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婚姻支付: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的彩礼和嫁妆
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作者:孙少华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农村青年适婚人群“成家难”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其衍生的社会风险也将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
在社会转型期,婚姻支付不断高涨的现象更是令广大农村未婚青年及其家庭叫苦不迭。
本文通过探究婚姻支付的理论解释,对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农村青年婚姻支付成本高昂的内在原因,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婚姻支付;农村青年;婚姻市场;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9-0122-02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13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农村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裹挟中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传统价值受到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婚姻和彩礼仪式的要求和重视度随之增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影响的日益显现,大量的农村男青年在择偶方面存在一系列困境。
受到社会变迁和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双重冲击,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伴随着婚姻支付金额的水涨船高,农村的“天价婚礼”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婚姻支付,也称为婚姻消费,关于其含义,大多数研究中借用的是人类学中的概念,即婚姻支付包括男方彩礼和女方嫁妆两方面。
李银河在《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对婚姻支付的定义是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各样形式的花费与投入,包括物品及现金。
[1]婚姻支付自古有之,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对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
本文从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理论解释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得出三种解释婚姻支付的理论。
(1)婚姻偿付理论:婚姻偿付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其理论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父系家族结构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女性在婚姻嫁娶中就单纯成为一种礼物,这种礼物由女方家流入到男方家,给男方带来人口和财富的增长。
结婚彩礼发展史从“四个一工程”到“万紫千红一片绿”

结婚彩礼发展史从“四个一工程”到“万紫千红一片绿”彩礼,中国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也水涨船漂,从50年代的“四个一工程”发展到现在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今天小编就领大家回顾一下结婚“彩礼”的发展历史。
50年代:四个一工程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把热水壶四个一工程:床+脸盆+痰盂+热水壶=14 RMB 60年代: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厨一个柜子4把椅子一张床一张桌子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4把椅子+一张床=177RMB70年代: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500RMB80年代:四大件儿一台冰箱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一台录音机四大件儿:一台冰箱+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一台录音机=2300RMB90年代:新四大件儿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新四大件儿: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15000RMB如今:三金、一动不动、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三斤三两:百元大钞装三斤三两重(约14.6万)一动不动:汽车+房子首付=最低30万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百张50元=20万结婚礼金发展史各地礼金一览表最后,小编要说的是,彩礼的多少不能用来衡量两人之间的感情,或许家境不同,彩礼的承受能力不同,但是无论彩礼多少,两人相亲相爱才是最好的彩礼不是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在中国传统婚恋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人们对婚姻的认识。
自古以来,父母为媒、媒作红娘的形式一直沿袭至今,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而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婚姻不再是简单的结合两个家庭,婚恋观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年代的角度探讨婚恋观的变迁。
