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拉铜矿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探讨隆升T-t演化过程
羊拉铜矿KT2 号铜矿体深部近含矿层蚀变矿物特征及研究意义

羊拉铜矿KT2 号铜矿体深部近含矿层蚀变矿物特征及研究意义摘要:羊拉铜矿属于三江成矿带较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在区域上处于“三江”古特提斯构造域中段的金沙江构造带中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KT2 号铜矿体作为羊拉铜矿的主矿体,其找矿一直是羊拉铜矿历年开展地质勘查的重点。
近年来,羊拉铜矿找矿难度较大,随着勘查工程的不断深入,发现矿区内深部地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深部断裂构造的影响,以往作为找矿标志的地层在目前对于工程控制矿体的指向性作用越来越差,如何寻找新的找矿标志来指导深部找矿,是目前羊拉铜矿的一个积待突破的课题。
关键词:含矿层;矽卡岩;围岩蚀变;找矿标志;羊拉铜矿1.蚀变矿物研究对与岩浆岩有关矿床的意义围岩蚀变是热液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之一。
多数与岩浆后热液有关的金属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伴随着流体的运移和演化,流体与围岩会不断发生水-岩反应并导致矿物质在适合的空间堆积成矿,同时在流体途径区域留下蚀变产物,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蚀变矿物特征和矿物组合能够指示成矿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是找矿的重要信息。
蚀变围岩与伴生矿体有着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蚀变岩的分布范围一般比矿体分布范围广,更易于被发现,所以是极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它不仅能指示盲矿体的存在,还可根据蚀变岩石的类型、特征,预测矿产的种类、矿体赋存的位置以及矿化富集的程度。
一定的围岩蚀变类型和一定的矿床类型有关,可以通过确定围岩蚀变的类型来判断可能找到的某种类型的矿床。
羊拉铜矿区域主要的控矿岩体为加仁花岗岩体,羊拉矿区总体位于加仁岩体的北部。
在区域上,主要围绕加仁花岗岩形成近南北向 Cu、Pb、Zn、Au、Ag 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带。
根据朱俊等(2011)通过岩石矿物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羊拉铜矿床是具层控特征的叠加矿床,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对原生矿体进行了叠加改造,表明矿床是较为典型的与岩浆后热液作用有关的矽卡岩矿床,其围岩蚀变发育、类型众多且复杂,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泥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及矽卡岩化。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云南迪庆羊拉铜矿里农矿段变形区智能监测系统

云南迪庆羊拉铜矿里农矿段变形区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思考雍伟勋1,杨溢1,朱辉2,周刚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0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0)摘要: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是规避灾害发生和降低灾害危害的有效措施,通过羊拉铜矿变形区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对矿区变形区域及周边山体、井下巷道进行变形观测,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对山体和井巷变形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在线采集及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deformation zone of Linong ore block of Yangla Copper Deposit, Diqing,YunnanYONG Wei-xun1, YANG Yi1, ZHU Hui2, ZHOU Gang2(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Kunming650000, China Kunming Prospecting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Abstract: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is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accidents and to decrease the damage of accidents. Building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Yangla Copper Deposit enables us to observe the deformation of mining regions,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any other underground tunnels. With this advanced measures, on-lin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data on mountains and tunnels are realiz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he risk.关键词:羊拉铜矿变形区智能监测建设Keywords:yangla copper Deposit; deformation intelligent monitoring; construction云南迪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羊拉铜矿是一座以鲁青铜多金属矿山,其矿床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铜矿。
滇西羊拉矿区层状铜矿床复合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_朱俊.

第57卷第3期2011年5月地质论评 GEOLOGICAL REVIEWV ol.57 N o.3M ay 2011注:本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B01A07与973计划项目(编号2009CB421007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5-21;改回日期:2010-11-20;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朱俊,男,1984年生。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Email:z hujun1002k m@yah 。
滇西羊拉矿区层状铜矿床复合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朱俊1,李文昌2,曾普胜3,4,尹光候2,王彦斌5,王勇6,余海军2,董涛2,胡永斌11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2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昆明,650051;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100025;4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6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内容提要:滇西羊拉矿区里农矿段层状铜矿体产于于与扩张有关的火山沉积岩系中,含矿岩系内部含中泥盆统至下二叠统构造岩块,但成因上具相似性,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半深海环境。
矿体寄主岩石主要为富铁的矽卡岩,多个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向西缓倾,延伸大于2km,受到地层层位的控制,矿体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的接触关系并不明显,与传统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对里农矿段最具代表性的2、5号层状矿体及其围岩进行了岩石矿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具同生沉积特征,含矿矽卡岩富铁,远高于正常接触交代矽卡岩。
推断本区矽卡岩化应广泛作用于里农组和江边组中上段各类岩石,这样铁能够从原生矿层中的黄铁矿、胶黄铁矿得到补充。
D Eu 与铜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能说明矽卡岩化对矿体不同程度的叠加富集作用。
里农层状铜矿床的成因可概述为:新古生代拉张背景下海底喷流热水活动形成了里农原生硫化物层状矿体,层状矿体与赋矿火山沉积岩在空间上共存,印支期岛弧花岗闪长岩对原生层状矿体进行了不同程度叠加改造富集,形成了矽卡岩富厚矿体,因此认为羊拉层状矿床为具层控特征的复合成因矿床。
18588564_西藏多龙矿集区热构造演化历史———来自磷灰石U

