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研究
从马克思思想到教学实践: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案。

一、前言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广泛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等等。
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来说,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而马克思的思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从马克思思想到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思考。
二、教学目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
思想品德课在小学阶段甚至比其他科目更为重要。
具体来说,教学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信念等。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对自我、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三)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演讲比赛、主题阅读等。
其中最为经典和实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是一种关于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其基本思想是“从客观上、从全面性、从历史性地看待事物”,即要综合地、全面地、具体地看待问题,通过比较矛盾双方的性质、辩证地分析问题,肯定其肯定,否定其否定,进而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论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给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人类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向学生阐述科学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强调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系。
(三)帮助学生理解和判断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及应对问题的正确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了解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单纯地机械相加。
四、教学实践通过学习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1. 反思实际问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比如常见的育儿问题、社交礼仪问题、环境保护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协作式”教学模式探析

(. 阳 师 范学 院 政 治 与 管理 学 院 , 陕 西 咸 阳 7 20 ;. 安交 通 大 学 人 文学 院 , 西 西 安 70 4 ) 1 咸 10 0 2西 陕 10 9
摘
要 : “ 克思主 义基本 原理 概论 ” 在 马 课教 材 体 系 向教 学体 系转 化 中, 目前仍 有 两个根 本
o o v n ti ui h d fc o e a i ft e ma x s p n i l e c n Th d o ito fs l i g i sb l t e mo e o o p r t d on o r im r c p et a hig. e mo e c nss f h i
概论” 程( 课 以下 简称 “ 原理 ” ) 课 以来 , 围绕 “ 理 ” 原 课
的教学 与研 究 .一个很 重要 的 问题 就是 如何把 教材
问题
新 教材 紧紧 围绕什 么是 马克思 主义 、为什 么学
体 系转化 为教学 体系 。新教材 从投 人 使用 到现 在 已
习马克思 主义 、怎 样坚 持和发 展 马克思 主义这个 主 经过 了一段 时间 .通过 一段 时期 以来 的教 学研究 和 题 .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基 本 规 律 为 主线 . 阐 述 马 克 以 以 实践 . 我们认 为 , “ 从 原理 ” 课教 材体 系 向教 学 的转 化 思 主义 的世界 观和 方法论 为重 点 ,全 面 阐述 了马克 是一个 能动 的再创 造过 程 ,是 教师协 同配 合发挥 整 思 主义 的基本 原理 。教材 的 目的在 于帮助 学生正 确 体效应 的过程 .协 作式 ”教学模 式是 一个 行之有 效 认识人 类社 会发 展 的基本 规律 .掌握 正确 的世界 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法;3.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
教学难点:1.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关键要点;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马克思的肖像,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唯物史观:世界是物质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b.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规律;c.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唯物主义认识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e.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a.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b. 商品经济和剩余价值理论;c.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d. 社会发展和历史规律。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交流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2.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水平。
尤其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作者:陈运辉曾卫兵罗道全冷文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品牌化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和课内外对接机制,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活动有品牌、协同育人有机制、实践教学有基地、实践育人有成效。
改革经验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多次受邀交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循此理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十余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实践活动有品牌思政课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三类品牌性活动:一是着力建设与理论课实践环节相配套的品牌性实践活动,如同学校团委连续15年合办的“新生演讲比赛”。
二是精心打造精品校外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好人网”合作连续8年开展的“帮好人万里行”①(后简作“万里行”)活动,2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超过万人通过课堂交流间接受益。
又如:与大兴区团委合作开展的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学生就近实践。
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项目。
例如:2018年-2021年,组织拍摄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学校先后制作的4部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通过了北京市初赛(进入参赛前十名),获全国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
协同育人有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场域在课外,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合作育人。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难、实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受益面有限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1.完善校内外协同机制第一,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同。
在校内,我们从组织、师资、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二级职能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按照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2005年“两课”教学新方案要求,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后,所形成的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的重要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想方法等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核心、灵魂的作用。
所谓基础作用,是指它是其余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人的关注在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展开、运用和具体化。
所谓核心作用,就是在整个其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都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无论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与规律,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还是认识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所谓灵魂作用,就是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中,贯穿和体现着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统计学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3[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多维协同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GY2001017)。
[作者简介]韩中(1984—),男,江苏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
2023年8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秉承“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创新实践等方面对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统计方法实践双元驱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理论+实践”双元驱动;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5-0040-04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一大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交叉复合型统计人才。
作为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旨在传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地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并解释经济社会现象。
然而,在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一知半解,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对统计方法的使用也不熟练,尤其是在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时,往往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前提,造成统计方法的误用。
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程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和实现。
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透、统计方法应用不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教学痛点和难点,本课程教学团队(以下简称课程组)秉承“理论+实践”双元驱动的理念,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创新实践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的痛点和难点(一)数据时代知识升级数据时代知识升级,,教学资源不足大数据时代,人们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要求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同时具备统计学、数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教学资源的时代性、前沿性、交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修课守正创新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与批判相统一

