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关于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特征与成矿机制的若干研究

关于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特征与成矿机制的若干研究新疆双峰山矿床具体位置在新疆东天山北部西伯利亚板块陆缘晚古生代岛弧南部边缘,距离克拉麦里板块缝合带不远。
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矿区地质情况,其次对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机制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
标签: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矿区地质成矿机制当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是世界上发展最好及存在大规模矿床的核心类型,其主要存在于全球汇聚板块边缘、环太平洋成矿带。
虽然目前发现的双峰山金矿规模还不大,但它具备了非常典型的冰长石一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地质特征,所以开展双峰山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的研究分析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1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矿区地质情况双峰山矿区一带并没有太丰富的侵入岩,一般呈现出的都是华力西中期侵位。
在矿区8—4线露采坑中存在的次钾长斑岩脉具体生长于双峰山背斜核部北侧,与背斜轴线处于相同方向,向SW的倾斜度大概达到了70°,穿切矿层,并且双峰山断裂F2的再活动还会使其出现错切。
双峰山金矿床位置在C1b22-1层流纹质玻屑凝灰岩中下部延及其下C1b21。
双峰山背斜关键部位及其两侧分布着安山岩,与关键部位相近的北翼中存在经剥蚀、矿(化)体(见下图),断续长大概达到了800米,向NE—NNE倾斜,将其划分为两个矿段:第一个矿段的位置在12—9线之间,长度大概达到了550米,厚度平均在4.7米,Au平均品位4.9×10-6;第二个矿段的位置在24一l2线之间,断续长度达到了近250米,厚度平均为1.8米,Au平均品位3.06×10-6;矿体的形状如同层状、透镜状,其中厚度最厚的要属II号矿体,处于l2—5线之间,朝着西南方向弯曲,地表长度达到了360米,厚度达到了0.62—12.5米,具有113米的延深,最高品位在33.8×10-6,品位通常为2—8×10-6,矿体下盘矿石品位一般要比上盘矿石品位高一些,实际以黄铁矿、毒砂、微量自然金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以微细粒石英、玉髓、玉髓状石英为主要的脉石矿物。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研究现状

b a s e d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p r o s p e c t i n g g u i d e ,ma k e f u l l u s e o f he t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o f g e o l o 舀c l a g e o p h y s i c n — f e r r o u s me t a l a n d s i x n u c l e a r i n d u s t r y g e o l o c a l s u r v e y t e a t n i n g u i z h o u , G u i y a n g 5 5 6 0 0 0 , C h i n a )
g r a de ,mi ne r a l de p os i t s s uc h a s wi de m or e a d v a n t a g e s ,S O e xt e ns i v e l y b y t he s c h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I n o r de r t o b e t t e r t he h yp a b ys s a l l o w t e m pe r a t u r e h yd r ot he r ma l y pe t g o l d d e p os i t s f o r e fe c t i v e a na l ys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n t he e dg e o f t he Pa c i ic f we s t
Ab s t r a c t : S h a l l o w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h y d r o t h e r ma l t y p e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w i t h mi n e r a l d e p o s i t s , s h l a l o w d e p t h , h i g h mi n e r a l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近年来,随着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在环太平洋地区的相继出现,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已成为当前矿业地质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了当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
从理论上来看,我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条件比较优越,其找矿前景也十分优越。
