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变迁之路

关于20世纪吉安农村婚姻风俗变迁调查报告引言关于婚姻风俗的变迁,国内许多学者都深入研究过。
应该说是一个研究相对透彻的话题但我们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地方风俗差异明显的国家。
因此试图完全明了中国所有地方的风俗变迁,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换一个角度,我们是否可以从细微文化现象,进而研究整体文化现象。
句像一块放大镜一样。
把小的文化现象推及整体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应该是可能的。
主要原因如下:中国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响源”,即儒家文化,所以小的文化现象定温藏整体文化所共有的。
就像太阳光照射地球一样,虽然各个地方有热量大小差异。
但无一例外都受到光的影响。
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各地方大同小异(20世纪),这种经济结构对人们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形成一些文化风俗,将不可避免产生种种雷同。
中国农村婚姻风俗继承和变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具有同时性。
如改革开放后,全国的农村都同时受到外国文化影响。
时间上不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对整体文化同一性可能有利。
鉴于上述分析,这次调查报告活动句决定以吉安市青原区玉山镇平湖村为文化观察“细微”点来达到整体文化变迁之路一个大概认识规律。
另外还有现实的原因,既人力和财力方面都非常有限,时间也比较紧促,故进行大规模调查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把这次调查分为主要四个历史阶段:1949年前为第一阶段(由李作明、席昌华负责)、1949年到1966年为第二个阶段(由黄芳、阳学负责)、1966年到1976年为第三个阶段(由谢琳、欧阳斌斌负责)、1978年以后为第四个阶段(由吴茂才、肖根平负责)。
此次调查活动的中心问题是“婚姻风俗文化变迁”,着重进行历史性文化比较。
比较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和工具。
另外笔者还试图用社会学一些原理来解释一些现象。
如功能主义和社会冲突理论。
另外笔者非常关心政治在农村婚姻风俗演变中充当的角色。
理由如下:一是综观20世纪这四个阶段划分都是以政治大事为标准。
二是政治权力在农村渗透,一直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国家级婚俗改革内容