1000 0569/2019/035(03) 0867 7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19 03 15西藏多龙矿集区热构造演化历史———来自磷灰石(U Th)/He的证据杨欢欢1,2 宋扬1 DILLESJohnH2 SOUSAFrancis2 DANI íKMartin3 杨超4YANGHuanHuan1,2,SONGYang1 ,DILLESJohnH2,SOUSAFrancis2,DANI íKMartin3andYANGChao4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2 CollegeofEarth,OceanandAtmosphericSciences,OregonStateUniversity,Corvallis,Oregon97331 5503 JohndeLaeterCentre,TheInstituteforGeoscienceResearch,CurtinUniversity,PerthWA68454 Départementdegéologieetdegéniegéologique,UniversitéLaval,Quebec,QCG1V0A61 MNRKeyLaboratoryofMetallogenyandMineralAssessment,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CAGS,Beijing100037,China2 CollegeofEarth,OceanandAtmosphericSciences,OregonStateUniversity,Corvallis,Oregon97331 550,USA3 JohndeLaeterCentre,TheInstituteforGeoscienceResearch,CurtinUniversity,PerthWA6845,Australia4 Départementdegéologieetdegéniegéologique,UniversitéLaval,Quebec,QCG1V0A6,Canada2018 08 29收稿,2019 01 07改回YangHH,SongY,DillesJ,SousaF,Dani íkMandYangC 2019 Thethermal tectonichistoryoftheDuolongoredistrict:Evidencefromapatite(U Th)/Hedating ActaPetrologicaSinica,35(3):867-878,doi:10 18654/1000 0569/2019 03 15Abstract TheDuolongoredistrictisthemostimportantoredistrictintheQiangtangterraneofwesternTibet TheDuolongoredistrictexperiencedmulti stagesofuplift erosionevents,theburial erosionhistoryaftertheoredistrictformationiscrucialtotheprotectionoftheorebodies Theapatite(U Th)/HewasstudiedinthispapertoinvestigatethelowtemperaturehistoryoftheDuolongoredistrict Theaverage(U Th)/Heagesrangefrom37 9±2 5Mato85 1±4 0Ma,whichindicatethethermal tectoniceventsfromLateCretaceoustoPaleoceneandfromEocenetoOligocene ThethermalhistoryshowstheDuolongoredistrictexperiencedfourcoolingevents:Ⅰ)100~75Mawithcoolingrateof4℃/Myranderosionrateof0 16km/MyrwhichisrelatedtotheclosureoftheBangongco NujiangoceanandthecollisionoftheLhasa Qiangtangterranes;Ⅱ)75~45Mawithcoolingrateof0 3℃/Myranderosionrateof0 01km/MyrwhichisrelatedtothecontinuedcollisionoftheLhasa Qiangtangterranesandtheconsequentthrustnappestructurecausedbythecollision;Ⅲ)45~30Mawithcoolinggrateof2℃/Myranderosionrateof0 08km/MyrwhichisrelatedtoIndia Asiacollision;Ⅳ)since30Mawithcoolingrateof1℃/Myranderosionrateof0 04km/Myr,thisstageisrelatedtocontinuedcollisionIndia AsiacontinentsandextensivetectoniceventssinceOligocene SurvivaloftheDuolongoredistrictunderintensiveuplift erosionenvironmentisattributedtotheoverlapoftheMeiriqiecuovolcanicrocks,thickenedoverlyingstratumcausedbythrustnappestructureandtheweakdestructionimposedbytheIndia Asiacollision ThethrustnappestructurewasthoughttoplayamajorroleinburyingandprotectingtheorebodyinthisstudyKeywords TibetanPlateau;Qiangtangterrane;Duolongoredistrict;Thermal tectonichistory;Apatite(U Th)/He摘 要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西藏最重要的斑岩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集区。
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

