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Ξ

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袁万明王世成王兰芬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研究室 ,北京

() 摘要本文将取自五龙沟地区 3 个金矿体区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

实测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97 . 4,235 . 0 Ma ,实测磷灰石年龄为 200 . 5 Ma ,磷灰石校正年龄为

244 Ma ,这与已有的 Rb2Sr 和 K2Ar 同位素年龄范围 207 . 1,252 . 9 Ma 基本一致 ,代表了相应温

度时的成矿时代。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 ,矿区主要经历了 2 次升温和降温过程 ,不仅体现了成

矿作用的长期性 ,而且体现了成矿作用多期次的特征 ,各矿体矿石中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相差

较大亦是佐证 ,并且符合多期次成矿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热历史成矿时代金矿床东昆仑

五龙沟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东昆仑山 ,区内金矿产丰富 ,现已发现多个矿床 ,矿点星布 ,其类型较多 ,并尤以热液型金矿床最为重要。本文应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研究五

1 ,

2 龙沟金矿的成矿热历史,对查明金成矿的时代 ,研究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找矿

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1 五龙沟地区金成矿背景

区域上发育 3 条近于 N W 向深大断裂带 ,长度大于 25 km ,宽度 10,100 余米 ,处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 ,构成控制矿田的构造。深大断裂带旁侧次级断裂发育 ,形成一系列较密集的 N W —N N W 向断裂破碎带 ,一般长 3,5 km 以上 ,宽 5,40 m 。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破碎强烈 ;地层出露较少 ,主要为新元古代丘吉东沟群和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变质岩 ,并以后者为主 ;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岩浆岩出露面积占研究区面

( ) 积 95 %以上 ,以中酸性岩为主。主要岩浆事件有 3 次 ,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前兴凯期、泥

() () 盆纪华力西期和三叠纪印支期。岩石成因类型有 I 型、S 型和 A 型 ,其中较晚形成的红

3 Ο 石岭钾长花岗岩 Rb2Sr 同位素年龄为 228 . 25 Ma, K2Ar 同位素年龄为 207 . 1 ?31 Ma 。区内金矿化强而广 ,金矿规模较大 ,品位较富 ,沿构造带集中分布 ,主要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和绢云母化 ,它们与黄铁矿的复合矿化与金成矿直接关联。现已划分出的含金破碎蚀变带有 13 条 ,其中 ?带位于岩金沟 N WW 向脆韧性剪切带中 , ?带分

布于岩金沟与水闸2红旗沟 2 个剪切带所夹持的 N W 向断层带内。矿体一般赋存于断裂破

Ξ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项目第一作者 :袁万明 ,男 ,1956 年生 ,副教授 ,从事裂变径迹与地质应用以及岩石学研究 ,邮编 :100080

Ο 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研究院 ,1995 ,内部资料

碎带的中部偏下部位 ,沿走向和倾向方向矿化分段富集比较明显 ,常见尖灭再现、膨大狭缩和分枝复合现象。矿体规模一般较大 ,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 ,其

中萤石沟2红旗沟断裂以北倾向 N E ,以南倾向 SW ,倾角 50?,70。?由于矿体受破碎带控制 ,所以 ,矿体围岩与破碎带岩石一致 ,多为不同时代的岩体和元古宇。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毒砂和褐铁矿为主 , 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黑云母和斜长石为主。金的主要呈自然金产出 ,亦有类质同象金存在。金的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 ?矿带 2 号矿体中绢云母的 K2Ar 同位素年龄4 为 252 . 9 Ma 。另据钱壮志等资料 ,石灰沟 ?矿带矿石 K2Ar 等时线年龄和方铅矿的 Pb 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 197 Ma 和 210 Ma ,与成矿作用有关的闪长玢岩全岩 Rb2Sr 等时线年龄为 209 . 09 Ma 。

2 采样位置与实验结果

(( ) ) 研究样品取自五龙沟 ?矿带 1 号矿体样号 W60, ?矿带 2 号矿体

W66 - 3, ?矿带

( ) ( ) 红旗沟矿体 W11, ?矿带红旗沟眼球状花岗岩体 W3,基本上代表了矿区的主体部分。每个样品原计划同时进行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 ,但实际分选矿物时 ,样品中锆石均已选出 ,而磷灰石没能全部选出 ,仅 2 个样可用。五龙沟金矿床样品中磷灰石缺乏 ,除样品

5 量不足外 ,可能是由于金矿石样品蚀变程度高 ,原磷灰石已不同程度蚀变消失之故。

每个样经常规方法尽可能分离出足够测试需要的单矿物。将若干磷灰石颗粒放在聚四氟乙烯板上 ,滴调配好的环氧树脂 ,然后烘干固化。对于锆石样则是将若干锆石颗粒放在载

玻片上 ,在电热板上烘烤后用聚四氟乙丙烯塑料盖于其上 ,加盖载片并冷

却。制好的样片抛光为光薄片。磷灰石在恒温 25 ?的 6 . 6 % HNO溶液中蚀刻30 s 。锆石样蚀刻条件为 8g 3

NaO H 和 11 . 5 g KO H 在 220 ?下融化衡温 ,蚀刻 33 h 。采用外探测器

法定年 ,将低铀白云母贴在光薄片上 ,与 SRM962 标准铀玻璃一起构成定年组

件。样品均置于反应堆内辐照 , 15 2 16 2 锆石样和磷灰石样照射的中子注量分别为1 ×10中子/ cm和 1 ×10中子/ cm。反应堆照射后将云母外探测器置于

25 ?的 HF 酸中蚀刻 35 min ,揭示诱发裂变径迹 ,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 15

×100 倍下测量径迹密度。径迹长度的测量是采用中子径迹法 ,完全统计矿物内部的封闭径迹长度。

2 2 (χ) χ实验结果列于表 1 ,各样品所测年龄经检验 , P 均大于 5 % ,属

于同一年龄组。其

6 ,

7 年龄计算采用 Zeta 常数法,即 :

1 ()λξρ(ρρ) 1 t = ln 1 + g/]样品 dd si样品λ

238 - 10 λρρ式中U 衰变常数= 1 . 55125 ×10 / a ; 几何因子 g = 0 .

5 ;和分别为矿物中自 d s i

ρ发裂变径迹密度和诱发裂变径迹密度 ; 为标准铀玻璃的外探测器云母记录

的裂变径迹密 d

ξσ度。常数法年龄误差样品用下式求得 : t

1/ 2 σ 1 1 1 ξ()σ2 = t+ + + t样品样品N s N i N d ξ

ξ为 Zeta 常数 , N s 为自发径迹数 ; N i 为诱发径迹数 ; N d 为标准铀

玻璃的外探测器白云

ρ母记录的径迹数。每次照射后的和 N d 值列于表 1 。实验方法是选用国

际裂变径迹定年 d

8 标准化工作组推荐的年龄标准样品,其中磷灰石和锆石各 2 种 ,用外探测器

法测定年龄标

第 4 期袁万明等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391

(ρρ) ρ准样品的 /标准和标准铀玻璃的外探测器白云母记录的,具体组

装、照射、蚀刻和径 si d

ξ迹统计方法同上 ,利用下式求出值 :

