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作者:甘迎东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3期摘要: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负盛誉。

它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0-01一、《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总的来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制度从整体上已开始走向腐朽;具体说来,明末清初正是易代之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而作者蒲松龄恰恰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蒲松龄,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雅号聊斋先生。

蒲松龄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乡试县、府、道第一,考取秀才,是年十九岁。

可之后科场却连连失意,名落孙山,直到70多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二、《聊斋志异》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原因《聊斋志异》是作者穷其毕生、呕心沥血的杰作。

那么关于其创作手法,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

笔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元素,但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方法来看,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尽管作品大量描写鬼狐仙妖,但实质是以浪漫主义为外衣,正如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所言:“《聊斋志异》以最不现实的方式做最现实的文章。

”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社会风起云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再来看看其主观原因,蒲松龄作为封建士林的失败者,为统治阶级所抛弃,使其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能够深有体会地描写当时社会复杂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凡此总总,使得《聊斋志异》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也许有人会问,作品中大量描写的鬼狐神妖又作何解释呢?鬼狐神妖都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面对空前的文字狱,稍有不慎,即家族脑袋搬家,这实属作者不得已而为之。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共收录故事491篇,涉及神仙鬼怪、奇妙生死、幻境梦幻等题材。

这部作品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极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那么,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蒲松龄本人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

蒲松龄,字东篱,号芙蓉山人,生于清初康熙年间,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

他早年曾经做过秀才,到过北京,也曾经做过教书先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的人生始终不得志。

后来,蒲松龄回到故乡,开始了一段长达30年的隐居生活,这个时候他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在蒲松龄的隐居生活中,他尤其擅长写小说,这些小说的主要题材都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

例如,他曾经遭遇过一次夜晚鬼怪出没的经历,后来他就将这个经历写成了《鬼夜谈》一文;他曾经目睹过一对恋人因为家族纷争被迫离别的场面,后来他就将这个场面写成了《牡丹亭》;他也曾经目睹过一只螳螂捕蝉的过程,后来他将这个过程写成了《螳螂捕蝉》。

可以说,蒲松龄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他的现实生活经历,他将这些生活经历经过加工、改编,写成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小说。

但是,这些小说并非都是写实主义的作品,它们也包含了大量的志怪元素。

为什么蒲松龄会将现实生活和志怪元素融合在一起呢?一方面,这是由于他本人对于神秘、奇幻的事情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关。

清代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社会,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往往会采取一些神秘和仪式化的方式来应对。

这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蒲松龄的创作。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惊险刺激的情节,例如鬼怪出没、人死复生、神仙下凡等,这些情节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还蕴含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蒲松龄通过这些志怪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危险性,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种种感悟。

总之,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与他的现实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持续影响中华文化的重要因素。

《聊斋志异》超越传统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小说论文

《聊斋志异》超越传统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小说论文

《聊斋志异》超越传统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小说论文《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共收录了491个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之一、蒲松龄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运用传奇手法写成了一系列富有神秘色彩的志怪故事。

其次,蒲松龄独特的写作手法也是《聊斋志异》超越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文学往往倡导现实主义写作,强调以真实的人物、事情为基础,而《聊斋志异》则完全颠覆了这种写作原则。

蒲松龄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束缚,他以超自然现象为基础,加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玄幻元素。

他运用夸张、夺目的手法,将鬼怪形象、仙人世界和人间社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内容充满了诗意和幻想色彩。

这种宏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多为奇异离奇的事件,但这些故事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寓意。

通过描写人与人、人与妖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他以悬疑、神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罪恶,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批判意识和思想深度,使得《聊斋志异》具有了超越传统文学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通过运用传奇手法写成一系列富有神秘色彩的志怪故事。

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作品。

这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人蒲松龄。

蒲松龄生于一七四九年,死于一八七四年,是清朝末年的作家。

《聊斋志异》一书共收录短篇小说四百余篇,内容充满了神怪、妖魔、鬼怪等传奇元素,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之时,正值清代社会积贫积弱,满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走向衰落,社会乱象丛生。

