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体厘定

Vol. 93 No. 1Jan. 2 0 19第93卷 第1期2 0 19年1月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体厘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内容提要:五龙沟金矿田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矿田内金矿床主要沿岩金沟、萤石沟-红旗沟、三道梁-苦水泉三条NWW 向构造破碎带发育。
本文通过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类型属于中一低温热液型.矿 化类型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成矿作用的温度为195〜319 C,成矿物质具有壳源为主.部分幔源混合特征.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矿物组合以微细黄铁矿、微细针状毒砂和不可见金为特征。
同时通过地质体与矿床的空间关系、地质体与矿床物质成分的相关性、地质体形成时代与矿床形成时代及其时间差的对比研究.确 认红旗沟脑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体是五龙沟金矿田成矿地质体.也是金元素重要提供者。
岩体含有大量被拉长的闪 长岩包体,矿物发生明显的韧性变形.具有壳源为主的壳幔同熔作用形成、在定向应力作用下同构造侵位的特点.成岩年龄239〜244Ma 。
壳幔同熔作用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加人带来了更多的金元素,定向应力作用下同构造侵位 使金元素更容易活化迁移.进人成矿作用过程。
金矿床主成矿期为印支早期.成矿年龄237Ma 左右;后期被210Ma 含浸染状黄铁矿的中酸性杂岩体侵位吞噬破坏。
金矿床受成矿地质体和NWW 向构造破碎带联合控制.矿化主要 发育于距成矿地质体1.0〜3. Okm 范围内的NWW 向构造破碎带中;如果在成矿地质体影响范围内,没有NWW向构造破碎带,金矿体就没有赋存空间;而虽有NWW 向构造破碎带,但离开成矿地质体的影响范围,金矿化则迅 速减弱。
进一步找矿方向是红旗沟脑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成矿地质体影响范围之内有NWW 向偏脆性构造破碎带发育的部位,或者是有隐伏成矿地质体的附近。
关键词: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地质体;成岩成矿时代:金矿找矿方向;五龙沟金矿田五龙沟金矿田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金矿集中 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异常查证发现了五龙 沟金矿(即目前的岩金沟金矿床)以来,经过20多年 勘查已成为大型金矿床,也是东昆仑地区重要黄金矿产地之…。
青海五龙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青海五龙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祁汉文;张鸿斌;王春艳【摘要】五龙沟金矿大地构造位于东昆仑中袋,昆北与昆中断裂之间,区内地层主要出露下元古界金水口群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地层,该区构造十分发育,矿体严格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内及旁侧北西-北北西向脆性断裂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金矿石,有少量的石英脉型金矿石,金与毒砂、辉(铁)锑矿、黄铁矿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为主.本文首先分析了该矿的地质特征,之后对该矿的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该区找矿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2页(P130,132)【关键词】五龙沟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作者】祁汉文;张鸿斌;王春艳【作者单位】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00;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00;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1 地质背景柴达木板块偏南侧区域的边缘地带的昆中岩浆杂岩带是该矿的分布所在,金水口群(下元古界)以及冰沟群与小庙组(中元古界)和丘吉东沟组(上元古界)和火山岩(古生界)等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出露[1]。
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岩浆岩,人二长花岗岩体以及石英闪长岩和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等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岩浆杂岩与二长花岗岩以及斜长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等早-晚古生代岩浆杂岩。
同时还发育有岩脉以及岩株状的钾长花岗岩等中生代印支早期所形成,亦有闪长纷岩类脉岩和中性杂岩体等形成于早燕山期和印支晚期形成的岩浆杂岩等。