一、古代婚恋观念在古代,婚姻是一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往往是由父母和长辈包办的。
当时的人们认为,配对的考虑除了双方是否相互喜欢外,更重要的是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政治关系等因素。
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遵守的规矩。
对于当事人来说,个人感情并不是重要的考虑之一,而是要服从家族的安排,维护家族的荣誉。
二、近现代婚恋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了一些新型的婚姻形式,比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
人们逐渐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不再只是经济或政治考虑的产物。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
当时的婚恋观开始追求个人感情和幸福,而不再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
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可以令人感动,也让人羡慕,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向往。
三、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到了当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婚恋观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现代人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在当代社会,男女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再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年轻人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初恋观念,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自由恋爱、同居甚至试婚等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他人的选择,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四、不同年代婚恋观的比较综合来看,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主导,家族地位和经济条件更占优势。
在近现代,个人感情和家庭幸福更受到重视,自由恋爱、自由婚姻逐渐兴起。
到了当代,婚姻更多地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命题比赛获奖原创历史试题(含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1.关于大禹治水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遂公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首句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它能否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A.能,因为出土文物有证明力B.不能,因为此物非大禹遗留C.能,因为与传说完全吻合D.不能,因为还缺乏相关其他证据1.D。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历史学习需要明确一手史料与转述史料的不同价值,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孤证不立。
本题就是基于这样的考察目标,虽然出土的大禹治水的铭文是第一手的资料,有一定的证明力,但还需要其他的相关史料相互佐证才能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
2.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2.B。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图示和图表形式简约而意蕴丰富,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的历史信息,但是把两张时空跨度很大的图式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则是非常少见。
此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统异同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无论是中国的三省六部制,还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机构,都体现了分权的思想;此是同;最大的不同是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立起来政府是“主权在民”的,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府无法望其项背的。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3.A。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概念史和心态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也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察的热点。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1959年1月9日,一对夫妻男方入伍后与妻子的合影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
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结婚'三大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但'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我们的记忆里。
1、50年代结婚三大件: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
