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
书法美学简论

出版信息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7.1万字。
感谢观看
书法美学简论
现代刘纲纪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出版信息
《书法美学简论》是现代刘纲纪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几干年来,睿智的中国人不仅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珍品, 而且还对书法艺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这就使中国书法艺术不仅在表现形态上,而且在理论形态上都有着较 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刘纲纪的《书法美学简论》一书,主要是站在当代的维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书 法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术专著。
作者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借助于中国文字点画结构的美的造型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是对现实事 物的形体及动态美的抽象反映,兼有造型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特性。在对书法艺术美的特征的分析上,作者指出,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完美的“用笔”和恰当的“结体”,而且,在这种“用笔”和“结体”中,还形成了一种 贯通全篇的“意境”的美,即由全幅各个字的用笔和结构共同体现出来的某种美的理想或美的境界。同时,作者 还进一步从接受者对于书法美的欣赏的角度分析了书法美的内在特征。最后,在对书法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的分 析中,作者重点探讨了中国文字与中国书法的关系以及中国书法艺术从商周秦汉直至清代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和 各阶段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另外,书后还附有十六幅反映不同时期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可 供读者在阅读时参考。
浅析“六法画论”与陶刻的关系

浅析“六法画论”与陶刻的关系陶刻是集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艺术及文化素养融于一体的工艺美术。
它装饰手法独特、铁画银勾,以刀代笔,把中国的书画以各种刀法技巧传神于紫砂陶上,使紫砂工艺与书画艺术有机结合,提高了它的实用与欣赏的价值观。
紫砂陶因其质地古朴雅致、意韵幽深旷远,故从明清时代文人书画与紫砂有着诸多的交流。
而清代文人在紫砂界中最具成就者当属陈鸿寿(曼生)嘉庆拔贡、西冷八家之一,工书画、篆刻,其与杨彭年合作曼生壶,为时人所追捧,可谓名噪一时。
20世纪50年代紫砂工艺厂成立后,全国著名书画家的笔墨在紫砂壶上的表现数不胜数,如亚明、唐云、范曾、伍启中、韩美林等等。
也正是文人的参与从而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味及地位,正所谓“字依壶传、壶随字贵”。
为什么文人书画再经陶刻培受酷爱?为什么“老壶上”有紫砂前辈名人所刻“老刀法”价值培增?为什么当代陶刻大师所刻作品为世人青睐和收藏?不难看出,这主要展示出二个方面的功力;即一是书画底蕴深厚,二是刀法刻技娴熟,二者缺一不可。
一件好的陶刻作品,书画要求并举,不仅在构图布局、物象刻绘、刀法变化等各方兼备,更要刻出神韵、气息、承古创新、和谐统一的雄健刀法。
因此,陶刻与中国画论“六法”息息相关,贯通“六法”画论的要求与精神。
1500多年前,南齐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六法”论以来,历代书画家以此作为艺术道路上进取的座右铭。
宋人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同样六法论与我们紫砂陶刻有着一体的内在联系,适用我们刻绘工艺标准和美学原则。
特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应物象形等方面,对陶刻师来说极为重要!气韵生动是指整体感觉要富有生动的精神气度和情趣韵至也,气是贯气、灵气,韵指韵味、神韵、韵律,局部与全局的贯通呼应,在陶刻上刀法技巧所表现的对象;运用折感、粗细、深浅、顿挫、转折安排、线与面、刚与柔的结合,以及妙趣横生的构图,刻出一气呵成的作品,有节奏及美的旋律,刻出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刻绘不同的对象,应用不同的刀法,达到生动、简练、传神、走刀潇洒脱俗,才能气韵兼得。
陶澍后人眼中的陶澍