本文有效分析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征,并提出了该类矿床的找矿方向,以期能有效促进我国矿业的发展和进步。
标签: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模式矿床特征1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批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作为金矿床和银矿床的一种重要形式,形成于中压和低温情况下的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常发生于较浅的部位经火山岩定位形成矿化体,以此形成一些极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在同一个矿床中可以同时出现高、低温两种矿物组合。
现代矿业学研究表明:这种矿床存在的成矿条件比较高,尽管目前仍然沿用“浅成低温”这一名词,但其实际内涵已发生了质变,其矿床主要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和微细浸染型矿床三种类型。
本文重点针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进行研究,对其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浅成低温热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2矿床主要地质特征由于受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东北沿海和西北新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形成基本上都与火山断陷盆地以及隆起区断裂发育的火山岩带有关,其共有特征就是火山机构控矿,其具有的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2.1成矿时代就世界范围来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相对比较新,大部分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
环太平洋的矿床成矿时代东部较西部新;而在我国东部地区除台湾的金瓜石矿床外,其余大多数的矿床都形成于中生代。
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相继发现了大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形成时间主要位于晚古生代,这充分表明这一时期也可能是该种矿床形成的又一重要时期。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研究现状

国土资源导刊
—
—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研究现状
陈磊 , 邹海洋 , 杨牧 ( 1 . 中南大学有 色 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 学院,长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浅成低温 热液 型金矿床是 当前矿床 学界研 究的热点之 一,研 究表明:它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
[ 4 3赵志祥等. 辰州矿业沃溪金锑钨矿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武汉 : 武汉中南冶勘 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2 0 1 1
7 8 国 土资源导 刊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He r a l d
— —
国土资源导刊
缘 及 岛 弧 的岩 浆 弧 和 弧后 张裂 带 。从 世 界 范 围及 我 国浅 成 低 温 热 液 型 金 矿 床 的地 域 分 布 及 目前 的研 究 成 果 来 看 ,该 类 金 矿 床 主要 集 中产 在 3 个 巨型 成 矿域 :环太 平 洋成 矿 域 、地 中海 一 喜 马 拉 雅成 矿 域 和古 亚 洲成 矿 域 。通过 分 析这 些 地 区产 出的 金矿 床 ( 体 ) ,发现 此 类矿 床 ( 体 )几乎 都 受 到与 火 山作用 有 关 的构 造 控 制 ,尤 其是 受 古火 山 口、火 山角 砾 岩筒 及 与火 山机 构 有 关 的断 裂 控制 ] 。矿 床 的产 出位置 受 区 域性 深 大 断裂 的 控制 ,在 多数 情
段 高)约升温0 . 3 ~O . 5 o C, 大 致 相 当于 1 . 8 ℃/ 1 0 0 m 的 地 温 梯 度 ;放 射 性 检 测 符合 《 电 离辐 射 防 护 与 辐 射 源 安全 基 本 标 准 》 ( G B 1 8 8 7 1 — 2 0 0 2 )的要 求 。基 本 适合 矿 山开 采 。但 在 开采 过 程 中 必 须加 强 井 下巷道 的管 理 ,采 用 合适 的 开采 方法 ,防止 冒顶 等地 质 灾 害 ;同 时加 强地 表地 质 灾害 的 防治 ,确 保矿 山生产 与周 边环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田世良)

(二)、热泉模式——酸性硫酸盐硅质蚀变
“古地热系统(矿床)与现代地热系统的对比为我们了解成矿系统各种组分 的成因提供了一个线索”(D.E.怀特)。 美国内华达州汽艇泉是研究最透彻的现代热泉,对停止活动的热泉与矿床 的成因关系用浅井和钻孔进行了揭露。得出的模式: 现代硅质热泉沉积和下伏的蚀变岩相当于L.J.布坎南(1981)描述的作为 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地表产物的“氧化硅盖层”和“低pH值酸性盖层”。 热泉沉积的硅质泉华在地表为多孔状,但在深部被压实和胶结,由蛋白石 质氧化硅、玉髓、石英组成。 热泉沉积物下面的蚀变岩石原岩石玄武安山岩和花岗闪长岩,现在是呈退 色的白色粘土—明矾石—氧化硅蚀变。酸性帽由地表向下的分带:蛋白石、 方石英→蛋白石、明矾石、石英和少量黄铁矿→高岭石、明矾石、蒙脱
1.
2.
墨西哥瓜纳华托金银矿床浅成热液模式理想剖面图 ( L.J.布坎南 1981)
(一)、L.J.布坎南“沸腾”模式
4.
