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一练一得-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写学生想写,化整为零,让写作变得轻松些

写学生想写,化整为零,让写作变得轻松些作者:张海云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张海云,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一级语文教师。
○ 张海云(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变长篇作文为短篇随笔或片段作文,降低写作难度;紧跟教学内容仿写或评论人物;小组合作接力作文;创建小组贴吧谈论敏感话题。
这些尝试既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又深化了教学内容;不仅提升了写作水平,而且使学生喜欢上了写作。
[关键词]贴近生活;化整为零;阅读仿写;积累论据[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142-02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学生发愁的事儿,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常常静坐两节课而只字未写。
问起来,这些学生总会难为情地说:“不会写”或“写了一半儿写不下去了”。
学生“不会写”,笔者发现他们很多时候是没什么可写的,题目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或不切合他们的想法,没什么体验,也无从谈看法,因而不想写;而“写不下去了”的学生也是因为思路中断,材料缺乏,800字以上的字数限制也让他们有了心理负担……针对这种情形,为什么不留一些学生想写的题目?写长篇困难,可以化整为零,训练短片嘛。
于是笔者在高一、高二时做了一些尝试:一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或紧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题目。
例如,刚入学时,写“我的老师∕同学”(要求不要写出姓名,让同学根据所写猜猜是谁);“我的发现”;“军训二三事”……高二开学时,出题为“又见新生军训时”;“我是文科生∕理科生”“我眼中的男子汉∕女强人”……二是写日记或随笔。
高一时写日记以养成写作的习惯;高二时每周两篇随笔,大多是跟课练笔,如仿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同题写自己的梦想;学了《项脊轩志》,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书房写一篇“志”;学了《动物游戏之谜》,建议学生写写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学了《故都的秋》,让学生写《临河的秋》……三是写人物评论,人物往往来自课文或读本。
教写作如烹小鲜

教写作如烹小鲜作者:楼霞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10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难点,很多老师精心备课,认真批改,及时点评,但是大部分的学生的文章总是不如人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学生懈怠了,老师也感觉有点事与愿违,心力憔悴,写作成了一株得不得精心照顾的兰花草,感觉永无开花之日。
那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有所收获,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写作教学如治大国急不得,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稳,形成一个系列。
第一,化整为零,一举多得。
首先,利用语文早自习的前十分种,找一些优美的文段让他们仿写,正如学书法需要先临帖,学绘画需要先写生一样,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写作》一文中说道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
”再说高考的考点中也有仿写这一块内容,平时就经常仿写,遇到类似题目,学生也不会慌,此为一得。
因为要仿,我找到的是美剧《犯罪心理》中的名人名言;在“美景”方面找的是普宁的文章,他的《安东诺夫卡苹果》真的太优美了,堪称美文的典范;在“美情”方面,选在是泰戈尔的《飞鸟集》。
其次利用课前五分钟,迅速地让三位写的最好的和两位安顺序轮流的同学展示他们作品,在公平在基础上有竞争。
这样做不仅锻炼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此为二得。
在长期的,与大师的对话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与思想的深邃,有些学生的仿写真的太出彩的,叹为观止,例如:泰戈尔说:“我独自走在穿越田地的小路上,夕阳像一个吝啬鬼,在藏起它最后的一点金子。
学生就写:“远处的夕阳像一个慷慨的大侠,把大把大把的金子洒在了水面,在风中这些金子有节奏晃动着,闪瞎了我的眼。
”泰戈尔说:“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学生就写:“人世间最漫长的等待,不是白素贞的千年等一回,也不是是孙悟空的五百年期待,而是我等待开机的那一分钟。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小学教育2019 年 2 月9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杨 明(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敦化 133700)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其中的作文教学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因此,在如今的教育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对作文教学投入足够的重视也成为其中关键。
小学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
每当作文课时,学生苦恼,我也头疼。
毕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语文功底薄弱,对语言的组织和驾驭能力差,作文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当学习到写景状物类习作时,学生们总是愁眉紧缩、绞尽脑汁仍不知从何下笔。
每每作文课来临,他们只能以偶尔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日常阅读的一些写作类书刊,一番较为牵强的拼凑后好不容易才能够完成一篇习作,长舒一口气。
而当我满怀希望地批阅着一本本整洁的小作品,可是乍一看上去,文章内容丰富,语言较为精炼,可仔细推敲,却都是张冠李戴、条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真是“笑话百出”,让教师无法修改。
其实就现阶段我国小学阶段的写作情况来看,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已经成为当下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小学生自身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加之家长对孩子看护较紧,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少,所以喜怒等各种情感体验不丰富,对事物的认知缺少独特的见解,掌握词汇有限,因此在习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很难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准确地表述清晰,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套用模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降低学生对作文的抵触和恐惧心理,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新课程改革之春风吹遍了全国上下,原本的课程要进行改变已成大势,于是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教育工作一如既往的热情让全国成千上万积极于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们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之中。
《化整为零轻松写作》

