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字号】人发〔1996〕58号【发布部门】人事部(已撤销)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1996.06.14【实施日期】1996.06.1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1996〕58号)为进一步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科学合理地评价和使用人才,培养造就跨世纪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和中药技术人员,在总结“八五”期间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在全国遴选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每人选配一至二名继承人,按照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培养,以达到继承学术经验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现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有关实施细则和指导老师名额分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下发。
1996年6月14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继承工作),是指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
其任务是: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和中药技术人员。
二、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第三条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受聘(包括返聘)担任教授、主任医师、主任药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中医药(含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家。
老中药专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老民族医药专家中,少数未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但具有主任中医(药)师水平并具备其他各项条件的,也可作为指导老师的遴选对象。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唐仕欢申丹杨洪军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加强中医临床信息管理、数据深度挖掘与利用,可以有效、快速、全面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并实现经验传播。
因此,.开发集“数据录入.管理一查询一分析一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辅助中医传承的软件,是中医传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了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简称TCMISS)软件。
目前,该软件得到了北京、上海、贵州、山东、天津等院士、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广泛应用,获得一致认可,被认为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重要工具。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O)是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O)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形成的,围绕着中医药继承、发展、传播和创新四个核心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医药特点,辅以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以中医数据分析为核心,体现中医传承特色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根据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需求,软件有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资料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6个系统,集“数据录入.管理.查询.分析.网络可视化展示”于一体,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数据的关联与融合,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界面友好,形成面向服务架构的开放式、自助式应用软件【l J。
该软件实现了疾病信息、证候信息、中药信息、方剂信息、医案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检索、分析等功能,在中医临床经验传承与学习、新药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全国100余家单位应用本软件进行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医案整理、组方规律分析、新药处方筛选、中药方剂教学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毕业研究生11名,17个省市安装此软件1000 余套。
2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领域研究进展2.1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做好当代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培养优秀中青年医师,是中医传承的重点,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模式与实践探讨

・
名
院
名
科
名
医 专
栏
・
名老 中医经验传承模式与实践探讨
朱立 国 王 尚全 于 杰 赵 国 东 高景 华 罗 杰
(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北京 1 0 0 1 0 2 )
【 摘要 】名老 中医经验是其 深厚 中医药理论 与丰富实践经验 的结晶 , 只有将这些 经验 良好地继 承并应用 于临床 , 才能使 中 医药学研究工作不断完善 , 不断改进 。中医学要 在与现代科学文化 的联系与交流 中保持 自身特色 , 必须重视 自身基本理论和诊 疗思想 的发掘 、 继承 、 阐释 、 运用 , 在前 辈的基础上借鉴 现代科 学技术 , 推陈出新 。根据 中医药 临床评价的实际 , 参 照“ 两法并举 、 两条腿走路 ” 研究策略 , 结合循证 医学研 究模 式 , 在孙 树椿学术思想 和临床 经验研究 中提 出的“ 继承 、 规范 、 推 广” 传承模式 , 经临 床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 的模式 , 为名老 中医经验传承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 关键词 】中医 ; 经验传承 ; 规范 ; 推广
和方法 法 ,放在理 想条件下的 自 愿受试者 中进行临床验证 ,再将结果
推 广应 用 到真 实世界 的临床 实 际 中去 。在 这 一途 径
医传承工作室 , 整理名医医案 , 研究名医经验 , 挖掘 名医秘方验方 , 出版名医专著 , 对推动中医药 的普及
时 离开工作 岗位 , 约 5%的人 因此 而造成残疾 。在 美 国, 成年人 颈腰背痛 的发 生率逾 7 0 %, 每 年为此付 出的医疗保险 费用超 过 2 0 0亿美元 , 因颈腰 背痛造成工作 缺勤而致国民经济损失的数 额更是 巨大。 因此 , 对于骨关 节退行性病 变 自然病史的科学认识 , 及其预 防、 治疗 、 康 复研 究迫在眉 睫。 中医骨伤科采 用中医、 中西 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退行性 骨关节疾病具有 独特 的优 势。 手法治疗 更是 中医骨伤科特 色疗法 , 中国中医科 学院望京 医院在手 法研 究方面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相关研 究获得 国家科技进 步奖二等 奖。 本 次专栏 整理 了中国中 医科 学院望京 医院部 分手法治疗退行 性骨关节疾病的文章以供 交流。
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09.09.14•【字号】苏中医政[2009]40号•【施行日期】2009.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中医政〔2009〕40号)各市卫生局、财政局,厅直属有关医疗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8〕99号),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省财政厅、省中医药局决定开展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将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落实。
具体申报日期和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二○○九年九月十四日附件: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为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现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遴选50名有丰富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选配100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水平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凝练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传承接班人,促进中医药传承工作落实和提高。
二、申报条件(一)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受聘(或返聘)担任主任医师、主任药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中医药(含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
2.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累计满25年(时间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学术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典著作 , 并要 求 学生 书写读 书笔 记 , 对 其 中 的名段 名句要 熟 练背诵 , 力争 对经 典 的理解 , 达 到在 临 床
中领 会 运 用 的 目的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1 9 修 回 日期 : 2 O l 3 - o 8 一 l 9
吉林 省教 育厅“ 十一 五” 科 学技 术研 究项 目( 2 0 0 9 — 4 0 6 ) : 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模 式研 究, 负责人 : 郭 家娟 。 通讯作 者: 郭家娟 , 副主任 医师 , 博士 , 主要研 究方向: 中 医心血管病方向。
医药治 疗 急性 心肌梗 死( 非溶 栓者 ) 常规 新方 案 ” , 在 临床应用 2 0余 年 , 收 到 满 意 疗 效 。在 其 经 验 继 承 中, 黄老教诲学生 真正的 “ 读经典 ” 必 须 处 理 好 学 与 思的关系 , 亦 即孔 子 所 言 的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 而不 学则殆 ” 。他 为 学 生 制 定 学 习计 划 , 深 刻 理 解 学 习 经
痛 , 手 足 青至 节 , 心 痛甚 , 旦 发 夕死 , 夕发 旦 死 ” 和
《 素问 ・ 生 气通 天论》 “ 营气不从 , 逆 于 肉理 ” 的理论 指导 , 黄永生教授在 临床提 出“ 以通 为主 , 兼调 整肝 肾以治心 ” 的治 疗 原 则 , 并 以此 为 依 据 制 订 出 的 “ 中
[ 0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ni r z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
中医毕业论文题目

