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
西南天山隆起时代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W ANG — n ,j in Qig,S N n — a Li Ni g IJa — n U Do g Xi,XU n Qi , Qi— n TU iYa j— o,ZHANG h— h n Z iC e g,H AN o Fu Ba —
L b r tr f Or g ncB l n r sa ou in, c o l f E rh a d S a eS in e , kn n v r i Be ig 1 0 7 , h n a o ao y o o e i et a d C u t l s Ev l t o S h o a t n p c ce c s Pe ig U i e s y, i n 0 8 1 C ia o t j
西 南天 山隆起 时代 的河 床 砂岩 屑 磷 灰 石 裂变 径 迹 证 据
王丽宁 , 季建 清 , 东 霞 ,徐 芹 芹 ,涂继 耀 ,张 志诚 , 宝福 孙 韩
北 京 大 学地 球 与空 间科 学 学 院造 山带 与 地 壳 演 化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北 京 1 0 7 081
和 印 度一 亚 板 块 碰撞 远 程 效 应 的 关 系 . 外 , ~8Ma的 冷 却 事 件 与 沉 积 地 层 学 研 究 揭 示 的 6Ma 右 的 气 候 显 著 欧 另 6 左 变 化 相 互 印 证 , 示 了研 究 区域 山脉 隆 升 和气 候 变化 之 间存 在 的 密 切关 系 . 显
The u it hit r f s u h— s e n Ti ns n I plc to s plf s o y o o t we t r a ha - m i a i n
f o AFT na y i t ia a p e r m a l ss ofde r t ls m l s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 3
( 4)
径 迹定年技术 的深入 的理解和研讨 ,有助于应用范围的扩展 ,目前 ,
f 即为z  ̄ t 。 e t数 3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的地质应用 () 1 基岩抬升刷 露中的应用 。在构造演化的研究 中,应用裂变 径 迹定年的相关 原理 ,并 且通过建 立的时 间一温 度模型就可 以恢复
[ 王 世 成 ,康 铁 笙. 变 径 迹 定 牟 标 准 化 的研 究 D. 质 科 学 , 2 】 裂 ] 地
1 9 ,2 ( :7 —8 9 4 91 8 4 )
如果这 一冷却过程是被岩体 的上升 和侵蚀作用所控制 ,根据地热 梯度和冷却速度就可计算抬升速率 :
抬速=蓑墨 升率簧磊
=
式中: 为常数 , 为标 准玻璃 中诱发径进密度 B
V t 一 /Jr =C J / r . GA
() 8
式 中: f △ =‘~ , 为刺露时间, 为封 闭时间; 为封 闭温度 ; 为地表 ‘ 温度; G为地热梯度。
() 2
4 结 语
将公式 ( ) 2 代入 ( )中,并令 : = 1
一
u 自发裂 变时 产生 的碎 片通 过某 一绝缘 晶体 固体 物质 的晶 格 时 ,入射粒子轨迹附近形 成一个被扰动 区域 ,造成晶格破坏 , 产生 一
些 的 格 和 隙, 种 电 : : : : 。 》 :. 空 晶点 缝 这 带 : : : 0 : : :
粒 造 的 质 构 破 称 子 成 物 结 的 坏 为
辐射损伤。沿粒子轨迹的辐射损 。e。oe。 ’ 。 。。 o e 。 -
究的热 点,借助于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盆山耦合成为地学 界新的亮 点。基岩 区经过剥蚀搬运 ,碎屑颗粒在沉积盆地沉积 ,经历不 同热历 史 的碎屑颗粒可能具有不 同物源特征。裂变径迹法分析物源区是利用 磷灰石 、锆石径迹的密度 、长度 等分 布 ,并对 其加以统 计分析 ,从中 提供与物源区的年龄及构造演化有 关的信 息。测试磷灰石样 品如果没 有受到退火的影响 , 裂变径迹的年龄及长度均可代表物源特征 。 近年来还发展了一种 利用样 品碎屑单颗粒 的裂变径迹年龄的统计 分析确定其 源区并 量化源区的抬升剥露 及热 演化历史的方法 。假定 造山带的剥蚀物质被源源不断地迁移到相邻 的沉积盆地 中,某一深度 的岩石从隆升剥露到再沉积的 整个 过程要经过 以下几个时间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2015(0)9【摘要】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蓬莱9-1构造中生界花岗岩的构造演化直接制约着储层的分布及好坏,而区域构造演化证实花岗岩在整个新生代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和改造过程。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该构造中生界花岗岩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新生代热史分为4个降温期和2个升温期共6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可将新生代构造演化进一步划分为稳定期(65~51 Ma)、低速隆升期(51~34 Ma)、高速隆升期(34~18 Ma)、沉降期(18~5 Ma)和成藏期(5 Ma至今)5个阶段。