2 矿床地质特征金水口群(元古界)地层在区内非常发育,主要呈现山-沉积建造为角闪岩变质,闪长玢岩以及中性杂岩体与超基性杂岩体和花岗闪长岩(石灰沟片麻状)是区内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剪切带,主要表现为NWW向展布的五龙沟-石灰沟剪切带,其主要为韧性性质。
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 —新生代早期 构造过程的热年代学记录

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构造过程的热年代学
记录
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一个山脉地带。
其构造过程可以追溯到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这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热年代学事件。
在中生代晚期,古特提斯洋开始向北闭合,形成南阿尔金造山带。
随着板块碰撞的持续,造山过程进一步加剧。
在早白垩世,由于板块碰撞引起的热液活动和大规模的变质作用,东昆仑及相邻地区的岩石开始发生改变。
这一时期的热液活动和大规模变质作用导致了大量的矿床形成,主要包括铜、铅、锌、银、金等金属矿床。
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该地区的构造过程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大量的褶皱和断裂地貌。
在这一时期,断裂运动引起的火山活动和喷发也非常活跃。
同时,来自板块下方的岩浆也开始涌出,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火成岩,如花岗岩、二长英岩、辉长岩等。
此外,该地区的构造活动也引起了地震活动的频繁发生。
热年代学研究表明,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时期,地震活动频繁,震级较大。
这些地震活动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岩石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经历了一系列的热年代学事件,包括大规模的变质作用、火山活动、断裂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这些事件共同作用,使得该地区具有丰
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岩石类型,同时也给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区域环境带来了重要影响。
青海东昆仑鸭子沟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学研究

矿 区褶 皱不发 育 , 断裂构 造主要有 北西 向 、 北北西 向 和北东 向三组 , 均为 区域 北 西西 向主干 断裂 的次级
断裂 , 是成矿 流体运 移 和矿 床就 位 的有 利 空 间和部
位 。区 内印支 期 岩浆 活 动十 分强 烈 , 分布 较 广 。侵 入岩 主要有花 岗闪 长岩 ( ) 二 长 花 岗 岩 (l) 正 、 f 、 Y
征详 细研 究基 础 之上 , 过 利用 S I 通 HR MP锆 石 U— P 法 和辉 钼矿 R — 等 时 线法 对 含矿 斑 岩体 和 矿 b eOs
基性、 基性 脉体侵 入于花 岗闪长岩等 岩体 中 , 时空关 系密切 。侵入岩 与鄂 拉 山组 陆 相火 山岩 相 伴产 出 ,
属 同源 岩浆产 物 。岩石学及 岩石地 球化学特 征显示
石进行 了精细 同位素 地 质年 代 测定 , 为确 定该 矿 床 的成矿 时代和成 因研究提供 了重要 依据 。
1 矿 区地 质 概况
鸭子 沟多金 属矿床位 于东 昆仑 造 山带 西段祁 漫
塔格地 区 , 西距格 尔 木 市约 4 0 m。大 地 构造 上 处 5k
岩石属次 铝一 铝的高钾钙 碱性 系列 , 因属下地 壳 过 成
1 )吉林 大学 地球科 学学 院 , 长春 ,3 0 1 2 1 0 6 ; )青海省 地质调查 院 , 宁 ,1 0 2 西 80 1 ; 3 )中 国地 质科学 院矿产 资源研究所 , 北京 ,0 0 7 4 1 0 3 ; )青海 省 N+资 源厅 , 宁 ,1 0 1 I 西 8 0 0
进行 直接定 年 和 示 踪研 究 的有 力 工 具 ( 瑞 廷 等 , 王 2 0 ) 两者在 国 内外均 得到 了广 泛应用 。鸭子 沟多 05, 金 属矿是近期 由青海省 地质调 查院在东 昆仑西 段祁 漫塔 格地区新 发现 的一 个矿 床 , 示斑 岩 型 矿化 的 显 特点 , 目前正处 在勘查 阶段 。由于工作程 度低 , 对矿
东昆仑地区金铜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收稿日期:2004Ο09Ο29。
王美娟编辑。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基金资助项目(200210200010)作者简介:郭晓东(19692),男,河南睢县人,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学士,从事金矿构造地质研究。
第10卷 第4期2004年12月黄金地质G O LD GE O LOGYV ol 110 N o 14Dec 1,2004东昆仑地区金铜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郭晓东,张玉杰,刘桂阁,潘爱军,张 峰(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摘要:东昆仑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洋—陆转换过程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具有决定作用。
早古生代时期的喷气2喷流型矿床组合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型矿床组合最为重要。
万宝沟群、纳赤台群,马尔争组,下巴颜喀拉群地层控制着喷气2喷流型矿床组合的空间分布。
