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唐宋女性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唐宋卷)第1期
唐宋妇女史研究的深化与突破--评《唐宋女性与社会》

唐宋妇女史研究的深化与突破--评《唐宋女性与社会》
杨果;铁爱花
【期刊名称】《妇女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 邓小南主编的<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是2001年6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唐宋妇女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
讨会的成果汇编.论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34篇,分为八大专题:一、文本:性别的表现与解读;二、女性书写:闺训与篇什;三、生活:门内与户外;四、图像:风格与风貌;五、性:身体与文化;六、宗教:信仰与供奉;七、性别意识:认同与错位;八、变迁:性别与社会.内容涵盖"思想史、书写史、艺术史、经济史、家族史、
医疗史、宗教史等诸多层面",[1](P2)无论是在理路方法、研究视角或资料选择上,
均有创新与突破,是近年来出版的最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集之一.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杨果;铁爱花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43007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43007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9
【相关文献】
1.基于生命系统理论下词的女性化特征谫论--兼评《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一书 [J], 木斋
2.一部深化柳宗元研究的新著作--杨再喜《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 [J], 吴在庆
3.唐宋女性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唐宋卷) [J], 唐洁
4.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评《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 [J], 明成满
5.科技史维度里的唐宋社会经济史——评《唐宋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蒋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女性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古代文学唐宋女性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文/谭若丽摘要:近年来,唐宋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群体研究如女冠诗人、宫体诗人群体,在个体研究如李清照、朱淑真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
梳理唐宋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面貌,探究唐宋女性文学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唐宋女性文学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唐宋女性文学;群体研究;个体研究;不足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开启了自由、民主新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形成了系统的创作与批评理论体系,与之相关,古代女性文学研究也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无论是要研究现代女性文学还是古代女性文学,首先都需要对“何为女性文学”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谢玉娥在她的《女性文学教学参考资料》中对这一问题有较为全面的涉及,她认为女性文学主要包含四种类别:“一种是只要是女性写的就是女性文学。
二种是按性别加题材加风格的分类,即女性文学是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生活体现了女性风格的文学。
三种认为女性文学是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即分类标准是性别加女性意识。
四种是认为虽然为男性所写但因具有女性意识也应该属于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种类的多样性是由中国古代“香草美人”“男子唱闺音”等文学现象所导致的,正如刘思谦在《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中所说,“由于‘女性’这个概念本身的暧昧性、歧义性而带来了‘女性意识’这个概念的暧昧性、歧义性”。
此文关注的是对女性所写作品的研究情况,谢氏所列第一种。
唐宋,作为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仅男性文学创作走向成熟,女性作家在写作技巧、内容等方面也趋于完善、扩大,专家学者对这段时间的女性创作文学的研究充分展现了古代女性文学的多彩面貌,为完整展现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究女性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提供了更充分的论证。
近年来,唐宋女性文学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群体与个人两大类别。
本科毕业论文--唐传奇中妇女的独特形象和地位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解读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是对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将众多典型形象分为四大类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可以直观的看出女性形象的一些具体的特点,以便使大家更直接的了解女性形象在唐传奇中的特点和意义。
结合女性形象来具体说明唐传奇对小说发展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女性形象对以后小说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传奇女性形象直录逸闻一“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的体裁,是唐代小说的一种别称。
这类小说往往以“记”或“传”名篇,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奇写事,搜奇记”(《少室山笔丛九流绪论》),故谓之传奇。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源于志怪而又突破志怪樊篱。
湖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承桀讹,未必尽是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记笔端。
”(《少室山笔丛》)六朝人志怪是把志怪当成事实来记载,他们并不是有意识的写小说。
唐人写传奇,才开始有意识的从事小说创作。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而大归则究在文彩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史略》)鲁迅先生后来说的更透彻:“小说亦不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事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史略》)这就是说,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唐传奇小说得以蓬勃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志怪故事、轶事小说,给唐传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还是相当幼稚的,他们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缺乏典型性,所以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
唐传奇小说的作者们在这以基础之上,经过辛勤的艺术劳动,使小说从题材,内容,结构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其次,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是传奇小说发展繁荣的土壤。
唐代政治的渐趋稳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以及盛唐之后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给传奇小说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大量创作题材。
文学论文(选篇)

