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学说课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 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 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 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 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 读书的三种偏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 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合作探究
研读文本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2.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具体语句予以品味。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正面(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反面(读书偏向: 惰、矫和学究)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法 结合) ③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字词积累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整体感悟
快速默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束: 读书的作用。
《谈读书》教案(精选6篇)

《谈读书》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谈读书》教案优质篇一一、基础知识1.关于随笔这种体裁: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
语言特点透过《谈读书》可见一斑。
2.修辞知识:比喻、排比、对比的妙用。
如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来比拟经过别人提炼的书之索然无味等确切的比喻;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类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3.词语:(1)标题:STUDIES这个英语单词学生是熟悉的,可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单词的多种义项,体会读书、求学、研究、细察、深思都是本文题中之义。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注解”“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此外,有几个词读音须提醒注意:狡黠(xīaacute;)、诘难(jīeacute;nagrave;n)、味同嚼(jiexcl;aacute;)蜡。
二、内容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平常、更熟悉的事。
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
不妨试问问自己:“如果让我写这个话题,我谈些什么呢?”培根的《谈读书》不仅发现了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义,而且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读一读就知道这位哲人是怎么说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品读那些名言妙语。
有老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这篇课文,觉得“太乱,没有头绪”,对课文的“半文言”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先说说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甚至可读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就直接跳到后面“读书使人充实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讲读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亲切、语言的优美平易,有好感后再读其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意思,理清层次。
如:读书的多种功能rarr;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rarr;读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rarr;读不同的书对益智、完善个性的作用。
《谈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态度和看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论证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介绍《谈读书》一文的内容和背景。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对读书的认识。
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经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3.3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和论据。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验。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读书心得,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口头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观点表达和论证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谈读书》一文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如其他作者对读书的观点和论述。
5.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6.3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让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论证能力。
谈读书教案7篇

谈读书优秀教案优秀7篇《谈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023最新-《谈读书》教案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篇一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安排1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九(上)15-1《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谈读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出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培根的《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风格平易流畅,文笔紧凑老练,说理透彻锐利,警句迭出。
本文不像前面学过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两篇都有中心论点,本篇的观点很多,并不集中,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
它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属于“随笔”。
所谓随笔就是随便写,那就很难有一个集中的观点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
课文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4篇议论文课文:《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基本认识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结构和议论文语言特色。
关于读书话题的文章已阅读了练习册上的三篇:P81《小议传统读书教育》(记诵、朗读、学养)、P84《读书三境界》(吞、啃、品)、P90《读书杂谈》(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改错别字、选词填空、成语、修辞方法。
2、认识随笔的写法,学习通过修辞说理的方法(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对比说理)以及归纳论证的方法。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加强诵读,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益处,激发读书热情,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掌握说理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大雪”,想到5日瑞典首都大雪,莫言这天从北京首都机场搭航班赴瑞典参加10日的诺贝尔文学颁奖仪式,当晚困在芬兰机场酒店。
莫言作品那么多,我们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读书这个话题。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读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一篇论述读书的经典文章。
它选自_____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领略到读书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哲理文章,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书的意义和方法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深入思考文中的观点,帮助他们理解读书的真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语句;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体会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等;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读书方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读书》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谈读书》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谈读书》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读书》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读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法和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游戏对名言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部分,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在自读、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重点词句,从而把握课文内容;然后根据总结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部分,教师只做引导和点拨,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谈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时安排:一节课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依据这一教学原则和具体学情我决定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大胆阐释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课前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骑扫帚、骑竹马等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设计目的是: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设计:学生来讲老师引导幻灯片展示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作者和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思维方法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
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
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
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设计: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紧扣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问题一: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明确小说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细读能力
明确:天气寒冷家里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空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空桶飞着去的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幻灯片)
3、问题二: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体会虚构写法的艺术效果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采用课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
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为下面分析小说创
作主题进行铺垫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
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
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4、问题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学生讨论、学生讨论)
这样设计是因为:引导学生归纳和挖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是本课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所在
老师引导: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
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
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
了
板书学生发言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幻灯片展示创作主题: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
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
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四、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设计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创作三要素之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中释放想像力真正将“虚构”手法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