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变化与保存研究的裂变径迹新途径2008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应用及其研究展望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应用及其研究展望乔建新;赵红格;王海然【摘要】Fission-track, which is based on the effect of uranium fission-radiation, is a kind of isotopic thermochronology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fission-track, the commonly used age value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fission-track anneal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method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orogenic belt uplifting-cooling, the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mountain-basin coupling, the time-limit of fault activities, the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o on. With reference to current studies of th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ies.%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是基于铀裂变辐射损伤效应的一种同位素热年代学方法.在分析裂变径迹定年的原理和方法、常用年龄值及裂变径迹退火作用等基础上,综述了目前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在造山带隆升-冷却、沉积盆地分析、盆山耦合关系、断裂活动时限及热液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5页(P308-312)【关键词】裂变径迹;年龄值;热年代学;造山带;沉积盆地【作者】乔建新;赵红格;王海然【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Abstract:Fission-track,which is based on the effect of uranium fission-radiation,is a kind of isotopic thermochronology metho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fission-track,the commonly used age value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fission-track annealing,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method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orogenic belt uplifting-cooling,the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the relationship of mountain-basin coupling,the time-limit of fault activities,the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o on.With reference to current studies of th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ies.Key words:fission-track;age value;thermochronology;orogenicbelt;sedimentary basin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因其不需要大型贵重仪器,矿物用量少,测定年龄的范围宽,可测定的对象多,特别适用于年轻样品的年龄测定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裂变径迹方法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隆升史和冷却史分析,沉积盆地的热史恢复、剥蚀量计算、物源区分析,山体的隆升剥露与盆地的沉降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断裂活动时限及热液成矿时代和期次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6],已成为地学界的热点和前沿研究课题之一.自然界的铀主要由两种同位素235U(约0.7%)和238U(约99.3%)组成,这两种同位素主要以α和β-衰变的方式进行衰变,最后生成稳定同位素铅.这种衰变的速度十分缓慢,235U的半衰期约为7.13×108a,238U的半衰期约为4.51×109a(与地球的年龄相当).除了α和β-衰变以外,235U是自然界仅有的、能由热中子引起裂变的核素,可是它只占天然铀的0.7%,而占天然铀99.3%的238U只能由快中子诱发裂变.在一定条件下,铀原子核也可以发生自发裂变,235U和238U的自发裂变半衰期分别为1.8×1017a和1.0×1016a,可见其自发裂变速度比α和β-衰变速度慢很多[17].当铀裂变产生的荷能离子穿过物质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相当数量的能量转移给沿路径的靶物质的电子和核,引发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可能在空间有限的区域内形成永久性的结构改变,即产生潜径迹[17-18].潜径迹的形成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很多材料中都能观察到.构成潜径迹的缺陷可以是点缺陷、缺陷团,也可以是局部非晶化或相变.潜径迹的形态可能是孤立的球形缺陷、椭球形缺陷、不连续的圆柱形缺陷或连续的圆柱形缺陷.利用裂变径迹方法定年时,子体同位素含量全为裂变产物,其初始值为零,可通过测量自发裂变径迹密度来确定.母体同位素含量通过诱发裂变径迹密度来确定,诱发裂变径迹密度与235U的含量和中子通量成正比.若已知热中子所致裂变235U的裂变截面和中子通量,则可用诱发裂变径迹密度计算出母体同位素的含量,从而可进一步计算出年龄值.定年方程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若铀在矿物中均匀分布,则单位体积的样品中238U发生衰变的原子数为其中,λD≈1.55×10-10/a,为总衰变常数;238U为目前单位体积的样品中238U的原子数.因此,238U自发裂变径迹密度为其中,λf为自发裂变衰变常数,qs为自发裂变径迹在整个抛光面上所占的比率. 通过热中子照射后单位体积的样品中235U的诱发裂变衰变数为其中,235U为目前单位体积的样品中235U的原子数,σ为235U的热中子诱发裂变截面,φ为热中子通量.同理,235U诱发裂变径迹密度可表示为其中,qi为诱发裂变径迹在整个抛光面上所占的比率.由(2)式比(4)式可得由于235U和238U的天然同位素丰度比是恒定的,即若自发裂变径迹与诱发裂变径迹的蚀刻条件和蚀刻参数一样,即将(6)(7)式代入(5)式,即可导出了裂变径迹定年的一般公式其中,λD和λf分别为238U的总衰变常数和自发裂变衰变常数,σ为235U的热中子诱发裂变截面,I为235U和238U的天然同位素丰度比,ρs和ρi分别为238U自发裂变径迹密度和235U诱发裂变径迹密度,φ为热中子通量.自然界可供裂变径迹法测定年代的矿物很多,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常用的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及榍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包括直接测定法、等时线法及Zeta常数校准法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直接测定法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实验测定了ρs、ρi和φ后,将λD、λf和I等数值代入(8)式就可以计算出裂变径迹年龄.但由于λf的数值不统一、热中子通量φ的测定困难等原因,裂变径迹年龄测定的误差较大.现今常用Zeta常数校准法进行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该方法避开了λf值的选择和中子通量φ的测量困难,因而定年的准确度大大提高.Zeta常数校准法通过利用年龄标准样品和标准铀玻璃对所采用的定年程序进行多次刻度,测定Zeta校准常数从而得到裂变径迹年龄[19-21],用公式可表示为其中,ξ为Zeta校准常数,ρd为标准铀玻璃的云母外探测器上的诱发裂变径迹密度,tUNK为未知样品年龄,(ρs/ρi)STD为标准裂变径迹矿物年龄,标准裂变径迹矿物自发与诱发裂变径迹密度比值.1)绝对年龄和Zeta年龄采用直接测定法,即(8)式计算的裂变径迹年龄,称为绝对年龄;而采用Zeta校准常数法,即用(9)式计算的裂变径迹年龄,称为Zeta年龄.2)组合年龄和平均年龄首先应用χ2统计检验颗粒年龄是否服从泊松分布,即所有颗粒是否属于同一组分;若样品的单颗粒年龄能通过χ2检验(P(χ2)>5%),则表明样品年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属于同一年龄组分,则可计算出组合年龄,即用总自发径迹密度比总诱发径迹密度;若样品的单颗粒年龄未能通过χ2检验(P(χ2)<5%),则表明样品年龄分布不服从泊松,为非单一组分,组合年龄没有意义,只能计算平均年龄[21-22].3)中值年龄中值年龄可以更精确评估P(χ2)<5%样品的年龄变化.中值年龄是单颗粒年龄对数值的加权平均值,并能给出标准偏态[23].裂变径迹定年的关键点是长径迹与任意选择的切面相交的概率大于短的径迹的概率,其年龄解释的重要基础是径迹形成以后的存在的过程中是稳定的.裂变径迹定年依据的是测量径迹与面的交点的数量,所以样品中径迹较长时会获得较老的年龄,径迹较短时获得较新的年龄.自然界中的自发裂变径迹主要是由238U产生的.研究表明,富含238U的天然矿物,如磷灰石、锆石、榍石等的裂变径迹仅在某一临界温度(称为封闭温度)以下才能保存,并且具有随温度的升高和受热时间增长,径迹密度减小、长度变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这一特性称为退火作用[20,24-25].裂变径迹的退火不仅有密度的减少,而且有径迹长度的缩短.不同的矿物封闭温度不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一般为(210±40)℃和(100±20)℃[26-27],这就意味着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是分别可记录矿物冷却到低于210℃和100℃时的年龄,称之为冷却年龄.研究表明,裂变径迹退火只与温度和时间有关,而与压力、pH值及Eh值等其它物理化学条件没有明显的关系,因而可以把裂变径迹退火程度视为温度和时间的函数.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是在深入研究矿物裂变径迹退火规律并成功地应用于地质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径迹技术新领域[28].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主要研究矿物裂变径迹的退火规律,发展定量描述裂变径迹参数随温度和时间变化规律的退火模型,建立从裂变径迹参数获取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热史模拟方法以及裂变径迹技术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新途径等[28-30].目前,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山带研究;2)沉积盆地分析;3)盆山耦合关系探讨;4)断裂活动时限测定;5)热液成矿时代和期次研究.通过裂变径迹年龄和有效封闭温度计算造山带的冷却速率和隆升速率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27,31-32].1)矿物对法:利用锆石、磷灰石等不同矿物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可获得对应于不同封闭温度的冷却年龄,从而计算出冷却速率Vc=ΔT/Δt,隆升速率Vu=Vc/G及隆升幅度H=VuΔt.其中ΔT为矿物封闭温度差,Δt为矿物冷却年龄差,G为地温梯度.2)高程差法:通过不同样品的高程与其对应的裂变径迹的冷却年龄可以计算出相应年龄段的视隆升速率u=ΔH/Δt,视冷却速率c=u·G.其中ΔH为样品高程差,Δt 为样品冷却年龄差,G为地温梯度.3)外推法:将某高程样品的裂变径迹的冷却年龄外推到其年龄为零的高程,并选择合适的地温梯度值,就可以计算出隆升速率Vu=ΔH/t,Vc=Vu·G.其中ΔH为样品高程差,t为样品冷却年龄,G为地温梯度.通过上述方法结合相应的数据可以给出高程-时间曲线与温度-时间曲线,从而来描绘出造山带的隆升史和冷却史等.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世界上许多重要造山带,如国内的喜马拉雅山、秦岭-大别山、天山以及国外的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隆升史和冷却史等[1-5,33-35].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作为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可应用于热史恢复、剥蚀量计算及物源区分析等方面.沉积盆地所保留的裂变径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继承性裂变径迹,产生径迹的锆石和磷灰石等矿物主要来自盆地内的同沉积岩浆岩;另一类是继承性裂变径迹,产生径迹的锆石和磷灰石等矿物主要来自盆地周缘的基岩.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史控制着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与油气生成、运聚及成藏过程,因此成为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中的系统工程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36].目前,恢复沉积盆地热史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沉积盆地演化的热动力学模型来研究热史,称为动力学模拟法;另一类是利用各种古地温指标来模拟盆地的热史,称为古地温指标法.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地温指标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矿物(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特性.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和径迹长度等参数反映的不仅是样品在达到最大古地温(封闭温度)时的时间,而且还记录了样品所经历的热史.磷灰石的部分退火带通常为80~120℃;在这一温度区间内,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年龄值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样品的裂变径数据能很好的记录其通过部分退火带的热史.国内外学者[6-9,37]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先后对众多沉积盆地进行研究,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热史分析方法并获得了最高古地温、从最高古地温开始冷却的时间及冷却史等重要信息.沉积盆地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需要根据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不整合面分布等特征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沉积盆地地层剥蚀量的一种新方法[10,38-39].首先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径迹长度及密度等参数选择合适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如扇形退火模型、多元动力学退火模型等)进行模拟来求取样品最高古地温Tpeak与其对应的古地温梯度dT/dZ,并选取合适的古地表温度Ts,即可求的地层剥蚀量He=(Tpeak-Ts)/(dT/dZ).利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进行物源区分析时最常用的矿物是退火温度较高的锆石,浅部地层中的磷灰石一般没有受到退火作用影响,其裂变径迹的年龄及长度也可反映出物源特征.