一、教学目标当堂完成一篇叙事为主的作文。
通过合理想象,记一件你最想做的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实际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2、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选材、写作。
三、学情分析(1)听说写作文,学生总有不悦之色,要在这样毫无兴趣的心情下写好作文是难以写好的。
(2)学生习惯了“自由”的话题作文,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随意,但初三的学生面临的是考场作文,但他们缺少的是写作的技巧,所以必须给学生一点写作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1)要是学生能够没有抵触情绪,而是在自愿自觉甚至愉悦的心情下写作文,那肯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这自然有不少可以采用的方法,如精彩导入、创设情景,小组竞赛等等,但这一次我想尝试的是“化整为零”的当堂作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前所未有的自如和轻松感。
(2)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
五、教学形式:讨论——写作练习——交流——教师指导——修改——再交流——在修改六、教学过程: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觉得亲近和有话可说。
)师:这个星期天你们在家做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自己的星期天其实不是星期天,忙着应付学校和家长布置的作业,有不少的牢骚。
老师趁机问:那你们喜欢做什么事呢?如果有个属于你自己的长假(像国庆、五一、寒假、暑假),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一说起放假,说起属于自己的长假,许多学生脸上显出激动。
)老师抓住时机说:刚才我从同学的脸上读到了喜悦,兴奋,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学生纷纷回答。
他们有的说“可以去旅游”,有的说想“去遛遛狗”“睡觉”,“逛街”等。
师:请你们告诉我为什么想到去“旅游”?为什么一下子就想到“遛狗”呢?学生又热烈发表意见。
(设计这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上课至此,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写作阶段。
)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启发、引导,开启学生的思路。
)1、请大家想一想,把你在假期你最想事,写在纸上,并写在第一行正中央。
片段速写化整为零——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片段速写化整为零——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摘要: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1]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
[2]有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紧跟认知与体验,随手一次片段速写,正是培养孩子自主观察和素材积累的开始。
除此以外,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也道出了习作的真谛。
[3]真切地观察与体验才是习作的源头活水。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4]适时的“片段速写”必将练就孩子们一双双发现的眼睛,也成为开启孩子写作之门的钥匙,成就习作精彩!关键词:时机;观察;体验;速写。
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爬山虎向上攀爬的秘密;法布尔通过细致而持久的观察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筑巢孵蛋的情况。
如何让孩子做到“心中有物”“目中有人”,养成自主观察的兴趣与意识,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是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吗?任何蛛丝马迹的变化都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
有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紧跟认知与体验,随手一次片段速写,正是培养孩子自主观察和积累素材的开始。
有一次,窗外天色骤变,十分昏暗,瞬间风雨大作。
好多孩子意外又有些惊惧,忍不住透过窗户向外张望,又回头看看我,表情复杂。
这样的天气已经让他们无法做到心无旁骛地上课,我索性停下教学,转而引导孩子观察起天气来。
这样做虽然影响当下的教学,但孩子这样身临其境的机会一旦错过,难得的练笔体验恐怕再也无法复制。
直觉告诉自己不该放弃这样的机会。
随即,我把观察天气变化变成了我教学的内容,鼓励孩子们把所见,所闻,所思后的只言片语随机写在黑板上,加上合理想象,再用便利贴把自己需要的词语连缀成句记录下来。
他们写道:片段一:真是让人意外,一会儿工夫,教室里迅速暗了下来,“啪”,灯光随即亮起。
几声闷雷滚过,老师和同学们把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了窗外,显得十分惊讶,进入秋天这么久了,怎么还有雷声呢?片段二:就在我们感到有些惊诧的时候,雨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打得树叶乱晃,毫无招架之力;跳到雨棚上,乒乒乓乓一通乱敲,就像一个闹脾气的熊孩子。
化整为零,分步落实 作文指导

