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_刘超

合集下载

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

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

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李明;王岸;刘超;王国灿;李涛;Garver John I【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3(032)001【摘要】Constituting the material majority and high topography of the Himalaya, the Greater Himalayan Slab (GHS) occurs as the best scientific media for revealing the deformation, surface uplift and top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ield of the Gyirong area in central Himalaya and relies on fission track (FT) thermochronology in revealing the cooling and exhumation and further related tectonic an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e GHS.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yields zircon FT ages between 13 and 2.4Ma and apatite FT ages between 1.9 and 0.6Ma across a 30km north-south GHS section. Spatially,rnthe FT age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elevation and latitude posi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thermochronologies, these FT ages suggest three episodes of cooling and exhumation of the GHS. (D Middle Miocene, to ~13Ma, regional syntectonic rock cooling by large scale extension of the Southern Tibet Detachment System (STDS); (2) Late Miocene slowed cooling by the ceasing of ductile extension of the STDS; (3) approximately since Pliocene, from ~5.8-2.7Ma, rapid and accelerated cooling. Combined with tectoniclandform analysis of the Gyirong drainage, the FT thermochron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suggests that the Pliocene rapid cooling was driven by surface processes dominated by river incision. The regional transition from tectonic to climatic exhumation of the Himalaya may probably imply that the Himalaya had accomplish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before Late Miocene, and further drove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local and even global climate, which in turn established the base for climate exhumation of the Himalaya since Pliocene.%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约30kin的南北剖面上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3~2.4Ma之间,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9~0.6Ma之间;在空间上,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及纬度都具有正相关关系.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裂变径迹年代学数据揭示出研究区高喜马拉雅经历了3个阶段的冷却剥露过程:①中新世中期至约13Ma,藏南拆离系(STDS)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引发的高喜马拉雅岩石区域性的构造剥露;②中新世晚期伴随STDS韧性变形的结束,缓慢冷却剥露阶段;③上新世前后,5.8~2.7Ma以来,快速并不断加速的冷却剥露作用.综合对比研究区构造地貌特征及热年代学空间格局,提出上新世以来高喜马拉雅快速并加速的剥露作用,是由流域以河流切蚀为代表的地表作用过程驱动.【总页数】7页(P86-92)【作者】李明;王岸;刘超;王国灿;李涛;Garver John I【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安徽六安237010;Geologic Department, Union College, Schenectady NY 12308, 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1【相关文献】1.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2.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雷永良;钟大赉;季建清;贾承造;张进3.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4.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渐新世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剥露历史:来自哀牢山南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任龙龙;张波;郑德文;王洋;张进江;李晓蓉;陈思雨;张磊5.浙西北湖安地区花岗岩剥露程度及其对萤石矿找矿的启示——来自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闫巧娟;张文高;陈正乐;王晓虎;徐正华;刘勋;丁志磊;王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32)5【摘要】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总页数】7页(P615-621)【关键词】嘉黎断裂带;晚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高原隆升【作者】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桂南钦防构造带两侧中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覃小锋;潘罗忠;胡贵昂;周府生;谢凌锋;李广宁2.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3.太原西山煤田新生代隆升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J], 孙蓓蕾;曾凡桂;刘超;朱亚茹4.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新生代隆升历史分析:裂变径迹年龄制约 [J], 张志诚;郭召杰;李建锋;汤文豪5.内蒙古大青山基底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隆升-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J], 冯丽霞;韩宝福;王增振;孔令杰;刘博;郑波;季建清;张志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马泽良;何治亮;罗开平;彭金宁;庄新兵;杨帆;刘栩【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24(46)1【摘要】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

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全退火阶段;基于实验数据对盆地热史进行反演,并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坳陷共经历了3期隆升剥蚀历史,即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以来,分别造成了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1.7~2.6 km、1.89 km和1.13 km的剥蚀量。

热历史结果显示,早白垩世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首先遭受剥蚀,随后剥蚀逐渐向南、北两侧传递。

南羌塘坳陷第一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碰撞的影响;第二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影响;第三期冷却历史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会聚下羌塘盆地发育大量近南北向断层有关。

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样品的热历史显示,其经历了不同的剥蚀过程,这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随后持续会聚造成的区域性近南北向断裂差异性活动的影响。

基于不同构造位置样品热历史的差异性,认为区域性南北向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65~45 Ma。