λ) ( e x p t - 1 d s ( )ξ3 = λ (ρρ ) / d s d

ξσ其中 t 为年龄标准样的参考年龄。的统计误差由下式计算: ξ s

σγ 2 ξ 1 1 1 Si1/ 2 ( )()= + + -4 ξ N s N i N d N s N i

γρρρN s 、N i 和 N d 分别为与、和相对应的径迹数目 ,为 N s 和N i

之间的相关系 s i d Si

ξσσξ数。本文获得锆石的= 349 . 3 ,= 10 . 4 ;磷灰石的= 332 . 1 ,= 10 . 5 。ξ ξ

表 1 东昆仑地区五龙沟金矿区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Ta ble 1 Measured f ission track data of zircon and apatite f rom Wulonggou area

2 5 - 2 5 - 2 5 - 2 ( )( )w U 粒数χ )t ??t (ρρρμ P / 10 cm /

10 cm / 10 cm L /msidγ样号矿物 Si- 6 ( )N Ma 个 ( ( ( )))N s N i N d

% 10

1 . 11 216 . 0 167 . 4 14 . 7 锆石 9 0 . 966 > 50 184 W60

( )( )( )?11 . 7 3448 303 2227

11 . 2 ? 磷灰石 W60 ( )2 . 2 115

1 . 09 223 . 3 348 . 7 29 . 1 11 0 . 954 > 10 371 W3 锆石 ( )( )3138 26

2 ( )?12 . 7 2408 1 . 09 197 . 4 154 . 9 14 . 7 5 0 . 945 > 50 187 W11 锆石 ( )( )( )6

3 2408 ?18 . 9 666 1 . 09 235 . 0 330 . 0 25 . 8 锆石

W6623 8 0 . 982 > 50 326 ( )( )( )1254 98 2408 ?8 . 9 16 . 1 200 . 5 12 .

0 ? 9 . 04 11 . 88 13 0 . 988 > 10 10 23 磷灰石 W66( )( )( )( )984 1293 4209 2 . 6 144 ?7 . 1

注 : L 为修正偏斜后的径迹长度 ; N 为裂变径迹条数

3 裂变径迹年龄的成矿作用意义

热液流体对成矿地质过程起主导作用 ,流体的含量与运移主要受热演化控

制。裂变径迹年龄反映的是热事件时代 ,亦包括成矿时代 ,即当热事件温度超过矿物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 ,矿物内原有裂变径迹将被退火 ,而当温度降至矿物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以下时 ,矿物的裂变径迹时钟开始启动。不同来源、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经同一热液作用全退火后 ,具有相同的裂变径迹年龄。与之相比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则是矿物或岩石的形成时代 ,不同来源、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具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磷灰石和910 ,11 锆石封闭温度分别约为 110 和 250 。经快速冷却后 ,裂变径迹年龄代表地质体 ??

形成年龄 ;当具有缓慢热历史时 ,裂变径迹年龄通常相当于封闭温度对应的年龄 ; 经历复杂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年龄 ,需通过热历史模拟并结合地质特征予以解释。显然 ,结合基础矿床地质研究 ,裂变径迹年龄可以反映热液矿床的成矿时

代 ,其中封闭温度不同的矿物 ,其裂变

径迹年龄可反映相应温度范围的成矿时代。

( ) 由表 1 可知 ,五龙沟 ?矿带 1 号矿体的锆石 W60裂变径迹年龄为 216 .

0 ?11 . 7 Ma ;

( ( ) ) ?矿带 2 号矿体的锆石 W6623裂变径迹年龄为 235 . 0 ?8 . 9 Ma , 磷灰石 W6623裂变径

( ) ( ) 迹年龄为 200 . 5 ?7 . 1 Ma ;五龙沟 ?矿带红旗沟岩体 W3和矿体W11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223 . 3 ?12 . 7 Ma 和 197 . 4 ?18 . 9

Ma 。五龙沟不同矿区金矿石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在 197 . 4,235 . 0 Ma 之间 ,与前述各种同位素年龄范围相符 ,属于印支晚期 () () 晚三叠世和燕山早期早侏罗世。

μ?矿带 2 号矿体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长度为 12 . 0 ?2 . 6m , ?矿带 1 号矿体中磷灰石

μ的裂变径迹长度为 11 . 2 ?2 . 2 m ,二者相近 ,而且均较短 ,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已遭较强的退火 ,相应的裂变径迹年龄属于表观年龄。因此 ,有必要进行年龄校正。依照Gleadow et 12 μ al . 建议的方法 , 取标准长

度 L o = 1 4 . 5m , 样品 W 6 623 磷灰石裂变径迹校正年龄为() 200 . 5/ 11 . 98/ 14 . 5,即 244 Ma 左右。考虑到这种校正方法导致

的误差在 10 %左右 ,所

( ) 以 ,该校正年龄实际上与同一样品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235 . 0 Ma以

及 ?矿带 2 号矿体

(中绢云母 K2Ar 同位素年龄 252 . 9 Ma 相符 ,代表热液为 300,350 ?锆石

裂变径迹和绢云

) 母 K2Ar 同位素的封闭温度时的成矿时代。由此可见 ,五龙沟地区金的成

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而从印支早期到燕山早期均有热液活动。

4 热液金成矿的热历史

( μ) 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远比标准径迹长度 16 . 3 m短 ,而与之对应的裂

变径迹年龄相对较大 ,这表明一次较高温热事件后 ,磷灰石在退火带温度范围经历时间较长。五龙沟 ?矿

( ) ( ) 带 1 号矿体 W60和 2 号矿体中磷灰石 W6623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直

方图见图 1a 和图 1b ,

μμ平均长度分别为 12 . 0 ?2 . 2 m 和 12 . 0 ?2 . 6 m , W6623 样的年龄为 200 . 5 ?7 . 1 Ma 。应用磷灰石退火模型对 W6623 样的模拟结果见图

1d ,其中图 1c 为模拟的热史图 ,图 1d 为径迹

μμ长度分布直方图。径迹模拟长度为 12 . 14m ,长度标准差为 2 . 66m ,年龄模拟值为 197

μMa ;长度实测值为 11 . 98 ?2 . 57 m ,实测年龄为 200 . 5 Ma 。显然 ,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相近 ,长度分布特征类似 ,所以 ,可反映样品所经历的热历史。热历史模拟显示 ,约于 250 Ma

( ) 热事件温度为 300 ?左右 ,之后快速冷却 ,最低温度达到 70 ?230 Ma,之后开始升温 ,至

190 Ma 时温度达到 90 ?,然后缓慢冷却 ,直到现今地表温度 ,其中 145 Ma

时为 70 ?。总体特征是先快速降温 ,后降温速率变小 ,其间经历较小的升温过程。热演化历史体现如下地质特征 :

( ) 1 3 0 0 , 7 0 ?的中低温段冷却很快 ,冷却速率为1 1 . 5 ?/ Ma ; 随后的升温速率仅为0 . 5 ?/ Ma ,由 90 ?冷却到现今地表温度的速率为 0 . 4 ?/ Ma 。快速冷却可能是由于成矿

() 热液体系进入开放系统如进入断裂带 ,活动断裂伸入热液体系 ,矿区地块整体上升等,诱发温度骤降 ;之后当温度升至一定程度时开始冷却 ,但冷却速率明显变小的原因 ,可能与环

() 境已被加温至一定程度以及深部热液源的补给等有关。

() 2本区热液金的低温成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在相当长时间内温度既未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带底界温度 120 ?,又未低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上界温度 60 ?,以致磷灰石一直没有发生全退火 ,而是径迹长度缩短 ,长径迹形成较少。235 . 0 ?8 . 9 Ma 的锆石裂

() 变径迹年龄 ,亦与模拟热史初始状态 250 Ma 时为 300 ?相符 ,说明在235 . 0 Ma 之后 ,温度未曾超过 300 ?,否则 ,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便会变小 ,因为锆石退火带的温度范围约为

第 4 期袁万明等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393

图 1 五龙沟金矿磷灰石裂变径迹实测长度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对热历史的模拟( ) Measured lengt h histograms‘a’for W60 and‘b’for W6623and Modeling t hermal history‘c’ Fig. 1 ( )and lengt h dist ributio

n‘d’f ro m apatite fissio n t rack data W6623

μa - 样品 W60 磷灰石裂变径迹实测长度分布直方图 ,N = 115 , L = 11 .