不同隆升期花岗岩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高速隆升期剥蚀速率可达110.7 m/Ma,新生代平均剥蚀量约2 260 m。
成藏研究证实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成储成藏有着密切联系,隆升期的风化壳形成和沉降期的泥岩沉积使花岗岩具备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成藏期的新构造运动又为油气的运移和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页数】10页(P1098-1107)【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构造演化;剥蚀量恢复;新生代;蓬莱9-1构造【作者】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2.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3.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王少轶;程银行;吏成辉;李艳锋;张天福;程先钰;杨君4.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吏成辉;程银行;王铁军;王少轶;张天福;程先钰;张夏炜;李艳锋5.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张怀惠;张志诚;李建锋;唐建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响应

裂变径迹测年(fission track dating)是一种用来确定岩石和矿物样品年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了岩石中裂变所产生的径迹数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裂变径迹数量来推断样品的年代。
裂变径迹测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年代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
裂变是指重元素核碎裂为两个较轻的碎片并释放出中子的过程。
在天然岩石中,铀和钍是最常见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裂变产物产生能够留下径迹的粒子。
当裂变产物来到岩石中,它们会从轨道中脱离并迅速与晶格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的原子伤害,形成微小的径迹。
这些径迹在岩石中形成一个特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核裂变中生成的径迹数量与裂变时间及温度相关。
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速度很高,径迹的长短与中子的速度和触发核反应的维度有关。
在高温条件下,岩石结构活跃,微小的径迹会被抹平或修复,从而减少裂变径迹的数量。
而在低温条件下,岩石结构相对稳定,微小的径迹会得以保留或积累,从而增加裂变径迹的数量。
因此,高温环境下的样品裂变径迹数量较少,低温环境下的样品裂变径迹数量较多。
通过对裂变径迹数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计算样品的裂变径迹密度,并与已知年代的样品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样品的年代。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测年范围广,可追溯几千万年;无需破坏样品,可应用于原地测量;对于岩石和矿物中的不同裂变系统都可应用。
但裂变径迹测年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需要高精度的显微镜来观察和计数径迹,测年结果可能受到样品中的多种因素的干扰。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在地质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学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确定岩石的年代,并提供了研究地质历史、构造过程和地壳演化的重要线索。
在考古学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确定史前遗址和文化层的年代,为考古学家提供时间框架。
在地质灾害研究中,裂变径迹测年可以用来研究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和地滑等现象的频率和规模,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有重要作用。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脆性断裂活动的时限

第 5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Hale Waihona Puke 展 Vo | 3 No 5 l2 .