50年代结婚就是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然后吹响唢呐、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
所以吹响唢呐、坐回花轿、撒把糖就是那时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1953年,河北省劳动模范高桂珍来到朝鲜前线看望她的爱人董世贵,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1952年11月,湖南省醴陵县农民全裕盛(中)和孙桂华登记结婚,工作人员把结婚证书递给他们。
1957年12月,四川省郫县,新郎黄福元在为新娘李汝秀戴花。
1956年9月,原国营上海工具厂员工丁千瑞(左)与原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员工冯翠英参加完集体婚礼后,来到西湖欣赏美景。
1956年8月14日,一对新婚夫妇结婚纪念照。
1957年2月,原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和俞凤仙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
1957年,广西凭样市,在乡结婚登记处登记时,一位少女含情脉脉、羞羞答答。
1957年11月,在山西采梁山的一个山村,一个小伙子(中)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未婚妻,作为纪念。
1959年,安徽省农村一处工地上,农民张东仁(右)和他的爱人姜素梅进行劳动比武。
1950年代的结婚证。
50年代结婚礼物,就是送早生贵子的年画。
2、60年代结婚:36条腿或72条腿。
五斗橱大橱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以36条腿为主。
'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
更多的只有几床铺盖陪嫁或者啥都没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革命婚礼。
60年代一对夫妇的'革命'婚礼,大家一哄而上给新人挂上'新郎'、'新娘'两幅牌子。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论古今婚嫁风俗变迁折射出价值观取向的变化

论古今婚嫁风俗变迁折射出价值观取向的变化从婚嫁风俗看社会价值观取向变化吴黛君1203404042指导老师:戚福康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组合、发展、家族的构成、延续、亲族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构成、扩展则源于人类的婚姻。
历史表明,婚嫁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取向。
婚姻的民俗传承是社会民俗的重要内容,研究婚俗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阐述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婚俗习惯,探讨婚俗习惯的成因、社会背景、经济政治状况等,分析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婚嫁风俗变迁价值观80后姓氏一、人类婚姻的发展阶段人类形成距今已经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婚姻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人类婚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杂婚、血缘婚、群婚(也成为伙婚)、对偶婚、专偶婚(即现在的个体婚)。
人类从“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一切男人属于一切女人”的愚昧杂婚时代,进化到性关系局限在同辈人之间的血缘婚时期,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态——血缘家庭。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渐渐发现同胞性交的弊病,于是在血缘婚限制错辈性交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限制兄弟姐妹间的性交关系,从而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性关系,称为伙婚。
从血缘婚发展到伙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的禁例日渐增多,群婚越来越受到限制,于是从族内完婚完全过渡到族外婚,这就产生了对偶婚。
对偶婚最显著的特征是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从母性,血统按母系计算,只有女子有继承权,导致了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逐渐成为家中的劳动主力,在家庭中要求掌握支配权,并且要求有可以确认的子女以继承日益增多的财产,于是产生了以一夫一妻制为特点的专偶婚俗。
专偶婚所产生的家庭,最初是建立在丈夫对妻子的统治之上的,其直接后果就是生儿育女,而这些子女将以继承人的资格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
中国结婚制度发展史

中国结婚制度发展史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下是中国结婚制度的主要发展史:
1. 古代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权制
为基础。
婚姻多由父母或家族安排,重视门当户对和族内的利益。
婚姻合同的签订是通过彩礼和聘礼来完成的。
2.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受到
礼教和家族观念的影响。
男女双方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长辈或媒人牵线搭桥,并以贞烈美德为标准。
婚姻关系的稳定是建立在家族利益的基础上。
3. 新文化运动和婚姻自由化: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婚姻观念开始转变。
婚姻自由化的思潮兴起,追求个人爱情、自由选择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接受。
此时期也出现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离婚现象逐渐增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推行新婚姻法。