2 ?2 . 2 m ; b - 样品 W662

3 磷灰石径迹μ实测长度分布 , N = 11

4 , L = 12 . 0 ?2 . 6 m ;c - 据样品 W6623 磷灰石实测裂变径迹资料模拟的历史 ;

μd - 样品 W6623 模拟的径迹长度分布直方图 , L = 12 . 1 ?2 . 7 m 11() 。 190,350?50 ?

() 3成矿作用发生在海西期末晚二叠世 ,直到燕山早期的中侏罗世仍在进行 ,其中早侏

罗世曾发生一次较为明显的热液活动。

5 成矿的多期次性

( ) ( ) 五龙沟 ?矿带 1 号矿体 216 . 0 Ma、?矿带 2 号矿体 200 .

5,235 . 0 Ma和 ?矿带红

() 旗沟矿区 197 . 4,223 . 3 Ma,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差不大 ,反

映成矿时代比较集中。 ?矿带 2 号矿体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相差 24 .

5 Ma ,由于该矿区锆石和磷灰石的封闭温度均与成矿温度相符 ,所以 ,这无疑是该矿体成矿时限区间的最小值。

然而 ,同样是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而不同矿体样品年龄却不尽一致。 ?矿带

2 号矿体的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235 . 0 Ma , ?矿带 1 号矿体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16 . 0 Ma , ?矿带1 号矿体锆石年龄比 ?矿带 2 号矿体锆石年龄小 19 Ma ,2 号矿体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与之相差更大。 ?矿带红旗沟矿体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197 . 4 Ma 和 223 . 3 Ma , ? 矿带同一剪切带内红石岭钾长花岗岩岩体的蚀变绢云母 K2Ar 同位素年龄为 207 . 1 Ma ,而绢云母 K2Ar 同位素与锆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相近 ,均表明 ?矿带红旗沟矿体成矿时代比 ?矿带各矿床形成晚。这些特点是该区成矿作用多期次性的体现。本区成矿作用的多期

(次特征 ,与成矿构造的多期次一致 ,具体可分为成矿构造面向 N E 倾斜倾

向 20,?30和? 40?

) ( ) ,55?和成矿构造面向 SW 倾斜倾向 240,?260和? 200,?220?2 大类。前者成矿时间较早 ,后者较晚 ,而 ?矿带构造面向 N E 倾 , ?矿带构造面向 SW

倾 ,故 ?号矿带红旗沟矿床成矿时间较晚。其他地质特征亦表明 ,五龙沟金矿地区具有多期次的成矿作用 ,各矿床间普遍

存在不同时间的成矿活动 , 只是相隔时间比较短而已 , 具备成矿作用多期

次性的地质依13 据。地质热史模拟表明 ,矿区冷却速率总体由快变慢 ,但这期间温度有升降变化 ,其中第 2 期成矿作用发生在 190 Ma 前后 ,成矿温度为90 ?左右 ,尽管升温速率和升温幅度均较小 ,却依然显示了多期次成矿作用的存在 ,只是成矿温度较低 ,不同期次的成矿作用叠加后 , 成矿温度总体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已。由于 Rb2Sr 同位素的封闭温度较高 ,所以 ,与成矿有关的闪长玢岩的 Rb2Sr 同位素年龄 209 . 09 Ma ,是此次成矿作用发生时间的另一佐证。正是这种成矿叠加作用 ,才使得整体成矿时间延长 ,从而加强了矿化强度。

6 几点认识

() 1五龙沟各金矿区矿石和蚀变岩石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 ,与已有同位素年龄基本一致 ,反映了金矿床在相应温度时的成矿时代 ;

() 2?矿带 2 号矿体中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对热历史的模拟结果 ,结合锆石的裂变径迹资料分析可知 ,本区自 250 Ma 以来先后主要经历了 2 次升温和 2 次降温过程 ,其中 250 Ma 和 190 Ma 时温度约分别升至 300 ?和 90 ?,230 Ma 和145 Ma 时温度均降至 70 ?左右。总体上是先快速降温 ,后缓慢降温 ,这其间经历的升温速率较低 ;

() 3同是矿石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而不同矿体却相差较大 ,特别是 ?矿带红旗沟矿体明显比 ?矿带小。热历史模拟显示 ,本区曾经历 2 次升温和降温过程。这些均表明了成矿作用的多期次性 ,并且与矿区地质特征相符。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相互叠加 ,使得整体成矿时间延长 ,因而加大了矿化强度 ;

( )该文是在第一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此十分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莫宣学教授、喻学惠教授和罗照华教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 ) 1 王世成 ,袁万明 ,王兰芬等. 花海拗陷的演化和生烃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地球学报 ,1999 ,20 4:428,432 .

( ) 2 王世成 ,康铁笙 ,王兰芬等. 鄂尔多斯盆地钻井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及意义. 地球学报 ,18 Sup . :221,223 .

( ) 3 钱壮志 , 胡正国 , 刘继庆. 东昆仑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发育的区域构造背景.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1998 , 25 2 : 201 ,

第 4 期袁万明等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395

205 . 钱壮志 , 李厚民 , 胡正国等. 东昆仑中带闪长玢岩脉与金矿成矿关

系 ?以石灰沟金矿床为例.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 4 ( ) 1999 ,21 1:1,4 .

Valsami2Jo nes E , Ragnarsdot tir K V , Put nis A etc . The

dissolutio n of apatite in t he p resence of aqueo us metal catio ns at p H 5 ( ) 2 - 7 . Chemical Geology Including Isotope Geo science, 1998 , 151 :215,233 .

Hurfo rd A J , Green P F. The Zeta age calibratio n of fissio n t rack dating. Isotope Geo sci . , 1983 , 1 : 285,317 . 6 ( ) 王世成 ,康铁笙. 裂变径迹定年标准化的研究. 地质科学 ,1994 , 29 1: 78,84 .