文学论文(选篇)1.浅谈唐宋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2.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及其美学思想3.锡德尼对诗人和诗的功能解读浅谈唐宋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摘要:唐宋女性文学的发展在古代女性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从唐宋女性文学发展概况入手,着重论述唐宋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从相思之情、忧国忧家、争取自由等思想内涵方面进行举例说明,展现唐宋女性文学思想之光芒。
关键词:唐宋;女性文学;思想内涵一、唐宋女性文学发展概况唐宋时期,女性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女性作家留下了大量作品。
从《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和《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统计出唐宋共197位女性作家,唐至五代85人,宋105人,辽金7人,留下作品约五百多篇。
其成员来源广,有宫女、妃子、大家闺秀、贫家小女、青楼妓女等。
唐宋时代的大环境使得女性作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了许多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下面以相思之情、忧国忧家、争取自由等方面来论述。
二、唐宋女性文学思想内涵探寻(一)相思之情1、思念家乡;2、男女相思。
1、思念家乡是离开国家或者家乡后思念故土的情感。
宜芬公主,她姿容秀丽,有才色,天宝四年,皇家把她下嫁奚族之质子,为民族团结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她却十分怀念故土,回忆昔日生活,写出“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这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
又如李清照《蝶恋花》(上已召亲族)词中说“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借助“梦长安”来表达自己的故国之念。
从女性角度的思乡之情多添了几份惆怅与哀怨,这与女性内心细腻的情感有关。
2、男女相思有很多种不同的发生背景,有内心的甜蜜与期许,也有哀怨与悲痛。
“书中无别意,惆怅久离居”(唐上官昭容《彩书怨》)。
细雨绵绵,独守空房,更感到孤独,“窗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唐晁采《雨中忆夫》)。
又如“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宋朱秋娘《菩萨蛮》),更是留下了千古绝唱。
宋代词家李清照留下了很多思夫词,有很多经典作品传世。
唐宋两朝的女性地位与性别问题

唐宋两朝的女性地位与性别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两朝被认为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产出及其影响力至今仍被广泛讨论与研究。
然而,对于唐宋两朝女性地位及性别问题的讨论在过去常常被忽视。
本文将探讨唐宋两朝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这段时期中的性别问题,并尝试展示女性在这段时期的复杂与多元性。
唐朝时期,唐玄宗以及其后宫杨玉环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爱情故事,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然而,尽管有个别女性在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较高的地位,整体来说,唐代女性的地位仍相对较低。
唐代女性在婚姻制度中缺乏自主权,男权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
女性在家族和婚姻中必须服从男性的支配,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主要是依附于家族地位的。
尽管贞观之治时期杨玉环的例子被用来证明唐代女性地位的改善,但从整体来看,唐代女性的权益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唐朝后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从唐代的宫廷女性到平民女性,女性地位愈发低下。
唐朝末年的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女性成为战乱的受害者。
同时,佛教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对女性的教化,佛教中的“三从四德”思想更加巩固了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从属地位。
唐代女性受限于婚姻家族制度,缺乏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机会,很少有女性从事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
尽管唐朝女性地位整体较低,但部分女性仍在文学、音乐和舞蹈等领域有所表现,如女诗人李清照和女画家朱子柳等。
宋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于唐朝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尤其是北宋时期,女性在婚姻和家庭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在家族管理、家族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的确立。
女性的地位上升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宋代的儒家思想对女性的权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女性教育方面,北宋时期兴起了女子读书、才子佳人等现象,女性的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北宋时期出现了一批女性文化才子,如女词人李清照、蔡文姬等,她们的作品广受欢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宋代女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仍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女性权益不平等的问题。
浅谈唐宋女性文学

