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隆起蒙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合集下载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类型及沉积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类型及沉积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类型及沉积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是鲁西新生代叠层系列地层类型中的一种。

它是指由于晚古生代沉积冰河作用所形成的明显层状叠层石地层。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沉积特征表现为:
1、形态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具有明显的叠置和分层状度,表层土砂层光滑平整;
2、构造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表层地层中可见许多碎屑层叠着交错;
3、沉积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浅海沉积层极为丰富,特别是在海洋深处发现了大量的满布碎屑、多层叠层石和生物结核凝灰岩等特征。

4、地质期特征
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与西部内陆凹陷中其它年代叠层石不同,其堆积性相对稳定,也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

以上是鲁西晚寒武纪叠层石的类型及沉积特征,显示出冰河沉积冲积形成的叠层石,形态对比突出,表层光滑均匀,碎屑丰富,多层叠着,构造活跃程度低,是新生代固石沉积特色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地 区 。由于露 头 样 品 易受 风 化 等 作 用 影 响 , 采 样 故
时严 格遵 循采 集新 鲜样 品 , 仔细 挑选 的原 则 。同 时 , 采用 G S定 位 仪严格 定 位 , 握住 不 同样 品在 空 问 P 把
收 稿 日期 :06 1—0 2 0 —01
基 金项 目 :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03 B 167 ; 江 学 者 和创 新 团 队发 展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C IT 2 0 C 24 0 ) 长 P SR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西 缘 差 异 抬 升 的 裂 变 径 迹 证 据
赵 红 格 刘 池 洋 姚 亚 明 , , , 王 锋 银 燕 ,
(. 1 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9 2 郑州 经济管理 干部 学院 环 境工程 系 , 河南 郑 州 4 19 ; 5 11
3 长安大学 地球科 学系 , . 油 田分公 司 地质研 究院 , 山东 东 营 2 70 5 00)
摘要 : 目的
探 讨 鄂 尔多斯 盆地 西缘 从 南至 北不 同地 区的 差异 抬 升 时期 及 抬 升 速 率 。方法 利 用
磷 灰 石和锆 石 裂 变径迹 年龄 的 综合 分析 , 究盆地 西缘 的构 造 差 异抬 升 。结 果 西缘 北部 汝 箕 沟 研
分布 上 的相互关 系 , 以便 于对 测 试 结 果 赋 存 的 构 造
背景进 行分 析 。 测 试 样 品 均 在 中 国科 学 院 高 能 物 理 研 究 所 完
成 。测试 过程 同文献 [ ] 6 。采 样位 置 和样 品测 试 结
果见 图 1和表 1 。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陈龙博;何登发;王贝;李英强;梅庆华;文竹【摘要】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束米仓山中三叠世以来陆内变形时间,亦对区域构造变形时序以及米仓山基底冲断变形特征有指示意义.本文以两条地质剖面为基础,刻画出背斜南翼中-上侏罗统旋转生长地层特征,表明地层发生褶皱的启动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并且通过长剖面解释,认为米仓山基底发育楔入冲断构造,楔端点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扩展传递导致了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的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显示,通南巴背斜分别于晚白垩世早期(95~90 Ma)和新生代中晚期(~24 Ma)开始快速隆升剥蚀,隆升速率分别为0.06~0.085 mm/a和0.133 mm/a左右.通过汇总区域低温热年代学样品点,分区建立构造变形时空序列,得出川东北地区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及始新世-中新世分别发生一次米仓山由北向南的构造扩展以及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构造叠加作用.%Tongnanba anticline 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experienced multi-stages tectonic compression and superimposition since the Middle Triassic.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are chiefly controlled by the squeezing and thrusting from the Micangshan structure belt from NW to SE and subjected to the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from the Dabashan structure belt from NE to SW.Therefore,to confine the timing of Tongnanba anticline multi-stages deformation is of great effectiveness to constrain the timingof Micangshan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since the Middle Triassic,and also provides significant indications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time-space sequence and Micangshan basement-involved thrusting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the anticline's south limb rotating growth strata within the Middle-Upper Jurassic,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two geological section,is featured,indicating that the folding of the strata started around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Early Late Jurassic and together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ng seismic profile,we believe that basement-involved wedge-thrusting structure style is developed in Micangshan structure belt and the basin-ward movement o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wedge tip along the Pre-sinian detachment layer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 structure of Tongnanba anticline.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al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ongnanba anticline started experiencing rapid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in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95-90 Ma) and the Middle-Late Cenozoic (about 24 Ma) with uplift speed 0.06-0.085 mm/a and around 0.133 mm/a respectively.Through the summary of regional historical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data,geographical partition based tectonic time-space sequence is established,suggesting that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N-S basin-ward tectonic spreading from Micangshan structure belt and NE-SW tectonic super imposition from Dabashan structure belt during the Middle-Late Jurassic,Cretaceous and Eocene-Miocene respectively.【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7(041)003【总页数】13页(P433-445)【关键词】通南巴背斜;生长地层;低温热年代学;楔入冲断构造;构造扩展与叠加【作者】陈龙博;何登发;王贝;李英强;梅庆华;文竹【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川东北地区主要包括米仓山构造带东段、南大巴山构造带以及通南巴背斜, 构造上既处于上扬子板块北缘与南秦岭板块交接部位, 亦受到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构造带构造叠加的影响, 自三叠纪以来受南秦岭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影响, 该地区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肖安成等, 2011)。