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更容易受到种种超自然现象的影响,同时也更容易对超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和想象。

这也是《聊斋志异》能够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探讨《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及动机,探讨志怪小说的创作技巧,分析现实与虚幻在作品中的交织,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学意义,并探讨读者对《聊斋志异》的接受与反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并探讨创作管窥的意义与启示。

2. 正文2.1 现实生活背景与写作动机现实生活背景与写作动机是《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在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乱世动荡的阶段,社会风气混乱,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

这种社会环境为蒲松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激发了他创作志怪小说的动机。

蒲松龄本身也是一个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他熟稔经史子集,博学多才,对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他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了小说中,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既受到了古代传统文学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神秘主义文学的启发。

他运用了许多写实主义手法,同时也运用了一些超自然元素来营造气氛,使得小说既有真实感又有超现实的神秘感。

他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心中的善恶、欲望、迷信等各种情感。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各种神怪、鬼魅和人类之间的奇异故事,既展示了人类的种种欲望和情感,又探索了人与鬼神的关系。

《聊斋志异》的创作源自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读书人家庭,对社会的不公和人世间的痛苦有着深刻的感受。

他深感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平等和苦难,无法通过现实手段来改变,于是他将自己的思考和遐想转化为小说创作,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不仅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神怪形象,还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欲望和情感。

他以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描绘了人类的贪婪、嫉妒、爱情和仁慈等各种情感。

比如在《聂小倩》中,他通过女妖聂小倩的形象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可以使人失去最珍贵的东西,也可以使人陷入无尽的痛苦。

在《陆判》中,他以陆判的形象展示了人类对权力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揭示出权力的腐败和无情。

除了描绘人类的情感,蒲松龄还通过《聊斋志异》探索了人与鬼神的关系。

在他看来,人和鬼神并不是完全分离的,有时候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鬼神形象和他们与人类的交流,蒲松龄试图揭示人类和鬼神之间的共性和共通之处。

例如在《牡丹亭》中,他通过唐伯虎与牡丹仙子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类对于真爱的追求,同时也探索了人和鬼神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救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不仅是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思考,也展示了他对人类欲望和情感的深入观察和剖析。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神怪形象和他们与人类的关系,他试图探索人类与鬼神的共通之处,并通过这一方式来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命运。

这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为我们理解人类情感和鬼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共有96篇短篇小说,收录了蒲松龄创作的各类志怪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蒲松龄的经历和创作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管窥《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

蒲松龄是明末清初的作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乱和清朝的建立,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有深刻的体验。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是蒲松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他借用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自己的创作想象,创作了这本以神魔、妖怪、鬼神等为题材的奇幻小说集,以此来表达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将现实生活的问题与神怪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小说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

他通过讲述神怪的故事,描绘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悲欢离合、荣辱得失,以及人们的欲望、欺骗和受苦,以此来警示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他通过一些具象的形象和情节,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让读者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蒲松龄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可以追溯到他的早期经历。

他少年时曾在杭州的曹家湖读书,这里环境幽静清净,有很多山水胜境和民间传说,给了他很大的创作启发。

他的家庭也曾经历过一些神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注重选材和创作手法。

他广泛地搜集各种传说故事,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创作。

他善于运用夸张、幻想和讽刺等手法,以寓言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还注重对人物的塑造,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类复杂性的把握和思考。

《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创作成就较高的小说集,也是一部富有启发的读物。

蒲松龄用他独特的文笔和创作手法,以神怪故事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经历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启示,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撰写的志怪小说集,书中收录了许多奇诡离
奇的故事,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映。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不仅吸收了
传统民间故事和传说,也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笔下的妖魔鬼怪来暴露社会上的黑暗面和丑陋的一面。

书中涉及的主题包括官场腐败、豪门贵族的虚荣和奢侈、妇女的权利和地位等等。

在故事《牛郎织女》中,蒲松龄通过一个神话传说来反映现实中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在故事《野史》中,他则以最直接的方式,揭示封建社会里的男女红颜知己的悲剧结局。