若沉积后样品未经完全退火,则其单颗粒年龄实际上可能是各物源区母岩组分的混合[40-41].针对该情况,M.T.Brand[42]提出了确定总体混合成分组成的分离技术,从而避免了单个颗粒锆石年龄精确度较低的缺点;周祖翼等[11]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苏北盆地3个岩心样品的144个磷灰石单颗粒矿物年龄进行了多成分分离,结果显示样品的实际年龄值分别为70 Ma和167 Ma左右的两种成分组成,且两组年龄值均大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地层沉积后沉积物中磷灰石颗粒的裂变径迹未曾经过完全退火,即存在2个不同的物源区且两组径迹年龄反映的是磷灰石碎屑颗粒在物源区最后一次达到完全退火温度的时间.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单元,是在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中形成的一对孪生体.它们在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演化上相互影响、动力上相互转化,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复杂系统.在盆山系统中,造山和成盆过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称为盆山耦合关系[43].盆山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盆地与山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盆地的沉降为沉积物填充提供了空间,山体的隆升与剥蚀为沉积物提供了物源,盆地与山体间的高程差则为沉积物搬运提供了动力.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盆山耦合关系去探讨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演化过程.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正是研究盆山耦合关系的有效手段[12,44].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是以沉积物中未重置的低封闭温度矿物(锆石、磷灰石等)颗粒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热年代学方法[44].根据封闭温度的概念,由于基岩区地表岩石先抬升到封闭温度之上使得其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年龄较老,从地表向下碎屑颗粒年龄逐渐减小;而在基岩剥蚀沉积过程中,近地表的岩石先剥蚀并搬运到盆地中沉积,然后地表以下的岩石被顺序剥露出地表并被剥蚀、沉积.由此可见,盆地下部沉积物是先被剥蚀而沉积的基岩区表层物质,沉积物中未重置的碎屑颗粒记录了较老的年龄;盆地上部沉积物是后剥蚀而沉积的基岩区下部物质,碎屑颗粒记录较新的年龄.然而盆地中沉积物碎屑为多源区混合物,即碎屑颗粒年龄为混合年龄.因此,需要通过高斯拟合等数学方法获得最佳的颗粒年龄组分布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年龄数据.最年轻的峰年龄一般代表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可以用于研究基岩区的抬升剥蚀和盆地的沉降沉积的耦合关系.断裂的活动会产生强压和高温,研究表明压力对裂变径迹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在高温条件下,锆石、磷灰石等矿物的裂变径迹会发生退火作用而不能保留,只有当冷却到封闭温度时才开始有径迹保留.不同矿物封闭温度不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为(210±40)℃和(100±20)℃,即完全退火温度分别为250℃和120℃.这为探讨断裂活动时限奠定了理论基础[14,45].因此,可通过测定断裂中破碎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确定断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限.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应用于热液成矿作用研究是一个新领域.热液矿床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液流体对成矿地质过程起主导作用,而流体性质主要受控于热演化过程.因此,可通过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恢复流体热史,从而反映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一些学者[15-16]先后用这种方法对不同地区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期次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通过对裂变径迹的形成机制和退火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来探索更为合理而实用的裂变径迹退火模型.2)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与(U-Th)/He法等相结合形成统一的低温热年代学定量评估技术并建立起地壳浅层岩石抬升、剥露和热演化史模式.3)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已逐渐发展成为油气成藏研究(包括成藏时间、成藏期次及油气藏保存条件等方面)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关文献】[1]陈江峰,谢智,刘顺生,等.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中国科学:B辑,1995,25(10):1086—1092.[2]Steinmann M,Hungerbuhler D,Seward D,et al.Neogen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 southern Ecuadorian Andes:A combined stratigraph and fission-track approach[J].Tectonics,1999,307(3-4):255—276.[3]李齐,王瑜,万景林,等.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20(4):263—265.[4]Fügenschuh B,Schmid S te stages of de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of an orogen constrained by fission track data:A case study in the Western Alps[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3,115(11):1425—1440.[5]刘超,王国灿,王岸,等.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J].地学前缘,2007,14(6):273—281.[6]任战利.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J].地球物理学报,1995,38(3):339—349.[7]Tingate P R,Duddy I R.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eastern Officer Basin(South Australia):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and organic maturity data [J].Tectonophysics,2002,349(1-4):251—275.[8]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J].地质科学,2005,40(1):129—132.[9]向才富,冯志强,庞雄奇,等.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24—1031.[10]邓宾,刘树根,刘顺,等.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6):675—686.[11]周祖翼,毛凤鸣,廖宗廷,等.裂变径迹年龄多成分分离技术及其在沉积盆地物源分析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1,19(3):456—458.[12]Jain A K,Nand L,Sulemani B,et al.Detrital-zircon fission-track ages from the Lower Cenozoic sediments,NW Himalayan foreland basin:Clues for exhumation and denudation of the Himalaya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Bulletin,2009,121(3-4):519—535.[13]孟艳宁,王国灿,张克信,等.札达盆地碎屑裂变径迹揭示的盆山耦合过程[J].地质科学,2010,35(5):747—758.[14]杨农,张岳桥.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J].地质力学学报,2010,16(4):359—372.[15]张峰,刘铁庚,张凤祥.裂变径迹研究白云鄂博主矿的成矿年龄[J].科学通报,1996,41(6):532—534.[16]汤云晖,袁万明,韩春明,等.峪耳崖金矿的成矿时代裂变径迹研究[J].地球学报,2003,24(4):573—578..[17]刘顺生,张峰,胡瑞英,等.裂变径迹年龄测定——方法、技术、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8]侯明东,刘杰,张庆祥.电子能损的潜径迹形成机制及理论模型的新进展[J].核技术,2002,25(7):481—486.[19]Hurford A J,Green P F.The Zeta age calibration of fission-track dating[J].Chemical Geology(Isotope Geo-science Section),1983,41(4):285—317.[20]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17(3):272—280. [21]张志诚,王雪松.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898—905.[22]Galbraith R F,Green P F.Estimating the component ages in a finite mixture[J].Nuclear Tracks and Radiation Measurement,1990,17(3):197—206.[23]Galbraith R F,Laslett G M.Statistical-models for mixed fission track ages[J].Nuclear Tracks and Radiation Measurement,1993,21(4):459—470.[24]沈传波,梅廉夫,凡元芳,等.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57—63.[25]焦若鸿,许长海,张向涛,等.锆石裂变径迹(ZFT)年代学:进展与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2):171—182.[26]Wagner G A,Van Den Haute P.Fission track dating[M].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27]吴中海,吴珍汉.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J].地质科技情报,1999,18(4):27—32.[28]朱起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3,8(6):79—80.[29]王世成.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新进展[J].核技术,1996,19(10):578—580.[30]王瑜.构造热年代学——发展与思考[J].地学前缘,2004,,11(4):130—442.[31]王国灿.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14(2):17—22. [32]朱文斌,万景林,舒良树,等.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4):593—600.[33]杜治利,王清晨.中新生代天山地区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学报,2007,81(8):1081—1101.[34]Clark S J P,Dempster T J.The record of tectonic denudation and erosion in an emerging orogen:an apatite fission track study of the Sierra Nevada,southern Spain [J].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2009,166(1):87—100.[35]陈宣华,Michael W M,李丽,等.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J].地质通报,2011,30(11):1647—1660.[36]赵重远,刘池洋,任战利.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及其研究中的系统工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1):108—113.[37]李亚军,李儒峰,陈莉琼,等.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热史与成藏期判识[J].沉积学报,2011,29(2):395—401.[38]王毅,金之钧.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5):482—486.[39]袁玉松,郑和荣,涂伟.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J].石油试验地质,2008,30(6):636—641.[40]单玄龙,刘招君,滕佃波.裂变径迹方法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5,14(2):47—51.[41]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42]Brandon M T.Decomposition of fission-track grain-age distribu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92,292(8):535—564.[43]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等.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J].地质学报,2003,77(2):177—186.[44]张沛,周祖翼.碎屑矿物热年代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1):1130—1139.[45]王庆隆,万景林.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初步探讨[J].地震地质,1988,10(4):199—205.。
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评选委员会 由 3 2人组成 , 其中 7名两 院院士参加 评选 , 孟宪
晶石超高压矿物 的发 现 ;6 铁 、 、 ( ) 铜 锌等非传统 稳定 同位素
地球化学研究取得 突破性进展 ;7 青藏高 原新构造 及晚新 () 生代古大湖研究 ; 8 全 国主要城 市环境地 质调查评 价取得 () 重大进展 ;9 危 机矿 山深 部预 测盲矿 的新 突破—— 构造叠 () 加晕找矿法 ; 1 ) :2 0万 “ (0 1 5 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 。
I, T 钻遇煤 层并 引起煤 层坍 塌 而 不再 进 行 下 步施 工 。 I 本井 三开总共 施 工进行 了 18天 , 2 发生 了 2次事 故 ,
共损失 6 . 0 2天 。 4 2 7 成 井效 果 .. 本 井用 氮 气 泡 沫 钻 进 后 , 高 日产 量 达 到 了 最
号 ,MMWD把井 内 的井 斜 方 位等 信 号 转 换 成 电磁 E
信号, 地面接收设备收到电磁信号后再 还原成井斜
方位 等原 始数 据 , 根据 需要 进行 适时 调整 。 再
4 2 6 施 工过 程 ..
