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诗五首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笔记如下:一、《野望》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色的诗,流露出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观之景,颈联写人事之景,尾联写归隐之景。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秋日山野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重点字词:(1)“东皋薄暮望”中的“皋”指水边的高地,“薄暮”指傍晚,“望”指远望。

(2)“树树皆秋色”中的“树树”指每一棵树,“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3)“牧人驱犊返”中的“驱犊”指驱赶牛犊,“返”指返回。

(4)“猎马带禽归”中的“猎马”指打猎的马,“带禽归”指带着猎物回家。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字太素,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黄鹤楼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首联写黄鹤楼的传说和登临之感,颔联写黄鹤楼的景色,颈联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黄鹤楼的传说和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重点字词:(1)“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指传说中的神鸟,“去”指离开。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指只剩下,“黄鹤楼”指黄鹤山上的楼阁。

(3)“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千载”指千年,“空悠悠”形容时间漫长而没有尽头。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共5张PPT).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共5张PPT).ppt
12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 引入
•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 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 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 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 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朗读背颂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比一比,赏一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人誉为诗佛。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 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 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 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你知道吗
•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唐人七言 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该诗,“鹏飞象行, 惊人以远大”。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 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 找到慰藉,所以最后 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说自 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 士,和伯夷、叔齐那 样的人交朋友了。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 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 律诗之一。王尧yao衢qu曰:此诗格调最 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 了然矣。

语文《诗五首》《行路难》

语文《诗五首》《行路难》

重点词理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珍羞 :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 “值”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
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
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
“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
“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 问: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 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 目四顾,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科目三考试 科目3实际道路考 试技巧、视频教程
科目四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试题 C1 科目四仿真考试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 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 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 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 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 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 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 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 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 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 自强不息的个性。

八年级下语文30《诗五首》

八年级下语文30《诗五首》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 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 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 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 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 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 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 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 “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 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 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与李煜并称为 “小李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听读:
há o号叫
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1、体会停顿
2、辨别升降调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
3、语速的快慢
4、语音的轻重 及延长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做 公开地
归来依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衾多 棉被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sāng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b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怎么,哪里 wù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 通“现”,出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现 简陋的房屋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初二上册语文13课古诗5首

初二上册语文13课古诗5首

初二上册语文13课古诗5首1、野望
王绩〔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动有趣的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生动有趣的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生动有趣的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第一首教案:《山佛寺拈花一笑》
先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高僧在山上行走,一位智者问他: "你这一生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高僧回答:"在春天的时候,我曾在山佛寺的一棵树下拈花一笑。

"
这首诗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易懂的语言中理解和储存经典故事。

这一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古代人物的气息和境界,同时也意识到了诗歌的妙处。

第二首教案:《诗的力量》
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诗歌。

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力量,愉悦和鼓舞了他们的心灵。

第三首教案:《母中国》
这首诗歌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它展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

这首诗歌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和荣誉感。

第四首教案:《看国庆感壮志》
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国庆阅兵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所渗透的荣誉和自豪感。

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歌颂祖国壮丽风光的诗歌,更帮助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

第五首教案:《行与卷》
这首诗歌通过对于"行与卷"的比较展开,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行"和"卷"的本质区别。

同时也通过诗歌的形式, 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丰富和生动性。

总结起来, 这五首具有生动有趣的八年级语文诗教案,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基础和品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体裁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辅助他们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个性化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翻译ppt(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翻译ppt(7页)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 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 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显单薄。 都护将军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都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 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 能捱到天亮。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 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 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 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
五首古诗翻译
1、饮酒; 2、行路难;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间己看在见东了篱南下山采 。菊,不经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 翔萦 远绕 山升 的腾 怀, 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想南说山出里来边,,我有 却人 早生 就的 忘真 记义 该, 怎 么表达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一、《登鹳雀楼》——王之涣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登上长城鹳雀楼时的壮丽景色。

- 作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景仰之情。

- 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诗句中处处流露出的景色变化,给人以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3. 诗的艺术特点- 借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诗句具有很强的美感。

- 发挥了自然景色的威严与壮美,形象生动。

二、《江雪》——柳宗元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江雪中的美丽景色。

- 作者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江雪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 意境:通过描写雪花的飘落,江水的冰冻,展现出冰天雪地中的清寒、肃杀之感。

3. 诗的艺术特点- 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冰雪与江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用意象手法描绘了江边村舍的寂静与孤独感。

三、《静夜思》——李白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夜晚一个人思念远方的情景。

- 作者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安宁,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意境:通过描写寂静的夜晚和孤独的月光,给人以沉静、思索之感。

3. 诗的艺术特点- 采用了简练明了的句式,使诗句更加凝练。

- 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月光。

四、《将进酒》——李白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是李白反映自己的人生观和饮酒情结的作品。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表达对豪情壮志、人生短暂的感慨。

- 意境:通过描写饮酒的场景与感受,表现出豪情壮志的写作风格。

3. 诗的艺术特点- 运用了对仗手法,将诗句与韵律相统一。

- 采用了夸张、诙谐的手法,增强了大气的效果。

五、《边城》——阿尔艾斯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是蒙古族民歌的文学改编。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2.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

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

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

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

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

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

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

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

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

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

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

“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

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

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问题研讨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充满了隐喻。

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