20 年 1 08 0月 ( 页码 : 4 , 1 5 ) 1 4 ~ 4 5 t
PR0G RESS I N GEOPH Y SI CS
利用 磷灰 石 裂 变径 迹 约束 脆 性 断裂 活 动 的 时 限
王先美 , 钟大赉 王 毅 ,
(_ 1 中国 石 油化 工 股 份 有 限公 司石 油 勘 探 开 发研 究 院 , 京 10 8 北 003 2 中 国科 学 院 地 质与 地 球 物 理 研 究所 , 京 10 2 ) . 北 00 9
摘
要 本 文通 过 鲁 西 隆起 区 、 沐 断 裂 带 不 同性 质 断 裂 构 造 解 析 , 对 其 构 造 带 及 构 造 带 两 侧 未 变形 地 层 进 行 野 沂 并
W A N G a — e , ZH O NG a l i W A N G i Xi n m i~ D —a。, Y
( .I si t o 1 n t ue fPe oe m E p o a ina d De eo me t S n p c e ig 1 0 8 , h n t t lu x lr t n v lp n , io e ,B i n 0 0 3 C ia; r o j
分析, 必要 时要 辅 助 以其 他 同位 素 测年 手 段 进 行 综 合 约 束 , 以获 得 断 裂 活 动 的 可 靠信 息. 关键词 磷 灰 石 裂 变径 迹 , 却 史模 拟 , 性 断 裂 , 造 带 , 年 代 学 冷 脆 构 热
中 图分 类 号 P 4 5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9 3 2 0 ) 5 1 4 — 2 0 4 2 0 ( 0 8 O ~ 4 4 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响应

• (三)径迹形态 • 裂变径迹蚀刻外貌受矿物结晶对称性、蚀刻 面在晶体结构中的位置、径迹取向、蚀刻时 间等有关;径迹蚀刻数目与蚀刻剂种类和浓 度、蚀刻时间、蚀刻温度、蚀刻面在晶体结 构中的位置有关。
• 表1 不同的常见矿物的蚀刻条件
矿物名称 磷灰石 白云母 锆石 榍石 70%HNO3 40%HF 20gNaOH+5gH2 0 6:3:2:1 H2 O+HCl+HNO3+HF 蚀刻剂 温度 20 20 220 20 时间 15s 4h 2.5h 5min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对温度的 响应
卫江伟 2015/6/4
内容概述:
• • • •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二、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三、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原理 四、 裂变径迹相关应用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 (一)裂变产生 • (二)径迹蚀刻 • (三)径迹形态
一、 裂变径迹产生原理
• (一)裂变产生 • 裂变与衰变均属于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由不稳定 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时所发生的核反应过程; • 核衰变通常是指α、β、γ等衰变; • 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质量 相差不远的碎片;裂变反应可分为自发裂变和诱 发裂变。自发裂变是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 下自行发生的核裂变,属于核素放射性衰变的一 种类型; • 诱发裂变是重原子核受外来粒子轰击,发生的核 裂变反应,以中子诱发核裂变最为重要
• (一)裂变产生 • 重核裂变之后,由于质量减少,产生约200MeV能 量,大部分转变为裂变后碎片的动能,两个碎片 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一系列β或其他形式衰变最终形 成两个稳定的核素; • 碎片运动时与周围物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电磁 作用,从而使碎片改变方向和损失能量; • 当通过的物质为绝缘材料时,就会沿着运动轨迹 产生一个放射性损伤的狭窄痕迹即径迹; • 解释:1)缓慢冷却重结晶;2)“离子爆炸尖峰” 模型:电离化——正离子——排斥——损伤区域 • 此时形成的径迹称为潜径迹。
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陈国明;覃焕图;黄兴富;郭晓玉;高锐;李旭成;张逸鹏【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24(67)3【摘要】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扩展不仅导致欧亚大陆内部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亦对高原周缘的地貌格局及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时代与响应过程一直备受争议,而界定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带隆升时序是解决争议的关键之一.本研究围绕青藏高原东北缘,在陇中盆地、六盘山褶皱逆冲带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区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分布于136~16 Ma,裂变径迹的长度范围介于11.9~13.3μm;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结果为258~79 Ma,但多数样品的年龄介于160~99 Ma;热史模拟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隆升和冷却降温事件,即始新世期间(55~30 Ma)和中中新世(17~12 Ma)以来.始新世期间(55~30 Ma)发生的隆升事件可能是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陆陆碰撞远程效应的直接响应,表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初或不久,其应力即已传导至东北缘边界;中中新世(17~12 Ma)以来的隆升剥露冷却事件奠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格局.【总页数】22页(P1147-1168)【作者】陈国明;覃焕图;黄兴富;郭晓玉;高锐;李旭成;张逸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相关文献】1.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2.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3.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4.碧口地块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忠炎班级:矿物S162学号:201671305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原理与研究进展一、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原理的提出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它建立在238U自发裂变辐射损伤效应,在实验基础上来观察辐射损伤特征,并利用数学地质模型模拟岩石所经历的低温热演化史。