7 Miller D S , Eby N , McCo r kell R. Result s of interlabo rato ry co mpariso n of fissio n t rack ages fo r t he 1988 fissio n t rack wo r k2 shop . Nucl . Track Radiat . Mess. , 1990 , 17 : 237,245 . 8 康铁笙 ,王世成. 地质热历史研究的裂变径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

Wagner G , Van Den Haute P. Fissio n t rack dating. Do rdrecht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92 ,59,94 . 9 Yamada R , Tagami T , Nishimura S etc . Annealing kinetics of fissio n t racks in zirco n : an experimental st udy. Chemical Ge2 10 ( ) ology Isotope Geo science Sectio n, 1995 , 122 : 249,258 . 11 Gleadow A J W , Duddy I R , Green P F. Co nfined fissio n t rack lengt hs in apatite : A diagno stic tool fo r t her mal histo ry analysis. Co nt rib. Mineral . Pet rol . , 1986 , 94 : 405,415 . 12 ( ) 袁万明 ,莫宣学 ,喻学惠等.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 地质论评 ,2000 ,46 2: 203,211 . 13

Metallogenic Thermal History of the Wulonggou Gol d Deposits in East Kunl un Mounta ins in the Light of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Yuan Wanming Wang Shicheng Wang L anfen

( )I nst i t ute of Hi gh Energy Physics , Chi nese A ca de m y of S ciences , Bei ji n g

Abstract The Wulo nggo u gold o re dist rict lies in t he no rt her n part of Qinghai2Tibet plateau. The investigatio n of t he metallogenic t her mal histo ry and o re2fo r ming epochs of gold depo sit 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 h in t heo ry and in p ro specting p ractice . This paper repo rt s t he analysis of fissio n t rack t her mochro nology of zirco n and apatite f ro m t hree gold depo sit s in Wulo nggo u area as a new met ho d fo r st udying mineralizatio n . The measured zirco n fissio n t rack ages range f ro m 197 . 4 Ma to 235 . 0 Ma ,an apatite fissio n t rack age is 200 . 5 Ma , w ho se co rrected age , however ,is 244 Ma . These fissio n t rack ages acco rd basically wit h

t he 207 . 1,252 . 0 Ma Rb2Sr and K2Ar isotopic ages of t he o re depo sit s and reflect t he metallogenic age in t he co rrespo nding temperat ure . Ther mal histo ry mo deling result s reveal t hat t he gold dist rict went t hro ugh t wo event s of ascending temperat ure and also t wo event s of descending temperat ure ,indicating bot h p rot racted nat ure of t he metallogenesis and multiperio dic character of mineralizatio n . There are o bvio us differences bet ween zirco n fissio n t rack ages of t hree gold depo sit s ,w hich is co nfir med by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o re dist rict .

Key words fissio n t rack t her mochro nology t her mal histo ry metallogenic age gold depo sit

East Kunlun Mo untains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五龙沟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青海省重要的金矿之一。本文选择五龙沟地区地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经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室内样品研究之后,得出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结论。 标签:青海省五龙沟地质矿产特征找矿潜力 1引言 构造成矿学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殊构造体制的演化阶段。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发育。但以往对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方面精细研究仍不够。本文以现代测试技术为支撑,应用现代成矿理论,探讨区内通过深入研究五龙沟地区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的内在关系,为东昆仑中段的金矿勘查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特征,进行矿体深部预测和综合成矿异常分级,圈定成矿靶区,确定找矿靶区,以指导该地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 2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基础地质特征 五龙沟地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段北缘,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都兰县诺木洪乡管辖,西格公路从北侧通过,109国道最近里程碑20公里达研究区北部,五龙沟地区交通便利。研究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北部断块山区,地貌上属深切割高山区,山势陡峻险要,峡谷纵深、绝壁林立,区内水系较发育。研究区内气候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同时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区。七、八月份最高气温为34℃,一月份最低气温一22℃。年降雨量40毫米/年左右,大气降水集中在6-8月份。冰冻期长,主要从每年10月开始结冰到翌年4月解冻。区内无居民点,主要以采矿为主。 3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五龙沟地区位于昆中陆缘弧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中段,集中产出石灰沟、红旗沟、淡水沟、黄龙沟—水闸东沟、中支沟等金矿床、矿(化)点,构成五龙沟矿集区,是青海省最具资源潜力的金成矿集中区之一。分析本区的地质矿产特征,对于阐明五龙沟地区的找矿潜力有重要意义。 3.1金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 五龙沟地区金矿体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以蚀变发育为特征的脆性断裂带中,依照地勘单位的习惯,这些存在金矿化蚀变的脆性断裂带被称为金矿化蚀变带。五龙沟地区的金矿化蚀变带,主体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局部有多条平行产出特征,密集处间距为400~500m,稀疏处间距1000~1200m。金矿化蚀变带的近等间距分布特征,本质上受到韧性剥离断层,在韧-脆性域至脆性域,褶皱断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苔藓植物研究