国家级婚俗改革内容1.禁止过度豪华、奢华的婚礼。
近年来,婚礼上的豪华、奢华已经成为一些人攀比炫富的表现。
国家将出台法规,要求婚礼举办者不得办理过度豪华、奢华的婚礼,另外对于过度支付的婚礼费用,相关部门也会进行调查核查。
2.强制“光婚”。
国家近年来提倡“光婚”文化,即不举行婚宴、不收红包的婚礼。
这种婚礼更加简洁实用,也更加符合人们的婚姻理念。
国家将出台相关法规,鼓励人们办理光婚,并规定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办理“光婚”。
3.禁止暴力、情趣等婚礼节目。
在婚礼中有一些节目是过于低俗、暴力的,比如打架表演、女扮男装、情趣秀等,这种行为损害了婚礼的正常秩序和婚礼的纯洁性质。
国家将出台法规,禁止这些节目。
4.削减婚宴菜品数量。
婚宴是我们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必备仪式,但是过度的奢华和铺张浪费却不应该成为这种仪式的核心。
国家要求重视婚宴菜品的质量,削减菜品数量,避免过度的浪费。
5.倡导低碳环保的婚礼。
环保已经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议题,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碳减排的,婚礼也不例外。
国家提倡低碳环保的婚礼,避免浪费和污染,鼓励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婚礼方式。
6.加强对婚姻中家庭暴力、恶性解除婚姻等情况的打击。
婚姻是一个人的重要人生阶段,如果婚姻中出现了某些不良现象,就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少危害。
国家将加强对婚姻中家庭暴力、恶性解除婚姻等情况的打击,加强人们的维权保护。
7.鼓励民间自发的婚礼文化创新。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婚俗历史,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婚俗习惯,这些习俗是具有文化内涵的,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国家鼓励民间自发的婚礼文化创新,在婚礼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保留并传承好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婚俗的改革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和积极地对待婚姻这一重要人生阶段,减少浪费和奢华,提高文化内涵,创新体验方式,充分利用婚礼这一平台,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让中国的婚礼文化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一、本文概述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婚礼习俗的演变可谓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婚礼,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不仅标志着两个人从此结为夫妻,更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结和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繁复礼仪到现代的简约时尚,分析其中的变迁与原因,揭示婚礼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古代婚礼习俗的庄重与神圣,包括“六礼”等传统仪式;然后,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们将看到婚礼习俗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现代婚礼习俗的演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如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婚礼形式;我们将探讨未来婚礼习俗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婚礼习俗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
二、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体现了对礼仪、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的尊重。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六礼"之一,是一种严谨而神圣的社会仪式。
古代的婚礼习俗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婚姻的缔结往往需要经过父母和媒人的商议和安排。
婚礼前的准备包括"纳采"(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问名"(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占卜是否合婚)、"纳吉"(男方家占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等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礼仪和规矩。
婚礼当天,男方会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在出嫁前要进行"哭嫁"仪式,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和不舍。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婚姻习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婚姻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婚姻习俗不仅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婚姻习俗充满仪式感和象征意义,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的祝福和尊重。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婚姻习俗。
婚前准备与婚礼仪式中国的婚姻习俗开始于婚前准备。
在过去,父母通常会为子女物色对象,代表两家亲友通常会安排相亲活动。
如今,虽然相亲仍然存在,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然而,中国人仍然重视家人的意见和祝福。
在婚礼仪式方面,中国的习俗反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从传统的婚礼到现代的西式婚礼,不同地区和群体均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传统婚礼中,有许多必备环节,如过门、拜堂、交换誓言、敬茶、喜宴等等。
这些环节都有吉祥的寓意,希望新人能够开心、幸福、和睦。
婚姻习俗的象征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婚姻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婚礼当中的红色是非常重要的颜色。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因此许多新人会选择红色作为婚礼的主题色。
此外,新婚夫妻通常会进行“跨越火盆”或“跨越门槛”等动作,代表着迈入新生活、抵御邪恶和迎接好运的象征。
婚姻习俗的地域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婚姻习俗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广东地区,新娘通常会进行“三拜九叩头”的敬礼,以向双方父母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而在西南地区的婚礼中,有“门婆钥匙”和“黄针串”等特殊传统,象征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
这些地域差异丰富了中国婚姻习俗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特点。
现代社会对婚姻习俗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的婚姻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传统的大规模喜宴逐渐被一些新人更为简约和小型的婚礼所替代。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创意的婚礼策划,以表达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品味。
此外,婚姻习俗的变化也与法律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过去,相对强调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中华婚姻习俗,如今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法律和制度相适应。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河,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影响,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中国的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群居一起的氏族成员可以进行自由婚姻,不存在固定的男女关系与群居关系。
当时的婚姻制度非常松散,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自由恋爱”模式的婚姻。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通过多妻制的方式来体现,一夫多妻的现象相对较为常见。
二、奴隶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婚姻关系逐渐固化,开始出现世袭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由自由婚姻转变为包办婚姻。
家长代表子女进行婚姻的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强调门当户对,禁止通婚。
另外,婚姻制度中的妇女地位下降,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缺乏权利和地位保障。
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父母、长辈和宗族的婚姻权威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夫一妻制的特点,多妻制逐渐被禁止。
而且,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禁止了近亲结婚,规定了禁忌婚姻的范围。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行了行宫制,这种制度使得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四、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潮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倡导平等婚姻,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晚清以后,开始兴起民主婚姻运动,呼吁废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自由婚姻。
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了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和自由婚姻的原则。
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

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人类的婚姻制度始于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最初的婚姻制度中,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长辈安排的,而不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1. 婚姻的起源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制度通常由家长安排,而不是由男女自主选择。
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包办婚姻”。
在这种制度下,一些家长会考虑到与家庭地位相当的对方来安排婚姻。
在某些文化中,结婚过程中还有相互礼物交换的仪式,以展示家族的财富。
2. 婚姻的演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婚姻观念的改变,婚姻制度也有了许多的变化。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由个人自由选择的婚姻已经成为主流。
人们更加注重择偶条件,有时还会通过交友网站或者相亲等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此外,婚姻的形式也变得更加自由。
同性恋婚姻在现代社会被逐渐认可,大多数国家允许同性恋者合法结婚。
此外,一些国家还在逐步探索非二元性别者(比如说跨性别者)婚姻权利的问题。
3. 婚姻的意义传统的婚姻制度将婚姻视为生育子女和维系家庭的社会机构。
然而,在现代社会,婚姻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
现代社会中的婚姻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同时,在婚姻中,人们也有更加自由的选择。
婚姻不再只是为了繁衍后代、维护家族的荣誉,而是也可以因为爱情和其他因素而结合,例如,婚姻也可以是为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稳定。
4. 总结婚姻制度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变革的话题,它受到真正的情感和信念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制度将不断更改迈向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向。
在今天的社会中,个人的尊重和自由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石,它在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显著。
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