化整为零,分步落实作文指导《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写作记叙文的要求是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
细读《标准》可知,写作记叙文的要求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切题,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语言得体,流畅,描写生动、形象,无语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指导学生写出符合以上要求的记叙文,绝非一日之功,在于平时的训练积累,所以作文教学中应该将课标要求化整为零,一步一步训练落实。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一课一得”是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一课一得呢?我认为平时的训练就应该紧扣《标准》进行,把内容、语言及结构三方面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小点,每节课或者每一个阶段落实一个小点的训练。
下面就谈谈我指导学生选择记叙文体写作话题作文时,是如何将作文要求化整为零,分步落实的。
一、训拟题,招惹人眼我每接一届七年级新生都会从话题作文的拟题开始,对学生进行系列作文训练。
一般用六课时进行拟题训练。
我告诉学生记叙文题目以描述性的语言拟写为好。
然后布置学生以“寝室生活”为话题作文,我把学生拟出的较典型的六个题目板书在黑板上为例让学生品析题目的内涵:①《今天我值日》、②《我们的201室》、③《睡在我上铺的兄弟》、④《流动红旗飘呀飘》、⑤《淑女不淑》、⑥《哦,记得》等。
学生比较后得出结论:题③满含同学之间亲如兄弟的情谊;题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读题⑤时,一个个活泼大方的青春女孩活蹦乱跳地出现在眼前;题⑥则体现出那动人的一幕已镌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从题目中就能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呢?大家讨论后归纳出了这些题目的语言特色:题①、题②语言平实,题③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题④用了反复的修辞,题⑤用了反向拟题法,题⑥用了呼告式,很有意蕴。
一练 一得 一改——三年级随文练笔教学三策略

【摘要】三年级对于学生能否走稳习作之路非常关键。
为提升三年级学生的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随文练笔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每课至少一练,每练至少一得,每练至少一改”的教学策略,细分练笔内容,使“读”与“写”有机融为一体,以读寓写,写中促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随文练笔;三年级;语用一练一得一改——三年级随文练笔教学三策略□倪雪芹作为起步阶段,三年级对于学生能否走稳习作之路非常关键,但三年级学生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均相对薄弱,当堂写话能力更明显不足。
通过何种教学载体,才能稳步提升三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研究发现,随文练笔作为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训练方式,选题角度小,往往5~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比较适合习作初学者。
基于此,笔者尝试通过“一练、一得、一改”三个策略进行随文练笔研究,以提升三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每课至少一练,重视随文练笔的使用教师要充分重视随文练笔,每篇课文至少安排一次,可根据练笔内容将其细分为“整体感知”“细读感悟”“延伸运用”三类,使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具有可操作性。
(一)整体感知类练笔的使用整体感知类随文练笔一般安排在阅读课的初始阶段,练笔的主要目标是提取最初的阅读信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体感知类随文练笔可以安排在一些人物、事件相对清晰的记事类课文中。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主要事件非常清晰,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就能发现,课文主要人物是“我”和老爷爷,主要事件是互相鼓励爬上天都峰,因此该文非常适合进行此类农夫也和你们一样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放下锄头,不天天坐在树桩旁等兔子,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改编一下故事的结尾。
”有的学生说:“这个庄稼人等不到兔子后,放弃原先的想法,重新种庄稼。
将写作教学“化整为———探究初中语文写作有效教学策略

课程篇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也不例外。
听和读是输入的过程,说和写是输出的过程。
只有大量有效地输入才能确保自如高效地输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听、说和读的能力的培养策略不仅形式多样,还富有成效。
然而,无论对于初中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似乎成为他们共同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写作中可以体现出学生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写作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留意状态,写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呢?笔者将在潜心研究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常怀一颗好奇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触发写作灵感写作需要奇妙的创作灵感,而灵感的获得源自一颗好奇的心,源自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之心,让他们在一颗好奇心的引领下,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触发写作灵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课文中这样写道:“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教师择机点拨:“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关键在于作者平时细致地观察,在于作者能够留心周围事物。
”在教师的“蓄意”引导下,学生迫切想要观察周围的事物,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时灵感的触发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二、时拥一股阅读欲,海量阅读名篇佳作,奠定写作基础写作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而文字功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的,需要学生海量地阅读名篇佳作。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时常激发学生阅读名篇佳作的欲望,让他们在一股阅读欲的驱使下,海量阅读名篇佳作,奠定写作基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文中把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比作万物刚刚睡醒的样子,把破土而出的小草比拟为从土里钻了出来……文章对春天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