中医毕业论文题目中医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自评问卷的研制2.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3.提高中医毕业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尝试及思考4.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传统技术培训的效果5.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电子病历与中医毕业实习生病案书写问题刍议7.中医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改革在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探讨8."导悟式教学"在西医院校毕业新护士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中的运用效果研究9.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与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毕业顶岗实习生及其实习单位问卷调查分析10.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论文质量11.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方法探讨12.中医本科生毕业临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效果实践分析1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建议14.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15.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的实施16.中医儿科毕业实习带教探讨17.世界针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在京毕业18.对中医函授生毕业临床实习之管见19.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20.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21.“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学员毕业22.中医儿科毕业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讨23.我们是怎样带教中医护士毕业实习的24.振兴中医事业广开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医自学考生毕业25.辽宁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八七届毕业典礼在沈阳举行26.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核实践探索27.中医研究院83名毕业研究生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8.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014年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统计分析29.《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践30.中医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指标和方法31.85级中医班中医诊断学毕业考试试题质量和成绩分析32.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33.从辩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34.关于改革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综合考试”的构想35.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36.本院中医专业78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37.中医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38.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39.中医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初探40.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41.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42.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4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44.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45.我院召开首次中医系专科定向毕业实习工作会议46.新疆首届盲人中医函授大专学员毕业47.我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科专业举行医学士毕业论文答辩会4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科毕业49.省中医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班、医科进修班毕业典礼50.中医系中医专业七七年级学生毕业51.辽宁中医学院八六届中医函大毕业52.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5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54.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55.深化毕业考试改革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56.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及对策57.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58.中医儿科毕业实习教学的难点与对策59.中医类学生毕业综合考试改革的初步探索60.中医专业护生毕业实习现况调查与分析61.加强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促进中医人才培养62.中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63.中医妇科学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64.中医院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67名毕业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65.五年制中医本科生毕业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讨66.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67.试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要求68.浅谈中医医学生临床毕业答辩69.“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70.试论中医专业毕业实习提前的教学配套改革71.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72.中医护理大专生毕业实习质量调查分析73.设立答辩考核环节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74.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7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76.加强大专毕业护士再培养造就高级中医护理人才77.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思考78.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初探79.转变观念抓改革适应需要求质量──试谈中医高校毕业实习的改进与提高8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克清在光明中医函大骨伤科学院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81.为培育中医新苗贡献力量——介绍我院指导毕业实习的一些做法82.继续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83.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班79级毕业综合考试《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84.天津市93名考生获得中医大专毕业文凭85.福建中医学院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86.杰出校友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7.上海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生毕业88.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89.中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90.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91.多项措施并举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习质量92.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93.补泻兼施以气为先——朱南孙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94.中医内科实习中加强急症教育的做法和体会95.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96.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97.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98.浙江中医学院恢复中医函授教育99.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100.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西苑班)招生通知101.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102.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103.关于构建中医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问题104.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105.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107.中医辩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108.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109.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在糖尿病中应用规律112.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113.中医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11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116.中医养生探幽117.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118.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119.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120.基于SFA的江苏省中医医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21.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疗效卓著。
目前,中医现代化发展创新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中医继承研究在创新中的作用却常被忽略。
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 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对于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国务院2007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指出:“继承与创新并重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探索新方法”。
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也曾强调:“‘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
”因此,对当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以及对中医传承方法的研究,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学术工程,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一、研究现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传承研究遍及中医药的各个领域。
从中医理论、中医文献,到临床辨证和具体用药,乃至对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都有所涉及,但继承中遇到的问题甚多,收获的成绩有限。
仅就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的继承方式而言,有学者认为“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中医理论传承方式”。
认为“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中医理论传承方式。
这种“师承模式”大致分为经典校注、引证发挥和临床诊治观察3个环节。
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期“有所领悟”。