Fleischer等(1975)将裂变径迹的定义为:238U自发核裂变会产生具有很高能量的带电重粒子,当高能量带电重粒子(238U)穿过绝缘固体材料时,会在固体材料如磷灰石中留下放射性的狭窄痕迹,称之裂变径迹(Fleischer al.,1975)。
在上述过程中,Fleischer 等(1988)发现238U 将会分裂成两个大致相同的高能带电粒子向相反方向飞行,每个粒子带电大约在40~160MeV( Fleischer et al.,1988)。
Gleadow 等(1986) Green (1988)和Donelick (1990)等均实验并最终证实这些核裂变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能在固体材料上留下大约16~18μm的线性裂缝(Gleadow et al,1986;Green,1988;Donelick et al.,1990)。
这些线性裂变径迹可以通过化学酸蚀处理可视化,进而可被光学显微镜观察。
相对低温下稳定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在60°C以上会发生退火,而且会不断累计(Donelick et al.,1981)。
这意味着磷灰石裂变径迹很少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主要代表其低温演化的年龄(Gleadow et al.,1986)。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受温度影响的。
Duddy等(1988)在其恒温退火的描述与温度随时间变化吻合的实验过程中,利用“等效时间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印证了该原理。
磷灰石的退火行为一旦发生就受温度及时间的因素影响,而且温度是主导因素(Duddy et al.,1988)。
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1.退火行为所受影响因素1.1磷灰石的主要元素及238U的富集根据Barbarabd等(2003)、Green等(1986)和Carlson等(1999)的研究,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退火率与磷灰石中的主要元素如 Cl,F,Mn,Fe等富集程度及238U的富集(含量10×10-6以上)等相关。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速率可以根据刻蚀坑尺寸来计算,而刻蚀坑尺寸可以通过磷灰石的溶蚀体积来衡量(Barbarabd et al.,2003;Green et al.,1988;W.D.Carlson et al.,1999)。
Gleadow和Duddy等认为磷灰石的成分组成对磷灰石的退火行为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Gleadow et al.,1981)。
1.2 α衰变Carlson等学者(1999)提出物理因素,例如结构应力、α 衰变亏损等也有可能会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率(Carlson et al.,1999)。
Ritter等(1986)利用核废料对磷灰石进行退火行为研究,发现α 衰变可以促进退火行为(Ritter et al.,1986)。
Weber等(1997)进一步的研究证明,α衰变使得锆石由晶体形态向无序形态变化(Weber et al.,1997)。
Rahn (2004)等在对锆石的裂变径迹研究中证明了α 衰变亏损对锆石的裂变径迹退火率的影响(Rahn et al.,2004)。
Hendriks 等(2005)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剥蚀演化时提出,应该注意辐射加强效应引起的径迹退火,特别是由锕系元素(如238U)引起的α发射,辐射加强效应会导致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小(Hendriks et al.,2005)。
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辐射效应难以在磷灰石的退火行为中得到观察,退火模型中一般都不考虑α衰变的影响。
1.3压力及应力Wendt等(2003)实验研究发现,压力及应力也可以影响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
其实验发现持续的增压会减慢退火速率,而在较大的应力下,退火甚至表现的与温度无关;并建议将压力、应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纳入退火模型的建立(Wendt,2003)。
综合以上前人研究,退火行为除了受磷灰石所受温度和时间影响外,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的因素主要有磷灰石中主要元素(如 Cl,F,Mn,Fe等)的富集程度,磷灰石所受物理因素如应力、压力及238U所造成的α发射等因素的影响。
2.退火行为的实验观察在测定径迹密度、径迹长度等裂变径迹数时,目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裂变径迹分为两种,包括自发裂变径迹和诱发裂变径迹。
238U的裂变辐射损伤是真正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导致自发裂变径迹的积累。
而235U的裂变损伤是由中子诱发来测定矿物的U含量的。
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中,需要统计238U 自发产生的裂变径迹及中子诱发235U裂变造成诱发径迹。
238U 自发产生的裂变径迹在地质过程中产生。
然而,在实验室诱发过程中,232Th及238U 等不可避免的也被诱发,影响诱发径迹的实验观察。
Iunes等人(2002)提出一种测量中子对裂变径迹分析影响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测出磷灰石中的 Th/U 值,从而校正诱发裂变径迹测量时对数据的影响(Iunes et al.,2002)。
2.1观察裂变径迹的局限为了获得并解释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通常会测定样品中被限定做分析的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用来描述其低温热演化史。
被限定分析的裂变径迹将被完全刻蚀,径迹末端也可观察。
为了测定长度分布,只有那些水平的裂变径迹其所在面平行于结晶C轴的会被测量,所以才带来了一些误差。
这些得到的长度分布能被用来模拟样品的低温演化。
2.2 退火行为的各向异性未退火或者轻微退火的裂变径迹显示比较小的各向异性,这很有可能是刻蚀的影响。
在退火过程中,裂变径迹在与C轴高角度相交的方位会比低角度与C轴相交的方位更易退火G (图1)。