地层 中实施 , 而在 D 1井施 工 中 , 层 中夹 有煤 线 , F 地 而煤 线 的坍塌 引起 了卡 钻事 故 的发生 。
20 0 7年 2月 5 日在施 工 右 主井 的第一 小 分 井 时 , 钻 进 至 3 3 . 7m 后 发生 卡 钻 事 故 , 2 6 1 处理 完 后 没再 继
角 与装 置角相 对 难 以把 握 一 些 。在 本 井 施工 中 , 井 底 方位及 井斜 角控 制 起 来 都 比较 困难 , 以后 的施 在
() 2 地层 方 面 , 平 衡 钻进 必 须 在 比较 稳 定 的 欠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 3
( 4)
径 迹定年技术 的深入 的理解和研讨 ,有助于应用范围的扩展 ,目前 ,
f 即为z  ̄ t 。 e t数 3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的地质应用 () 1 基岩抬升刷 露中的应用 。在构造演化的研究 中,应用裂变 径 迹定年的相关 原理 ,并 且通过建 立的时 间一温 度模型就可 以恢复
[ 王 世 成 ,康 铁 笙. 变 径 迹 定 牟 标 准 化 的研 究 D. 质 科 学 , 2 】 裂 ] 地
1 9 ,2 ( :7 —8 9 4 91 8 4 )
如果这 一冷却过程是被岩体 的上升 和侵蚀作用所控制 ,根据地热 梯度和冷却速度就可计算抬升速率 :
抬速=蓑墨 升率簧磊
=
式中: 为常数 , 为标 准玻璃 中诱发径进密度 B
V t 一 /Jr =C J / r . GA
() 8
式 中: f △ =‘~ , 为刺露时间, 为封 闭时间; 为封 闭温度 ; 为地表 ‘ 温度; G为地热梯度。
() 2
4 结 语
将公式 ( ) 2 代入 ( )中,并令 : = 1
一
u 自发裂 变时 产生 的碎 片通 过某 一绝缘 晶体 固体 物质 的晶 格 时 ,入射粒子轨迹附近形 成一个被扰动 区域 ,造成晶格破坏 , 产生 一
些 的 格 和 隙, 种 电 : : : : 。 》 :. 空 晶点 缝 这 带 : : : 0 : : :
粒 造 的 质 构 破 称 子 成 物 结 的 坏 为
辐射损伤。沿粒子轨迹的辐射损 。e。oe。 ’ 。 。。 o e 。 -
究的热 点,借助于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盆山耦合成为地学 界新的亮 点。基岩 区经过剥蚀搬运 ,碎屑颗粒在沉积盆地沉积 ,经历不 同热历 史 的碎屑颗粒可能具有不 同物源特征。裂变径迹法分析物源区是利用 磷灰石 、锆石径迹的密度 、长度 等分 布 ,并对 其加以统 计分析 ,从中 提供与物源区的年龄及构造演化有 关的信 息。测试磷灰石样 品如果没 有受到退火的影响 , 裂变径迹的年龄及长度均可代表物源特征 。 近年来还发展了一种 利用样 品碎屑单颗粒 的裂变径迹年龄的统计 分析确定其 源区并 量化源区的抬升剥露 及热 演化历史的方法 。假定 造山带的剥蚀物质被源源不断地迁移到相邻 的沉积盆地 中,某一深度 的岩石从隆升剥露到再沉积的 整个 过程要经过 以下几个时间
200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

200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一等奖(31项)(排序不分先后)1、2008008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大型贱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新疆鑫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京彬、祝新友、杨金明、吴向伟、李明、付水兴、钟文波、刘宏林、刘增仁、方同辉、肖昱、王书来、周圣华、王勇、曾志刚2、2008012 岩溶大水矿山改性粘土帷幕注浆水害控制技术研究长沙矿山研究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王军、王泽群、潘常甲、容玲聪、戴祥洪、陈彬、胡国信、吴秀美、辛小毛、黄炳仁、陈清林、刘恒亮、陈幸福、顾玉成、黄树勋3、2008018 深井矿山清洁化生产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陈进、刘育明、王洪江、袁群地、吉学文、马平、严庆文、郭然、崔茂金、谢良、郑勤龙、李国政、杨胜高、丁涛、贺昌友、马文利4、2008020 大规模冒落带中高价值残留矿石开采技术试验研究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陈何、邓金灿、孙忠铭、陈光武、王湖鑫、邓建明、刘建东、陶申少、唐桂弟、陆从贵、苏家红、黎全、张绍国、李业辉、陆锋、黄应盟5、2008025 综合提高羊拉铜矿选矿工艺技术指标试验研究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邱显扬、顾晓春、何晓娟、尹仕湘、罗传胜、袁明华、郑少冰、周煜、梁冬云、普仓凤、汤玉和、王朝刚6、2008026/2008034 浮选柱的开发与应用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华楚机械有限公司(两项合并)刘炯天、马士强、曹亦俊、秦奇武、李晓东、杨剑波、李小兵、李建辉、王永田、黄光洪、高湘海、刘启生、李延峰、高建军、吕清纯、刘放来、冉进财、王彦峰、陈文胜、陈典助、石志中、余刚、刘杰、李晓健7、2008032 难处理氧化铜矿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技术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张文彬、蒋开喜、顾晓春、罗太熙、方建军、文书明、刘殿文、刘大星、沈南山、孙力军、张振健、王春云、鲁相林、周兴龙、李艺芬、李岚8、2008033 复杂铅锌铁硫化矿和谐矿物加工新技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宣道中、戴晶平、刘贞德、孙肇淑、张木毅、王瑜、李国球、李风楼、伍敬峰、方振鹏、罗开贤、蔡江松、罗升、杨钊雄、张康生9、2008044 氧化锌矿高效清洁冶金新技术祥云县飞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理工大学舒毓璋、杨显万、沈庆峰、杨龙、童晓忠、张琦、曹传飞、杨桂芬、刘荣祥、孙保华、雷洪云10、2008045 清洁、高效、节能的“双闪”铜冶金系统集成工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姚素平、周松林、袁剑平、黄卫华、刘庆国、廖祚洗、葛哲令、吴润华、刘卫东、周青、陈迎武、黄文华、张化刚、黄志远、刘钰畴、罗晓斌11、2008046/2008047 中国有色重、贵金属冶金高效节能炉窑关键技术洛阳市洛华粉体工程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长春黄金研究院、云南云铜锌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洛阳洛华窑业有限公司(两项合并)李朝侠、黄兴远、黄河、周远翔、康明红、袁永发、张鸿烈、张清波、裴明杰、伏东才、戴兴征、潘恒礼、周民、马进、孙永进、李瑛、贾建华、何学斌、唐明成、汪和僧、鲁玉春、王芳镇、牛皓、赵长富、张得秀、柳兴龙、邬传谷、周新成、谭晔、汪丹、杨美彦、潘庆洋、朱威、郭万书、彭明、梁成厚12、2008065 雾化烘干循环烧结(SDCC)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开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中铝国际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刘祥民、娄东民、张吉龙、廖新秦、厉衡隆、王永红、刘伟、刘亚平、王二星、赵东峰、李太昌、曲正、张际强、程旭、常淑霞、孙建峰13、2008066 新铝源浓相连续合成4A沸石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赵善雷、霍登伟、杜善国、李文成、谢军、张华、文钦果、韩辉、成宝武、姚昌仁、庞鲁峰、王忠慧、宋艳杰、刘延东、蔡转红、刘福刚14、2008069/2008071 400KA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及湿法焙烧启动技术研制开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两项合并)杨晓东、李宁、李金鹏、王洪、刘雅锋、肖伟峰、朱佳明、陈军、孙康建、张君、周东方、肇玉卿、杨昕东、邱金山、邱阳、马志成、班辉、郭兰江、孙建国、谷文明15、2008072 铝电解生产过程低电压关键节能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李旺兴、冷正旭、蒋英刚、赵庆云、邱仕麟、谢青松、王克岳、唐骞、史志荣、王锡慧、张忠玉、柴登鹏、柳健康、曹新乐、黄涌波、王鑫建16、2008097 电容器用100,000~150,000μFV/g钽粉研究与技术开发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郑爱国、程越伟、李彬、马跃忠、秦宏波、李岩、张学清、梁宏源、雒国清、任萍、王春翔、李慧、董学成、钟翔、李霞、林辅坤17、2008112 无熔剂铝合金添加剂研制及产业化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曾克里、许根国、张淑婷、陈舒予、杨晓华、孙建刚、解峰、陈美英、魏伟、王磊、肖宁、谢建刚、国俊丰、占佳、方淑媛18、2008118 锂离子电池新型安全保护材料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吴锋、杨汉西、艾新平、陈人杰、栾和林、白莹、吴伯荣、曹余良、陈实、李丽、苏岳锋、谢嫚、吴川、包丽颖、王国庆19、2008137 C194电子引线框架铜带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谢水生、胡长源、陈建华、黄国杰、程镇康、马万军、米绪军、马吉苗、王建立、郑国辉、李雷、史久华、方奶云、柳瑞清、程磊、和优锋、吴朋越20、2008139 环保型无铅易切削6xxx 铝合金及其加工工艺技术佛山市三水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刘志铭、吴小源、黄志其、罗贵清、唐良久、林玉金21、2008140 薄型化高深冲性能铝合金罐料板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工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铝西南铝板带公司、中南大学、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赵世庆、尹晓辉、卢敬华、唐建国、林林、李响、王彬、朱永松、温庆红、张新明、何峰、唐剑、陈无限、郭金龙、李成利、游江海22、2008141 优质1235铝箔毛料生产工艺优化研究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学、中铝西南铝板带公司尹晓辉、李翔、潘复生、林林、高晓玲、温庆红、张静、李响、陈代伦、石华敏、陈建华、陈昌云、唐剑、杜桓安、郭金龙、何峰23、2008147/2008169 弱磁性矿石高效强磁选关键技术与装备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理工大学、马钢集团姑山矿业有限公司、鞍钢集团鞍山矿业有限公司、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钛业公司(两项合并)熊大和、黄万抚、杨庆林、陈平、尤六亿、孟长春、曾文清、贺政权、刘向民、叶和江、李建中、叶雪均、李建设、曾晓燕、罗仙平、杨文龙24、2008148 新型铝电解多功能机组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眉山启明星铝业有限公司、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王有来、刘万年、陈才荣、邓文、越新民、孔丽珍、王向村、张自尊、柳盛飞、何吉刚、张云伟、蒲素、李辉、叶润连、倪春鹏、高忠江25、2008161 CTB1245新型超大永磁筒式磁选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刘永振、史佩伟、陈洪、陈雷、代清华、罗秀建、申荣海、谭达、王晓明、谢淑兰、卢刚、高中华、赵瑞敏、董恩海、冉红想、尚洪亮26、2008163 GYP-900惯性圆锥破碎机研制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夏晓鸥、王健、陈帮、罗秀建、刘方明、唐威、潘鑫、王亚昆、张建一、田华伟、刘承帅、王志国27、2008164 用300MN大型水压机干成需1000MN设备能力的超大模锻件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苏民、朱宏、钟诚道、杨文敏、方清万、陈能秀、汪凌云、戴玲宝、邓冬桥、雷培元、王三兴28、2008182 闪速熔炼、闪速吹炼炼铜厂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王勤华、胡松、文辉煌、张书兵、黄永青、靳均阗、胡兴、李伟、黄武、孙巧云、刘强、牛科、潘强、朱新涛、刘文胜、章平29、2008194 我国有色金属产品能耗标准及计算方法的研究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范顺科、于迪音、朱玉华、杨云博、贾明星、赵永善、马存真、葛立新、杨丽娟、郑家驹、席欢、赵军锋、吴红应、吴一微、杨如中、张建军、李贵30、2008196 镍及镍相关产品和物料系列技术标准与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研究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喻生洁、林秀英、李华昌、刘海东、文占杰、吕庆成、于晓霞、高泽祥、杨秀萍、兰华龙、汪忠、王小阳、汤淑芳、阮桂色、于力、戴凤英31、2008248 完善铝用炭素材料标准体系的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山东晨阳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兰州连城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李旺兴、赵庆云、张树朝、马存真、郭永恒、曾萍、张元克、黄华、王向红、赵春芳、褚丙武、仓向辉、李跃平、童春秋、王鑫建二等奖(90项)(排序不分先后)1、2008001 铜镍硫化物矿床时空演化规律及找矿研究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田毓龙、李永军、包国忠、秦德先、洪托、武拴军、把多恒、高建科、卢建全、黄峰、岳斌、张忠2、2008004 广西德保铝土矿勘探总结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张起钻、覃定量、农恒杰、雷英凭、韦国深、卢元庆、王国清、周伟金、宋开本、李春平、覃全光、周方3、2008006 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成矿环境、找矿方向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京彬、金浚、陈伟民、黄建军、陈卫、胡玉平、张守林、石明、彭志刚、李仁福4、2008007 