晚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体控制了造山型矿床的分布。
深断裂带、大型剪切带及其旁侧的褶皱及断裂2裂隙系统控制矿带、矿区、矿床和矿体。
关键词:金矿;铜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东昆仑中图分类号:P618151;P61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Ο558X (2004)04Ο0016Ο07 东昆仑地区处于中朝、塔里木—柴达木、扬子和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其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1~3](图1)。
元古宙以来,东昆仑经历了多期次的裂解和拼合,自北而南发育有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颜喀拉4条深大断裂带,将东昆仑及邻区划分为昆北、昆南、阿尼玛卿裂陷造山带,昆中花岗变质杂岩带和北巴颜喀拉被动陆缘造山带,奠定了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格架,控制着各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和矿产分布[2~5]。
1 区域控矿因素111 区域构造演化及其控矿在内生成矿的诸多因素中,与局部的沉积或火山环境相比,构造环境是根本性的因素(Mitchell ,1981)。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东昆仑埃坑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矿产区,其中磷灰石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之一、磷灰石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工原料,但其在地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构造意义。
通过对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东昆仑埃坑地区的地壳演化历史以及构造演化过程。
裂变径迹年代学是一种用于确定矿物中天然裂变产物的年代的方法。
具体来说,裂变径迹年代学通过计数和测量矿物中的裂变径迹数量,以得出该矿物的年龄。
在磷灰石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通过矿物中的裂变径迹数量可以获得矿物的形成时间。
东昆仑埃坑地区的磷灰石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中古生界的奥陶纪-志留纪地层中。
通过对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研究,可以获得该地区中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信息。
根据裂变径迹年代学的结果,可以推断出东昆仑埃坑地区在中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其中包括造山过程和盆地演化过程。
一般来说,裂变径迹数量与岩石的加热温度和时间相关。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分析,可以推断该地区在中古生代时期发生了多次加热事件。
这些加热事件可能是与板块运动有关的地壳变形造成的。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量的比较,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度和过程。
同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地球化学数据,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构造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构造现象。
裂变径迹年代学还可以用于确定地层和岩石的沉积年代。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研究,可以确定东昆仑埃坑地区中古生代不同地层的沉积年代,进而了解地区的沉积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化。
综上所述,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对于揭示该地区中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地壳变形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强度和过程,推断构造事件的原因和现象,以及确定地层的沉积年代。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东昆仑埃坑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辽东五龙金矿找矿新方向:鸡心岭断裂发育蚀变岩型金矿

辽东五龙金矿找矿新方向:鸡心岭断裂发育蚀变岩型金矿作者:房兴邱海成刘建民毕广源张家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5期摘要: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五龙金矿是辽东矿集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八十余年的开采使其资源储备下滑。
位于NNE向鸭绿江断裂旁的四道沟金矿是蚀变岩型金矿,同样处于NNE向鸡心岭断裂旁的五龙金矿也存在蚀变岩型金矿,为五龙金矿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