第66卷 第4期 2 0 2 0年7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 V o l.66 N o.4Ju ly,2 0 2 0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田朋飞 '袁万明丨),杨晓勇2)1)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内容提要:岩石和矿物的同位素年龄从根本上取决于它们的综合热历史,而热年代学是一种能够分析其热历史 的技术。
岩石中一些矿物核衰变会生成子产物(同位素或矿物晶格的结构损伤),而热活化会使这些子产物逸失,热 年代学主要分析子产物累积和逸失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温度随地球岩石圈深度增加而升高,因此可以将温度信 息转换为热年代学数据;应用热年代学可以分析岩石在给定时间内停留在地表以下的深度,从而获得地表到下地壳 的多种地质过程的关键信息,其分析原理在于其同位素封闭系统。
同位素系统在高温下均会表现为开放系统,即子 产物通过扩散比核衰变逃逸更快;在低温下则表现为封闭系统,即子产物逃逸速率非常慢,以致在百万年为单位的 地质时间都可以保留在原岩石和矿物中。
从开放系统到封闭系统的切换不是瞬间完成,而是在离散的温度区间内 进行的,这个区间称为部分保留区。
封闭温度位于这个温度区间内,可以定义为热年代学系统中与其表观年龄相对 应的温度。
本文介绍了封闭温度矣350~ 400弋,4°人1-39六1'、裂变径迹和(11一1'11)/}^的测年原理、发展历史和样品选 择;详细分析了封闭温度,部分退火区与部分保留区,裂变径迹年龄类型,滞后时间等重要概念;说明了岩体垂直运 动、温度历史和其子产物积累之间所代表的年龄一海拔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抬升、剥露和剥蚀定义,以及是否考虑均 衡回弹情况下的关系。
热年代学与其它年代学应用案例包括:约束地层和矿产年龄、隆升剥蚀、盆地演化、构造演 化、矿床热历史演化与保存变化等方面地球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综合热年代学有助于其更深人研究,可以带来更 多丰硕成果。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高原隆升显著影响地表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耦合作用过程,深刻影响亚洲气候动力学、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演化,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然而,在大陆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变形和地表高程时空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近些年,随着青藏高原定量古高度数据的加速产生,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高原具有差异性隆升的特征,部分地区的隆升时间比以前的推测或早或晚,已有的动力学模式均不能完整体现高原隆升过程。
“青藏高原的完整演化模式必须考虑亚洲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的构造事件中继承下来的古地貌和岩石圈的不均一性,这对认识高原差异性隆升至关重要。
”丁林说。
通过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白垩纪海陆转换、构造变形、岩浆和低温热年代学证据,研究提出,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拉萨岩石圈向北俯冲导致分水岭山脉的初步生长;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持续俯冲,在约9500万年前将冈底斯地区隆升至海平面之上,从而形成与现今的安第斯山相似的发展过程,称为安第斯型冈底斯山,并在藏南地区形成显著的降水效应。
此时的青藏高原仅有两条狭窄的山脉,即分水岭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但地表隆起的幅度有待量化。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和方式对于限定印度北缘范围和新生代陆内缩短变形量至关重要,而它们又是约束高原地表隆升幅度和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关键。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2003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2卷 第3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3)03-0217-09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Ξ芮宗瑶1 侯增谦1 曲晓明1 张立生2 王龙生1 刘玉琳3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3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 100871)摘 要 通过离子探针、K-Ar法和Re-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17.58±0.74)Ma,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15.60±0.52)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年龄为(14.54±0.65)Ma。
驱龙和冲江含矿斑岩钾长石的K-Ar年龄分别为(16.43±0.31)Ma和(15.77±0.45)Ma,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分别为(15.99±0.32)Ma和(14.85±0.69)Ma。
因此驱龙和冲江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约束于(17.58±0.74)Ma~(14.85±0.69)Ma之间。
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为强矿化岩石,冲江二长花岗岩斑岩为中等矿化岩石,冲江闪长玢岩为未矿化岩石,三者的年龄依次变小,放射性元素206 Pb、U和Th含量则依次增高。
这表明随着壳源物质混合的增强,铜矿化渐弱。
立足于大西洋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变化和印度洋北部海底沉积扇的沉积速率变化来看青藏高原隆升,认为玉龙矿带和冈底斯矿带斑岩铜矿是在青藏高原两次最明显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HRIMP年龄 钾长石钾氩年龄 辉钼矿 铼锇年龄 青藏高原隆升中图分类号:P618.41;P597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虽然我国地质学家根据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上盘,推测冈底斯可能为很有找矿潜力的斑岩铜矿带(芮宗瑶等,1984),但是对冈底斯斑岩铜矿的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