26134943_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

26134943_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

2021 37 12
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关键词 构造演化;隆升剥蚀;热演化史;隆升冷却;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东昆仑 ; 中图法分类号 P542 P597 3
长达~2500km 的东昆仑造山带呈近东西向横亘于青藏 要的成果:1)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研究表明昆仑地区山在晚三
中,记录下了始于晚三叠世的昆仑柴达木及羌塘地块之间 盆地的沉积记录表明,东昆仑在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早期
的俯冲碰撞过程。新生代以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斜 经历长期剥蚀去顶作用(魏岩岩,2017;Yin et al ,2008);
向汇聚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强烈隆升(赵志丹等,2003;喻顺 3)古流向、碎屑矿物物源分析等一系列证据均指示东昆仑造
, ( ), , 1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 , 2 Third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29 China
, , , , , YANG Li1 YUAN WanMing1 ZHU ChuanBao2 HONG ShuJiong1 LI ShiYu1 FENG ZiRui1 and ZHANG AiKui2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西宁 810029
( ) 岩石学报 10000569 / 2021 / 037 12 378196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doi 10 18654 / 10000569 / 2021 12 11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白垩纪以来剥露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白垩纪以来剥露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白垩纪以来剥露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朱文斌;舒良树;万景林;孙岩;王锋;赵忠岩【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6(80)1【摘要】对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火山岩和花岗岩的15个磷灰石样品和5个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09.3~11.9 Ma 之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81.7~56.8 Ma之间.矿物对法计算得到,该地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中期的视剥露速率为0.157~0.222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博格达-哈尔里克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早白垩世(119~105 Ma)、晚白垩世晚期(67~65 Ma)、新生代早中期(47~31 Ma)和新生代晚期(12~7 Ma).白垩纪以来的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总页数】7页(P16-22)【作者】朱文斌;舒良树;万景林;孙岩;王锋;赵忠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成矿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成矿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9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成矿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成矿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成矿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滇西石鼓杂岩南部早白垩世以来剥露隆升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陈小宇;刘俊来;吴文斌2.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3.西天山白垩纪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张文高;杨斌;陈正乐;蔡琳博;韩凤彬;孙岳;吴玉;孟令通;何江涛;马骥4.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 [J], 汪新伟;汪新文;马永生5.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J],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陈正乐;宫红良;李丽;王小凤;陈柏林;陈宣华【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6(13)4【摘要】阿尔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文中主要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探讨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和剥露过程.来自阿尔金山脉34个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岩样品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脉存在至少5个阶段的剥露作用,反演出阿尔金山脉具有多期次、阶段性的隆升特征,并存在差异性:EW向的阿尔金北缘拉配泉-红柳沟山体隆升-剥露时间早(61~34 Ma);NE向且末-茫崖山脉的主要隆升时间位于始新世晚期-中新世(42~11 Ma);沿阿尔金(主)断裂山体的隆升-剥露最为年轻,存在三期主要的剥露作用:10.2~7.3、5.5~4.5和2.1~1.8 Ma.结合区域磷灰石测年数据、区域变形事件及其阿尔金断裂走滑历史分析,推测阿尔金山脉在晚白垩世曾有过初期隆升和剥露,古近纪的剥露局限于阿尔金山脉北缘EW 向的山脉,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上新世晚期和早更新世的山脉剥露作用遍及了青藏高原北缘山脉,8 Ma是青藏高原抬升和变形的一期重要构造事件发生时间;前陆盆地和阿尔金山间盆地的沉积作用研究也显示了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剥露过程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及其相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总页数】12页(P91-102)【作者】陈正乐;宫红良;李丽;王小凤;陈柏林;陈宣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2.阿尔金山脉新生代剥露历史--前陆盆地沉积记录 [J], 陈正乐;刘健;孙知明;王小凤;裴军令;宫红良3.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孙岳;陈正乐;陈柏林;韩凤彬;周永贵;郝瑞祥;李松彬4.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星民;朱文斌;朱晓青;王玺;罗梦5.西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的沉积-构造响应 [J], 张文高;陈正乐;张青;韩凤彬;王晓虎;霍海龙;马骥;杨斌;张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的形成与演化