引言五龙金矿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五龙-四道沟金矿集区内,矿集区内分布着五龙、四道沟大型矿床,及周围的杨家、红石、油盘沟、苇沙沟、大孤顶子等小型金矿点。
五龙金矿始建于1938年矿山也由一个坑口发展到如今四个坑口,矿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八十余年的开采,使得矿山资源储备严重下滑,矿山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严峻。
五龙金矿是典型的热液石英脉型金矿,近年来“危机矿山”、“深地资源”等项目的开展,也使得研究人员将目光聚集到五龙金矿深部是否依旧存在石英脉。
笔者在野外调查及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五龙金矿区内鸡心岭断裂发育蚀变岩型金矿,拓展了五龙金矿的找矿方向。
地质特征五龙金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是辽东矿集区范围内最大石英脉型金矿床。
矿区东南部零星出露古元古代沉积变质的辽河群地层。
五龙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出露的岩体为晚侏罗世五龙岩体、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
矿区内脉岩发育主要为闪长岩、煌斑岩、花岗斑岩。
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NNE向、NW向断裂为五龙金矿区内最为显著和普遍的构造形迹,与其伴生的次级断裂控制金矿脉的形成,为主要控矿构造,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矿石英脉型。
以脆-韧性为主的鸭绿江断裂带从矿区东部穿过,对成矿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思路鸭绿江断裂是研究五龙-四道沟金矿集区不会忽视的NNE向断裂,在其西侧发育有四道沟大型金矿,是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
鸡心岭断裂是研究五龙金矿都会提及的一条重要的NNE向断裂,通过整理前人研究资料,发现五龙地区自东向西主要矿化集中范围在鸡心岭断裂至黑沟断裂之间。
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造就了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金、盐类及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五龙沟金矿集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中段,目前区内已经发现了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具有较大的金成矿潜力。
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五龙沟金矿集区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红旗沟-深水潭、百吨沟及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并构建实际的成矿找矿模式。
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地质特征研究表明:1)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矿体赋矿围岩主要以金水口群片麻岩和包括基性脉岩群在内的印支期岩浆岩为主。
矿体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矿区内中基性岩脉发育,常与矿体空间相伴。
矿体走向北西西,倾角较陡,多在50°<sup>8</sup>0°之间。
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
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2)百吨沟金矿床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和变粒岩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
矿体倾角一般在60°左右。
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
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3)鑫拓-哈西哇金矿床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
矿体走向倾角一般在60°-7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Ξ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袁万明王世成王兰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研究室 ,北京() 摘要本文将取自五龙沟地区 3 个金矿体区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实测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97 . 4,235 . 0 Ma ,实测磷灰石年龄为 200 . 5 Ma ,磷灰石校正年龄为244 Ma ,这与已有的 Rb2Sr 和 K2Ar 同位素年龄范围 207 . 1,252 . 9 Ma 基本一致 ,代表了相应温度时的成矿时代。
