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8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8 含

学业分层测评(八)(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导学号:00040054】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沉积作用④侵蚀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答案】 A2.下列地理现象中,是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A.石灰岩溶洞B.东非大裂谷C.撒哈拉沙漠D.长江三角洲【解析】石灰岩溶洞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外力作用;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内力作用;撒哈拉沙漠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外力作用;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外力作用。
【答案】 B3.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解析】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A对。
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是地质作用的内力作用,地震是地质灾害,B、D错。
高山、峡谷是地貌类型,C错。
【答案】 A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4~5题。
甲乙4.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5.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4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5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 4.B 5.A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导学号:00040055】A.向斜B.背斜C.断层D.地堑7.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水、气【解析】第6题,由图中提供的岩层的弯曲状况信息可判断,其地质构造为背斜。
第7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解析版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目录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课时跟踪检测(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的自转 (8)课时跟踪检测(四)地球的公转 (11)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结构 (14)课时跟踪检测(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9)课时跟踪检测(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3)课时跟踪检测(八)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7)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1)课时跟踪检测(十)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7)课时跟踪检测(十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42)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47)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水循环和洋流 (51)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56)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1)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5)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70)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79)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84)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选择题“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
”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2级C.3级 D.4级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4.图中A属于( )A.恒星 B.星云C.卫星 D.行星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及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正常情况下,河流一般会在河口地区形成三角洲地貌,长江三角洲就是典型,但距长三角不远的钱塘江入海处却没有形成典型三角洲地貌,原因可能是()A.流域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极低B.地形崎岖起伏大,江水流速快C.海区轮廓呈喇叭形,海水侵蚀强D.人类活动强度大,挖沙现象普遍解析:选C钱塘江入海口属于典型的喇叭形海区,越接近河口,海区越狭窄,海浪侵蚀冲击力越强,造成河口始终无法沉积稳定的泥沙;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但亦有足够泥沙量;河口地区属于平原地形,流速变缓。
故选C.2.跑步已成为当下人们强身健体的时尚选择,冬季,浙江丽水市的小明同学利用学校所学知识劝爷爷不要出去晨跑,下列支持小明观点的是()解析:选B冬季早晨近地面大气极易形成逆温现象,造成冷空气在地面堆积,空气对流弱,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较差。
A并没有逆温现象,C冬季早晨气温没有那么高,D逆温现象出现在高空,故选B。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解析:选C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5.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解析:4。
【高中地理】2017-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测评试卷(26份) 湘教版13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导学号:00040140】A.干旱B.台风C.洪涝D.寒潮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7、8月B.甲-3、4、5月C.乙-5、6月D.乙-12、1、2月【解析】第1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
第2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
【答案】 1.A 2.B3.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解析】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一定形成洪灾,洪灾不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还包括电力中断、社会秩序紊乱等间接损失。
【答案】 C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B.6~7月C.6~8月D.5~8月5.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至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解析】第4题,考查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
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内陆。
第5题,考查综合分析锋面雨带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关系的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2 含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1~3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2.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3.若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地中,乙是陆地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气温高C.丙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空气下沉运动显著,那么近地面形成高压;乙地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那么近地面形成低压;由于甲地所处纬度较乙地低,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可知,甲地应该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地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该环流圈为中纬环流;故选项C正确。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及全球三圈环流模式可知,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中纬环流;那么丙处风带是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根据一般定向法,A图是西南风;B图是西北风;C图是东南风;D图是东北风,故选项B正确。
第3题,由于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根据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可知,东亚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海洋则相反;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西北风;结合图形可以推断图中甲、乙、丙三地,甲是陆地且此季节气温低;丙气流是冬季风,性质是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故选项D正确。
【答案】 1.C 2.B 3.D下图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信风带的代号是( )A.①B.②C.③D.④5.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②和④【解析】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7 含

学业分层测评(七)(建议用时:45分钟)1.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导学号:00040048】A.石油B.天然气C.汞D.石英【解析】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
石油和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
【答案】 D2.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B.矿物C.矿床D.矿产【解析】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矿物,B对。
矿物组成岩石,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矿床,达到一定的开采价值,成为矿产。
A、C、D错。
【答案】 B3.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太阳辐射能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C.天体间的潮汐能D.生物能【解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答案】 B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解析】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而各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经过高温熔融都能形成新岩浆。
【答案】 A2015年11月山东莱州发现超大金矿,金矿位于三山岛北部海下一成矿带内,此成矿带是一大型变质岩型金矿床。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金矿带的岩石是( )A .①岩B .②岩C .③岩D .④岩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A .与太阳辐射无关B .只发生在岩石圈内部C .促进了三类岩石之间的直接转化D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 第5题,金矿是变质岩。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5 含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C.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中的自转方向及地轴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代表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在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也就是由春分向夏至的过程中,此时最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现象是荡秋千,踏青插柳,选B。
第2题,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也就是由秋分到冬至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在这一过程中,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至最短;南半球各地由昼夜等长到昼长夜短,到昼长达到最长。
【答案】 1.B 2.C汉字造字中蕴含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
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门的朝向可能是( )①正东②正西③正南④正北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关于图中屋内正午地面光照面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年一样B.夏至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达到全年最小C.正午比上午大D.春秋分日各地一样【解析】第3题,正午时太阳处于房屋的正南方或正北方,所以门朝正南或正北。
第4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屋内地面在正午时的光照面积越小,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夏至日时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所以光照面积最小。
【答案】 3.D 4.B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解析】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0 含