陶澍后人眼中的陶澍莺飞草长,春暖花开之时,与几位友人在岳麓山盘旋览景。
刚过半山亭,发现路旁一块硕大的青灰岩石上镌刻着凝重古朴的四字:印心石屋。
有博学的友人告我,此乃清道光帝宣宗当年为重臣陶澍所书。
贵为皇帝之尊能为臣子书赠墨宝,可以想见此人确非等闲之辈,亦算是史上一件雅事佳话了。
友人复又告我:你不是正写湖南名人传记吗,陶澍此人不可不写,我与陶澍的后人当年曾下放农村,哪天空了与你同去访访,也好填补了你书中这一段的空白。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杰出的人物层出不穷。
在众多的杰出人物中,陶澍确是颇具特色的一个人。
他一生横跨清王朝乾、嘉、道三朝,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也是我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交内政、经济文化、军事财政等诸多方面日趋走向破败的经历者。
正应了友人那句话:陶澍不可不写。
几天后,在友人的帮忙联络下,我在友人那间颇为讲究的客厅里,与陶澍的五世孙女希炯、六世孙子世普谈起了他们的先祖陶澍。
令我感到惊异的是,他们一谈起百多年前的先祖陶澍,竟然情绪亢奋,如数家珍,一件不落,将那传奇故事一一娓娓道来,这让我窃喜此次采访的轻而易举。
听着他们的侃侃而谈,如同在读一部名人的传记,我的双眸渐被历史的烟云牵引而去……(一)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肤公。
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诠乔位业崇。
孤宿联辉依斗北,海筹添苄耀江东。
廿年开府垂名久,才是平头六十翁。
这是我国近代一位伟大人物—林则徐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祝贺陶澍六十寿辰时,亲笔书赠的一首七律,也是林则徐对亦师亦友的陶澍一生的评价。
回溯至六十年前,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公元1779年1月17日),陶澍生于湖南安化县,字子霖,号云汀。
据说其父陶必铨英年得子,其欣喜自不待说,他认为“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
戊戌之年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名之曰澍,而字以子霖,盖其以泽苍生也”。
陶澍及后来出生的弟弟均以水旁命名,盖因当地传说所致。
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

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摘要】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是一种审美文化的体现。
在文人眼中,陶刻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展现着非凡的金石之气。
文人不仅对陶刻作品十分重视,而且在审美上也有独特见解,将金石之气融入其中。
他们喜欢在陶刻中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观念,赋予作品独特的文人气质。
陶刻作品的审美特点包括细腻的线条、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文人对金石之气的追求。
通过文人审美的影响,陶刻作品在艺术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文人审美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不仅丰富了陶刻艺术的内涵,也体现了文人对高雅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关键词】陶刻, 文人审美, 金石气, 文人, 陶刻艺术, 表现, 特点, 质感, 结合, 影响, 地位, 结论.1. 引言1.1 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文人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陶刻则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文人对陶刻的重视源自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们认为陶刻是一种能够展现金石之气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能够体现高雅气质的技艺。
在陶刻作品中,金石之气得以充分展现。
金石之气是指那种厚重、稳重、雄浑的气质,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
在陶刻作品中,这种气质通过雕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体现,使作品显得更加精湛和高雅。
文人审美在陶刻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品味和鉴赏上。
他们注重作品的形式美和精致感,同时也看重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认为这是作品真正的内涵。
陶刻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雕琢和内容上的深刻,这些特点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文人在陶刻中展现的金石气质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赏。
2. 正文2.1 文人对陶刻的重视文人对陶刻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认为陶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展示自己审美品味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文人眼中,陶刻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常被用来装点书房或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陶澍的历史地位,新闻中心,安化新闻网