【总页数】12页(P75-86)【作者】马泽良;何治亮;罗开平;彭金宁;庄新兵;杨帆;刘栩【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2.羌塘盆地白垩纪以来快速隆升剥蚀的热年代学证据3.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剥露与断裂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4.内蒙古大青山基底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隆升-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马钦忠;李吉均【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3(23)1【摘要】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是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盆地的地层沉积序列推算了高原北缘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系晚新生代以来的山脉剥蚀幅度变化特征,得到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隆升运动差异的传播比,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晚新生代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隆升运动的差异程度。

高原北缘山系垂直运动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资料对比是相吻合的。

进而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构造缩短变形、剥蚀变化与山脉隆升的关系。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二期隆升时祁连山的高度在2400~3100m的范围内。

【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剥蚀变化;构造变形;山脉隆升;传播比;垂直运动速率;地层沉积序列【作者】马钦忠;李吉均【作者单位】上海市地震局;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 [J], 马丽芳;鲍晶;应红;胡春华;钟思锐;杨淑芬;宋春晖;孟庆泉2.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J], 司家亮;李海兵;Laurie BARRIER;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潘家伟3.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J], 李勇;曹叔尤;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4.祁连山构造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貌演化过程的启示[J], 张会平;张培震;郑德文;郑文俊;陈正位;王伟涛5.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岩石磁学特征及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响应 [J], 张涛;胡思虎;刘栋梁;高军平;孟庆泉;方小敏;宋春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共3篇

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共3篇

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共3篇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1喜马拉雅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山脉,其形成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板块构造及地形地貌等。

为了深入探究喜马拉雅的成因及演化过程,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

40Ar/39Ar年代学是一种测定岩石形成时间的方法,它利用钾长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40K衰变为40Ar,然后通过测定40Ar 和39Ar的比值来得出岩石形成时间。

利用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确定了喜马拉雅中东段不同地层的形成时代,进一步研究了喜马拉雅的形成过程。

热史演化研究则是指通过测定岩石中的同位素来推断岩石所经历的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进而了解其演化历史。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测定地震带中的岩石矿物中的同位素含量,重建了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热史演化过程。

通过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不同地层所经历的压力和温度不同,进一步证实了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多因素复合的结果。

喜马拉雅的东段是喜马拉雅山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的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历程对于了解喜马拉雅的成因及演化过程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到了孟加拉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构造作用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作用的影响。

此外,不同地层所受到的热史演化过程也不同,表明喜马拉雅不同地段受到的地质作用及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

总之,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是研究喜马拉雅成因及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定岩石中的同位素含量来推断喜马拉雅不同地层的形成时间及热史演化过程,进一步揭示了喜马拉雅的多因素复合的构造演化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预测喜马拉雅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开展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是了解喜马拉雅成因及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4(21)1【摘要】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 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 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 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总页数】12页(P249-260)【作者】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97【相关文献】1.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2.青藏高原东缘甘孜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王一伟;梅刚;谢启兴;周晓珂;王刚3.大兴安岭北段中新生代隆升与剥露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吴环环;胡道功;吴学文;游报捷;常鹏渊;张蒙4.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5.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星民;朱文斌;朱晓青;王玺;罗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