8 黄金地质 黄 金 GOLD 2008年第6期/第29卷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苔藓植物研究 收稿日期:2008-01-08 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黔科合人字(2005)0514号];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优秀项目[国人部发(2003)50];贵州 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黔科教(2003)04] 作者简介:汪文云(1982—),女,水族,贵州三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学;贵阳市宝山北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550001 汪文云,张朝晖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 摘要:通过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苔藓植物野外全面调查,发现贵州水银洞金矿共有苔藓植物15科42属102种,其中苔类植物4科4属5种,藓类植物10科37属96种,角苔类植物1科1属1种。短柄小曲尾藓D icranella gonoi Card .、纤毛丝瓜藓Pohlia hisaet .Kop et J.S .Lou 、纤枝短月藓B rachym enium exile (Doz .et .Molk )Bosch et Lac .、真藓B ryum argen teum Hedw .为该矿区裸地大量生长的种类,可利用它们作为金属矿山生态恢复进一步研究的素材。通过与露天开采的金矿区苔藓植物丰富度比较,埋藏型金矿区的苔藓植物较露天开采的金矿区的丰富。该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共9种,世界广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占主要优势(各22种,都占21.57%),其次是东亚成分(共17种,都占16.67%),再次为热带亚洲成分(共16种,都占15.69%)。 关键词:苔藓植物;丰富度指数;区系;水银洞卡林型金矿 中图分类号:P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77(2008)06-0008-05 0 引 言 苔藓植物特殊的构造和生理功能,使得它们能很 好地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如它们克服了钙华沉积的巨大的胁迫压力,能很好的生活在高钙华沉积的瀑布 和溶洞洞口中[1~9] 。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矿区,苔藓植物成为其上的主要植物类群,研究矿区这一特 殊环境的苔藓植物,不仅可以利用它们来找矿[10~13] ,而且对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通过10年来的地质勘查,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已成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继烂泥沟之后的又一个 特大型金矿床[14] ,为品位相对较高(平均 9.05g/t )[15] 的卡林型金矿床。经过长期的金矿开采和矿石处理,使得矿区环境越来越干燥,加上开矿活动和矿石处理向矿区释放了大量的重金属,在该矿区的中心地带,除了苔藓植物类群和一些禾本科植物外,维管植物极其稀少。本文对水银洞卡林型金矿这一特殊环境的苔藓植物进行研究,以期查清该矿区苔藓植物的种类、区系组成,为矿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水银洞金矿床位于黔西南卡林型(微细浸染型) 金矿区内。该区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和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的结合部位,跨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成矿域,区域上分布有大量贵金属 和有色金属矿产[16] 。矿床位于贞丰县城北西直距20k m 。地理位置为E:105°30.00′—105°33.38′,N:25°31.00′—25°33.28′之间。隶属贞丰县小屯乡,矿区西端小部分属兴仁县回龙镇。矿区面积 28k m 2[17] 。所处的黔西南州州域年均温度13116℃~20111℃,年均降水1253~1577mm ,丰水年可达2000mm ,枯水年也有900mm ,下半年降水占80%,年均日照时数在1400h 以上,年均日照百分率为32%~37%,为寡日照的贵州省的高光值区。 2 研究方法 211 野外工作 笔者于2007年8月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矿山进行苔藓植物标本的全面采集,采集样点布及矿区矿体井口斜坡、居民住区玉米地、矿区氧化车间旁裸地、炼矿废水处理池旁裸地和矿区边缘杉树林等5个区域,共采集了230件标本,并在野外详细记录了苔藓植物的形态和环境特征,其具体情况见表1。212 室内工作 将刚采集回来的标本装入处理好的标本袋中,并写清它们的编号及生境特征。应用H W G21型双筒解剖镜及XSZ2107TS 型光学显微镜等仪器,借助于《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下册)》、《中国苔藓植物志》以及多本地方苔藓植物志等现代苔藓分类工具书,采用经典的形态分类方法进行鉴定工作。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及分布图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及分布 中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7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265处。就省区论,以山东独立金矿床最多,金矿储量占总储量14.37%;江西伴生金矿最多,占总储量12.6%;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金矿资源也较丰富。金矿矿床分内生、外生两大类。 内主矿床中以岩浆-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为最重要,前者如山东焦家金矿,后者如小秦岭地区;沉积改造微细粒型金矿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如贵州黔西南金矿);砂金矿亦占有重要地位。金矿成矿时代的跨度很大,从距今约28亿a左右的太古宙开始,一直到第四纪都有金矿形成。但56%的金矿储量集中在前寒武纪,其次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矿储量,占总储量的36%,古生代的金矿相对较少,只占5.7%。 中国最有名的金矿是山东的胶东金矿,金矿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市地区,最主要矿区是玲珑金矿。该矿区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 重要金矿类型及成因 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未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目前该矿已有日处理500吨矿石的选厂。小秦岭矿金矿主要采区是文峪上官,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太华群,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科学家们发现金矿都产在脉岩中,称作含金石英脉。迄今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多条,有30多条长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长达数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夹皮沟金矿主要产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中的含金石英脉。该矿从19世纪初开采。六十年代以来,又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 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金粒细小而且分散,但矿床的规模大,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很高产量。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其次为桂西北,也先后发现了金芽、高龙等矿床;后者以川西北地区最重要,已有松潘、南坪等5个较大金矿采区。科学家们认为,在沉积型金矿形成过程中,有机物成矿(即生物成矿)的机制不容忽视。在漫长的沉积期,许多海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以及干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并富集Au元素,形成富有机质的金源岩。以后,通过有机质的还原再使Au从各种搬运流体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床。 第三大金矿类型是火山岩型金矿。其中台湾基隆金瓜石金矿陆相火山岩型金矿最为典型。清光绪年间就已开采,最为鼎盛时期年产黄金2.6吨,铜7000吨。矿床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砂质岩所夹的安山岩中,为裂隙充填交代型。此外还有侵入岩及外接触带型金矿床,但重要意义不如前述三种。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千年之际,我国的金矿科研更加深入,很多大型或超大型金矿的探明是我国金矿开发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

一份详细的外蒙古的资源状况报告

蒙古资源状况报告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的勘察工作正有效地开展,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3000多个矿点。主要有煤、铜、铁、锰、铬、钨、钼、铝、铅、锌、汞、铋、锡、砂金矿、岩金矿、磷矿、萤石、石棉、石墨、云母、水晶、绿宝石、紫晶、绿松石、石油、油页岩矿等。 2、土地资源:蒙古国土地辽阔,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47人。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占80%,专门用地占0.1%,森林面积占10%,水域面积占1%,其余部分为国家保密地区。 3、森林资源: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区为14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木材总蓄积量为12。7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部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省和蒙古阿尔泰山、汗呼赫山脉。 4、植物资源:蒙古的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蒙古的植物种类数量较少,高等种子植物共计2251种,分别属于103科,596属;苔藓植物共计293种,分别属于40科,119属;地衣植物共计570种,分别属于30科,70属;蘑菇共计218种,分别属于12科,34属;分为八门的药用植物共计574种,分别属于52科,154属;高等种子植物中

较大属类植物是合瓣花类、豆科植物、禾本科、茅科、十字花科、灰条菜科、石竹花等。 荒漠地带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等独特草丛。戈壁绿州只分部阿尔泰、前戈壁、东部荒漠。这里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植物占优势。 5、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面积大于0.1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000多个,泉水7000多处,此外,地下水源也很丰富。蒙古大小河流的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6、野生动物资源:蒙古有狩猎价值的近60种哺乳动物,50多种渔类,近90种鸟类。有狩猎价值的哺乳动物中70%为皮毛动物。蒙古每年产10万张旱獭皮,向国际市场高价出售。被列为禁止捕猎动物的是①17种珍惜动物:野驴、野马、鹿、母鹿、角鹿、四不象、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②27种飞禽:鹫、鸿(3种)、鹈鹕、雪鸡、野鸡、皂雕(4种)、богбаатар(2种)、猫头鹰、枭(6种)、啄木鸟(7种)。③鲟鱼。其它野生动物可按蒙古国狩猎法规的时间和动物种类进行捕猎。

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Series N o .380 F ebrua ry 2008 金 属 矿 山M ETA L M I NE 总第380期 2008年第2期 石 平(1976 ),女,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65#信箱。 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石 平1 王恩德1 魏忠义2 杨朝强 1 (1 东北大学;2 沈阳农业大学) 摘 要 辽宁省金属矿区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尤其是尾矿库及其周边土壤污染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采集了辽宁典型矿区尾矿及其周边的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Cu 、Zn 、Pb 、Cd 元素,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H g 、A s 元素,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析Cr 元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以Zn 、Pb 两种重金属为主,同时伴生着Cd 、A s 、Cu 3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关键词 金属矿区 尾矿废弃地 土壤重金属污染 模糊综合评价 R esearch on D isused Taili n g Land in L iaoni n g M i n e Area and A ssess m ent of Its Soil Poll u ti o n by H eavy M etal Shi Ping 1 W ang Ende 1 W ei Zhongy i 2 Y ang Chaoq i a ng 1 (1.N or t heastern Uni versity;2 Sheny ang Agr icultural Universit y ) Abstrac t T he cond iti ons o f L iaon i ng m e tallic m i ne areas and the heavy m eta l so il po lluti on of t he ir surround i ng are as ,espec i a lly the so il po lluti on o f ta ili ng reservo i rs and t he ir surroundi ng areas ,are m atte rs w orth of a ttenti on and re search T he so il samp l es o f ta ili ng rese rvo irs and the i r surroundi ng areas in L i aoning typ i ca lm ini ng areas w ere taken ,w hose Cu ,Zn ,Pb and Cd ele m ents w ere ana l y zed by a t om i c abso rpti on spectrom etry ,H g and A s by auto m atic fl uorescence spec tropho t om etry and Cr by d i phenlycarbazi de spec trophotom etry H eavy me tal po lluti on assess m entw as made by fuzzy co m pre hensive assess mentm e t hod The results ind i cate t hat heavy m e tal po ll u ti on o f so il in L i aoning m etallic areas is charac terized by a co m pos ite po ll u tion composi ng of t wo m ain heavy m eta ls o f Zn and Pb ,and three assoc i ated heavy m e tals o f Cd ,A s and Cu . K eywords M eta lli c m i n i ng area ,D isused taili ng land ,so il po ll uted by heavy m eta l s ,Fuzzy co m prehensi v e assess m ent 辽宁省内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有海城、大石桥、岫岩一带镁矿、滑石矿区,鞍山、辽阳、本溪一带铁矿区,抚顺、阜新、北票、灯塔、凤城煤矿区,凤城、宽甸硼矿区,葫芦岛钼矿区,大连、本溪石灰石等矿区。省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矿业经济一直处于全省支柱产业地位。虽然全省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省内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再者由于长期重开采轻保护,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尤其是部分地区掠夺式开采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对采矿地地貌造成重大破坏;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原有矿区的土地及邻近地区生物的生存条件造成破坏,并导致当地野生动植物数量的锐减或灭绝。另外,该省的铁矿、煤矿等多采用露天开采,露 天采场、尾矿、废石堆放占用土地等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废弃地,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淤塞污染水体,增加了扬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根据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1年对全省182家 大中型矿山企业的调查、统计,累计产生废渣42.1亿m 3 ,占地面积为2202.6k m 2 ,破坏土地面积579.39km 2 ,复垦面积仅32.49km 2 ,复垦率只有5.6%。全省11个大中型铁矿区,占地总面积约119.18km 2 ,破坏土地面积82.32km 2 ,采场面积23.38km 2 ,排土场、尾矿库占地面积58.94km 2 。由于矿区又多处于山区水源上游或城市周围,大大改