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 ,矿区主要经历了 2 次升温和降温过程 ,不仅体现了成矿作用的长期性 ,而且体现了成矿作用多期次的特征 ,各矿体矿石中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相差较大亦是佐证 ,并且符合多期次成矿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热历史成矿时代金矿床东昆仑五龙沟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东昆仑山 ,区内金矿产丰富 ,现已发现多个矿床 ,矿点星布 ,其类型较多 ,并尤以热液型金矿床最为重要。
本文应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研究五1 ,2 龙沟金矿的成矿热历史,对查明金成矿的时代 ,研究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找矿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1 五龙沟地区金成矿背景区域上发育 3 条近于 N W 向深大断裂带 ,长度大于 25 km ,宽度 10,100 余米 ,处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 ,构成控制矿田的构造。
深大断裂带旁侧次级断裂发育 ,形成一系列较密集的 N W —N N W 向断裂破碎带 ,一般长 3,5 km 以上 ,宽 5,40 m 。
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破碎强烈 ;地层出露较少 ,主要为新元古代丘吉东沟群和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变质岩 ,并以后者为主 ;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岩浆岩出露面积占研究区面( ) 积 95 %以上 ,以中酸性岩为主。
主要岩浆事件有 3 次 ,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前兴凯期、泥() () 盆纪华力西期和三叠纪印支期。
岩石成因类型有 I 型、S 型和 A 型 ,其中较晚形成的红3 Ο 石岭钾长花岗岩 Rb2Sr 同位素年龄为 228 . 25 Ma, K2Ar 同位素年龄为 207 . 1 ?31 Ma 。
区内金矿化强而广 ,金矿规模较大 ,品位较富 ,沿构造带集中分布 ,主要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
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和绢云母化 ,它们与黄铁矿的复合矿化与金成矿直接关联。
现已划分出的含金破碎蚀变带有 13 条 ,其中 ?带位于岩金沟 N WW 向脆韧性剪切带中 , ?带分布于岩金沟与水闸2红旗沟 2 个剪切带所夹持的 N W 向断层带内。
矿体一般赋存于断裂破Ξ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项目第一作者 :袁万明 ,男 ,1956 年生 ,副教授 ,从事裂变径迹与地质应用以及岩石学研究 ,邮编 :100080Ο 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研究院 ,1995 ,内部资料碎带的中部偏下部位 ,沿走向和倾向方向矿化分段富集比较明显 ,常见尖灭再现、膨大狭缩和分枝复合现象。
矿体规模一般较大 ,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 ,其中萤石沟2红旗沟断裂以北倾向 N E ,以南倾向 SW ,倾角 50?,70。
?由于矿体受破碎带控制 ,所以 ,矿体围岩与破碎带岩石一致 ,多为不同时代的岩体和元古宇。
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毒砂和褐铁矿为主 , 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黑云母和斜长石为主。
金的主要呈自然金产出 ,亦有类质同象金存在。
金的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
?矿带 2 号矿体中绢云母的 K2Ar 同位素年龄4 为 252 . 9 Ma 。
另据钱壮志等资料 ,石灰沟 ?矿带矿石 K2Ar 等时线年龄和方铅矿的 Pb 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 197 Ma 和 210 Ma ,与成矿作用有关的闪长玢岩全岩 Rb2Sr 等时线年龄为 209 . 09 Ma 。
2 采样位置与实验结果(( ) ) 研究样品取自五龙沟 ?矿带 1 号矿体样号 W60, ?矿带 2 号矿体W66 - 3, ?矿带( ) ( ) 红旗沟矿体 W11, ?矿带红旗沟眼球状花岗岩体 W3,基本上代表了矿区的主体部分。
每个样品原计划同时进行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 ,但实际分选矿物时 ,样品中锆石均已选出 ,而磷灰石没能全部选出 ,仅 2 个样可用。
五龙沟金矿床样品中磷灰石缺乏 ,除样品5 量不足外 ,可能是由于金矿石样品蚀变程度高 ,原磷灰石已不同程度蚀变消失之故。
每个样经常规方法尽可能分离出足够测试需要的单矿物。
将若干磷灰石颗粒放在聚四氟乙烯板上 ,滴调配好的环氧树脂 ,然后烘干固化。
对于锆石样则是将若干锆石颗粒放在载玻片上 ,在电热板上烘烤后用聚四氟乙丙烯塑料盖于其上 ,加盖载片并冷却。
制好的样片抛光为光薄片。
磷灰石在恒温 25 ?的 6 . 6 % HNO溶液中蚀刻30 s 。
锆石样蚀刻条件为 8g 3NaO H 和 11 . 5 g KO H 在 220 ?下融化衡温 ,蚀刻 33 h 。
采用外探测器法定年 ,将低铀白云母贴在光薄片上 ,与 SRM962 标准铀玻璃一起构成定年组件。
样品均置于反应堆内辐照 , 15 2 16 2 锆石样和磷灰石样照射的中子注量分别为1 ×10中子/ cm和 1 ×10中子/ cm。