青海省阿尔金成矿带1/5万遥感地质调查解译及成矿信息提取研究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杨自安、邵拥军、张建国、石菲菲、张普斌、邹林、和志军、相爱芹、徐国端、吴德文、张彤蕴、刘碧虹5、2008009 河北省邯邢铁矿田岩溶充水铁矿床开采与地下水环境保护研究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宋峰、刘新社、闫群英、李志学、浦海波、王建军、赵晋、张坤、戴岩柯、张建峰、折书群、李刚6、2008010 河北省沙河市中关铁矿帷幕注浆试验研究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郭春奎、宋峰、于同超、刘殿风、刘新社、蒋鹏飞、李刚、贾伟杰、唐英杰、畅秀俊、马忠宏、赵晋7、2008011 大范围隐患矿体环境下露天转地下安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王䶮明、袁积余、陈小平、杜明、马冀青、张永亮、雷思维、李兴德、郭生茂、高谦、李宗白、徐国元8、2008013 高陡边坡破碎带富矿体分层回采分段充填综合技术研究长沙矿山研究院、四川省会东铅锌矿宋嘉栋、王增平、潘方杰、肖木恩、段恒建、褚洪涛、胡同军、赵洪文、蒋丰清、张振国、杨泽坤、周青德9、2008015 大型深井矿山可靠通风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江西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王海宁、姚维信、沈澐、苏远新、陈得信、张建中、林乔辉、陈新根、王晖、李兴千、王永松、陈晓东10、2008016 深井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无废开采技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长沙矿山研究院杨黎升、施士虎、惠林、许新启、李冬、姚中亮、王发芝、董世华、李浩宇、桂旺华、王建军、谢亚衡11、2008019 孝义铝矿伴生铁矿、粘土矿强化开采技术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姜立春、富崇彦、杜彦龙、强小平、党建印、侯斌、辛利民、韩斌、吴安福、景卫兵、孟晋华、张立昌12、2008021 阿舍勒铜矿资源高效开采综合技术研究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矿山研究院、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肖凤元、刘能国、姚中亮、龙道友、陈家洪、黄文强、杨耀亮、李安平、康瑞海、何良军、邓代强13、2008027 贵州织金含稀土磷矿床稀土赋存、选矿富集及分离提取贵州大学张杰、张覃、龚美菱、陈吉艳、钟琼、章兴华、尚衍波、周万仁、朱雷、张义平、刘志红、邱跃琴14、2008028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控优先浮选新技术研究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四川会理锌矿有限责任公司严志明、罗仙平、陈华强、邱廷省、刘韬、严群、冯再、罗洪涛、陈金花、何丽萍、廖晓东、余秀英15、2008029 高粘度微细粒氰化浸金渣选矿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示范研究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邓一明、刘全军、曾繁欧、邱林、陈增民、郭强华、熊燕琴、王灿荣、甘永刚、王立岩、王奉刚16、2008036 以粉煤为原料的洁净燃料气生产技术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恩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郭天立、朱威、潘恒礼、朴成太、高良宾、魏风华、王明辉、杨国强、未立清、高永学、秦忠、聂巨峰17、2008037 氧气顶吹熔炼系统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应用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周民、王树清、陆志方、李维舟、黄忠良、姜德权、姚明安、程武、郭相国、王岗、邵德刚、李庚民18、2008043 铜电解精炼或电积用新型不锈钢阴极板的制备技术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恒达科技有限公司郭忠诚、徐瑞东、黄善富、樊海涛、黄太祥、华宏全、段旭、杨毅、龙晋明、樊爱民19、2008048 种分直接分解不同粒级填料氢氧化铝工艺研究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邢国、徐文彬、张蕾、冯晓明、张雁、刘轶巍、王敬伟、孟祥庆、刘国艳、王世超、刘曲、蔡世慧20、2008049 提高拟薄水铝石胶溶性能的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赵善雷、张华、朱德学、张冰、翟胜昌、韩波、赵言培、王智锦、刘延东、王敬伟、李翔、张浩21、2008051 拜耳法赤泥沉降分离减排增效新工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周双林、张玉明、姜波、蒋涛、李福强、王利娟、于海龙、高飞、刘志云、谭学深、于文明、杨国新22、2008052 提高三水铝石矿两段种分分解工艺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张玉明、王利娟、姜波、王庆义、贾海龙、李福强、田朝波、张雁、杨光、曹媛珍、陈金红、马晓颖23、2008054 混联法氧化铝生产液固分离新技术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侯用兴、赵福辉、芦东、翟建刚、王海震、杨新民、董博、张治忠、陈大明、李豹、曲国林、曹彦卓24、2008055 中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工艺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吕子剑、吴钢、张学英、安松琦、张丽娅、黄健、全玉、赵镁翼、顾敏、鲁洁、薛祎姝、毛永典25、2008060 混联法中拜耳沉降系统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龚智远、何在平、王文志、邓刚、刘德宽、张顺飞、何友谊、周江筑、罗天伦、刘世黔、彭玉成、王书平26、2008067 氢氧化铝稀相流态化焙烧新型节能炉衬技术洛阳市洛华粉体工程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洛阳香江万基铝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河南华慧有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洛阳洛华窑业有限公司黄河、李朝侠、黄兴远、王江、张元坤、吕子剑、胡玉波、戢兆丰、赵化智、张际强、潘首道、赵东亮27、2008068 电解原铝熔配合金熔体净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包头铝业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王云利、赵洪生、王俊、栗争光、龚献忠、张军、疏达、贾佼成、赵亚平、郭有军、张兴元、柴茂林28、2008074 高效低温铝电解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王熙慧、吴举、李希明、王兆文、王会全、成庚、吕増旭、荆文军、方斌、韦鼎军、代启安、许富军29、2008081 7005铝合金大直径圆铸锭气幕铸造及铝合金熔体高效净化技术开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杨孟刚、黎云、谢青松、龚春雷、邹韶宁、崔健、田维洪、舒立、王顺辉、毕昌武、杨通信、文东辉30、2008084 炭素焙烧炉面接口测控组件上海恒洋仪表科技有限公司、抚顺铝业有限公司张恒海、刘贵、张云忠、李九龙、崇石祥、李山建、张永祥、尚利霞、韩鹏、杨正华、任海军、邓忠贵、曹阳、张福新31、2008085 成型球磨粉及收尘粉的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周新林、何文建、赵永金、张国林、洪光宇、赵红征、郭刚、张怀武、姚定邦、黄利斌、袁呈显、刘洪平32、2008086 碳素生制品制造过程沥青烟气处理系统新技术开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张衡、陈长声、曾垂新、赵伟荣、吴安静、张鸿鸣、莫靖西、姜新立、张支君、张晖、汤斌先、柏登成33、2008088 推舟炉煅烧高纯钽铌氧化物的技术研究九江钽铌有限责任公司万国顺、匡国珍、戴和平、杨继红、胡成林、张浩、张和鹏、廖丹、苗壮、廖新庚、冯美兵34、2008089 高品质海绵钛制备新工艺应用研究朝阳百盛锆业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刘远清、王力军、刘忠权、车小奎、李庆彬、陈松、王洪宇、张力、弓友政、郎书玲、刘景宇、罗远辉35、2008090 再生铜资源利用生产铜铁复合粉末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张敬国、张景怀、汪礼敏、孔卫青、刘宇辉、刘鹏、白洁36、2008091 略37、2008092 阻燃钛合金设计及其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赵永庆、吴欢、曾卫东、曲恒磊、杨海瑛、李倩、刘彩利、舒滢、周义刚、辛社伟、葛鹏、王廷询38、2008093 发射极钼基体表面CVD方法钨涂层的制备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杜继红、李争显、高广睿、陈绍楷、黄春良、骆瑞雪、李银锁、刘高建、马秀芬、杨雄毛39、2008098 镁合金活性焊接理论、技术及系列焊接材料研究开发及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刘黎明、张兆栋、宋刚、周霞、李长茂、任大鑫40、2008101 TA16(ПТ-7М)钛合金管材研制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佟学文、李胜杰、于振涛、李农、李宗科、杨陇林、陈峰、尚秀丽、吴玮璐、徐忠普、李长江、杨琳41、2008102 高品质自动钎焊系列焊膏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陈志祥、杨凯珍、蔡志红、曾燕、刘宏江、刘凤美、陈平、蔡沛沛、周美霞、刘福平、黄云帅、钟文晨42、2008103 大面积类金刚石膜工程化制备技术研究及在高精密工模具上的应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代明江、林松盛、侯惠君、周克崧、李洪武、朱霞高、刘敏、况敏、林凯生43、2008106 略44、2008111 略45、2008114 略46、2008115 略47、2008116 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产业化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苏小平、王铁艳、袁琴、杨海、刘福财、鲁瑾、李清岩、韩国华、关风华、耿宝利、武鑫萍、莫杰48、2008125 LC1011磁控管用铜管研制与开发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王华星、李建涛、郭慧稳、游金阁、卢燕、刘富良、董亚正、雷雨、朱迎利、王刚彦、李永强、王爽49、2008126 高强耐磨锰黄铜棒研制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牛立业、娄花芬、黄国兴、龚祥敏、郭慧稳、黄亚飞、王弟珍、李湘海、卢燕、黄洋、叶成效、王刚50、2008128 略51、2008129 新型钛合金血管内支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于振涛、周廉、皇甫强、罗丽娟、袁思波、牛金龙、张亚峰、牛印会、杜明焕、赵永庆、柏文超、田广民52、2008130 电力电子用高导无氧铜带产业化技术开发江苏万宝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倪如宝、钟致政、郑世艺、朱诚、严洪、陶炳旺、倪智勇、李颖新、顾宇明53、2008131 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赵学龙、狄大江、王斌、傅海东、陈玉良、黄路稠、杨继德、刘琥、徐彩英、葛铁军54、2008142 高强高韧熔体净化技术研究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牟大强、唐剑、韦志宏、尹晓辉、李成利、游江海、王正安、杜恒安、彭速中、杨荣东、马国俊、罗亦中55、2008143 高精异型铜带产品及生产技术上海晶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孙国兴、孙剑、王涛56、2008144 废黄杂铜水平连铸直接生产空心异型材研究及产业化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学王永如、张学士、刘新才、楼春章、洪燮平、华家明、叶国海、潘晶、张建华57、2008145 节能环保底置式永磁搅拌器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兆连、贾洪利、刘风亮、张洪彬、孙永宝、刘梅、刘茂堂、李伶、李勇、王建波、陈雷、王成文58、2008153 30吨铝卷材氮气退火炉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石云卿、罗文祥、朱冬根、陈景阁、陈怀宇、闫本刚、辛宏、陆勇、陈华、杨光勇、余广松、范宏超59、2008154 22吨/小时铝锭连铸自动化生产线的开发研制兰州理工大学芮执元、赵俊天、李鄂民、王鹏、刘军、刘满强、冯瑞成、雷春丽、任丽娜、陈博、强明辉、罗德春60、2008162 GJ 5×2大型双槽高强度搅拌磨机研制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吴建明、曹永新、何亮、赵舜、杨俊平、任向上、冯国俊、米建国、高琳、谢淑兰、贺旭光、王亚昆61、2008172/2008173 新一代大规模电解铝系列供电整流装置设计研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两项合并)王江敏、徐煜、张海平、魏春爱、梁冶、刘春昊、饶德福、赵韧、李际平、刘义、朱海安、陆青、秦志国、戈广金、覃开平、王同砚62、2008175 铜精矿气流干燥过程水分预测与优化控制系统中南大学、贵溪冶炼厂、南昌耐林自动化有限公司李勇刚、姜桂平、朱平、谢永芳、马英奕、廖光华、王雅琳、潘强、朱红求63、2008178 大型氧化铝企业动力系统在线实时调控技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孙波、张军、戚学来、陈庆卫、王文涵、杨木谦、王进学、乔建安、刘永慧、徐文德、赵峰、于建国64、2008181 电力设备故障预测诊断专家系统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吕子剑、高锡新、赵富强、付通顺、黄昆、阎红、王大红、许翔、王伟丽、刘世生、刘予华、潘宪锋65、2008184 气态悬浮焙烧炉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王寿和、原桂生、李世杰、王晏斌、李睿、樊红吉、张广、姬学良、侯兵耀、杨红里、兰海云、文占娥。