此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文化、历史的热爱和博览。

他以小说的形式来记述当时的人物、事件、风俗,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

例如,在《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蒲松龄通过对范进中举、进士榜的描述,生动而详细
地展现了清代科举考试和官场的面貌和特点。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也非常注重语言和表现方式的选择。

他采用了独特
的古文风格,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音韵、韵律、比喻、典故、俚语等元素,使得小说具有
华丽的文学效果。

同时,蒲松龄在描写人物时,也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反讽等手法,使
得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生动的形象。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它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社会的整合,编织出丰富、奇特、离奇的故事,以此呈
现出一个形态各异的世界。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带有深刻思考和批判
精神的文化杰作。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作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描写神怪、奇幻、鬼魅为主,通过讲述各种奇闻异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德、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那么,《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一、创作背景1.考城隍《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也是蒲松龄的自序。

这篇小说讲述了蒲松龄在考试期间遇到的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引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和宗旨。

蒲松龄认为科举考试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用自己的才智写出这部小说,旨在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2.耳中人《耳中人》是一篇描写人体器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住着一个小人,能够治疗各种耳朵疾病。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医学水平有关。

当时,中医理论盛行,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奇的领域。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神话故事般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中医养生之道。

3.喷水《喷水》是一篇描写水的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地方的水源出现了问题,龙王喷出了一口毒水,使得当地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关。

在明清时期,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并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许多地方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危害,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

4.山魈《山魈》是一篇描写山林妖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山林中的妖怪山魈危害村民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和民间信仰有关。

在古代,山林中被认为是神秘而又危险的地方,各种妖怪、鬼魂、神仙等信仰盛行。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民间信仰的文化传统,揭示了山林妖怪的真实面目和危害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关注。

5.咬鬼《咬鬼》是一篇描写鬼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鬼危害人间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作者:李晓华
来源:《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马介甫》《红玉》是依据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而构撰的小说,蒲松龄在创作中以异类介入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事件转化为带有惩恶扬善性质的小说,改变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结局,个中反映出作者的道德观与创作态度。

藉此,我们可以见出蒲松龄是如何将现实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从生活到小说;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419; ;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一书而兼二体,其中尤值关注者,是那些采传记体例而内容却非纪实者,即所谓传奇小说。

这些传奇小说的创作,情形亦不同:有些小说乃凭空杜撰,有些小说乃据前代作品(题材或意蕴)再创作,有些小说乃据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而构撰,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仅以《马介甫》《红玉》为例,解析依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而构撰的小说,分析蒲松龄是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藉此以见蒲松龄的创作立场、态度等问题。


学界一般认为,《马介甫》是依据蒲松龄郢中社友王甡(字鹿瞻)之事而撰述的。

王甡是张笃庆表兄,其人之惧内、不孝,从蒲松龄写给王甡的书信可见一斑。

《与王鹿瞻》称:
客有传尊大人弥留旅邸者,兄未之闻耶?其人奔走相告,则亲兄爱兄之至者矣。

谓兄必泫然而起,匍匐而行,信闻于帷房之中,履及于寝门之外。

即属讹传,亦不敢必其为妄,何漠然而置之也?兄不能禁狮吼之逐翁,又不能如孤犊之从母,以致云水茫茫,莫可问讯,此千人之所共指![1]1127
这里透出以下事实:一,王甡惧内,“不能禁狮吼之逐翁”,致其父被赶出家门;二,王甡之父被逐离家后颇为不幸,传其“弥留旅邸”,行将客死异乡;三,王甡对其父之凄惨境况竟“漠然而置之”,无动于衷。

对于王甡之举,蒲松龄显然是不满的,所谓“此千人之所共指”,正是
指王甡之行止,已犯众怒。

那么,如何补救?蒲松龄给出具体措施,并指出如若不然,王甡将无颜立足于世:
请速备材木之赀,戴星而往,扶榇而归,虽已不可以对衾影,尚冀可以掩耳目;不然,迟之又久,则骸骨无存,肉葬虎狼,魂迷乡井,兴思及此,俯仰何以为人?[1]1127
作为昔日社友,蒲松龄可谓苦口婆心。