黔西南烂泥沟金矿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差异性

黔西南烂泥沟金矿与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差异性研究摘要:贵州烂泥沟金矿和水银洞金矿都是超大型的卡林型金矿,两矿床的地质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两矿床地质特征的比较,得出了两矿床的差异性。两矿床都有卡林型金矿的一般特征,如控矿构造、载金矿物、成矿元素组合等都相似,其中重点分析了造成两矿床金品位差异性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变形强度的不同、岩石组合的不同和蚀变的不同。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品位 中图分类号:p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diversity of geologic features between lannigou and shuiyindong gold deposit,southwest guizhou xie xi,he ming-you,peng xiu-hong,yang zhi,dai lun,han xue, xu bo (college of nuclear technology & automation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engdu , 610059 , china) abstract:lannigou gold deposit and shuiyindong gold deposit are both of the supersized ka-lin type gold deposit,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is paper compare the geologic features of them and get the diversity of them.they both have common features of ka-lin gold deposit,such as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gold bearing minerals,ore-forming

金矿提炼技术简介

金矿提炼技术简介 金在矿石中的含量极低,为了提取黄金,需要将矿石破碎和磨细并采用选矿方法预先富集或从矿石中使金分离出来。黄金选矿中使用较多的是重选和浮选,重选法在砂金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浮选法是岩金矿山广为运用的选矿方法,目前我国 80% 左右的岩金矿山采用此法选金,选矿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破碎与磨矿 据调查,我国选金厂多采用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碎,采用标准型圆锥碎矿机中碎,而细碎则采用短头型圆锥碎矿机以及对辊碎矿机。中、小型选金厂大多采用两段一闭路碎矿,大型选金厂采用三段一闭路碎矿流程。 为了提高选矿生产能力,挖掘设备潜力,对碎矿流程进行了改造,使磨矿机的利用系数提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多碎少磨,降低入磨矿石粒度。 (二)重选 重选在岩金矿山应用比较广泛,多作为辅助工艺,在磨矿回路中回收粗粒金,为浮选和氰化工艺创造有利条件,改善选矿指标,提高金的总回收率,对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山东省约有 10 多个选金厂采用了重选这一工艺,平均总回收率可提高 2% ~ 3% ,企业经济效益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得数百万元的利润。河南、湖南、内蒙古等省(区)亦取得好的效果,采用的主要设备有溜槽、摇床、跳汰机和短锥

旋流器等。从我国多数黄金矿山来看,浮—重联合流程(浮选尾矿用重选)适于采用,今后应大力推广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流程,提倡能收、早收的选矿原则。 (三)浮选 据调查,我国 80% 左右的岩金矿山采用浮选法选金,产出的精矿多送往有色冶炼厂处理。由于氰化法提金的日益发展和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精矿运输损失,近年来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采取就地处理(当然也由于选冶之间的矛盾和计价等问题,迫使矿山就地自行处理)促使浮选工艺有较大发展,在黄金生产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通常有优先浮选和混合浮选两种工艺。近年来在工艺流程改造和药剂添加制度方面有新的进展,浮选回收率也明显提高。据全国 40 多个选金厂,浮选工艺指标调查结果表明,硫化矿浮选回收率为 90% ,少数高达 95% ~97%; 氧化矿回收率为 75% 左右 ; 个别的达到 80% ~ 85% 。近年来,浮选工艺流程的革新改造以及科研成果很多,效果明显。阶段磨浮流程,重—浮联合流程等,是目前我国浮选工艺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湘西金矿采用重—浮联合流程,进行阶段磨矿阶段选别,获得较好指标,回收率提高 6% 以上;焦家金矿、五龙金矿、文峪金矿、东闯金矿等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又如新城金矿,原流程为原矿直接浮选,由于含泥较高(矿石本身含泥高,再加采矿尾砂胶结充填强度不够,带入部分泥砂)使选矿指标连续下降。经考查试验,采用了泥砂分选工艺流程,回收率由 93.05% 提高到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 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 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晚元古宙开始至显生宙古生代末,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五龙地区先降后生,以升为主,在坳陷区只接受震旦纪沉积岩系,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呈零星残块出露,岩石发生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岩石组成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泥灰岩、页岩等。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运动以升为主,局部地段出现凹陷盆地接受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多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延长,其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页岩、泥灰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两侧。 新生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的河流相、冲积相的砂砾石及砂质粘土。 2.2构造与成矿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 次之。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 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 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 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部 位。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开 合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概述

贵州水银洞金矿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摘要:水银洞金矿床为贵州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层控型隐伏矿床,为中国第一个I勘探类型的卡林型金矿。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阐述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及其成因。 关键词:水银洞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成因地球化学特征一.基本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简介 黔西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2个I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大部分地区属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图2-1) 大致以云南个旧一贵州普定一广西宾阳3点连线的三角形区域,由区域性北东向弥勒一师宗深断裂、东西向个旧一宾阳深断裂、北西向南丹一昆仑关深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夹块,构成了滇黔桂“金三角”(图1)。3条深断裂制约了泥盆系和三叠系围限盆地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同生断裂的性质。区域出露地层以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其次是二叠系;主要岩浆岩为峨眉

