
细胞必须来自至少两名
•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无种(关细血胞O站型为部供R分1者R,1),1要9另9求7一年一种版
•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为(R血2R站2表部型分,)且(征表求达意下)
鉴定其他弱或弱B亚型
I. 红• 细中胞国与输抗血-A技、术抗操-A作1规、程抗(-血B及站抗部-A分B)的19凝97集年程版度 II. 红• 细中胞国上输的血H技物术质操活作性规的程强(血弱站部分)(征求意) III. 血• 清A中A是BB否T存ec在hn抗ic-aAl 1M和a不nu规al则14抗th-Bed IV. 分• 泌A型A人BB唾S液ta中ndAar、dB2、1sHt e物d 质
ABO血型鉴定
主要内容 原理: 根据红细胞上和血清(或血浆)中有或无A抗原或/
和B抗原及其抗体, 将血型分为A、B、AB及O型。
•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版 •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征求意) • AABB Technical Manual 14th ed • AABB Standard 21st ed

AABB
Technical
M an列Duia抗a,lk原1, :F4Mytha,,eNFdy, Sb,,
s, Mur, Jka, Jkb
,
• AABB Standard 21st Leeda。并尽可能多的包含
Duffy, Kidd血型系统中
主要抗原的纯合子以及
低频率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与发展概述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与发展概述
血型抗原 是红细胞上的化学构型,依生化性质分 为:
1、决定簇是糖分子的血型抗原 ABH,Lweis。。 。,也称组织血型抗原.
不仅分布红细胞表面,而且存在于大部分上皮细 胞,初级感觉神经元,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
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2、决定簇为多肽的有:MNS、Rh、Kidd等血型系统 其化学组成为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 仅分布在红细胞及其他血细胞膜上 大多数血型抗原出生时已经成熟,但抗原性较弱
A基因和B基因对于O基因是显性基因。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ABO血型的遗传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三)ABO血型的鉴定 血液中持续存在ABO抗体(除新生儿) 正定型(查抗原) 用已知的标准抗A和抗B血清来测定
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和B抗原 反定型(查抗体) 用已知的标准A型红细胞和标准B型
1、血型的概念 狭义只指存在于红细胞上的特异性同种抗原。 广义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
异 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
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 型系统”。 血型是血液系统的一种遗传多态性,血型系 统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是产生抗原抗体的遗传性 状。
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为完全抗体。 A型、B型的ABO抗体以IgM为主。 2、IgG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有结
合补体的能力。 不完全抗体多数为IgG类,在盐水介质中能使红细胞致
敏,需通过抗人球蛋白或其他介质使红细胞凝集。 O型人抗-A,B以IgG类抗体为主。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红细胞血型系统分析和发展概述

鉴定血型的实验报告

鉴定血型的实验报告

鉴定血型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血清学方法鉴定一个人的血型,以便了解其红细胞的抗原和抗体特性,以及输血或接受器官移植时的兼容性。

二、实验原理血型鉴定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红细胞表面所携带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

本实验将采用经典的ABO血型系统进行鉴定。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抗A抗体、抗B抗体、抗D抗体、生理盐水、微量移液器、离心机、试管、滴管等。

2、采集样本:使用微量移液器从受试者静脉中抽取50微升血液。

3、实验操作:a.将50微升血液分别加入抗A抗体和抗B抗体试管中;b.用生理盐水将试管中的血液稀释至100微升;c.用滴管缓慢加入5滴抗D抗体;d.摇匀后,观察凝集反应;e.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和红细胞,观察结果。

4、结果记录:记录每个试管中的凝集反应情况,包括凝集颗粒的数量、颜色变化等。

5、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凝集反应情况,判断受试者的血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在加入抗A抗体的试管中,受试者血液呈现凝集反应,形成明显的凝集颗粒;而在加入抗B抗体的试管中,血液未发生凝集反应。

2、结果分析:根据ABO血型系统的特点,受试者的红细胞表面可能携带A抗原,而未携带B抗原。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为A型血。

为了进一步确认血型,可以继续进行Rh血型等其他血型系统的鉴定。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血清学方法成功鉴定了受试者的ABO血型为A型。

这一结果对于了解受试者的红细胞抗原和抗体特性,以及输血或接受器官移植时的兼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鉴定血型是确保医疗安全和有效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红细胞血型系统课件一、引言红细胞血型系统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红细胞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这些抗原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了解红细胞血型系统对于临床输血、器官移植、新生儿溶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介绍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红细胞血型检测技术