磷灰石的刻蚀是各向异性的,沿C轴方向裂变径迹会更易刻蚀,且会加宽Ketcham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用C轴投影法会为消除结晶角的影响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思路,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裂变径迹长度数据,并能够更多的反映地质信息(Ketcham,2005)。
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独特性磷灰石裂变径迹作为一种有效的测年工具,具有其不可替代性:①磷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常见副矿物,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地质体。
②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保留温度相对较低,这使其能很好的限定地质体的低温热年代学。
但是,目前该方法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①目前的退火模型无法非常好的限定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的影响因素。
②温度、压力、应力等因素在纳入退火模型准确模拟其影响还比较困难,这在上文已有阐述。
③由于往往没有其他地质证据的对比和约束,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信息难以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Resak等利用镜质体获得的地热数据来校正及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更加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中波兰凹陷的地温演化史(Resak et al.,2010);Qiu等综合磷灰石锆石的(U-Th)/He年龄数据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模拟了柴达木盆地的巴楚隆起的构造热演化。
也使得该构造热演化史的结论更有说服力(Qiu et al.,2011)。
Jonckheere (2003)指出了该方法目前的不完善之处:实际上,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周围环境的温度影响对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有修补作用;然而,我们是很难在相对高温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到这些修补作用。
这就会导致裂变径迹数据不够准确。
而且,现代的模拟程序限制了解决问题的围并且倾向于一些具体的模拟温度时间曲线的方法。
并指出了裂变径迹退火模型的存在的缺陷:现行的模拟方法过于简单,而且裂变径迹的结果中的那些温度峰值或者复合峰值被磷灰石晶体径迹中的无损晶格和无定形的核之间的原子重排给重新修正了。
事实上一些较大的晶体缺陷会对刻蚀过程有影响,把刻蚀径迹看成独立的晶体损伤过于简单Jonckheere (2003)。
在实验方法上,对磷灰石晶体的裂变径迹分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表面和径迹刻蚀特征。
传统方法中这个过程是靠人工统计完成的。
而M.Peternell等(2009)通过研究尝试用电脑量化磷灰石晶体的几何特征辅助人工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统计分析方法来代替传统方法。
这是使裂变径迹统计方法迈向自动分析的有意义的尝试(Peternell et al.,2009)。
四、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进展1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总的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与烃类演化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它不仅能了解沉积盆地的最高古地温,而且可以了解不同地质时期古地温的变化,进而可以确定生油窗及成油期(滕殿波等,1996)。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地层,包括强氧化环境、有机质组分贫乏的红层。
这种方法除提供热信息外,还可以研究沉积盆地的抬升速度、侵蚀厚度、物质来源、地层的形成年龄(善鹏,2003)。
值得注意的是单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代表的是磷灰石进入径迹保留温度后所经历的时间,而在对一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统计研究时,必须谨慎使用地层形成年龄及简单的地质体冷却抬升来描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
例如朱文斌等(2004)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部连木沁剖面和南北山前带的9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得出了在晚白垩世120~100 Ma,吐哈盆地发生构造抬升,地层快速冷却剥露,岩层在新生代二次埋藏加热,至10~8Ma又再次露的构造热史的结论(朱文斌等,2004)。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盆地分析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前所述,在结合了同位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可以很好地模拟了盆地的低温构造热演化史。
而且,这种结合其他分析方法的综合性分析是对更好的模拟盆地构造热史的必然要求。
裂变径迹(包括磷灰石,锆石等)也完全可以对老地层甚至是前寒武的地层、岩体或火山岩进行分析测试,进而了解其低温构造演化史,如Zhanget等(2009)对阿克的前寒武的蓝片岩地层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在基于区域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塔里木基底的温度构造演化史分为4个阶段并予以详细解释(Zhanget al.,2009)。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应用于断裂作用研究是近年才兴起的研究新热点,断层的形成年龄与裂变径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松峰等,2009)。
当断裂活动时,温度较高,超过了磷灰石的径迹退火温度,由于断裂发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因此当断裂停止,温度快速下降后,磷灰石裂变径迹就记录了断裂的冷却年龄,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断裂的活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