该法规定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对象,并且以平等、自愿、协商为原则。
同时,该法还明确禁止包办婚姻、封建礼俗和婚姻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行为。
5. 婚姻改革和法律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婚
姻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平等和自愿原则,保护妇女
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了离婚程序和财产分割的规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从父权制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过程。
婚姻观念由家族利益和传统观念向个人幸福和自由发展转变。
同时,法律的不断完善也为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 就是 彻底 废 除包办 强迫 、男尊 女卑 、漠
视 子女 权益 的封建 婚姻 制度 ,实行 男女 婚姻 自由 、一 夫一 妻 、男女 权利平 等 ,保护 妇女
礼 、嫁妆 、喜钱。 ① 本文将梳 理 2 O世纪 5 0 —8 0 年代 中国农 村彩礼 和嫁妆所体现 的婚姻支付与
男方 家庭 支 出的彩 礼还 是女 方 家庭 支 出的嫁 妆 ,都 体现 了家庭 之 间财产 的相 互转移
规律 ,反 映 了社会 发展 从传 统 向现代 的 不断演 变 。
[ 关 键词 ]社 会 变革 ;婚 姻 支付 ;彩礼 ;嫁 妆
2 0世纪 5 O 一8 O年代的 中国农村 无疑极具 变动 l 生,政治运动 、制度变迁 、习俗更迭影响 着农 民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彩礼和嫁妆所呈 村在 经 济 、社 会 、文化 等方 面发生 了一 系列
降 。考 虑到 彩礼种 类 和数 量下 降 的原 因 ,可
能 与农 民的 经营理 念有 很 大关 系 。土地 改革
以后 ,农 民分得 了土 地 ,农 民希望 把财 产节
省 下来投 入 到生产 中去 ,不 希 望在婚 姻事 件 上 有过 多 的花费 ,以为将来 生 活质量 提 升而
二 十世 纪六 十年 代 “ 文化 大革命 ”运动 兴起之 时 ,红 卫 兵对 一切 旧俗 进 行 了 冲击 , 农 村婚 姻 习 俗 作 为 旧俗 也 受 到 了 一 定 的影 响 ,导致 了 订婚 仪 式 的 断 裂 。但 是 “ 文革” 对彩 礼 的影 响并 不 像仪式 那 样 明显 ,彩礼仍 然在 家庭 的 私人 空 间 中悄 悄 运 行 。在 1 9 6 8
社 会 变 革 与婚 姻 支付 :2 0 世纪 5 O 一8 O年 代 中 国农 村 的彩 礼 和 嫁 妆
社 会 变革 与婚 姻 支 付 :2 0世 纪 5 0 —8 0年 代 中 国 农 村 的 彩 礼 和 嫁 妆
李飞龙
(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5 )
现 的婚姻支付关 系成为社会变革 的最好注脚之
一
,
体现 了传统生 活的延续性和新型社会 的变
迁性共存 。所谓婚姻支付 ,就是指结婚过程 中 各种形式 的投人 ,包 括现金 以及 物 品。 l 1 支付
的主体主要涉及 男方家庭 、女方家庭 、男方 和
随着 1 9 5 0年 第 一 部 《 婚 姻 法 》 的颁 布
努 力 。不过 在二 十世 纪五 十年代 ,农 村 父母
想 在女 儿身 上赚 取一 笔彩 礼 的思想 还普 遍存 在 。河 北省 磁县 北 杨 庄 农 民有 一 个 2 4岁 的 女 儿 ,他想 在女儿 结婚 时赚 一 笔钱 ,女儿 不 肯 ,他 就 限制女 儿活 动 ,不许 上 民校 ,不许 和 外边 男人 说话 ,不让 出门 ,夏天 只给 她女
失 了这 种能力 ,农 民的收入趋 向平 均 。在阎
一
、
男方 家庭婚姻支付 :彩礼
随着 中国共 产党新 政权 的建 立 , 中国农
云翔调查的黑龙江下岬村,新郎家婚事支出 总共 花 费都低 于 3 0 0元 ;彩礼 的内容也 只有
1 9
・
古今 农 业 ・
・ 2 0 1 7年 第 3期 ・
女方 四者 。而支付 的财产就是在这 四者之 间互
相流动 ,只是 由于男方和女方将会组成一个新 的家庭 ,他们 所 得 到 的财 产将 会成 为 一个 整 体 ,因而具有利益 的一致 性 。美 国学者 M 斯 皮洛将婚姻交换分 为四类 :男方彩礼 、女方彩
和推 行 ,农村 社会 的婚姻 关 系和家 庭结 构 因
社会变革的关系 ,进而对社会变革 中婚姻支付 规律作 出讨 论 。
和儿 童 的合法 权益 ;并 规定 “ 禁 止任何 人借 婚姻 关 系问题 索取 财物 ” 。 _ 2 ] 彩 礼作 为封建 社
会极 具 有代 表性 的社会 习俗 ,受 到来 自国家
权力 的严 重批 判 。加之 土地 改革 ,使得农 村 社会 中能够支 付 高额彩 礼 的地 主 富农家庭 丧
礼钱一项。 [ 3 苏北的李村男方家庭支付 的彩 礼 总数 更 少 ,甚 至 只有 几 元 。 ③东 北 很 多 地
方 存在 的 “ 养钱 ”也 消失 了 ,在二 十世 纪五
1 9 7 1年 ,下 岬 村 一 位 新 郎 支 付 账 单 有 8 4 0
元 ,其 中包括 礼钱 2 0 0元 、买 东 西 钱 ( 2条
的消失 也 表 明 了 彩 礼 种 类 和 数 量 的不 断 下
柜7 0 元 、2 套 被褥 1 0 0元 、 1台缝 纫机 1 7 0
元o E 3 3 1 7 8 不过 ,北 京 的顺 义 房 山 等 县 和 黑 龙 江 的下 岬村 都属 于农 民生 活水 平 比较 高 的地
区 ,这些 地 区的彩 礼较 一般地 区要 高 。
涤纶 长裤 ,l 条 围 巾 ,1 双 皮 鞋 ,3斤 毛 线 ,
8双袜 子 ,1 0米 灯 芯绒 布 ,5米 平 绒 布 ,5 米毛 织物 ) 2 5 0元 、装 烟 钱 5 O元 、一 个 橱
十年代 以后 ,辽 宁省 清原 镇 的 “ 养 钱” 逐渐 淡 化 ,并 最 终 退 出 了历 史 舞 台 。 ④ “ 养钱 ”
重 大变革 ,彩 礼 的 内容 和支付 形式 也 因政 治
变革 而 不断变 化 。需要 说 明的是 ,彩礼 作为 农村 婚礼 中必 不可 少 的组成部 分始 终没 有消 失 ,彩 礼 的功能 也 一直 存 在⑧。这 既 与 国家 的政 治 、经济 发展 水平 相关联 ,也 与农 民家
庭 的收入 、当地 的风俗 习惯密 不 可分 。
[ 摘 要]2 0世 纪 5 0 —8 O年 代 的 中 国农 村 极 具 变动 性 ,政 治运 动 、制度 变 迁、 习俗
更 迭影 响着农 民 日常 生活 的方 方面 面。彩礼 和嫁 妆 所呈现 的婚姻 支付 关 系成 为社 会 变革的 最好 注脚之 一 ,体现 了传 统 生活 的延 续性 和新 型社 会 的 变迁性 共存 。不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