( ?>$ ) ( "=="%_B!"A!=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B=$>$=$$ ) 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 !"!"=!=@A=?=! ) 项目联合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第一作者简介:陈文,男, !?A" 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地球化学专业,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PR/3G:J8*+S*+F‘ N3L< E3+/< J4R
图 &> 鲜水河断裂带及邻区地质=构造简图及同位素测年采 样点 H,$% &> @,DI1,9,:J $:K1K$,7"1 D"I K9 L8: G,"#M868: 9"61L NK#: "#J ,LM "JO"7:#L "-:" "#J M"DI1,#$ 1K7"L,K# 9K- ,MKLKI: J"L,#$ 康定川藏公路剖面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东段, 沿川藏公路 出露。该剖面主要由 ) 个岩石单位组成, 西部为未变形的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伟晶岩脉, 岩石遭受局部韧性剪切变 形和后期脆性变形叠加;东部为高温下变质的混合岩带, 宽 & C F2D, 长 P 4*2D, 主要由条带状片麻岩、 混合片麻岩、 混合 岩等组成, 叶理和线理发育, 其中穿插有大量的未变形细粒 黑云花岗岩脉。受到鲜水河断裂韧性剪切活动影响, 构造糜
位于丹巴至八美公路上的丹巴县牦牛—台站剖面属鲜 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该剖面位于鲜水河主干断裂的西侧, 全 长约 B2D。根据断裂岩特征和变形样式, 该剖面可分为 F 个 形变带: ( & )西带为脆=韧性剪切形变带, 主体由三叠系浅变 质岩、 碎裂碳酸岩和长英质糜棱岩等组成; ( ) )中带为韧性 剪切形变带, 由初糜棱岩、 眼球状糜棱岩和细糜棱岩等组成; ( F )东带为未变形的细粒花岗岩带 ( ;8"#$ !" #$% , )**3 ) 。在 该 剖 面 中 采 集 了 碎 裂 岩 样 品 0G*)*&) 、伟 晶 岩 样 品 0G*)*&3 、 糜棱岩 样 品 0G*)*)& 和 灰 白 色 细 粒 花 岗 岩 样 品 0G*)*)B ( 图 &) 。 木格错剖面位于木格错高原湖一带, 属于鲜水河断裂带 中段, 出露一套混合岩体, 其中有大量的细粒花岗岩脉穿插。 在该剖面中采集了细粒花岗岩样品 0G*)*3* 和强变形混合 岩样品 0G*)*3& ( 图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裂变径迹年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裂变径迹年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科研热词 裂变径迹 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 抬升 剥露速率 剥蚀 (u-th)/he 龙门山 鲜水河断裂 隆升 阿尔泰造山带 阿伊拉日居山 造山带 退火 贺兰山 贡嘎山 西昆仑 西南天山 米仓山褶皱逆冲带 等温面 秦岭 碎屑锆石 热年代学 热历史 河床砂岩屑 汉南穹窿 构造隆升 构造演化 札达盆地 新近纪 新生代 折返 年龄-高程法 差异剥露 峰值 富蕴 孢粉组合 多元动力学模拟 基性麻粒岩 埋藏史 地貌形态 圆筒山组 喀喇昆仑断裂 吉隆盆地 合肥盆地 古气候变化 千家店地区 剥露特征 冷却历史 冷却事件 冲断隆升 低温热年代学
推荐指数 8 5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53 中上扬子 54 东昆仑
1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1年 科研热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黄山岩体 高原隆升 雅鲁藏布大峡谷 锆石裂变径迹 逆冲断层系 裂变径迹测年 磷灰石裂变径迹 碎屑岩 热改造 热史演化 气候 构造事件 断块 库鲁克塔格隆起 年龄峰值 川东北地区 孔雀河斜坡 塔里木 剥蚀 冷却 低温热年代学 中、古生界 东昆仑山 40ar/39ar测年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6期2007年11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4No.6Nov.2007收稿日期:2007-06-20;修回日期:2007-07-17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演变综合研究0(1212010610103)作者简介:刘 超(1983)),男,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构造年代学学习和研究。

*通信作者:w gcan@cug 1edu 1cn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刘 超1,2, 王国灿1,2*, 王 岸1,2, 王 鹏1,2任春玲31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31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Liu Chao 1,2, Wang Guocan *1,2, W ang An 1,2, Wang Peng 1,2 Ren Chunling 311S tate K ey L abor atory of G eological Pr oce sse s and M iner al Re souce s,China Univ ersity of G eosc ienc e ,W uhan 430074,China 21F aculty of Ear th S cie nce ,Ch ina Univ e rsity of Ge oscience ,Wu han 430074,China31Oil E xp lor ation and De ve lop ment I nstitute ,CN PC H u abei Oil f ield Comp any ,R enqiu 062552,ChinaLiu Chao,Wang Guocan,Wang An,et al 1Fission -track evidence of Cenozoic diff erent uplift processes of Himalayan Mountains.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7,14(6):273-281Abstract:Coo ling ag es of the H imala yan M ount ains,south of Y arlung Zangbo R iver ,r eco rded by fission -tracks sho w remarkably spatial and tempo ral differ ences.In the no rth -south dir ect ion,fissio n -track ages of T ethys H imalay an belt sugg est that cooling occurr ed mainly befor e 8M a,partially betw een 5.0-2.6M a,but in the H ig her H imalayan belt coo ling mainly since 5M a,mo st ly since 3M a.In the east -w est direction,spatia l differences ar e embodied in t he H igher H imalayan belt.F ission -tr ack thermochro no lo gy show ed that co oling and denudation occur red betw een 8.0-3.0M a in t he Easter n Himalay as of centra l and eastern Bhutan,and cooling o ccur red between 7.0-1.4M a in w estern Bhutan.In the central H imalayas (Nepal )cooling occurr ed betw een 5.0-0.2M a,and coo ling ag es distr ibute bet ween 3.0- 1.0M a in the w ester n H imalayas.T he yo ungest fission track ages sho w an increasing trend fr om middle to bo th eastern and w ester n sides,reflect ing a denudatio n rate hav ing beco me larg er f rom centr e to war ds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H igher H imalayan belt be -tween Easter n and Western H imalay an Sy nt axes in t he v ery recently g eolog ical t ime.A systematic inv est iga -tion of published fissio n -t rack ages sug gests that t he denudat ion of the H imalayas occurred since the M iocene,exhibit ing tw o uplifting stages:at 18-11M a and fr om 9M a onwa rds.T he investigation also sho ws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H imalayan uplift may hav e chang ed fro m an ea rlier compressional uplift to a later ex tensio na l uplift in the M io cene,caused by tectonic fo rces and co upled w ith t he effects o f lo cal climate in the Late M io -cene.Key words:fission -tr ack;Himalayan mountains;coo ling ages;denudation;Cenozoic摘 要:裂变径迹年龄资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冷却年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在南北方向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主要在8M a 以前,局部为510~216M a,而高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集中在5M a 以后,大多数在3M a 以来;在东西方向上体现在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之间的高喜马拉雅带上,东喜马拉雅的不丹东部区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揭示了810~310M a的冷却剥露的历史;东喜马拉雅的不丹西部区域为710~114M a;中喜马拉雅的尼泊尔地区为510~012M a;西喜马拉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为310~110M a。