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

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姓名:***班级:矿物S162学号:*********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一、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原理的提出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38U自发裂变辐射损伤效应,在实验基础上来观察辐射损伤特征,并利用数学地质模型模拟岩石所经历的低温热演化史。
Fleischer等(1975)将裂变径迹的定义为:238U自发核裂变会产生具有很高能量的带电重粒子,当高能量带电重粒子(238U)穿过绝缘固体材料时,会在固体材料如磷灰石中留下放射性的狭窄痕迹,称之裂变径迹(Fleischer al.,1975)。
在上述过程中,Fleischer 等(1988)发现238U 将会分裂成两个大致相同的高能带电粒子向相反方向飞行,每个粒子带电大约在40~160MeV( Fleischer et al.,1988)。
Gleadow 等(1986) Green (1988)和Donelick (1990)等均实验并最终证实这些核裂变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能在固体材料上留下大约16~18μm的线性裂缝(Gleadow et al,1986;Green,1988;Donelick et al.,1990)。
这些线性裂变径迹可以通过化学酸蚀处理可视化,进而可被光学显微镜观察。
相对低温下稳定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在60°C以上会发生退火,而且会不断累计(Donelick et al.,1981)。
这意味着磷灰石裂变径迹很少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主要代表其低温演化的年龄(Gleadow et al.,1986)。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受温度影响的。
Duddy等(1988)在其恒温退火的描述与温度随时间变化吻合的实验过程中,利用“等效时间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印证了该原理。
磷灰石的退火行为一旦发生就受温度及时间的因素影响,而且温度是主导因素(Duddy et al.,1988)。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响应

裂变径迹测年(fission track dating)是一种用来确定岩石和矿物样品年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了岩石中裂变所产生的径迹数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裂变径迹数量来推断样品的年代。
裂变径迹测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年代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
裂变是指重元素核碎裂为两个较轻的碎片并释放出中子的过程。
在天然岩石中,铀和钍是最常见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裂变产物产生能够留下径迹的粒子。
当裂变产物来到岩石中,它们会从轨道中脱离并迅速与晶格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的原子伤害,形成微小的径迹。
这些径迹在岩石中形成一个特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核裂变中生成的径迹数量与裂变时间及温度相关。
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速度很高,径迹的长短与中子的速度和触发核反应的维度有关。
在高温条件下,岩石结构活跃,微小的径迹会被抹平或修复,从而减少裂变径迹的数量。
而在低温条件下,岩石结构相对稳定,微小的径迹会得以保留或积累,从而增加裂变径迹的数量。
因此,高温环境下的样品裂变径迹数量较少,低温环境下的样品裂变径迹数量较多。
通过对裂变径迹数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计算样品的裂变径迹密度,并与已知年代的样品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样品的年代。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测年范围广,可追溯几千万年;无需破坏样品,可应用于原地测量;对于岩石和矿物中的不同裂变系统都可应用。
但裂变径迹测年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需要高精度的显微镜来观察和计数径迹,测年结果可能受到样品中的多种因素的干扰。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在地质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学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确定岩石的年代,并提供了研究地质历史、构造过程和地壳演化的重要线索。
在考古学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确定史前遗址和文化层的年代,为考古学家提供时间框架。
在地质灾害研究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研究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和地滑等现象的频率和规模,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有重要作用。
2008年省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结果(异议后)

2008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录==============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Z1-001 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功能的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李新荣、刘立超、王新平、张景光、肖洪浪2008-Z1-002 具有重要医药用途的若干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学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王锐、许兆青、达朝山、杨晓武、张邦治(二等奖)2008-Z2-003 构建碳-碳、碳-杂键的新方法及在有机合成和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梁永民、刘雪原、武小莉、段新华、严则义2008-Z2-004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风沙地貌过程与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关系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王训明、董治宝、屈建军、陈广庭、张家武2008-Z2-005 气道和肺纤维化组织降解与重塑机理的系列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朱运奎、徐越斌、肖永久、李继东、刘卫2008-Z2-006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安黎哲、冯虎元、郑国錩、侯岁稳、徐世健2008-Z2-007 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谱结构及相关分歧问题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马如云、马巧珍、罗华、韩晓玲、马慧莉2008-Z2-008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水系演化与环境变化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潘保田、高红山、管清玉、邬光剑、徐树建(三等奖)2008-Z3-009 Al-Cu多元合金凝固微观组织的相场法模拟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路阳、朱昌盛、王智平、李文生、王庆荣2008-Z3-010 中国西部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及其现代过程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杨保、赵晖、康兴成、马剑英、夏敦胜2008-Z3-011 黏土基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王爱勤、张俊平、李安、陈浩、郑易安2008-Z3-012 珍稀濒危鸟类和兽类生态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刘迺发、曹垒、邵明勤、杨志松、吴诗宝2008-Z3-013 新型杂环化合物绿色合成方法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王喜存、权正军、张彰、达玉霞2008-Z3-014 应用量子化学基础系列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耿志远、王永成、赵存元、张兴辉、刘泽玉2008-Z3-015 关于π-逆半群的特殊子半群格的若干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田振际、王宇、王岚(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008-F2-001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器官组织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哈小琴、吴祖泽、吕同德、赵治华2008-F2-002 炼厂用高效缓蚀阻垢剂的研制及应用推荐单位: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主要完成人:任世科、张耀亨、何兴、张军明、张振杰、高维娜(三等奖)2008-F3-003 枣树繁殖方法推荐单位:张掖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张兴才2008-F3-004 绿色水处理剂聚环氧琥珀酸的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冯辉霞、俞树荣、王毅、赵霞、梁宝峰、杨岳(一等奖)2008-J1-001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选育及推广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王一航、文国宏、李高峰、齐恩芳、张武、陆立银、何三信、李建武、李掌、高彦萍、陈富、张勇、李玉萍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2008-J1-002 岩性圈闭有效识别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主要完成人:王西文、赵应成、卫平生、杨午阳、潘建国、曹正林、王天奇、苏明军、王建功、马龙、胡自多、高建虎、邓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008-J1-003 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系统系列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范多旺、魏宗寿、方亚非、陈光武、何涛、魏文军、旷文珍、牛宏侠、梁玉琦、李强、王才善、喻俊淇、邢东峰主要完成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院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8-J1-004 超导磁铁电源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王有云、党怀东、陈福三、程健、石立峰、郭宏林、陈斌、马红霞、乔焕平、辛建宏、贺惠珍、赵斌、王丽主要完成单位: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8-J1-005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詹文龙、夏佳文、原有进、袁平、杨晓天、乔卫民、高大庆、满开第、赵红卫、肖国青、魏宝文、杨晓东、蔡晓红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8-J1-006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造技术开发推荐单位: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主要完成人:马建军、郑世清、李晓明、谭心舜、李玉刚、毛志红、王进军、岳金彩、罗代晏、谈明传、张伟、孔令启、李春欣主要完成单位: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J1-007 铌钒微合金化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开发推荐单位:嘉峪关科技局主要完成人:张震、张有余、孙智千、王作奇、贾庆贤、景伟德、吕文全、程国云、任培东、潘红涛主要完成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J1-008 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研制及产业化推荐单位:中国铝业股份公司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主要完成人:严平、阎维刚、寇益强、魏长传、李建荣、周学博、段瑞芬、曹秀萍、王继成、曹建民、刘金霞、司彦平、章伟主要完成单位:中国铝业股份公司西北铝加工分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2008-J1-009 重离子束治疗人体浅层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张红、王小虎、李强、李莎、肖国青、高力英、詹文龙、魏世华、宋明涛、杨易平、陈学忠、毛瑞士、胡正国主要完成单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8-J1-010 