浅谈唐宋女性文学【摘要】女性文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其研究重心多落在现当代文学阶段。
以近十年来众多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综述,力求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
然而我国历史上真正女性开放时期的唐宋女性文学则相对研究不够,本文就简要论述唐宋女性文学的一些特征,并做简要总结。
【关键词】唐宋;唐宋文学;女性文学;文学教育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中,唐宋女性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最高峰。
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水平都和相应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和社会相对开放给予女性文学比较宽容的发展空间。
一、唐宋女性文学概况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最高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诗词文学发展的最高峰时代。
唐代一朝,上至女皇武则天,下至商贾家女子、尼姑和娼优,都无不能读书识字,能诗会文。
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武则天可谓一代才女,其才起不仅仅限于文治武功,更在于书法诗歌的优秀。
她著有《垂拱集》等一系列诗集,其代表传世著名诗歌《如意娘》更是写的极为出彩:“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未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该诗写出了武则天作为一个普通女子的相思之苦,每句每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同时代的长孙皇后、徐贤妃、杨贵妃也都善诗会文。
宦门才女上官婉儿是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从小受家庭文化影响,敏识聪听,摇笔云飞,才华绝代,武后时入宫,宫婕妤、中宗时进位昭容。
《彩书怨》是其代表作。
该诗通过女子寄书边塞丈夫,写出了思妇秋日的愁怀。
其它阶层中,薛涛是娼妓才女代表。
她晓音律、善书法、工诗词,与大诗人元慎、王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皆有唱和。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的称誉。
她虽然身居风尘,但才华出众,有《薛涛李治诗集》留传于世。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女性文学也得到长足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后宫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后宫制度在中国古代,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
对于皇室官方则是后宫佳丽三千。
古代后宫制度在世界来看,都是一个特殊的制度,它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中国古代独特的封建文化。
以唐代后宫为例,唐代后宫有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女御二十二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很明显,这样的后宫制度是荒淫的,缺乏人性的。
这样的后宫制度,又明显地带有了阶级色彩,在古代即便是一夫多妻,如果妻妾地位平等,那么自然也没有多大非议,而后宫制度在夫妻情谊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层等级,这是古代封建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的结果。
中国有成语“妻妾成群”,然而妾的身份要比妻低得多。
《谷梁传》:“毋为妾为妻。
”就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下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伉俪也。
”《礼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
”这样看来,后宫制度的等级性,后宫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是很严重的。
后宫制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首先是满足皇帝的荒淫欲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第二点,也可以算作它的优越性,庞大的后宫可以保证皇族子嗣的绵延不绝,以保江山后继有人。
第三,也可以算作安全保障,皇帝每天在不同的妃子那过夜,让刺客难以摸清,保证安全。
最后一个,当然就是现实皇家气派,大彰国威。
古代后宫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勾心斗角。
由于后宫所处的一种等级制度,为了获取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利,妃子们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上死于非命的皇后或嫔妃不计其数。
有人因为嫉妒或被嫉妒而死。
刘邦的夫人吕后是嫉妒的胜利者,将对手戚夫人弄成人彘,刘彻的妻子陈阿娇是嫉妒反噬的失败者,罢退长门宫。
碑誌與唐代后妃制度研究

碑誌與唐代后妃制度研究
陳麗萍
【期刊名称】《《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針對唐代后妃制度研究中存在的'后妃'、'内命婦'、'宫人'等基本概念的分歧,筆者在拙著《賢妃嬖寵:唐代后妃史事考》[1]中,明確了'后妃'即'内命婦',且有狹義和廣義之别。
狹義之后妃,即諸帝后妃;廣義之后妃,除了諸帝后妃,還包括追封皇帝之皇后、太子后妃、宫人等群體。
如此,后妃的名號、品階、職掌、服章、車輅、鹵簿、印綬、納取、册封、晉封、朝賀、追贈、給謚、葬儀、祭祀、入廟、親族待遇等相關制度,應置於廣義后妃的概念下研究,凸顯不同小群體間的共性與個性,漸次展現唐代后妃制度的全貌。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陳麗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
【相关文献】
1.唐代將門臧氏家族研究——以碑誌爲中心 [J], 劉琴麗
2.新見唐代后妃墓誌舉隅 [J], 陳麗萍
3.墓有重開之日:從蕭遇墓誌看唐代士人的權厝與遷葬 [J], 仇鹿鳴
4.史家風神與金石體制——以明清時期的韓、歐碑誌高下論爲中心 [J], 胡琦
5.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係——從景雲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談起[J], 陳弱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