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在跨入新时代的今天,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婚姻家庭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家乡的风俗习惯对于婚姻家庭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更新。
本文将探讨家乡的风俗习惯如何影响婚姻家庭观念,并分析这种影响的变迁过程。
家乡的风俗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元素。
在过去,我家乡的风俗习惯十分注重传统礼仪和家庭观念。
结婚是人生大事,必须经过繁琐的程序和庄重的仪式。
相亲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父母之间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来物色合适的对象。
一旦双方家庭达成一致意见,就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以示家族的团结和繁荣。
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对于子女的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家乡的风俗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传统的相亲方式逐渐被现代的婚介所取代,年轻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子或是网络相识。
结婚的定义也逐渐从传统的男尊女卑转变为男女平等,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注重沟通和理解。
家庭观念也逐渐从重视亲戚关系和传统道德观念,转变为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理解。
这种观念的变迁离不开家乡的风俗习惯对于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传统风俗习惯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一定的扬弃,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接受更开放、平等的婚姻观念。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家庭和婚姻的认知有了新的认识,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为家庭和婚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的风俗习惯对于婚姻家庭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家庭和婚姻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家乡的风俗习惯将继续对婚姻家庭观念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期待着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和婚姻观念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

[ 5 ] 钟祥虎. 改革开放 以来农 村婚姻 习俗 的变迁 [ D ] . 合肥: 安
徽大学 。 2 0 0 5 .
1 l 3
四、 结语
礼仪 , 到了宋代 , 则进行了相应的演变。比如在唐朝
时期的通婚书, 到了宋代演变为帖子。唐朝 的聘礼 种类约十种 , 而宋代的聘礼则多达几十种 , 这既是唐 宋时期社会经济不 断发展 的表现 , 也反 映了普通大
众 财 富观 念 的加强 。
社会在不断发展 , 很多传统 的风俗与礼仪都逐 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逝 。这是社会文明与历 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经过上千年 的传承与演变 , 逐渐被简化 、 西化 , 一些具有迷信色 彩 的习俗 也逐渐 被 年 轻人 舍 弃 , 他 们 都 希 望 自己 的
今。现代婚礼 中男方接亲 , 在婚车驶离女方家之时, 也需 要燃 放鞭 炮 。
( 四) 回门
传统 的婚礼中, 结婚第三天新 郎与新娘需要一 起到新 娘 父母家 探 望新娘 父 母 , 也就是“ 归宁” 。而 在现代 , 大多数农村地 区及一些城镇地 区的青年男 女结婚之后 , 也需要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 回到女方 家中, 宴请女方家中的宾客。
期、 亲迎 , 这就是六礼制婚礼流程。 ( 一) 婚 前礼 在传统婚礼 流程 中, 婚前礼 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环节。男女双方互相交换八字 , 交换庚帖 , 请人批八 字, 如果八字没有相 冲之象 , 则进行 “ 纳亲 ” 。所谓 纳亲 , 就是指男女双方有成亲意向, 互相接纳。这个 时候 , 男方就需要 向女方下聘礼 与婚 书。下聘礼的 时间也有规定 , 一般是婚前 1 5 — 2 O天 , 男方会选择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e n k i . j e i j p . 2 0 1 5 . 0 9 . 0 5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发展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
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
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
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
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1、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2、“嫁妆”“聘礼”的增加。
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要三子一本,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
豪华车队,高贵服饰都成了炫耀的资本。
婚前拍照,婚后蜜月。
所有的步骤都要花费上万。
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是奢侈攀比之风的结果。
观念的转变: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
古代: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古人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 “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有很大的转变,结婚的原因不再只是传宗接代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的人宁愿一直过两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
而传宗接代也只是爱情的结晶,并不再是仅仅为了延续香火,保持家族旺盛(除去一些富豪为了家业有人继承)。
这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体现从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
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
虽然这样的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家天下的形式得以更好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是需要被摒弃的。
不利于女性人权的解放,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的一夫一妻制。
这是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妇女的胜利,也是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
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也就是说,一男一女,没有父母之命而自由结合,是家庭和社会都不允许的。
恩格斯也指出:“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这样的原则对现在的男女青年也仍有影响,但是总体来说现在的社会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休妻到离婚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尊崇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感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
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
中国婚俗变化的社会原因政治:1、中国被动开国(清末民初婚俗的变化,既是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又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婚俗的继续。
因此,它的演变,一方面服从于近代社会过渡性总体运动,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的动因。
)2、一些有关于婚姻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妇女地位的提高(二战)经济: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青年知识分子萌发新的婚姻观,增加男女间的交往,在婚事上进行比较自由的选择创造了条件。
2、物质生活内容更新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势必也引起婚俗的变动。
3、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两次科技革命)文化:1、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与甲午战争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而引起的深刻变革不无关系。
)2、各种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婚礼的程序为:合婚合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
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
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
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
羊配兔,马配狗。
"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
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
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
"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
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相亲: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
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
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
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放小定: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
"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
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
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
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
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择日: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
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
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
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
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
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放大定: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放大定。
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
如:(一)衣料首饰类有已裁制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三)面食类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四)果食类有四干果、四鲜果。
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
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
据说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
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送嫁装: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
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
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
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迎亲: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
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
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上轿的。
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
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
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
拜天地: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
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
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
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
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
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
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
闹洞房:"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只是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