口蹄疫亚洲I型和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推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刘西兰、王超英、徐春河、孙素梅、魏怀菊、王光祥、张军、翟国元、牟克斌、张永兴、李健、吴锦艳、靳野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008-J1-011 16MN快速锻造液压机组推荐单位:兰石集团公司主要完成人:高俊峰、陈柏金、苏铁明、何琪功、靳龙、魏运华、芦光荣、张海燕、魏端勋、熊晓红、徐魁、王拴庆、周亚宁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兰石重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2008-J1-0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刘东、耿智隆、曾邦雄、张诗海、张世范、尚游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8-J1-013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降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杨祁峰、崔增团、孙大鹏、刘广才、张成荣、张雷、王刚、牛建彪、樊廷录、熊春蓉、段禳全、邢国、滕汉玮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兰州大学、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8-J1-014 LJCK3300大型数控超精密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维谦、叶佩青、张伟强、许铭生、赵彤、刘彬、刘强、梁文勇、胡炀、张辉、陈海霞、蒋应荣、姚亚斌主要完成单位: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2008-J2-015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王继和、廖空太、俄有浩、苏志珠、丁峰、张锦春、唐进年、刘虎俊、郑庆钟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2008-J2-016干旱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交通厅主要完成人:王化平、刘光琇、王爱勤、安黎哲、李太安、胡志宏、宗莉、张勇、付军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交通厅引进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华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2008-J2-017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碳酸乙烯酯技术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夏春谷、陈静、许传芝、张愔、张宏祥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8-J2-018 优质梨新品种选育及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李红旭、郝燕、牛济军、刘海全、李佛曾、董铁、刘芬、班明辉、王玮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平凉市园艺试验场2008-J2-019 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曹致中、米福贵、马晖玲、柳小妮、冯毓琴、魏臻武、赵春花、贺春贵、师尚礼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08-J2-020 优质早熟耐运输西瓜新杂交种欣大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王恒炜、赵保全、田斌、乔德华、李和平、何礼民、张国和、陈卫国、李亚东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8-J2-021 精准测树与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冯仲科、樊辉、马俊吉、姚山、张彦林、闫秀婧、芦维忠、巩文、唐运海主要完成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J2-022 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输水建筑物水力糙率科学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水利厅主要完成人:栾维功、李建雄、任强、吕宏兴、温续余、把多铎、路泽生、马立科、郭天德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8-J2-023 丰产广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3号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杨文雄、刘效华、何中虎、苟作旺、杨芳萍、何桂花、袁俊秀、王世红、虎梦霞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008-J2-024 丰产、大果辣椒杂交种平椒5号选育推荐单位:平凉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广学、周锁奎、何志兰、何志成、白梅、杨华、俞锦辉、刘海宏、张亚星主要完成单位: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8-J2-025 肉羊三元杂交繁育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姜良、赵希智、陈励芳、王有国、黄玉富、刘丽、李彬、陈登堂、张维灵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景泰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会宁县畜牧服务中心2008-J2-026 抗旱耐低温糖化加工型马铃薯育种材料创新和品种选育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王蒂、张金文、张峰、张俊莲、司怀军、王清、张宁、于品华、李学才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2008-J2-027 天水市农村沼气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来祥、郭四拜、刘广才、陈俊奇、刘小明、王春辉、白少鹏、冯万银、刘德添主要完成单位:天水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2008-J2-028 旱地冬小麦品种兰天16号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周祥椿、潘俊峰、王春玲、周洁、乔红霞、李贵喜、马全保、孟满红、张敏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庆阳市种子管理站、平凉市种子管理站2008-J2-029祁连山北坡东端主要造林树种有害生物控制措施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李进军、马金宝、张金学、尹承陇、张宏林、马有忠、郭前业、罗永寿、崇玉林主要完成单位: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祝藏族自治县林业局、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乌鞘岭自然保护站、天祝藏族自治县古城林场、甘肃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2008-J2-030 优质肉羊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李国林、杨杜录、李顺荣、冯强、付军德、马军福、李兴福、赵元琼、梁其建主要完成单位:世界银行贷款甘肃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安定区世行贷款甘肃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凉州区世行贷款甘肃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景泰县世行贷款甘肃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永昌县世行贷款甘肃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2008-J2-031 秦王川移民区高效耐盐碱节水作物引选及配套生产模式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掌、杨发荣、高世铭、何宝林、郑永伟、贾秉璋、何三信、黄伟、杨晓明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2008-J2-032 甘肃河西内陆区水资源战略安全及优化节水技术研究与开发推荐单位:甘肃省水利厅主要完成人:张新民、李元红、王以兵、胡想全、金彦兆、王忠静、刘发民、刘佳莉、赵建世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河水管处2008-J2-033 补体及其调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刘永铭、刘艳英、王健、杨京港、赵丽、马苏美、严祥、张小薇、陈明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8-J2-034 乳导管内视镜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乳头溢液患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马秀芬、独晓燕、刘青、孟照琰、孙庆梅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08-J2-035 C-myc反义寡核苷酸联合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苏河、蔡辉、马云涛、郭天康、王斌、周垚、马建勋、达明绪、王晓鹏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2008-J2-036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结合放、化疗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王小虎、杨碎胜、蔡宏懿、高力英、赵林、魏世鸿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2008-J2-037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柴福录、范瑞芳、贺冠宪、李红梅、李荣梓、柴凡、闫素芝、万维喜、曹敏丽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8-J2-038 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重构与心房颤动关系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张卫泽、王方正、马凌、陈永清、张澍、敖雪玲、张明旭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8-J2-039 人大肠癌LoV o细胞多药耐药的产生及调控机制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马强、张方信、张振书、张亚历、康生朝、陈嘉屿、邓芝云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广州南方医院2008-J2-040 法莫替丁新制剂的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张建春、邓明德、乔彬、施瑛、胡浩、陈鼎继主要完成单位:解放军第一医院2008-J2-041 甘肃鼠疫预防控制策略与应急机制建设的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厅主要完成人:姚呈祥、梁效成、张宏、吴得强、王世明、席进孝、盖永志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J2-042 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段毅、姚泾利、王多云、史基安、刘显阳、夏燕青、吴保祥、郑建京、张荣彬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8-J2-043 采空区下薄顶煤大断面锚网联合支护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要完成人:王更雨、王金安、张相成、纪洪广、上官科峰、李生彩、王海东、尹科成、陈有宝主要完成单位: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2008-J2-044 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完成人:刘斌、伍永平、杨明、李前、胡延斌、周翔、张志桓、王玮、范振东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东峡煤矿、西安科技大学、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J2-045 新基质材料和分子筛改性技术研究及FCC催化剂产品开发推荐单位:中石油兰州石化研究中心主要完成人:王宝杰、陈军、刘引定、刘超伟、钟艳、高雄厚、蒋小龙、张忠东、谢玉国主要完成单位: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催化剂厂2008-J2-046 FCC碳四烷基化原料选择加氢除丁二烯催化剂工业应用推荐单位:中石油兰州石化研究中心主要完成人:梁顺琴、吴凯、王春、颉伟、史肃、吕龙刚、许永莉、谢元、龚光碧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兰州石化公司2008-J2-047 镍电解复合隔膜推荐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主要完成人:安兴才、王应平、蒲瑜、王文正、刘莉、吕建国、张义春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2008-J2-048 