粘土化带(粘土质至深部绢英岩化)常表现为受构造控制的褪色蚀变带。规 模可达数千米。与贵金属矿化有关的硅化带(含石英+冰长石脉)沿着断 裂贯穿其中。矿体规模与粘土化带规模一般呈正比。 外围青盘岩化。青盘岩化(绿泥石、方解石、黄铁矿、绿帘石、沸石)是 一种早期发育的、广泛的区域性蚀变。 金银矿体出现在沸腾面附近及顶板部位,大脉状矿体可向上延伸。沸腾面 之下为贱金属(方铅矿、闪锌矿等)的低品位矿化,向下延深的石英+冰 长石脉体可以是铅锌矿体。 矿体的终止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延伸的石英脉不含矿或含少量的黄铁矿 和磁黄铁矿;二是在深部更为常见的情况,贵金属、铅锌矿的含量低于可 采品位,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与之共生。无论哪种情况,方解石和冰长石 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

3. 岩浆岩条件
( 二 )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成 矿 条 件
低硫化型矿床可能形成于与现代地热体 系相似的环境,与岩浆侵入体没有直接 的联系。 高硫化型金矿床的形成与深部侵入体的 关系密切,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侵入体侵 位较浅,有些高硫化型矿床的围岩就是 次火山岩,且与深部侵入体直接相连。
3. 岩浆岩条件
( 二 )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成 矿 条 件
在大多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区,见 不到深部侵入体与金矿成矿作用的 直接联系。 有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下面 存在侵入体,如
– 科罗拉多的Creede矿床 – 西班牙的Rodalquilar金矿床。
现代地热体系在3km左右深部还见 不到侵入体,深部侵入体可能至少 在5km左右。
4. 地层条件
( 二 )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成 矿 条 件
低硫化型矿床的围岩成分范围变化大, 高硫化型矿床的围岩绝大部分是流纹英安 岩。这种关系暗示高硫化型矿床的围岩与 矿化有成因联系,围岩本身可能就是为成 矿提供热能和成矿物质的深部侵入体的一 个连续组成部分。 有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部分围岩是 沉积变质基底,如日本的菱刈金矿床; 我国浙江治岭头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 矿体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中。
一 、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型 贵 金 属 矿 床
(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 时金、铜共生,且两者均可形成大型矿床,这类 矿床表现为上金下铜的分带特点。 存在大量世界级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如秘鲁的雅那考查(Yanacocha)Au矿 (1200tAu,10850tAg),阿根廷的费拉德洛 (Veladero)金矿(400tAu,6700tAg)。另外 典型此类矿床还包括西班牙的Rodalquilar矿床、 中国台湾金瓜石金铜矿床、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床、 内蒙四五牧场金铜矿、吉林九三沟金矿等。
LS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水

LS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硫化(LS)型金矿床大致可区分为受斑岩(体)侵位机制下热体系控制的低硫化型Au系统和弧后-裂谷环境产出,与斑岩体无直接关系的Au-Ag系统。
不同类型的LS型Au系统在上升含矿流体与下降不同性质地下水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也存在差异。
LS型矿床的水-岩作用受pH及温度变化影响,范围较广。
从特有的明矾石矿物组合到近中性的绿泥石组合及碱性环境下的钙-硅酸盐矿物组合。
该类金矿床沸腾现象常见,蚀变矿物在结构构造、组分组合上有标志的特征。
标签:LS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水-岩作用0前言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矿床类型,由于其对大构造背景极强的专一性及同一构造环境大规模成群出现的特点,使得对它的研究更具有推广性和经济性。
自上世纪末,对其广泛研究得到了许多突破,并在找矿勘查中更取得了显著成效。
LS型(低硫化型)金矿是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中最重要及最广泛的矿床类型,其成矿流体特征为还原、近中性的流体,即等同于Heald等(1987)依据矿物组成及蚀变特征划分出的冰长石—绢云母型。
1矿床地质背景LS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主要产出于俯冲带上盘、岛弧区及活动大陆边缘,少数产于弧后伸展的裂谷环境,总体上为拉张应力场。
在地球动力背景上,洋脊和海岭与洋岛弧、大陆岛弧相互作用(或者俯冲于岛弧区),这些构造扰动促进了平板俯冲及地壳增厚、隆起,同时诱发了埃达克质—类埃达克岩的岩浆作用,这为形成巨大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体系提供了能量及物质场(Cooke D R,et al.2006)。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矿化作用发生在火山活动的晚期,LS型金矿床最迟可以延续到容矿岩石形成后的1Ma内,一般比HS型(高硫化型)金矿床形成的要晚。
由于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隆起带、埋深程度浅、易剥蚀风化并具有成矿专属性的特点,所以现在保存下来的LS型金矿床主要是集中在古生代之后的三个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如环太平洋成矿域; 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陈根文等,200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作者:苏俊启刘杨来源:《硅谷》2015年第03期摘要浅成低温热液型作为一种新型的金矿类型,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碱性岩、斑岩型矿床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矿床学家的关注,并且希望对机理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
本文主要介绍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成矿机理以及与斑岩型、碱性岩矿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高硫化型;斑岩型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3-0219-01浅成低温热液型型金矿床是我们最主要的金矿床之一,在环太平洋以及古特提地区以及东欧某些地区都有发现。
该金矿床指的主要就是深度小于1M以及温度低于200℃的金矿,该类型的金矿主要是形成于岩浆弧或者岩浆弧的张裂带,世界上目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是环太平洋成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以及古亚洲成矿域。
近几年在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就是对该矿床的分类、成矿机理以及与、斑岩型、碱性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