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由中间向两侧增大,反映了地质晚近时期东西构造结间的高喜马拉雅山脉的剥露幅度由中间向两边减弱的趋势,揭示了以中喜马拉雅为隆升中心向两边拓展的趋势。

综合有关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其表现为18~11M a、9M a以来的两个快速隆升期。

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动力体制可能由早期的挤压隆升)中新世的伸展隆升)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为主,局部气候作用和构造作用耦合的山脉隆升机制。

关键词:裂变径迹;喜马拉雅山;剥露;新生代中图分类号:P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321(2007)060273-09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它的隆升和形成影响到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因此何时开始大幅度隆升?发生过几次大的隆升?隆升是分区块进行还是整体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地学界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的热点问题。

山脉的隆升和冷却历史可以通过低温热年代学(如40A r/39Ar和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来确定。

许多学者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对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进行了系列定量的研究[1-18],不同的学者针对喜马拉雅的某一具体部位的研究来讨论整个山脉乃至整个高原的冷却剥露历史,缺乏从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时空差异性来全面系统地分析与限定其冷却剥露的历史,本文试图通过对已发表的裂变径迹年代学数据的系统对比,来探讨新生代沿喜马拉雅山脉地冷却剥露过程及其机制。

1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概况喜马拉雅造山带位于印度地盾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TSZ)之间(图1),发育了三个北倾的主要断裂,自北向南依次为藏南拆离系(STDS)、主中央逆冲断裂(M CT)和主边界逆冲断裂(MBT)[19-20]。

这三个断裂把喜马拉雅造山带分割成三个构造岩片,自北向南依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Tethys H imalayan)、高喜马拉雅(H igher H im ala-y an)和低喜马拉雅(Lesser H imalayan)[19-20]。

北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T SZ)为边界,南以藏南拆离系(STDS)为边界的特提斯喜马拉雅,主要沉积了一套显生宙沉积盖层,内部出露多个大小不等的变质穹窿(如康马穹窿等)[19-20];北以藏南拆离系(STDS)为边界,南以主中央逆冲断裂(M CT)为边界的高喜马拉雅,主要由高级变质岩构成(如各种片麻岩、片岩和混合岩)沿主中央逆冲断裂逆冲到低喜马拉雅带之上。

而低喜马拉雅北以主中央逆冲断裂(M CT)为边界,南以主边界逆冲断裂(M BT)为边界,区内以大面积出露元古宇中、低级变质沉积岩系为特征,未见太古宇,早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分布零星局限[19-20]。

2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阶段性近20年来,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广泛地应用于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剥露的研究。

综合前人报道过的250多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数据,系统、全面地探索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剥露过程。

结果显示出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剥露发生在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和中新世以来的两个大阶段;中新世以来隆升剥露的幅度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中新世以来的隆升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出18~11Ma、9M a以来的快速隆升阶段(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