BGPT-40/1422×18500钢管平头机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仝天永、柳根平、段志伟、蒋文凯、张品政、吕毓军、王亦东、张德刚、杜海波主要完成单位: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2008-J2-049 石油钻采工具试验基地试验系统及其设备的研制推荐单位: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主要完成人:邱真理、章发明、葛松、高翔、王东、赵国相、朱国新、景莉、陈金仪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2008-J2-050 搅拌摩擦焊技术应用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王希靖、李常锋、王宏、李鹤岐、张忠科、陈书锦、包孔、郭瑞杰、阿荣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理工大学2008-J2-051 中心对称连续微结构衍射光学元件的制作技术推荐单位:甘肃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要完成人:王多书、罗崇泰、刘宏开、叶自煜、陈焘、熊玉卿、李锦磊、黄良甫、任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〇所2008-J2-052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微控制器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李战明、陈若珠、王树东、党存禄、潘峥嵘、冯小林、张宁、朱翔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理工大学2008-J2-053 大中型冶金企业动力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推荐单位:酒钢集团公司主要完成人:苏群、万钧、周双喜、王林、刘金山、孔海心、陈炽红、李向东、卢中秋主要完成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J2-054 多台矿井提升机远程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姚维信、李天平、董玉林、宋卫明、何玉军、王玉山、古军、王红列、周雨松主要完成单位: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利雅得电气化自动化有限公司2008-J2-055 不确定环境下运输网络最优路径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李引珍、何瑞春、刘林忠、杨信丰、张春民、刘斌、李海军、张薇、朱昌峰主要完成单位:兰州交通大学2008-J2-056 高层建筑厚板筏式基础设计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建设厅主要完成人:李慧、杜永峰、狄生奎、兰倩、项长生、李庆福、宋彧、邓辉、张举涛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理工大学2008-J2-057 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体系及其生态地质环境建设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建设厅主要完成人:周自强、王念秦、张世武、叶万军、白晓华、王志荣、张雪燕、张连科、姚勇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学2008-J2-058 镍钴冶金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王齐全、索文德、柴有、李成林、石海明、包国忠、鲍京跃、王玛斗、兰小平主要完成单位:金川集团有限公司2008-J2-059 小型智能化126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冯四喜、马炳烈、王军、武小平、任宏玢、曹文斌、岳海峰、晏忠民、宋普侠主要完成单位: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2008-J2-060 线损无功电压综合计算分析管理系统推荐单位:甘肃省电力公司主要完成人:王维洲、杨玉林、曹建凯、吕佩倞、姚军、李玉杰、刘峻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电力公司、郑州大方软件有限责任公司2008-J2-061 组织修复及炎症过程不同蛋白类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完成人:高明堂、崔明霞、路莉、韩俭、吴勇杰、李文广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2008-J2-062 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驱动水资源格局变化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水利厅主要完成人:刘进琪、牛最荣、马正耀、姜光辉、胡兴林、陈文、黄维东、任建民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8-J2-063 前悬挂割草压扁机的研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韩正晟、赵春花、魏宏安、赵武云、邵世禄、张锋伟、温宝琴、高爱民、孙伟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2008-J2-064 河西走廊制种基地环境优化和主要病虫害控制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宋尚有、刘永刚、吕和平、龚成文、郭建国、张海英、李惠霞、谢英、唐峻岭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种子管理站、甘肃省武威市植保植检站2008-J2-065 甘肃金鳟选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李勤慎、邵东宏、陈静、刘敬杰、杨树军、王中正、王全意、钱续、罗浩亮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祁连雪冷水鱼良种繁育中心、永昌金鳟鱼培育繁殖中心、永昌县三鑫渔场2008-J2-066 甜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张建农、陶永红、曲亚玲、秦舒浩、程志国、徐秉良、满艳萍、赵建华、李计红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2008-J2-067 优质肉用绵羊产业化高新高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杨博辉、郭健、姚军、梁春年、程胜利、孙晓萍、吴正忠、罗金印、焦硕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红光园艺场、永昌县农牧局、白银市畜牧兽医局、临夏回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2008-J2-068 紫花苜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杜文华、田新会、赵忠、刘长仲、吴劲锋、白小明、胡桂馨、万国栋、尉剑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2008-J2-069 旱地莜麦新品种定莜5号选育推荐单位:定西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刘彦明、王景才、马宁、王瑞英、姚永谦、贺永斌、张明、王富胜、何玉林主要完成单位: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2008-J2-070 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运用推荐单位: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主要完成人:何天有、雒成林、赵耀东、李菊莲、田永萍、王亚军、纪彤主要完成单位: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中医学院2008-J2-071 西北地区媒介蜱的种类、基因组多态性与防制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要完成人:杨银书、赵红斌、史智勇、田原、周林、张继军、常德辉、第五进学、贾蕾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J2-072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及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王学定、姬贵林、张健、田晓阳、卫晓雪、郑玉荣、张长春、。
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

2023/039(12):3685 370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0孟云,尹继元,肖文交等.2023.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 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 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岩石学报,39(12):3685-3700,doi:10.18654/1000-0569/2023.12.10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 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 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孟云1,2 尹继元2 肖文交3 THOMSONStuartN 4 王雅美1,2 陈文2 李大鹏1 吴明轩1,2MENGYun1,2,YINJiYuan2 ,XIAOWenJiao3,THOMSONStuartN 4,WANGYaMei1,2,CHENWen2,LIDaPeng1andWUMingXuan1,2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4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图森 857211 SchoolofEarthScience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 MNRKeyLaboratoryofIsotopeGeology,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 XinjiangResearchCenterforMineralResources,XinjiangInstituteofEcologyandGeograph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Urumqi830011,China4 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UniversityofArizona,Tucson85721,USA2023 05 01收稿,2023 09 04改回MengY,YinJY,XiaoWJ,ThomsonSN,WangYM,ChenW,LiDPandWuMX 2023 Multi stageupliftandexhumationprocessesintheeasternPamirsinceLateMiocene:Constrainedbyfissiontracksand(U Th)/Hethermochronology.ActaPetrologicaSinica,39(12):3685-3700,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0Abstract Thelargesteast westwardextensionalsysteminthePamirorogenicbeltisdevelopedintheeasternPamir,whichplaysacrucialroleinunderstandingregionaltectonicevolution However,thereisalackofeffectiveconstraintsonuplifttiminganddynamicmechanismsofthisarea Inthispaper,wepresentnewdataonapatitefissiontrack,zirconandapatite(U Th)/HeanalysesfromaseriessamplescollectedintheCenozoicintrusionrocksintheTashkurganareaoftheeasternPamir Combinedwithpreviousthermochronologicalresults,thesefindingsareusedtoexplorethetectono thermalevolutionanddynamicmechanismsoftheeasternPamirsinceLateCenozoic Theresultsoflowtemperaturethermochronologicalanalysisrevealthattheapatitefissiontrackagesarerangingfrom2 5Mato2 7Maandfrom8 7Mato11 5Ma,theapatite(U Th)/Heagesrangefrom2 3Mato4 5Ma,whilethezircon(U Th)/Heagesare3 2±0 3Ma Bycalculatingtheexhumationratesoftheaforementionedsamples,weproposedtheoccurrenceoftwoperiodsofrapidcoolingintheeasternPamir,i e ,theLateMiocene(12~8Ma)andthePliocene Quaternary(5~1Ma),andcalculatedtheirexhumationrateswhichiscorrespondentlyrangefrom0 19~0 48mm/yrand0 58~4 00mm/yr,respectively DuringtheLateMiocene,thetectonicdeformation,magmatismandmetamorphismeventsoccurrednearlysimultaneouslyintheeasternpartofthePamir,whichmaybelinkedtotheinitialcollisionbetweenthePamirandthesouthernTianshanorogenicbeltcausedbythenorthwardsubductionoftheIndianPlatebeneaththePamirTerraneduringtheLateMiocene Thiscollisioncontributedtofurthercrustalthickening,resultinginanunevendistributionofgravitywithinthePamirlithosphereandtriggeringgravitationalcollapse ThecoolingprocessfromthePliocenetotheQuaternarywaslikelyinfluencedbythecontinuousextensionaldeformationafterthegravitationalcollapse,whiletheerosionduringthisperiodcausedbyglaciers,riversandtheclimatevariationsfurtherenhancedtheexfoliation,leadingtoasignificantlyfasterexhumationratecomparedtotheLateMioceneoneKeywords EasternPamir;LateCenozoic;Lowtemperaturethermochronology;Upliftandexhumation;Gravitycollapse摘 要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和热门研究课题。 近年很多研究者将裂变径迹法用于研究区域隆