陶澍的历史地位,新闻中心,安化新闻网恩格斯评价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如果仿照这样的说法来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家,那么,我们可以说,陶澍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的最初一位政治家。
”清末著名名士张佩纶的《涧于日记》纪录说,光绪五年十一月二十一,他与当时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一起评论人才说:“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
”他们认为,贺长龄、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阎敬铭,甚至琦善、蒋攸銛等,都在不同方面禀承陶澍的影响。
他们把陶澍比作黄河发源的昆仑山、长江发源的岷山。
他们还说,当时在世的左宗棠、阎敬铭、李鸿章都没有全面继承陶澍:左宗棠“虽大功告成,而计才太刻,相度不宏,绝无传衍衣钵者”;阎敬铭“得其精,而规模太窄“;李鸿章“学其大而举措未公”[2]。
两张的评论,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把琦善、蒋攸銛也列为受陶澍影响的人物,就颇不恰当。
他们都是陶澍的前辈。
蒋攸銛担任四川总督时,就曾经大力推荐担任川东兵备道的陶澍;而陶澍担任两江总督的当年,他就去世了。
陶澍担任巡抚时,琦善担任两江总督,当时合作得比较好,后来却政见相左。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张独具慧眼,看出了陶澍在中国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看出了陶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最卓越的政治家。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川东兵备道、山西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
晚年自号“髹樵”、“桃花渔者”。
道光十九年(1839年)农历六月二日病逝于官邸,享年61岁。
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
陶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他是诗人,传世的诗歌将近1600多首,保存在《印心石屋诗钞》(初集、二集)、《抚吴草》以及《陶文毅公全集·诗集》中,关切国计民生,风格类似杜甫、韩愈。
生态美学视域下陶瓷书法的审美观照

038《名家名作》·研究众所周知,中华书法艺术堪称一种“笔墨传情”的高雅艺术,而陶瓷艺术的核心内容与实质则堪称一种“火土融合”的民间艺术[1]。
两者都以较为独有且独立的艺术形式位列于中国艺术殿堂,并且将两者所具备的共性进行完美融合也能够形成一种锦上添花的独特艺术效果。
在生态美学视域影响下,合理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对陶瓷进行装饰,不仅能够让陶瓷自身具有的书法艺术表现特征和装饰形式更加鲜明具体,而且鉴于书法艺术的字体具备的隶、篆、草、行等不同形式,能够让陶瓷艺术充分展示出更具鲜活、立体、优美的书法艺术韵味与内涵,进而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的高度融合与统一,让陶瓷书法展现出更具魅力的艺术形态与别样风采。
一、解析陶瓷书法的具体概念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一项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以甲骨文形式出现的各种文字符号便已经开始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起源和雏形。
在较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书写审美要求的日益提高与不断揣摩形成了较为系统化、风格化的书法艺术。
毫无疑问,书法作为一种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的理论形态的自觉与独立,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密不可分。
“陶瓷书法”这一词汇由曹淦源在1987年所发表的《陶瓷装饰上的书法》一文中正式提出。
作者在当时对“陶瓷书法”所赋予的具体概念与主体定义是:陶艺人对书法文化的巧妙运用,并且是在陶瓷上所展示出的一种独具魅力的书法表现形式。
此后,针对陶瓷书法的具体理论的各项研究与探讨基本都是将书法艺术定性为对陶瓷载体的具体装饰手法。
其中较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有叶喆民于1990年以及1991年相继发表的《磁州窑书法欣赏》《中国古陶瓷与书法艺术》两篇文章,其对陶瓷书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析与解读[2]。
新时期,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与发扬光大,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陶瓷书法已经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并且能够真正将书法与陶瓷两门艺术进行完美融合,让其散发出无比璀璨的艺术风采与独到风情。
浅谈紫砂陶刻的书法艺术

蔡林雁 :浅谈紫砂 陶刻 的书法艺术
浅谈 紫砂 陶刻 的书法艺术
蔡 林 雁
( 宜兴 市丁 蜀镇蔡 林 雁 紫砂 艺术 工作 室 江 苏 宜兴 2 1 4 2 2 1 )
【 摘 要】 紫砂 陶刻是我 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长河 中不 断发展 而来 的紫砂 陶刻艺术 , 已经与绘 画、书法
等相互 融合 起来。 书法艺术 与紫砂壶 的特 殊材质有机 结合 ,形成 一种独特 的装饰 美。本文针对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 式和特征做 了一些研 究, 并且探析 紫砂 陶刻 中的书法艺术 , 找 出书法装饰 的美感 , 为我 国的紫砂 陶刻艺术做 出贡献。
【 关键 词 】紫砂 陶刻;书法;艺术 ;美感
艺 术 元 素 , 画家 在 器 皿 上 作 画 ;书 法 家 将 喜 爱 的古 诗 篆 刻 在 陶 瓷 土 坯 上 ,这 些 陶瓷 被 名人 学 士 加 以艺 术 化 后 一 直 流 传 至
今。
二、紫砂陶刻 中书法的寓意
人 们 可 以根 据 紫 砂 陶 自身 的 形 状 来 选 择 不 同 的 书 法 字
中图分 类号 :J 2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一 O 1 2 5 ( 2 0 1 7 ) 】 1 一 O 1 9 3 一 O 1
陶刻 是 融 书 法 、金 石 、绘 画 、文 学 修 养 为 一 体 的综 合 视 境 就 是 情 景 交 融 ,寓 情 于 景 ,书 法 装 饰 的 意 境 美 ,就 是 紫 砂 觉 艺 术 。紫 砂 陶刻 在 古 代 刚 出 现 的 时 候 ,只 是 作 为 一 个 简单 陶 刻 上 面 的 书 法 与 器 皿 相 结 合 ,传 达 出 来 的 意 境 和 感 情 。 不
清朝陶澍发掘了多少人才: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