红细胞血型检测技术
1)结果敏感、准确:灵敏度、准确度比传统的玻片 法和试管法液体介质中的凝集试验更高,重复性好, 肉眼观察清晰明确,易于判定且客观,避免了因经验 不足对结果判断的影响。
2)结果保存时间长:在室温条件下,凝胶试剂卡一 般可保存数天甚至数周,也可以拍照保留试验结果图 像存档备用。
3)标本用量少:标本用量为试管法的1/10~1/5,尤 其有利于新生儿及某些特殊血液标本的检测。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技术 P36
血型血清学检验的重要性
血型血清学检验是输血前检查的必要内容,是 输血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生儿溶血病、 器官移植等重要的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理论
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无论是在体内或是在体 外,均可发生反应。
体外试验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本质是凝集反 应,其中抗体以前多从人血清中提取(但现在 的抗A、抗B试剂一般为基因工程制备的单克 隆抗体),又称为血清学试验。
微柱凝胶试剂卡分类
应用
中性凝胶试剂卡:用于ABO血型正反定型、RhD抗原 测定、其他血型抗原鉴定及盐水介质交叉配血等;
特异性凝胶试剂卡:用于ABO血型正定型、RhD抗原 测定和其他血型鉴定;
抗球蛋白凝胶试剂卡:用于IgG抗D抗体鉴定RhD抗原,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等。
卡式法的优点:
2. 原理 :葡聚糖凝胶颗粒-凝胶微柱-微柱凝胶卡。
是利用凝胶颗粒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分子筛作用,在微柱凝胶介质 中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经低速离心,凝集成块的红细胞因体 积大被凝胶阻滞不能通过凝胶层,留于凝胶介质的上层或中间, 即阳性反应;未凝集游离红细胞因体积小而通过凝胶之间的间隙 沉积于微柱凝胶检测管底部,形成细胞扣,即阴性反应。
7)药物: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聚乙烯吡 咯烷酮及静脉注射某些造影剂,血液粘滞性增 高,可使红细胞凝集而类似凝集表现。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1986年凯斯(L.Keyes)等发现人自身红细胞可 增加T细胞产生γ-干扰素。
1987年鲁杰利斯(M.T.Rugeles)发现自身红 细胞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管中可增强原 发性和继发性特异抗体应答。
1987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血清中还存 在一种加热(58℃30')不灭活的红细胞免疫 粘附促进因子。
④CR1簇状分布优点:可使它与C3b包被的IC结 合位点呈多价性,连接更为牢固。
⑤红细胞膜上的CR1总数比白细胞多。 ⑥红细胞对粘附C3b分子的抗原(如肿瘤细胞、
细菌等)的亲和力显著大于吞噬细胞,红细胞 在清除CIC致热原中占有重要地位。CR3:可能 具备对某些小抗原有吞噬,通过释放过氧化酶 对抗原加以消毁和可直接识别某些细菌有关。
①CR1是一种单肽链糖蛋白,具有明显的多肽 性,有4个同种异型,其配体是C3b、iC3b、C4b、 iC4b均可结合于CR1,但C3b仅需少量即可发生 免疫粘附(约60个分子/细胞),而C4b则需较 大数量(>2500个分子/细胞),才能发生反 应。
iC3b也可结合于CR1,但结合程度较轻,它与 CR3型受体结合能力强。
LFA-3作用:LFA-3与受体CD2结合后可传 递足以诱导T细胞增殖,淋巴因子分泌及 非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的跨膜信号, 使T细胞活化,分泌IL-2,IFN-r和表达IL2受体等,另外CD2/LFA-3在胸腺发生及 T、B细胞相互作用中均起作用。
因此,LFA-3与CD2作用是免疫细胞间相 互协调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淋巴 因子的分子基础。
我国在红细胞免疫研究工作始于1982年。
1989年成立全国红细胞免疫研究协作组。
1993年12月又成立了全国免疫学会基础 免疫委员会红细胞免疫专业学组。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综述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综述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综述血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表达了血液各种成分的遗传多态性。

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是研究最早的抗原,1901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Kar Landsteiner发现人类第一个血型——ABO血型后,迄今发现的血型系统已接近30个,包括ABO、MNS、P、RH、Lutheran、Kell等。

1 红细胞血型鉴定1.1 ABO血型鉴定1.1.1原理根据红细胞上和血清(或血浆)中有或无A抗原或/和B抗原及其抗体,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种。

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

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或抗-B定型试剂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A型红细胞和B型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和抗-B。

应用筛选红细胞检测鉴定标本的血清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如果存在,应用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以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1.1.2 结果判读细胞均匀无凝集者为阴性(-),细胞有凝集者或反应中红细胞溶血者为阳性(+)。

1.2.1 原理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又一重要的血型系统,与ABO血型系统不同的是,在没有相应的抗原免疫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Rh抗体[1] 。

红细胞表面存在正常D抗原,则该细胞与抗D(IgM)试剂发生直接凝集,与抗D (IgG )试剂发生间接凝集,该细胞Rh血型为阳性;若红细胞表面D抗原位点数减少或抗原结构产生变异,则该细胞与抗D(IgM)试剂不发生直接凝集,与抗D(IgG )试剂发生间接凝集,该细胞Rh血型为D弱反应型;红细胞无论在间接凝集试验还是在直接凝集试验中发生凝集都应为RhD阳性。