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在20世界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为低硫化型、高硫化型以及碱性岩型。
这样的分类在当时的矿床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新的分类。
1.1 中硫化型矿床随着矿床专家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之间还存在着中硫化型矿床,中硫化矿床主要是由黄铁矿、黝铜矿/深黝铜矿、黄铜矿以及地铁闪锌矿组成的,与其它两种金矿床相比,中硫矿床中还有金属银以及一些贱金属,能够反映出不同矿床中盐度的区别。
矿床专家研究发现,矿床在进行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从低硫化、中硫化最后到高硫化的过程。
1.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描述在对新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进行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难以确定矿床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1期2007年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 ources Envir on ment&EngineeringVol121,No.1Feb.,2007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鄢云飞1,谭 俊1,李闫华1,阮诗昆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上杭 364200)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现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已经成为当前金矿地质研究的热点,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代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
一般产于岛弧环境或大陆边缘环境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系及相邻岩石中。
根据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划分为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往往密切共生,它们可能是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
理论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条件比较优越,找矿前景广阔。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07)01-0007-050 引言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
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10个超大型金矿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就占一半,且在20世纪90年代仍不断有所发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现超过20个储量>100t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近些年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国际矿床地质大会、国际矿床学会议等发表的论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它亦成为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概念的沿革“浅成低温热液”这一术语可追溯至1922年,美国学者W・L indgren在对热液矿床按其形成的温度和深度进行分类研究时首次提出“ep ither mal”一词,在其1933年给出的定义中用来规范流体的来源、成矿深度和成矿温度等。
“ep ither mal”一词的原意即具有浅成热液和低温热液的双重涵义,即地壳深部热液上升到浅部(<1.5k m),在较低温度(5O℃~200℃)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矿床,矿床形成的温度与其形成深度一般为正消长关系。
中国的一些地质学家曾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称之为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等,强调的是火山—岩浆本身的热液系统,同时也注重成矿地质环境的低温、浅成等特点[1-6]。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热液矿床的形成温度并不总是与其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又有不少学者对L indgren的定义进行了修改。
随着在陆相火山岩区一大批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的发现,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人们认识到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热液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岩浆热液来源,还包括了火山岩地区的地热(热泉)系统以及大量的大气降水等的加入,成矿的温度上限也很快被提高到至少300℃左右[7-10]。
目前来说,虽然有关“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定义缺少许多金属矿床分类中常见的特定性,但优点是这一术语精简地概括并确证了上世纪末发现的(主要是环太平洋地区)众多该型金矿的成矿环境(地壳浅部,低—中温条件)和成矿作用。
因此,虽然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浅成低温热液”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L indgren提出的“ep ither mal”已经有较大不同,但人们仍然乐于接受和使用这一术语。
2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分布及类型划分从世界范围以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域分布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型金矿主要集中产在3个巨型的成矿域,即:环太平洋成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古亚洲(中亚—蒙古)成矿域[11]。
考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集中分布的这些成矿域,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均处于火山—岛弧环境或古大陆边缘环境。
通过对这些地区产出的金矿床(体)的分析,发现此类矿床(体)几乎毫无例外地受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控制,尤其是受古火山口或破火山机构的控制,流体及古地热活动比较活跃,区域断裂在引导热收稿日期:2006-09-13;改回日期:2006-11-08作者简介:鄢云飞(197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E-mail:home.xf@液运动及矿体就位方面起重要作用[12-16]。
笔者这里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陆相火山岩伴生,并与次火山侵入体有关。
此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及其分类体系是国外学者(主要是H・F・Bonha m、P・Heald、B・R・Berger等)对主要处于环太平洋等地新生代岛弧环境下一系列金(银)矿床的总结,其本身带有地区性。