学业分层测评(十)(建议用时:45分钟)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00040065】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层次温度变化不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温度变化为20~-60℃。
第2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中纬度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低,易形成逆温现象。
【答案】 1.D 2.C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解析】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选D。
【答案】 D4.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晴天会使①②都增加B.森林的大量砍伐,可能会使②减少,④减弱C.阴天会导致①减少,④增强D.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③增加【解析】读图,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差,会使①②都减小,A错;森林的大量砍伐,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会使②增加,④增强,B错;阴天会导致①增加,④增强,C错;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会导致③增加,D对。
【答案】 D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导学号:00040123】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答案】 D
某地理研究小组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了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该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考察发现该地传统聚落的特征为“多为双坡屋顶,临水而建,临水面为街面和水巷,水巷两边是优美的石拱桥相连”,该聚落为( )
A.晋陕豫黄土聚落
B.青藏高原典型佛教文化聚落
C.江浙水乡聚落
D.黑吉辽林海雪原聚落
3.该传统聚落“临水而建”的原因不包括( )
A.河流提供用水
B.利用河流发展交通
C.自然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D.便于排水,减少洪涝灾害
【解析】第2题,从特征里“水”这个信息点多次出现即可判断为水乡聚落。
第3题,河流可以给聚落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河流是便利的交通通道;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答案】 2.C 3.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完成4~5题。
4.图中干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D.从南流向北
5.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优势体现在( )
A.线路比较短,工程量较小
B.坡度较平缓,地质灾害少
C.修建桥梁少,占用耕地少
D.居民点较多,社会效益大
【解析】第4题,判断河流的流向有两个方法:一是可以根据干支流的夹角为锐角判断,支流应汇入干流后一起向下游流。
二是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
该地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故河流的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
第5题,选择交通线路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线路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沙漠地段、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A线和B线线路长短相差不大;两线基本上都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坡度都较缓;图中居民点未体现出来;相比A线跨越的河流多,且经过了稻田地,C正确。
【答案】 4.A 5.C
6.下图中MN一线东西两侧交通线密度及交通运输方式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城市和人口分布
B.气候、经济发展程度
C.河流、科技水平
D.地质条件、城市和人口分布
【解析】该图为四川,图中MN线以西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以山地为主,人口、城市较少;以东以平原为主,人口和城市密集。
【答案】 A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
据此完成7~8题。
7.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
【导学号:00040124】A.①B.②
C.③D.④
8.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D.经济因素
【解析】第7题,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③最合适。
第8题,一般来讲,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首要因素应为经济因素。
【答案】7.C 8.D
9.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的图例进行判读,找出A、B、C、D四地之间的地形特征,然后结合地形、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1)题,早期形成城市主要靠自然条件(地形、河流),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其他城市则没有这种条件。
第(2)题,图中可见 B、D之间有山脉。
第(3)题,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河流。
【答案】(1)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
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D.北方地区
1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适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解析】第10题,南方地区为了适应降水量较大的气候,房屋顶部为坡状尖顶以利于排水。
第11题,根据夏季风向,可判定该聚落建在丘陵南坡、迎风地带,多地形雨。
【答案】10.C 11.A
建国六十多年来,新疆的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西部大开发,“通油”“通县”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新疆拟建5条铁路,并到2020年形成新疆铁路网。
读新疆拟建的5条铁路示意图,回答下题。
12.新疆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
A.高寒缺氧和沙漠戈壁广布
B.冻土和高寒缺氧
C.山河相间,地形破碎
D.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解析】新疆境内的铁路遇到的主要障碍是沙漠戈壁广布,从新疆到青海的铁路主要障碍是高寒缺氧。
【答案】 A
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00040125】
(1)图示地区属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 )
A.240~250 m B.250~260 m
C.260~270 m D.270~280 m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属江南丘陵,根据选线原则即选建在起伏最小的250~260 m之间平坦地区。
第(2)题,从图中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第(3)题,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
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背斜顶部遭侵蚀,剩余部分为拱形结构较稳固。
【答案】(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