若不存在D抗原,则该细胞无论在间接凝集试验还是在直接凝集试验中均不发生凝集,该细胞Rh血型为阴性。

用抗C、抗c、抗E、抗e這4种Rh定型试剂通过血凝试验来检查红细胞上是否存在相应抗原。

用筛选红细胞检测RhD阴性确证血清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如果存在用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以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1
8
The complement system explained
2020/10/11
9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抗原抗体反应 • 是抗原和相应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 既可发生在体内,也可发生在体外 • 一般规律: • ①特异性 ②可逆性 • ③阶段性 ④比例性 •
2020/10/11
相容(Compatible)即和谐共存(existing in harmony)
2020/10/11
3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抗 原: (1)免疫原性 (2)反应原性/抗原性
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①异种抗原 ②同种异型抗原:ABO、Rh、HLA等 ③自身抗原 ④异嗜性抗原
2020/10/11
17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概要
• (一)血型定义 • 血型是血液系统的一种遗传多态性,是产生抗
原抗体的遗传性状。 • (二)血型抗原 • 红细胞上的化学构型,必须是用相应抗体检测
到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当给缺乏某种抗原的个体输 入此种抗原时,可以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
2020/10/11

18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概要
2020/10/11
13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 最适比或等价点: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
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 才出现可见反应 等价带: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 带现象:Ag与Ab比例不适而不出现可见反应 前带(prozone) :抗体过量时 后带(postzone) :抗原过量时
10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特异性: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结构的 互补性决定
可逆性(reversibility):指Ag与相应Ab结合成IC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IC解离取决于: ①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 ②环境因素
2020/10/11
11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 309个 • 30个血型系统 ,270个抗原; • 2个血型系列,700系列(低频率)
18个抗原; 901系列(高频率) 9个抗原; 未归类,12个抗原。
2020/10/11
19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概要
• 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化学构型。按照生化性质人
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分为糖分子和多肽2类。
2020/10/11
14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静电引力 ②范德华力 ③氢键结合力 ④疏水作用力
2020/10/11
15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特性、Ag决定簇数量、Ag决定簇种类 抗体:来源、特异性与亲和力、浓度 二、环境条件: 电解质:0.85%NaCl 酸碱度:pH 6~9 温度:15 ℃ ~ 40℃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
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20/10/11
1
二十一世纪临床输血工作
安全
高效
准确
可靠
2020/10/11
2
输血安全和输血相容性实验
红细胞血型相容性实验规范化 输血传播病原微生物检测 输血相容性实验
• 血型定型:抗原、基因水平 • 抗体检测:筛检、鉴定、确证 • 交叉配血:完全和不完全抗体
环境因素: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常用于解离IC的物质有:3M硫氰化钾、
pH2.4 0.1M甘氨酸、7M尿素等 解离后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有特性
2020/10/11
12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阶段性 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
①反应速度快,几秒钟或几分钟即可完成 ②不出现肉眼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 合等反应 ①反应进行慢,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 ②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4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抗体: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Ab是功能描述,Ig是化学结构描述 分泌型Ig(sIg)和膜型Ig(mIg) Ig不耐热,在60-70℃被破坏 Ig能被多种蛋白酶水解
2020/10/11
5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类:根据CH抗原特异性的差异,将Ig分为IgG、 IgM、IgA、IgD、IgE 五类
亚类:根据CH(主要是铰链区)AA和二硫键的差 异
IgG: IgG1、IgG2、IgG3、IgG4
IgA: IgA1、IgA2
IgM: IgM1和IgM2
型:根据CL化学结构与抗原性的差异 和型 亚型:1、2、3、4
2020/10/11
6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补 体: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半衰期约1天 多为糖蛋白,占血清蛋白总量的10%左右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高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性质不稳定,加热56℃ 30min失活 对温度、酸、碱、蛋白酶、乙醇等敏感
2020/10/11
7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MBL途径(MBL pathway) ( MBL:甘露糖结合凝
集素) •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
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 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联 反应
2020/10/11
16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概述
• 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技术: 凝集反应(又称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 相应Ab→→→→颗粒性团块样凝集 沉淀反应
可溶性Ag + 相应Ab→→→→免疫复合物出现沉淀 溶血反应
RBC血型Ag + 相应血型Ab→→补→体→溶血(红细胞破坏)
2020/10/11
• 决定簇是糖分子的血型抗原:ABO, Hh, Lewis, P, Ii, 也称为组织型抗原,因为它们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 面,而且广泛存在于大部分上皮细胞、各种体液、分 泌液中。组织型抗原决定簇可以是细胞分化和成熟的 标志。
• 决定簇为多肽的血型抗原:MNS, Rh, Kell, Kidd 等,其抗原化学组成为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只 分布于红细胞膜或其它骨髓造血干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