因此,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应当指与火山(次火山)作用相关的成矿体系,这样才更具有成因上的特征意义,而不宜将容矿围岩为沉积岩类型的碳酸盐岩中所形成的卡林型金矿包含在内。
而后者也是一个带有地区性且具特征意义的金矿床类型,这一金矿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诸省[17]。
世界上的三大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域均通过中国境内。
中国东部台湾(金瓜石金矿等)[18,19]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域西部带内带;东北地区[20]、华北地区[21]、大陆东南沿海地区[22,23]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外带;西南(青藏高原、三江地区[24])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东段;兴蒙—天山地区(新疆阿希金矿等)[25,26]则位于古亚洲成矿域上(图1,据参考文献[22]修改)。
图1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时空分布简图(据毛景文等,2003)Fig11 The te mporal2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ep ither mal gold deposits in China(afterMao et al,2003)1.太古代基底;2.元古代基底;3.加黑东造山带;4.海西造山带;5.印支造山带;6.燕山造山带;7.喜马拉雅造山带;8.>100t;9.>20t;10.>5t;11.<5t;12.低硫型;13.高硫型。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关该型金矿的分类中国学者也发表过一些论著[27-29]。
目前在国内比较流行的分类源于Bonha m(1986)[30]、Heald(1987)[31]等人依据矿物组合和蚀变特征划分的。
即:冰长石—绢云母型和酸性硫酸盐型。
Hedenquist(1987)[32]又根据矿化流体中S的氧化还原价态提出用低硫(LS,Low Sul phidati on)和高硫化作用(HS,H igh Sul phidati on)以区分前者在具体的矿床中特征矿物不明显的弊端。
Berger(1989)[33]等人对Heald(1987)等人的分类做了改进,即用石英—明矾石型代替酸性硫酸盐型以与冰长石—绢云母型相对应。
这一分类已得到人们的公认和接受并被广泛引用,中国学者根据国内新发现此类矿床的具体特点又在此分类基础上补充增加了富碲化物型[34]、热泉型等。
据介绍[35],近年来国外关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又有新的发展。
Hedenquist等(2000)[36]提出了矿床特征介于高硫化型(HS)与低硫化型(LS)之间的中硫化型(I nter mediate sul phidati on,I S)矿床;Corbett(2002)[37]提出了岩浆弧背景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构造环境分类;以及Cooke等(2003)[38]提出的针对新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特征描述性分类等。
3 矿床主要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受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的制约,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晚中生代地台活化区(东北及东部沿海)和古生代裂谷带(西北新疆地区)以及新生代8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 (台湾地区)。
据一些学者对中国各地该型金矿的研究[20,22,39],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形成大都与火山断陷盆地或隆起区断裂发育的火山岩带有关,火山机构控矿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3.1 成矿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时代比较新,绝大多数形成于中—新生代。
环太平洋东部的矿床成矿时代比西部的新。
中国东部地区除台湾的金瓜石金矿形成于更新世外,其余多数金矿形成于中生代的J2K时期(如:黑龙江团结沟金矿的成矿年龄为144Ma、辽宁二道沟金矿成矿年龄为127Ma、山东七宝山金矿成矿年龄约124Ma、福建紫金山矿区该型金(银)矿床的成矿年龄在94~111Ma等),其成矿年龄均在145~67 Ma之间[40]。
西部的中亚—蒙古成矿域,该型金矿的形成时代从晚古生代的泥盆纪(阔尔真阔腊金矿床)一直延续到石炭、二叠纪(西天山阿希金矿床、东天山石英滩金矿床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大批形成于晚古生代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表明这一时期可能是该型金矿的又一重要成矿期。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深度普遍较浅,反映该型金矿的浅成特点。
如不考虑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矿体多赋存于近地表或地表下100~1000m范围内,国外少数矿床矿化深度可达2km。
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包括复杂的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为浸染状矿层和产在爆发角砾岩状的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
矿石一般为贫硫化物型,含金品位变化较大。
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和(载金)硫化物(矿物)等,如: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绢云母、方解石、明矾石、冰长石等。
而以玉髓、明矾石、冰长石等为较具特征的标志性矿物[4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常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屑岩和许多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内。
矿化方式为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不同的矿化方式多共存于一个矿床中,而以一种方式为主。
有些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为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最下部为脉状矿化。
网脉状矿化多发育于构造拐弯、交汇和构造切割脆性岩层的部位;浸染状矿床的矿化产于蚀变围岩中,矿体与围岩渐渐过渡。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只有少数是浸染型矿床,而石英—明矾石型矿床则以浸染型矿床居多。
3.3 围岩及其蚀变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一些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
这些赋矿岩石具有偏酸性或碱性的特点。
低硫化的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床的围岩是典型的钙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或流纹岩;高硫化的石英—明矾石型金矿床围岩主要是流纹英安岩,这说明该类型矿床的围岩可能就是提供成矿物质和能量的深部侵入体的一个连续整体[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