山玄武岩。 二.矿床基本特征 1.矿体基本特征 水银洞金矿床为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是以层状矿体为主、断裂型矿体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床。层状矿体:按容矿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型和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碳酸盐岩型矿体受灰家堡背斜核部生物碎屑灰岩控制,矿体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两侧近300 m 范围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具厚度薄、品位富,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体(Sbt )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 2.矿石类型 水银洞金矿的矿石,根据容矿岩性划分,有:碳酸盐岩型(不纯灰岩)、角砾岩型、钙质砂岩型(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泥岩型等类型。其中,以碳酸盐岩型为主,产于生物碎屑灰岩或生物屑砂屑灰岩矿体中;角砾岩型次之,产于矿床底部和断层破碎带中;钙质砂岩型则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第21卷第1期2007年2月 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 ources Envir on ment&Engineering Vol121,No.1 Feb.,2007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鄢云飞1,谭 俊1,李闫华1,阮诗昆2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上杭 364200)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现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已经成为当前金矿地质研究的热点,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代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一般产于岛弧环境或大陆边缘环境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系及相邻岩石中。根据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划分为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往往密切共生,它们可能是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理论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条件比较优越,找矿前景广阔。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07)01-0007-05 0 引言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10个超大型金矿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就占一半,且在20世纪90年代仍不断有所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现超过20个储量>100t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金矿床类型之一。近些年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国际矿床地质大会、国际矿床学会议等发表的论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它亦成为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概念的沿革 “浅成低温热液”这一术语可追溯至1922年,美国学者W?L indgren在对热液矿床按其形成的温度和深度进行分类研究时首次提出“ep ither mal”一词,在其1933年给出的定义中用来规范流体的来源、成矿深度和成矿温度等。“ep ither mal”一词的原意即具有浅成热液和低温热液的双重涵义,即地壳深部热液上升到浅部(<1.5k m),在较低温度(5O℃~200℃)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矿床,矿床形成的温度与其形成深度一般为正消长关系。中国的一些地质学家曾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称之为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等,强调的是火山—岩浆本身的热液系统,同时也注重成矿地质环境的低温、浅成等特点[1-6]。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热液矿床的形成温度并不总是与其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又有不少学者对L indgren的定义进行了修改。随着在陆相火山岩区一大批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的发现,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人们认识到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热液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岩浆热液来源,还包括了火山岩地区的地热(热泉)系统以及大量的大气降水等的加入,成矿的温度上限也很快被提高到至少300℃左右[7-10]。目前来说,虽然有关“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定义缺少许多金属矿床分类中常见的特定性,但优点是这一术语精简地概括并确证了上世纪末发现的(主要是环太平洋地区)众多该型金矿的成矿环境(地壳浅部,低—中温条件)和成矿作用。因此,虽然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浅成低温热液”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L indgren提出的“ep ither mal”已经有较大不同,但人们仍然乐于接受和使用这一术语。 2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分布及类型划分从世界范围以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域分布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型金矿主要集中产在3个巨型的成矿域,即:环太平洋成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古亚洲(中亚—蒙古)成矿域[11]。考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集中分布的这些成矿域,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均处于火山—岛弧环境或古大陆边缘环境。通过对这些地区产出的金矿床(体)的分析,发现此类矿床(体)几乎毫无例外地受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控制,尤其是受古火山口或破火山机构的控制,流体及古地热活动比较活跃,区域断裂在引导热 收稿日期:2006-09-13;改回日期:2006-11-08 作者简介:鄢云飞(197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E-mail:home.xf@https://www.360docs.net/doc/7b11281979.html,

水银洞金矿床(最新版)

矿床学实习五 贵州贞丰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 姓名:许春城 学号:20111004613 班级:0 2 1 1 1 1 班 日期:2013年11月26日

目录 一、地质背景 (3) 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 (3) (一)矿床简介 (3) 1地层及岩浆岩 (3) 2构造 (4) 3矿床规模 (4) (二)矿体特征 (5) (三)矿石特征 (5) 三、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9) 成因分析 (9) 围岩蚀变 (10) 成矿期与矿化阶段 (11) 参考文献: (11)

一、地质背景 水银洞金矿床地处黔西南北部贞丰县境内,与紫木凼、太平洞、戈塘、板其、丫他、烂泥沟等许多大中小型金矿床组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右江褶皱带与扬子陆块的接合处,黔西南金矿集区灰家堡背斜的东段。从目前金矿规模和数量以及探明储量等情况看,黔西南已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的主体。黔西南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的过渡带(即该区跨越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界线大致为商朗~白层~测阳~泥凼~线(王砚耕等,1994),该线以北为扬子陆块,其南为右江造山带。从更大区域看,该区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复合部位。 该区地壳包括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但南北两部分基底固结时间有差异,北部台地基底因晋宁运动强烈影响而固结,震旦纪以来的盖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水沉积;岩浆活动不强烈,主要是二叠纪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岩床状辉绿岩,地壳表层构造变形比较强烈,主要变形期是燕山期。南部右江造山带基底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固结,晚古生代以后的地层为沉积盖层。其中,早三叠世主要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中三叠世为陆源碎屑复理石盆地,该地区盖层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和局部岩浆活动的影响二叠纪有偏碱性基性岩浆活动。这些构造运动造成盖层多期次变形,从而形成比较复杂的构造系统。 灰家堡背斜东起贞丰县者相,西至兴仁县大山,长20km,宽约6km。背斜轴向总体近东西。背斜翼部岩层倾角5~12,为两翼大致对称的宽缓短轴背斜。轴线总体向东倾没,具波状起伏的特点。波峰控制了金矿产出,太平洞高点控制了太平洞大型金矿床,水银洞高点背斜核部向两翼300m 范围内控制了水银洞特大型金矿的产出。 二、矿体形状、产状及规模 (一)矿床简介 1地层及岩浆岩 矿区内大面积分布有下三叠统夜郎组及永宁镇组地层,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仅零星出露于灰家堡背斜核部。夜郎组和龙潭组为矿床中主要的含矿地层,容矿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矿田范围内无岩浆岩出露。 水银洞金矿体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为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体(矿体埋藏于地表下150m以下)。主矿体集中产出于龙潭组第二段中下部和第一段顶部,成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核部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顶板、底板为粉沙质粘土岩或碳质粘土岩。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品位高、厚度薄。单个矿体储量大。强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型矿体产出于构造蚀变岩中,矿体形态与不整合面一致。五个主要矿体储量高达45571.18kg,占查明储量的83.95%。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规模小。

我国黄金矿产及尾矿处理方法调研报告范本

目录 1.前言 (2) 2.我国黄金生产现状 (2) 3.黄金采选及冶炼工艺 (3) 4.黄金尾矿的处理处置 (4) 4.1尾渣处理 (4) 4.1.1尾矿库堆存 (4) 4.1.2焚烧法 (5) 4.1.3自然降解法 (6) 4.2尾液处理 (7) 4.2.1尾液的综合回收 (7) 4.2.2尾液的净化 (7) 5.结语 (7)