3 2 ] 升与剥蚀并取得长足的进展。王国灿等 [ 研究了
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岩石的隆升
3 3 , 3 4 ] 剥露; 袁万明等 [ 探讨了西藏冈底斯带、 新疆阿 3 5 ] 尔泰铁热克提岩体隆升史和抬升速率; 沈传波等 [ 3 6 ] 恢复了新疆博格达山构造隆升历史; 万景林等 [ 反 3 7 ] 演了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过程; 吴珍汉等 [ 、 江万 3 8 ] 3 9 ] 4 0 ] 等[ 、 Z h a oZ h i d a n等 [ 、 刘德民等 [ 利用裂变径
1 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研究的内容
矿床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有两个: 一是通过矿床 地质特征研究来阐明矿床成因; 二是通过研究矿床 产出的地质背景、 形成条件等来认识矿床时空分布 规律并用以指导找矿实践。过去的近百年中, 矿床 学在研究矿床成因分类、 层控矿床、 板块构造与区域
2 0 0 7 1 1 0 5 ; 修回日期: 2 0 0 8 0 3 1 2 . 收稿日期:
第2 3卷 第 4期 2 0 0 8年 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 V A N C E S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
V o l . 2 3 N o . 4 A p r . , 2 0 0 8
文章编号: 1 0 0 1 8 1 6 6 ( 2 0 0 8 ) 0 4 0 4 2 1 0 7
[ 8 ] 1 3 9 M a 。可见, 研究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首要
。事实上, 不仅油气藏, 金属矿床也存在矿床
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问题。在以往的矿床学研究 中, 人们注意到矿体的变形或被断层错失、 硫化物矿 体在地表氧化变成铁帽、 低洼区矿体被后来沉积物 覆盖以及受变质矿床等内容。翟裕生
[ 5 ]
4 2 3
但文中未作具体阐述。 作者认为, 可以借鉴裂变径迹在造山隆升与剥 蚀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以产于花岗质岩石中的热液 矿床为例, 通过花岗岩体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来 获得岩体的剥蚀量和剥蚀速率等参数, 同时用流体 包裹体方法测算成矿深度。如果岩体面积较大而其
中产出较多的矿床, 就能够获得区域成矿深度分布 图以及区域岩体剥蚀量等值线图, 通过两者的比较, 可以直观地、 定量地对该区域中矿床的保存条件加 以评价( 图1 ) , 为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床 预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与 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7 ] 影响矿床 变 化 与 保 存 因 素 众 多, 翟 裕 生[ 在
《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文中 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诸多因素中, 区域隆升与剥蚀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矿床, 尤其是中、 深成的内 生矿床, 如果其形成后所处区域没有经受隆升与剥 蚀作用, 那么它们很难被我们发现开发。一些形成 环境较浅的矿床则会因后期的隆升与剥蚀而暴露地 表, 有时可能遭受部分破坏甚至完全消失( 图1 ) 。 一般来说, 大陆的剥蚀降低主要由机械剥蚀和 化学溶蚀来完成。机械剥蚀速率与区域平均高度和 降雨量呈正相关性, 而化学溶蚀则主要受控于降水 量。因此, 一定区域内降水量变化较小的情况下, 剥 蚀作用主要受区域隆升影响。地势越高, 剥蚀作用 越强。隆升与剥蚀之间的动态平衡控制了大陆高度 的变化, 阶段性隆升作用( 如造山) 的速率可以是剥
2 8 ~ 3 1 ] 主要是用于成矿年龄测定 [ 、 成矿热历史演化与 3 0 , 4 1 ] 成矿期次分析 [ 以及成矿物质( 主要是铀) 赋存 4 2 , 4 3 ] 状态及分布型式的研究 [ 。也有少数研究者曾 1 2 ] 提到裂变径迹法可用于矿床的抬升与剥蚀研究 [ ,
第 4期 王建平等: 矿床变化与保存研究的裂变径迹新途径
6 胶东西北部是研究区域隆升与剥蚀 对矿床变化保存影响的理想地区
胶东西北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 / 5 0 0的地域内集中了全国岩 一, 在不到全国面积 1 金储量的 1 / 4
[ 4 4 , 4 5 ]
争议可能反映了该区成矿流体具多成因多来源的特 征。抛开成矿流体来源的争论, 如此众多的流体包 裹体研究为区域成矿深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 料, 用统一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适当补充关 键点位的 研 究 工 作, 可以获得区域金成矿的深度 分布。 作为胶东西北部金矿的主要容矿围岩, 玲珑花 岗质杂岩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是一个典型的复 式杂岩体, 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 即狭义的玲珑花岗岩) 和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即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 ( 编号: 2 0 0 6 C B 4 0 3 5 0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金项目: 4 0 6 0 2 0 1 0 ) ;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 “ 胶东玲珑花岗质杂岩的隆升剥蚀及对其中金矿形成后变化保存的制约” ( 编号: 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 放 基 金 项 目 “ 焦 家 金 矿 田 形 成 后 变 化 保 存 研 究— — —玲 珑 杂 岩 体 剥 蚀 程 度 的 制 约” ( 编 号: G P M R 0 7 3 7 ) 联合资助. 王建平( 1 9 7 2 ) , 男, 河北昌黎人, 副教授, 现主要从事金属矿产资源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 ma i l :j p w a n g @c u g b . e d u . c n 作者简介:
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区域隆升与剥蚀条件。
曾就第四
4 裂变径迹法是研究区域隆升与剥蚀 的有效手段
裂变径迹( F i s s i o nt r a c k ) 是高能带电粒子穿过 绝缘固体时留下的记录强烈辐射损伤的线性痕迹。
3 8 3 8 U产生, 富含2 U 自然界中的自发裂变径迹主要由2
纪时期矿床的形成和改造进行过讨论, 并于 1 9 9 7年
图1 成矿深度、 剥蚀深度与矿床的保存 F i g . 1 O r e f o r mi n gd e p t h ,d e n d a t i o nd e p t ha n dp r e s e r v a t i o no f o r ed e p o s i t s
a . 剥蚀深度远小于成矿深度, 矿床( 体) 隐伏于地下深处; b . 剥蚀深度约等于成矿深度, 矿床( 体) 恰出露于地表; c . 剥蚀深度过大, 矿床( 体) 已完全被风化剥蚀
1 ] G r o v e s 等[ 研究金矿床在地质历史上的不均匀分布
时强调金成矿的作用过程和矿床定位环境对矿床的 保存潜力( p r e s e r v a t i o np o t e n t i a l ) 两个方面。矿床的 形成过程是一个矿床的“ 前半生” , 而其形成后的变 化与保存则是其“ 后半生”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 保存对于矿床的时空定位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矿 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研究是全面认识矿床的时空 分布规律的前提, 是矿床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矿床变化与保存研究的裂变径迹新途径
王建平, 翟裕生, 刘家军, 柳振江, 刘 俊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构造、 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8 3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与找矿勘探中一项极其重要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的 基础性工作。影响矿床变化与保存的众多因素中, 区域隆升与剥蚀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裂变 径迹法是研究区域隆升与剥蚀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能为我们提供剥蚀速率以及剥蚀量的定量数据。 一些产于花岗质岩体内与岩体有成因联系的矿床, 其成矿深度可以通过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来 获得。通过成矿深度与岩体剥蚀深度对比分析, 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矿床形成后变化保存条件。 裂变径迹法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相结合是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 键 词: 成矿系统;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裂变径迹; 成矿深度; 剥蚀深度 中图分类号: P 6 1 1 文献标志码: A 是各种有 矿床作为复杂地球巨系统的一部分, 利成矿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一般经过 源、 运、 储、 保等基本过程, 大部分矿床在其形成后都 经历了较长的演化过程。国内外矿床研究和勘查工 作发现, 仅仅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是不够的, 因为矿 床在其形成后随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有些矿床 的形态、 质量和类型发生了改变, 有些矿床被破坏消 失, 有些被部分保存下来, 还有些则得以完整地保 存。因此切实加强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研究, 对 于深入认识矿床的分布规律, 有效指导找矿勘查工 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成矿、 矿床模型、 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取得重要的进 展, 对一些矿床的发现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矿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识到 以前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矿床成因与形成环境( 第 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 2 0 0 5 ) 。然而一个矿床的 形成环境并不一定就是其最终定位环境, 如蛇绿岩 套中的豆夹状铬铁矿矿床形成于离散型板块边缘 ( 大洋中脊) , 而其最终的产出环境却常常是碰撞造 山带。不 同 构 造 环 境 其 保 存 矿 床 的 能 力 不 同,
4 2 2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 3卷
2 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研究亟待加强
也许是由于油气藏较金属矿床更容易遭受后期 地质作用 的 破 坏, 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早就得到关 注
[ 2 ~ 4 ]
蚀作用的几倍( 如大别山隆升速率达 3 3 0m/ M a , 高 出现代平均剥蚀速率 9倍) , 然而剥蚀作用的持续 性使得任何巨型造山带的寿命相对短暂。若以现代 剥蚀速率计算, 夷平任何造山带所需时间不会超过
[ 6 2 , 6 3 ] 家河、 郭 家 店 岩 体) 。岩 体 总 体 呈 N N E向 展 2 布, 南起平度, 北至龙口大陈家, 总面积近 30 0 0k m
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裂变径迹法已成为研究区域隆 升与剥蚀的有效手段之一 。应用裂变径迹法不仅 能够恢复区域构造隆升的演化历史, 而且可以获得 剥蚀量、 剥蚀速率等定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