“领悟式”的传统学习模式,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白首而穷一经”,总体效率低下;结论的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和推广性较差等。
实际上,从信息学的角度分析,各种中医诊疗资料就是数据的集合。
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问题,就是如何对中医专家的的诊疗资料进行准确收集和有效整理。
因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实质内容,就转化为信息学中关于数据处理的两个方面: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作者:周霞继王映辉刘保延张润顺周雪忠薛燕星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以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为技术平台,获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以数据挖掘分析平台为工具,构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方法学。
方法在不干扰名老中医诊疗实践的前提下,利用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全面、动态地采集临床信息。
在保留原始文本病历信息的前提下,使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直接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再利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挖掘平台,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总结名老中医经验。
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临床验证,明确分析挖掘方法的可靠性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性、稳定性。
结果利用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采集51位名老中医、42 209例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建立结构化名老中医病例数据仓库。
研发了5种适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数据分析挖掘方法,用于名老中医辨证经验、用药经验等综合分析。
形成了26位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总结报告。
结论确定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方法,即利用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对临床病历数据化,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平台进行分析挖掘,形成知识库,在临床上进行应用验证,将证明有效的经验形成治疗方案及治疗理论来指导临床,并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名老中医;临床病历;数据化;经验传承;方法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02A Methodological Study Based on Digit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of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Exp erience InheritanceZhou Xiaji1, Wang Yinghui1*, Liu Baoyan2, Zhang Runshun1, Zhou Xuezhong3, Xue Yanxing1(1.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2.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3.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inical diagno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as the technical platform, and employing data analysis and mining platform as the tool,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the methodology of famous TCM doctors’ vetera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ir clinical treatment data. Methods Under the premise of without disturbing the treatment of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the authors collected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clin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famous TCM clinical diagno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clinical treatment data were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structured data for analysis. The authors still preserved the original text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summarized famous TCM veteran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by using famous TCM analysis mining platform, with the features of human-machine combination and people orientation. The authors verified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learly analyzed reliability of mining method and validity and stability of famous TCM veteran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I10B06-01);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8050703020803);2012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1)第一作者:周霞继,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信息学,中医临床术语规范应用研究。
E-mail: zhouxiaji2008@*通讯作者:王映辉,研究员,研究方向:名医经验传承方法,临床信息学方法。
E-mail: wyh0wyh@doctors’ experience. Results A total of 42,209 cases of m edical research records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structured clinical diagno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Then the largest structure data warehouse of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cases was established. Five methods for famous TCM doctors’ experience ana lysis and mining were developed, which wer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dialectical and medication experience. Then 26 summary reports about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experience were formed.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metho d of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is as follows: digitizing th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by using structured clinical diagno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analyzing and excavating data by using data mining analysis platform; forming knowledge base; verifying the knowledge base through clinical application;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by proving effective experience to form treatment plan and theory;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famous TCM veteran doctors;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digitizati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methodology名老中医一生从事临床实践,临床疗效显著,是当代中医临床医生的优秀代表,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宝贵的财富,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4批,为2 000多位名老中医专家选拔继承人,开展师承教育[1]。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都给予了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全国各地也相继启动了相关项目。
本研究主要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了一套基于现代化技术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方法。
1数据采集1.1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本研究对同期国内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了广泛地调研,从结构化的内容、程度及基本术语字典的情况来看,均不能满足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结构化采集的需要。
所以,课题组与相关公司在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开发了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融合的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2],制定了信息采集方案、采集标准、操作规程,提出应根据症、证、治、效要素进行结构化录入的原则[3],将病历症-证-治-效信息数据化,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其中部分临床协作单位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局限性等原因,未实现与医院HIS对接融合。
我们通过对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功能及模块的优化,实现临床病历数据实时结构化录入,也可以采取从HIS导出病历,再二次结构化录入到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的后加工模式,而与病历关联的医嘱、理化检查数据直接由HIS导入到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形成统一的、可直接用于分析的结构化关系数据库。
这样多种方式结合,并采取质控措施,保证了临床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
1.2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课题组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相关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整合、包含了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规范、快捷、完整收集临床诊疗信息并使其数字化的工具,整合医院现有HIS、LIS(医院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等数字信息资源以及临床科研有关的效果评价、跟踪随访等功能[4],有效地解决了结构化采集系统(结构化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接口、融合、数据转换等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病历结构化、数据融合、整理、转换直至形成数据仓库的一整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