清朝陶澍发掘了多少人才: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提到晚清时代,我们总能想起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贺长龄、李星沅……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吗?那就是,他们都是由一个很厉害的湖南人发掘出来的。
这个湖南人叫陶澍。
陶澍,字子霖,于1779年出生于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
陶澍所在的家庭,属于典型的耕读世家。
父亲陶必铨是远近闻名的诗人、学者,陶澍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求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增长了阅历和见识。
1800年,21岁的陶澍跟随父亲到长沙参加乡试,一举考中,成为举人。
但在次年进京参加会试时,陶澍名落孙山。
陶澍有些丧气,幸好在父亲的鼓励下,陶澍留在京城认真温习功课,准备考试。
1802年春天,陶澍参加了当年的壬戌科会试,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第15名的好成绩。
陶澍因此成为湖南安化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这一年,陶澍才23岁。
陶澍随即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詹事府詹事、记名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巡视南漕、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江南道监察御史、川东兵备道、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
到1839年6月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时,陶澍已从政37年。
陶澍一生历经嘉庆、道光两朝,干出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政绩。
在嘉庆时期,陶澍曾经奉命巡视南漕。
嘉庆皇帝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说:“放尔南漕矣,尔尚有良心,肯说几句正经话。
”道光皇帝则评论他“端直宅心,勇敢任事”“器资端亮,学术淹通”……都是很漂亮的褒义词。
然而,我倒觉得,陶澍对晚清贡献最大的是挖掘、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
——1825年,陶澍任职江苏巡抚。
期间,贺长龄担任江苏布政使。
陶澍通过长期的共事发现贺长龄“综理全局,布置精详”,便不断向朝廷推荐。
在陶澍的推荐下,贺长龄一路升迁,后来官至云贵总督。
——1830年,陶澍任职两江总督。
两江地区面临繁重的治水事宜,陶澍听说林则徐很有治水经验,便奏报朝廷,将林则徐调任江宁布政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
陶澍是清嘉庆和道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书法家。
字子霖,号云汀,自号髥樵、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编修,十五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八年记名御史,十九年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后任安徽布政史、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为官期间,革新盐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整理财政,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
其不但政治才干突出,且在学术著述上留下宝贵财富。
留有《陶文毅奏议》76卷、《陶云汀先生奏议》32卷、《陶桓公靖节年谱》4卷、《渊明集辑录》10卷、《靖节年谱考异》2卷、《印心石屋诗文集》56卷、《陶文毅公全集》60卷、《陶靖节集注》60卷、《蜀鞧日记》4卷、《资江耆旧集》6卷等传世。
在书学上,他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一员,自从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碑学理论后,他曾与包世臣、梁章钜等提倡、完善碑学理论,考证北碑,临写北碑,对碑学很有研究,对书法更有自己的见解。
正因如此,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对联、手札、匾额等书法作品。
陶澍书法作品飘逸灵动,讲求法度,立意古朴。
笔者认为陶澍书法呈现这种面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崇尚二王,以致其书法飘洒灵动;倡导碑学,以致其书法端方古朴;学习唐人,以致其书法讲求法度。
一、二王之韵:潇洒灵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