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的形成与演化

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李伟; 戚建庆; 周东红; 吴奎; 陈兴鹏; 郭睿鹏【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9(043)005【总页数】13页(P911-923)【关键词】形成演化; 构造抬升; 断裂体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辽西凸起【作者】李伟; 戚建庆; 周东红; 吴奎; 陈兴鹏; 郭睿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 中海石油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东北部, 面积近20000 km2, 其内部共发育6个次级构造单元, 自西向东依次为辽西南凸起、辽西凹陷、辽西凸起、辽中凹陷、辽东凸起和辽东凹陷, 整体呈现“三凹夹三凸”的构造格局(李伟等, 2015), 各次级构造单元均呈N(N)E向展布(图1)。

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以及平原组, 根据构造演化和地层沉积组合的差异性, 可以将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演化划分为古近纪断陷和新近纪拗陷两个阶段(图2, 侯贵廷等, 2001; 汤良杰等, 2008), 走滑作用对于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改造作用(肖尚斌等, 2000; 徐长贵等, 2015)。

整体而言,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走滑和伸展作用的复合叠加效应构成了现今构造格局(漆家福, 2004; 吴智平等, 2013; 刘寅等, 2014; Liang et al., 2016), 并造成了辽东湾坳陷内部构造发育演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明显的时空差异。

近年来, 辽东湾坳陷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绥中36-1、锦州25-1/25-1南和锦州20-2/20-2北等, 这些油气田绝大多数分布在辽西凸起及其附近, 揭示了其有利的成藏背景。

