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课件
29《湖心亭看雪》课件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 者。”
等到下船的时 候,船夫喃喃自语 地说:“不要说相 公您痴情(于山水), 还有像您一样痴情 (于山水)的人呢!”
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冬天在杭州 西湖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2、分析第一小节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 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 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 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 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湖 心 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如何理解亭中两人的言行?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二位湖上知己,也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言外有后 约难期之慨,同时也勾起自己思乡之情以及对故国 的思念。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 。 当然,不提两位知音之名,还因为作为忠于 亡明的作者,也不想给二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作者的“痴”也是对于故国(明朝)的痴情。 这些记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惊喜、愉悦、伤感、怅惘
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所看到 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资料: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 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 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 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 写方法。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 于二客,实为作者巧遇知音的心声。客“见 余大喜”,实际是作者自己惊喜 ;二客 “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 乐。 余“强饮三大白”,又是为何? “此人, 却不可不饮。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 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gè ng)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ná n)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绿最 杨爱 阴湖 里东 行 白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 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 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 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 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一种不 加色彩或很少使用色彩,而只 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 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 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 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 读者如见其人。 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 一副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写事,只要几笔就生动形象。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张岱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描的手法。 2、背诵课文。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 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 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 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 情绪。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共28张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 下了三天,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消失 了。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我撑着一叶扁舟, 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惟.长堤一痕 惟:___只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尽__力___,__文___中__指__痛___快_____ (7)及.下船 及:___等__到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表__反__问___,__哪__里__ (2)更有痴似相公者. __代__词___,__…___…__的__人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地点:西湖,前往湖心亭 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 强饮三大白而别
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 景。本文写于明亡后,作者却沿用明朝的 纪年,表现出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同时, 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 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 景象。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 痴似相公者!”
2024版第29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Chapter1 2 3明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明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明代文学背景张岱生平与成就张岱的生平经历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主要事迹等。
张岱的文学成就在散文、诗歌、戏曲等方面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张岱的学术成就在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陶庵梦忆》简介《陶庵梦忆》的创作背景01《陶庵梦忆》的主要内容02《陶庵梦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03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01020304引言叙述看雪的经历描述湖心亭的景致结尾文章结构梳理关键句段解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简洁明快的语言白描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030201写作风格与技巧03描绘雪景及表达情感Chapter西湖雪景描绘技巧简练的白描手法巧妙的侧面烘托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情感表达超然物外的情怀孤独感的体现在雪景的描绘中融入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表现出其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以景衬情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绘,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切。
寓情于景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对雪景的描绘中,使得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情景相生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自然引出作者的情感抒发,使得情感与景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情景交融手法运用04文中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Chapter舟子形象塑造外貌描写言行举止与主人公的关系金陵客形象塑造外貌描写言行举止与主人公的关系人物间互动关系分析舟子与主人公的互动01金陵客与主人公的互动02舟子与金陵客的互动0305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Chapter孤独情怀体现描绘孤独场景PPT中展示湖心亭雪景,通过苍茫、寂静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孤独感受。
引用诗句表达孤独课件引用“独钓寒江雪”等诗句,深入剖析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心灵寄托的内心世界。
孤独情怀与文学创作分析孤独情怀对诗人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 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 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 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 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这就是白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白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 一体,都是白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 记似的长堤、像一个墨点似的湖心亭,和我那如同小草一般 的船、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④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 样子。(朱自清《背影》)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 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 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 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 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 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写景是游记的重点,作者抓住景色的特点,先写天、云、 山、水,上下白茫茫一片,再俯瞰西湖全景,“一痕”“一 点”“一芥”“两三粒”,使人如同置身于图画之中。
湖心亭奇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作者因偶遇两个 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处中彼此都觉得很愉快,随之而来 的分别不免使人伤感,但能够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作者释 怀。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 行动的延伸。
《湖心亭看雪》课件完整版

明代文学特点及时代背景
明代文学特点
明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创作风格。同时,明代文学还注重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和理学束 缚。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在政治上,明 朝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在文化上,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 环节
分组讨论:如何欣赏雪景之美?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围绕“如何欣赏雪景之美”展开 讨论。
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从雪的颜色、形状、质感 、光影等角度欣赏雪景之美,同时 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探讨雪景 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小组展示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 论成果,分享欣赏雪景的方法和感 受。
VS
主要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
《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 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 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 创作的小品。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 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 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 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 人生渺茫的慨叹。
意境营造及审美感受分享
幽静清远的意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课件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的情景,为下文同饮分别埋下伏笔。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空灵、幽静之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 意境。
审美体验独特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苍茫雪景和亭中奇遇所带来的独特 审美体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写作特点鲜明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苍茫的雪景和亭中的奇 遇,展现出空灵、幽静的意境。
关键句段解读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雪后西湖的寂静景象,为下文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雪后西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意境。
03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拏”
牵引,撑(船)。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 “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02
01
03
用法举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之情,意为“还”。
《湖心亭看雪》所体现出的意境美、语言美等美学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 和欣赏这些美学特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拓展问题二
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其他描 写雪景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 对比不同作品在描绘雪景、表 达情感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湖
心
亭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