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公开课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公开课课件(共20张PPT)

最后一课》公开课课件(共20张PPT)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动作、 外貌、神态、心理等); 3.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经典描写一览
1.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贪玩好耍的性格。
2.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神态描写:表现小弗朗士羞愧,紧张的心理。
3.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
感知人物形象,准确把握环境描写 的作用。 3.在准确解读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 概括小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爱祖国、 爱汉语的情怀。
小说三要素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主要要素)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整体感知
时间、地点的变化 1.本文围绕 最后一课,以 为顺序,以 我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展开 故事情节。
家伙,它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 么回事!
——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难过,痛恨 ,讽刺的心理。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
——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与讽刺。
经典描写一览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
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 远别忘了它,忘了过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 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
课前热身(二)(抢答)
1.作者都德写的是最后一堂什么课?
法语课
2.主要人物是哪些?
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
韩麦尔
3.文中的“我”是谁? 4.你知道本文属于什么文学体裁吗?(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 小说
课堂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适当积累常用词语。
2.根据小说三要素,了解故事情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设计教案_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设计教案_2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学情分析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是他的有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所以文中充满深情。

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

当代的绝绝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尖端科技充满好奇和神往,对于研制这个方面的科学家怀着崇敬之情,因而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激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本文时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感悟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之心,从而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

文章是由六个部分组成,以小标题的形式连缀的,七年级的学生接触这种形式的文章不多,因而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大意,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协助学生学习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助于他们写作知识的积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②抓住文章语言实行整体把握。

③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使用语言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②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弄清本文作者的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设计教案_6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设计教案_6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实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实行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1、给加粗的字注音:万仞(rèn)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智叟(sǒu)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3、辨析多义词:(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2)而而山不加增(不过,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3)其其如土石何(增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七)布置作业123并复述这个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8页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 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第9页
突然抚尺一下,群 响毕绝。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10页
1直译法:单变双 2碰到难点,上下文琢磨 3语序符合汉语语序习惯 增、删、改、变、
第11页
第5页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 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 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认为妙绝。
第6页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 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 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 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坐。
第7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 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 哭。俄而百千人哭,百千犬 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 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
第2页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 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 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第3页
小组互助翻译 质疑释疑 交流讨论
第4页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 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 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 絮絮不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卖油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卖油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6
就,于是 放 在 用 它的,指葫芦 用 勺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注入
葫芦
转折,可是,却
译文: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 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 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 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 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17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理解文言句意,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文章简洁之美。 2.品读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把握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情节曲折,详略得当,运用对比手法,鲜 明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理解文章所揭示的“熟能生巧”的深刻道理。
• 读: 字的正确读音

注意停顿

熟读、读出韵味
• 思:这篇文章有什么
名作动 点头
这件事
译文: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 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 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 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14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射术
别的
罢了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
接着 只是 表修饰 打发 他,指卖油翁
译文:老人说:“我 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 别的奥秘,只是手法 技艺熟练罢了。”陈 尧咨见此,只好笑着 让他走了。
18
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尔 惟手熟尔。 罢了
但手熟尔。 罢了
以此自矜
介词,凭,靠
以 以我酌油知之 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 介词,用
以杓酌油沥之 介词,用
也会射术吗?我射术不也
很精湛吗?”老翁说: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老山界》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老山界》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课文讲解
4.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答案】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 声。
课文讲解 5.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答案】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 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 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 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 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 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 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 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 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讲解
3.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 红军呢? 【答案】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 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 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 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 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如作者把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
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了 行军的困难,从而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面貌。

最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8 一棵小桃树》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最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8 一棵小桃树》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着追求的道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像火焰一般地迎风绽放,嫣然含笑。

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老师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

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1992年创刊《美文》。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等。

三、整体感知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理清课文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即小桃树的经历,另一条暗线即为作者的经历。

四、课文分析1.找出描写小桃树外形的语句,并概括小桃树的特点。

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教案_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公开课教案_2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

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注意: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使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2、介绍邓稼先、杨振宁以及关于背景说明3、过关字词鲜为人知、妇孺皆知、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马革裹尸、锋芒毕露、层出不穷、热泪盈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2、自由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3、思考: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4、作者又是饱含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叙述的呢?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实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3、理解句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4、理解句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主要教学策略: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小组竞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 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小组展示: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有关于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情况?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指名回答,并要求指出识记重点,限时记忆,指名板演,根据情况给小组加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录音,学生听录音订正字音
2.朗读,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

3.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提出疑难,共同解决,屏幕出示重点文言词句识记,小组中游生板演,酌情加分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先辞后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从详略、描写角度、叙述方式考虑。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
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析对话,体会形象。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要求注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1)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总结: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大屏幕出示人物对话及语气提示,小组为单位模仿表演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三、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1.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课外延伸: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如果他遇到吕蒙会发生什么?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就学——(恳切、关心)正面描写
议论~结友——(惊异、赞叹)侧面烘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