山东省四级构造单元特征一览表

山东省四级构造单元特征一览表
主要为古近纪济阳群,其次为新近纪黄骅群(624-1059m)及第四纪(184-292m)松散堆积
北界埕南北东东向断裂,南界为义南断裂,二者控制其形成、发展,与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形成北北东向断块展布
同上
车镇潜单斜断凹( )、无棣—义和庄潜单斜断凸( )
滨城—沾化潜单斜断陷
自东营黄河口、河口等渤海沿岸向西经沾化县城至西部古城和滨城区北部一带。北邻无棣潜单斜断陷( ),南接东营—广饶潜单斜断陷( ),西与临邑—惠民潜向斜断陷( )为邻,东入渤海
牛头—寿光潜单斜断陷
寿光市及以北的牛头—候镇一带,面积小。北、西部与东营—广饶潜单斜断陷( )相邻,南与柳山—昌乐单斜断拱为邻( ),东邻是寒亭——昌义潜断拱( )
寒武—奥陶纪
古近纪济阳群,新近纪黄骅群(95-564m),第四系松散堆积(257-276m)
受控于齐广断裂,鄌郚—葛沟断裂,北东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相互切割,形成似平行四边形断块。
新太古代蒙山岩套、峄山超单元侵入,燕山晚期卧福山超单元侵入
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发育,并控制边界,结晶基底,北西向韧性剪切带
古隆起区印支期抬升后遭剥蚀,新近纪南边部下沉
肥城潜单斜断凸( ),东平—布山单斜断凸( )
新甫山—莱芜单斜断拱
位于泰安、莱芜、寨里以南一带和徂徕山、新甫山—孟良崮一带低山区。西邻、北邻泰山—济南半潜断拱( ),南、西南接蒙山—蒙阴单斜断拱( ),东北界接马牧池—沂源单斜断拱( ),少部分接鲁山—邹平向斜断拱( ),东接马站—苏村半潜断陷( )
埕口潜单斜断凸( )、大山潜单斜断凹( )、长官潜断块( )、宁津潜单斜断凸( )
无棣潜单斜断陷
东起东营义和、沾化、滨海等近渤海沿岸,向西经无棣、庆云至乐陵化楼一带,北接埕口—宁津潜单斜断拱( ),东南邻滨城—沾化潜单斜断陷( ),西南及西与临邑—惠民潜向斜断陷( )接界。北东、东入渤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 n so he M e s n M o nti n t e W e t r ha o g Rie, Ch na e t ft ng ha u an i h se n S nd n s i
T ANG Zhio L 。 S I i eg , iy a G NGH n b b , ILi H u n HU Q u u n , O X p o g o ,W N i h a A GQn u g
摘 要 :研究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抬升对全面认识鲁西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采自蒙山山脉的
6个 岩 石 样 品 进 行 了 磷 灰 石/ 石 裂 变 径迹 测 年 及 热 历 史 模 拟 分 析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蒙 山 自晚 白垩 世 开 始 快 速 抬 升 , 锆
经历 了7 4 和 3 0~ 3Ma 2~2 a 0M 两个快 速抬升阶段 ,并且蒙 山的抬升表现 出加速 抬升的特征。晚 白垩世 以来蒙 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 n o h o a tfrt e c mpr h nsv n e sa i go e tni v l to ft se n S n o g Rie i d me — e e i e u d r tnd n ftc o c e ou in o he We tr ha d n s .S x a a l
2. Ge p y ia s a c n tt e o h n l Oi i l a c ., n y n 5 02 Ch n o h sc lRe e r h I si ut fS e g i l e d Br n h Co Do g i g 2 7 2, i a; f
第5 0卷
21 年 01
第 2期
3月
中 山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ACTA SCI ENTI ARUM NATURALI UNI UM VERSI TATI S S UNYATSENI
. Vo . 0 No 2 15 M a. r 2 0l1
鲁西隆起 蒙 山晚 白垩 世 一新生 代抬 升的 裂变径迹 证据
的快 速 抬 升 与其 毗邻 的泰 山有 着较 好 的 对 应 关 系 ,蒙 山 的 整 体 抬 升 略 早 于 泰 山 ,并 且 鲁 西 隆 起 的 抬 升 表 现 出 由
南 向北 的抬升序列 。蒙 山的两期快速抬 升事 件很 好地对应 了济 阳坳 陷在 这两个 时期经 历 的构造沉 降和 区域 隆升 过程 ,表明新生代蒙 山的快速抬升 与济 阳坳 陷的构造演化有着 良好的隆拗耦合关 系。
唐 智 博 ,李 理 时 秀朋 , ,胡秋 媛 宫红 波2 , ,王 清 华
( . 中国石 油 大学 ( 东) 地 球 资源 与信 息 学院 ,山 东 东营 27 6 ; 1 华 50 1 2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物 探研 究院 ,山 东 东营 2 7 2 ; . 5 0 2 3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河 口采 油厂 ,山 东 东营 2 7 0 ) . 500
H ku Ol rd c o l t f h n lO ledB ac o , o gig2 7 0 , hn ) e o i Pou t nPa egi ii rn hC . D nyn 5 0 0 C ia i n oS fl
A b t a t S u y o x umai n pl i g o h e g h n M o n a n sn e t e L t e a e u si sr c : td n e h to /u i n ft e M n s a u t i i c h ae Cr tc o s i mpo — t f r
ta k d tn a tme t mp r t r t e ma h so y r c a i g nd i —e e au e h r l itr mo ei . Th r s ls n i ae ha t e dl ng e e u t i d c t t t h Me g h n n sa Mo n an e p re e eai ey r p d e h ma in p i i g sn et a e Cr tc o s u ti x e inc d a r ltv l a i x u t /u l n i c he L t ea e u .Two r pi p i - o t f a d u l t f
lt a p e r m h e g ha o n an wee s se t al ol ce o c ry o ta tt/zro s in ie s m ls fo t e M n s n M u ti r y t mai ly c le t d t a r u paie ic n f so c i
关 键词 :裂变径迹;隆拗耦合 ;晚白垩世 一 新生代;蒙山
中图分 类号 :P4. 52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 59 67 21)0 02 — 7 02 — 59(0 1 2— 17 0
Fiso a k The m o hr no o y o t e a e us Ce z i s i n Tr c r c o l g f La e Cr t c o — no o c Upl tng ii f

( .ntueo e - sucsa dIf m t n hn nvri f erl m, 1 Istt f or ore n no ai ,C iaU iesyo t e i G e r o t P ou
S a d ng Do yng25 0 h n o ng i 7 61,Ch n i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