反应堆照射后将云母外探测器置于25 ?的 HF 酸中蚀刻 35 min ,揭示诱发裂变径迹 ,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 15×100 倍下测量径迹密度。
径迹长度的测量是采用中子径迹法 ,完全统计矿物内部的封闭径迹长度。
2 2 (χ) χ实验结果列于表 1 ,各样品所测年龄经检验 , P 均大于 5 % ,属于同一年龄组。
其6 ,7 年龄计算采用 Zeta 常数法,即 :1 ()λξρ(ρρ) 1 t = ln 1 + g/]样品 dd si样品λ238 - 10 λρρ式中U 衰变常数= 1 . 55125 ×10 / a ; 几何因子 g = 0 .5 ;和分别为矿物中自 d s iρ发裂变径迹密度和诱发裂变径迹密度 ; 为标准铀玻璃的外探测器云母记录的裂变径迹密 dξσ度。
常数法年龄误差样品用下式求得 : t1/ 2 σ 1 1 1 ξ()σ2 = t+ + + t样品样品N s N i N d ξξ为 Zeta 常数 , N s 为自发径迹数 ; N i 为诱发径迹数 ; N d 为标准铀玻璃的外探测器白云ρ母记录的径迹数。
每次照射后的和 N d 值列于表 1 。
实验方法是选用国际裂变径迹定年 d8 标准化工作组推荐的年龄标准样品,其中磷灰石和锆石各 2 种 ,用外探测器法测定年龄标第 4 期袁万明等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391(ρρ) ρ准样品的 /标准和标准铀玻璃的外探测器白云母记录的,具体组装、照射、蚀刻和径 si dξ迹统计方法同上 ,利用下式求出值 :λ) ( e x p t - 1 d s ( )ξ3 = λ (ρρ ) / d s dξσ其中 t 为年龄标准样的参考年龄。
的统计误差由下式计算: ξ sσγ 2 ξ 1 1 1 Si1/ 2 ( )()= + + -4 ξ N s N i N d N s N iγρρρN s 、N i 和 N d 分别为与、和相对应的径迹数目 ,为 N s 和N i之间的相关系 s i d Siξσσξ数。
本文获得锆石的= 349 . 3 ,= 10 . 4 ;磷灰石的= 332 . 1 ,= 10 . 5 。
ξ ξ表 1 东昆仑地区五龙沟金矿区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Ta ble 1 Measured f ission track data of zircon and apatite f rom Wulonggou area2 5 - 2 5 - 2 5 - 2 ( )( )w U 粒数χ )t ??t (ρρρμ P / 10 cm /10 cm / 10 cm L /msidγ样号矿物 Si- 6 ( )N Ma 个 ( ( ( )))N s N i N d% 101 . 11 216 . 0 167 . 4 14 . 7 锆石 9 0 . 966 > 50 184 W60( )( )( )?11 . 7 3448 303 222711 . 2 ? 磷灰石 W60 ( )2 . 2 1151 . 09 223 . 3 348 . 7 29 . 1 11 0 . 954 > 10 371 W3 锆石 ( )( )3138 262 ( )?12 . 7 2408 1 . 09 197 . 4 154 . 9 14 . 7 5 0 . 945 > 50 187 W11 锆石 ( )( )( )63 2408 ?18 . 9 666 1 . 09 235 . 0 330 . 0 25 . 8 锆石W6623 8 0 . 982 > 50 326 ( )( )( )1254 98 2408 ?8 . 9 16 . 1 200 . 5 12 .0 ? 9 . 04 11 . 88 13 0 . 988 > 10 10 23 磷灰石 W66( )( )( )( )984 1293 4209 2 . 6 144 ?7 . 1注 : L 为修正偏斜后的径迹长度 ; N 为裂变径迹条数3 裂变径迹年龄的成矿作用意义热液流体对成矿地质过程起主导作用 ,流体的含量与运移主要受热演化控制。
裂变径迹年龄反映的是热事件时代 ,亦包括成矿时代 ,即当热事件温度超过矿物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 ,矿物内原有裂变径迹将被退火 ,而当温度降至矿物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以下时 ,矿物的裂变径迹时钟开始启动。
不同来源、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经同一热液作用全退火后 ,具有相同的裂变径迹年龄。
与之相比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则是矿物或岩石的形成时代 ,不同来源、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具有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磷灰石和910 ,11 锆石封闭温度分别约为 110 和 250 。
经快速冷却后 ,裂变径迹年龄代表地质体 ??形成年龄 ;当具有缓慢热历史时 ,裂变径迹年龄通常相当于封闭温度对应的年龄 ; 经历复杂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年龄 ,需通过热历史模拟并结合地质特征予以解释。
显然 ,结合基础矿床地质研究 ,裂变径迹年龄可以反映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 ,其中封闭温度不同的矿物 ,其裂变径迹年龄可反映相应温度范围的成矿时代。
( ) 由表 1 可知 ,五龙沟 ?矿带 1 号矿体的锆石 W60裂变径迹年龄为 216 .0 ?11 . 7 Ma ;( ( ) ) ?矿带 2 号矿体的锆石 W6623裂变径迹年龄为 235 . 0 ?8 . 9 Ma , 磷灰石 W6623裂变径( ) ( ) 迹年龄为 200 . 5 ?7 . 1 Ma ;五龙沟 ?矿带红旗沟岩体 W3和矿体W11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223 . 3 ?12 . 7 Ma 和 197 . 4 ?18 . 9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