我国黄金矿产及尾矿处理方法调研报告 江珊 中国新型环保工程材料应用研究院 摘要:介绍了黄金矿产的历年产量及采选、冶炼工艺。研究比较了目前黄金尾矿的处理及综合利用方法,为我国尾矿的处理提供重要参考,提升尾矿等大宗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关键词:黄金矿产;尾矿;氰化提金;处理处置 1.前言 中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7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市、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265处。已探明的金矿储量相对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共有7个岩金生产基地,分别是胶东、小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清黔桂三角区、鄂皖赣三角区、北部,其中、、、四省保有储量约占岩金储量的46%以上;省岩金储量接近岩金总储量的1/4,居全国第1位。砂金主要分布于,占27.7%,其次为占21.8%,两省合计几乎占砂金保有储量的一半。 我国伴生金储量占全国金矿总储量的28%,绝大部分来自铜矿石,少量来自铅锌矿石,主要集中于、、、、五省,约占伴生金储量的67%,其中居第1位。伴生金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储量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数,所以伴生金是中国金矿资源的一大特点[1]。 金矿成矿时代的跨度很大,从距今约28亿年左右的太古宙开始,一直到第四纪都有金矿形成。但56%的金矿储量集中在前寒武纪,其次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矿储量,占总储量的36%,古生代的金矿相对较少,只占5.7%。 2.我国黄金生产现状 2014年,全国黄金产量完成451.799吨,比2013年增加23.636吨,同比增长5.52%。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368.364吨,比2013年同期增长4.96%;有

矿山基建探矿及其成果应用

矿山基建探矿及其成果应用 李志忠 (新疆阿希金矿 伊宁835000) 摘 要 介绍阿希金矿床基建探矿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成果的应用,总结矿山进行基建探矿必要性、合理性及在矿山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基建探矿 经验教训 1 矿床地质概况 1.1 地理位置 矿区地处西天山博罗科努山系科古琴山主脊南坡,琼阿希河与克希阿希河交汇处。 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褶皱系西段,地处赛里木地块与加里东冒地槽褶皱带接镶部位。 1.2 矿区地层 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C1d5)和阿恰勒河组第一岩性段(C1a13),前者属断陷盆地早期火山活动产物,是一套中酸(酸)性火山建造;后者为火山活动平息之后的正常沉积,属—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二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1.3 矿区构造 阿希古火山机构位于吐拉苏断陷盆地的西段中心部位,东西长约4km,南北宽约3km,总面积12 km2。矿区以剥蚀残余火山管道及火山断裂为主,金矿床受控于阿希古火山机构并分布于该火山机构的西南缘弧形转弯处。 1.4 控矿构造 火山环状断裂之一的F2是矿床的主要控矿、容矿断裂。 1.5 矿床成因 是受火山机构控制的中—低温火山热液型金矿床。 1.6 矿床(脉)地质特征 金矿化带总长1280m,位于F2断裂上盘,整体呈向西南凸的弧形带状分布。以8勘探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矿段。北段8~64线控制长560m,南段8~55线控制长640m。 1.6.1 北 段 由两种成因8个矿体组成。其中,热液型矿体7个,呈平行脉状分布于①号上盘位置;沉积型矿体1个(DL),分布于大哈拉军山组与阿恰勒河组之间不整合接触面上。①号矿体为主矿体,其资源储量占矿床储量的90%左右,矿体平均品位5.58×10-6。其它均为小矿体。 ①号矿体:北段勘探范围8~64线,长560m,呈脉状。总体走向北东10°,倾向东100°,倾角55°~85°。控制最大斜深480m,最大厚度35m,一般11~15m。 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蚀变岩型少量。 1.6.2 南 段 南段勘探范围8~55线,长650m,控制最大斜深385m,共圈出2个矿体①、②号。 ①号矿体:位于8~43线,是北部①号矿体的延续。控制总长510m,控制斜深115~385m。 ②号矿体:位于①号矿体上盘,分布于15~55线间,控制长400m,斜深70~215m。南段矿石主要以蚀变岩为主约占矿石量的90%以上,仅局部含有石英脉型矿石。 2 阿希金矿床基建探矿 阿希金矿床自矿山建设至今历经了3次基建探矿阶段,分别是北段露天矿阶段、南段露天阶段和地下开采地段(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3次基建探矿成果在不同时期对矿山建设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1 北段露天矿基建探矿成果及其作用 2.1.1 探矿工程背景 1989年阿希金矿被列为原国家黄金局和自治区重点加速勘探矿区(并被列为“892储量承包”项目)。属于边勘探、边设计、边建设的矿山,及时对矿山建设设计首采地段进行基建探矿尤为重要。 1992年9月1日至11月10日由有色地勘局 51 2006年 新 疆 有 色 金 属

辽宁省黄金矿产资源

辽宁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南临黄海和渤海,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 黄金资源现状截至1989年底,全省共发现金矿床(点)303处,其中金矿床80处,包括岩金矿床55处(大型4处,中型17处,小型34处),砂金矿床21处(中型5处,小型16处),伴生金矿床4处(中型1处,小型3处),分布在32个县(市)。 截至1989年底,全省累计探明金矿储量173.408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128.726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3.58%,居第13位。全省保有储量为101.098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67·467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55%,居第15位,其中岩金保有储量73.377吨,砂金保有储量18.520吨,伴生金保有储量9·201吨。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87.675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13.423吨。据目前正在勘查的31个矿床预测,可获金矿储量175吨,其中“八五”期间新增金矿储金可达144吨,主要由阜新排山楼,凌源柏杖子、朝阳大庙、建昌南大线等金矿提供。 黄金生产概况截至1989年底,全省已建黄金矿山32个,总生产能力为5568公斤/年,占有储量101.799吨,其中岩金矿山28个(大型1个,中型1个,小型26个),生产规模为2785吨/日,生产能力5’217公斤/年,砂金矿山4个(中型2个,小型2个),生产规模187万米。/年,生产能力351公斤/年。在建及‘‘八五”期间拟建矿山35个,预计“八五”新增生产能力为4230公斤/年。 1989年全省黄金产量为9831公斤,居全国第2位,矿产金产量为3179公斤,居全国第5位。“八五”末期预计矿产金产量为5634公斤。 全省年产黄金万两的县(市)有3个,即北票、清原、凤城。年产黄金万两的矿山1个,即五龙金矿。 金矿地质特征辽宁省主体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太古宇辽东的鞍山群与辽西的建平群都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其原岩均为一套以超基性一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一沉积岩系,是辽宁省金矿的重要矿源层。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原岩为多次海底火山喷发一海相沉积建造,也是辽宁省金矿的重要含金层位。中生界侏罗系出露较为广泛,为一套湖泊相、河流相及陆地火山堆积相地层,受构造断陷盆地控制,伴随中酸性火山岩有火山一次火山岩型金矿产出。第四系陆相碎屑堆积层中产有现代砂金矿。 辽宁省主要金矿床均集中分布于辽西内蒙地轴、宽甸隆起区。这三个地区均出露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山海关隆起区、辽东靖宇一铁岭隆起区和辽南营口一已知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受长期活动的北东东向 深大断裂控制。如辽西的北票一凌源成矿带,严格受北票一承德大断裂、开原一赤峰深大断裂制约,有沙金沟、二道沟、东五家子、康家湾、长皋等金矿产出;辽北的清原一抚顺成矿带受浑河大断裂制约,有景家沟、线金厂、下达堡等金矿产出;辽南的庄河一岫岩成矿带与鸭绿江成矿带,受鸭绿江大断裂与郯庐大断裂制约,有五龙、四道沟、白云、隈子等金矿产出。这些深大断裂或大断裂对金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矿化多发生在次一级断裂与羽状断裂之中。 辽宁省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由超基性一基性一中性一酸性一碱性岩均有,可分为前寒武纪、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五期活动,产状复杂,岩基、岩株、岩枝等均有出现。前寒武纪岩浆岩以混合花岗 lu、f、.。口目¨.位.甘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