最后警告:
闻君诸舅将有问罪之师,故敢漏言于君,乞早自图之。

若俟公函一到,则恶名彰闻,永不齿于人世矣![1]1127
王甡诸舅是否果真要兴师问罪?我们不得而知,此事是否要闹到“公函一到”的地步,也难遽断;不过,依据《与王鹿瞻》所言,则王甡惧内、不孝,其妻为悍妇,将王父逐出家门,王父流落他乡,行将客死异地,这一事实大致呈现、凸显出来。

那么,对于王甡之父而言,儿子不孝,儿媳忤逆,晚年被逐出家门,远走他乡,最终客死异地,这无疑是悲剧。

发生在蒲松龄身边的这一生活悲剧,应该是触动了蒲氏,引发蒲氏对于家庭伦理道德作深层的思考,而《马介甫》即为思考之结晶。

当然,既然是小说,《马介甫》所叙故事即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尽相同:大名诸生杨万石有“季常之惧”,妻子尹氏奇悍,杨万石父六十余而鳏,衣败絮,食不果腹,尹氏对公公如奴仆一般;杨万石年四十无子,纳妾王氏,而旦夕不敢通一语。

杨万石与弟万钟候试郡中,结识一年轻人马介甫,实为狐仙。

马介甫来杨家,目睹杨家之情状,遂假舍暂住,施法术惩治悍妇尹氏,医好杨万石的惧内症。

马介甫离去,杨万石夫妇旧病复发,杨父不堪忍受,遂逃至河南,当了道士,杨万石也不敢去寻找。

后年余,马介甫至杨家,知其情状,斥责万石,携万钟之子喜儿离去。

后杨家遭火灾,家产渐尽,杨万石质妾贵家,携尹氏至河南;资斧已绝,尹氏遂改嫁一屠户,屠户极残暴,以屠刀剜其股,尹氏走路都很艰难,还得日夜侍候。

杨万石乞讨,遇见喜儿,原来马介甫寻得杨父,使祖孙同居,又为喜儿延师教读,喜儿领乡荐,马介甫为之完婚后离去。

喜儿为杨万石赎回王氏,一家团聚。

屠户死后,尹氏乞讨为生,杨万石欲接回尹氏,喜儿不肯。

有意味的是,小说结尾如是叙述:
妇为里人所唾弃,久无所归,依群乞以食。

万石犹时就尹废寺中。

侄以为玷,阴教群乞窘辱之,乃绝。

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毕公权撰成之。

[2]729
毕公权(名世持)是毕自肃曾孙,在当时颇有文名;毕公权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这自然是《马介甫》撰述的时间下限;毕公权卒后,蒲松龄撰《挽毕公权》,知二人情感颇深。

那么,《马介甫》何以带有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结尾?袁世硕先生推断:“或许蒲松龄撰此故事曾经同毕世持等毕家几个人议论过,至少毕世持读过文稿表示赞同,加上这样几句话,以表明并非曾经斥责过王甡的蒲松龄个人所独撰,即便王甡意识到有影射自己的成分,凭毕世持的门第和名声,也不敢兴师问罪。

” [3]113——这其实从另一方面说明,此故事较为敏感,
当时了解王甡行止的淄川人,在阅读《马介甫》时,是极易联系、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发生在王甡家里的事情的,而蒲松龄也并非无顾忌,所以加上这样一个异样的尾巴,以免麻烦纠缠。

但显然《马介甫》又与现实中发生在王家的悲剧不同,因为杨翁最终是子孙同堂,一家人团圆生活在一起,——这正是古代传统观念中三世、四世同堂的理想生活!

与《马介甫》相比,《红玉》略显隐晦。

据蒲松龄所作《廷尉门》:
夕阳斜,鼓乱挝;廷尉门,报晚衙。

铁面冷,剪霜花。

清若何?无纤瑕。

雀有角,鼠有牙;公庭下,鬼含沙。

堂上怒,血如麻。

谁理直?相公家。

[1]1616
袁世硕先生认为,这首诗“写得极隐晦”,“不便直咏其事,表明当时确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并依据所写内容推断,“有理由认为《廷尉门》诗与《红玉》篇同是就当时淄川一带发生的一樁豪绅强夺平民的妻子,而官府徇情枉法、助纣为虐的事件而发的” [3]96-97。

那么,《廷尉门》所叙,无疑是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个中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无道;蒲松龄对于被欺凌者是同情的,对于官府严刑拷打而致“血如麻”予以揭露,对于“理直”却在“相公家”予以讥讽!有感于此不平之事,蒲松龄乃撰《红玉》:广平冯相如父子俱为诸生,家贫,有狐女红玉主动来与相如约会,被冯翁发现,加以责斥;红玉羞愧离去,以白金四十两赠相如以娶妻,婚后育一子;同邑罢职宋御史见冯妻美艳,强夺之,并打死冯翁,冯妻不屈而死;冯相如抱子讼于官,官府不理,冤竟不得申;后宋御史父子为人所杀,宋家具状告官,邑令遣役捕得相如,而相如子被抛弃于野;冯相如系于狱,遭严刑逼供,而卒无供词;有人夜入邑令家,以短刀剁入其床,邑令心窃馁,终释相如;冯相如归家,红玉挽其子来,勉相如下帷读书,又出金助其振兴家业;后冯相如领乡荐,腴田连阡,夏屋渠渠,而红玉持家有方,自言三十八,人视之,若二十许。

——由此不难看出,蒲松龄构撰出冯相如领乡荐、富甲一方、得美人这样一个结局,科举、婚姻双丰收,这无疑是封建时代不少读书人艳羡的理想生活。

如此,《红玉》就改变了《廷尉门》所叙平民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与结局。

就《马介甫》而言,蒲松龄将现实中王甡之父客死异乡的悲剧,变为三世同堂的团圆剧,而《红玉》则改变了《廷尉门》平民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变为令封建时代不少读书人艳羡的幸福剧;对于这样的构思、设想,究竟该如何看?或许有论者认为,这其中不乏蒲松龄思想中的凡庸之处。

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更应从蒲松龄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惩恶扬善的写作立场去理解。

试看蒲氏对悍妇所受非人折磨的描写与议论:
尹从屠半载,狂悖犹昔。

夫怒,以屠刀孔其股,穿以毛绠,悬梁上,荷肉竟出。

号极声嘶,邻人始知。

解缚抽绠,一抽则呼痛之声,震动四邻。

以是见屠来,则骨毛皆竖。

后胫创虽愈,而断芒遗肉内,终不良于行;犹夙夜服役,无敢少懈。

屠既横暴,每醉归,则挞詈不情。

至此,始悟昔之施于人者,亦犹是也。

[2]728-729
蒲松龄无疑是忠孝节烈这些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恪守者,他如此刻画尹氏,自然是因为尹氏忤逆、不孝,所以作者以如此笔法对于不孝者、忤逆者予以鞭挞,使那些不孝、忤逆者认识到“昔之施于人者,亦犹是也”,所谓恶有恶报,为恶者必须吞食自己所酿的苦果。

可以说,道德教化,成为蒲氏构撰此类情节的主导因素。

换言之,作家的道德立场决定了这类情节的构思与设计。

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蒲松龄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转化为团圆剧、幸福剧?答曰:异类介入。

蒲松龄通过狐仙马介甫介入杨家的生活,从而改变了杨翁的命运,改变了喜儿的命运,也改变了杨万石的命运,最终以三世同堂结束;而狐女红玉的介入,改变了穷书生馮相如的命运,相如最终科举、婚姻双丰收,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

如前所述,蒲氏如此构思,乃是其道德观与惩恶扬善的写作立场决定的。

据此而言,花妖狐魅故事,乃成为蒲松龄思想、情感的载体;志怪,乃成为一种表达的形式。

——而据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是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袁世硕,徐中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谭; 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