①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视域与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湘教通[2017]452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凯(1992—),男,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院黄乘顺,男,邵阳学院副教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青少年阶段的育人铸魂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思修课面临考核体系单一、过于重视知而忽略了信与行、只有正面教育缺乏批判教育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八个相统一”,思修课的守正创新亟须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材、轻解惑等问题,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建设,做到守正创新、铸魂育人。
[关键词]思修课;守正创新;实践性;批判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7-0036-03思修课守正创新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与批判相统一①黄凯,黄乘顺*(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邵阳422000)一、思修课守正创新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为、六要、八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然而针对思修课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与课程特点,在传统思修课面临多方不重视、学生兴趣不浓、课堂反响不强、抬头率不高、互动性较低等现象,在思政课不仅要“活”还要“火”的新要求下守正创新,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材、轻解惑等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与批判相统一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

11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使思政课具有理论厚度和思想深度,又要使思政课教学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八个相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切入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着重分析“八个相统一”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1]教师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大纲有重点难点地教授知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养成,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收稿日期:2020-05-25基金项目:2018年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LSJGSZ1801);2018年岭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Y1802)作者简介:牟杰,男,山东栖霞人,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牟杰(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矛盾原理。
对分课堂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改革新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创造性,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 论课的生命力和活力米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全面进行的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学改 革 中 ,我们课 题组针 对 《 马克思 主义哲 学原理 》课 教学 目前 存在 的 问题 , 积极探索理 论 与实践协同教学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现 了教学 目标追求 的最大值 。
题组在调研实证的基础上 ,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的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进行 了研究。
一
、
理论 与实践协 同教学研究 的背景
开展理 论与实践 协同教学的研究 ,足对 《 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现状 的现实思 考。 为了全面了解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课的教学现状 ,20 05年 l 2月,我们 课题组对学 院的
-I ● ● ‘
● ● ●
● …
● 。c, 。‘ ‘ ● ‘0 ● ●十 ● ) ● ● ’ ●
● ● ● ●
●
…
●0 ● ● : 。 。
.
●1 _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 理 论 与实 践 协 同教 学 的研 究
杨 越 明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课教学进行 了抽样渊查。调查对象是 20 级 三年制 的 95名学 生, 04 0 其 中理 工类 3 1 ,文 科 类 40人 ,艺术 类 8 3 人 9 4人 ,调查 足 以书 面 问卷 的形 式 ,问卷 主 要 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 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喜欢的教学模 式等 三大方面 的 内容 进行 调查 。调 查结 果 分析 如下 : 第一 ,学生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容我们乐观 ,学生对教学质量
第二 ,那么足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这样 的态度呢?在之后 的 “ 该课程教学 中存在的不足
之处”一题 中我们找到 _ r 答案 :有 4 .% 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存在的最 大不足在于课程不 25 能与现实很好地结合。显然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主要集巾在课程 与现实脱钩这一原因上 。
表2 :学生对该课程教 学中存在的不足 的评 价 选择人数 比例 ( ) %
理》教学质量与效果 ,采用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势在必行 ,以让学生 在学 习中真教学 的 目标追求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 ,是指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的同时 ,引入 实践教学环节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比较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三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实践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我们课题组设计了协同教学课程设计大纲表3在大纲里我们针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整合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结构社会规律社会进步七个教学板块按少而精的原则对理论部分进行专题教学同时每个教学板块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拓宽教学领域
该课程不能与现实很好地结合 教材 内容陈 旧
教学方式死板
3 5人 8 27人 4
15人 1
4 .% 25 2 . % 73
l. % 27
教学水平不高 大班上课效果不佳
7 7人 8 人 1
85 . % 9 %
第三,真正让学生满 意和感兴趣 的是怎样 的教学模式 呢?我们在 “ 你喜欢什 么教学模 式? 的调查 中发现 : 0 ” 8 %以 的学生强烈希望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能走出课堂 ,走出 校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这个 结果证 明了要 提高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
理 工 类 文 科 类 艺 术 类 1 % 4 1. % 45 94 . %
比较满意
3% 4 3% 8 2 . % 81
比较不满意
3.% 98 3.% 42 4 . % 73
很不满意
1, % 22 1, % 33 1 .% 52
合计
1o 0 % 1o 0 % lo 0 %
合
计
1.% 26
3 . % 34
4 . % 04
1 .% 36
1o 0%
收稿 日期 :2 0 0 0 6— 7—2 4 作者简介 :杨越 明 ( 9 8一) 16 ,女 , 东湛江人 ,湛 江师范学院基 础教育学院高级讲 师。 广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06 第2 卷 第1 期 20 年 6 1
S UN AT EN NI E I Y S U V RS TY FORU , Vo. 6 N . 1 2 0 M 12 o 1 0 6
。
~
一
、 。 。‘ :● ‘0 ● ● ● .{ ”
关 键 词 :背景 ;协同教学; 实践教学 ;目 标追求
中图 分类 号 :G2 40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9 20)1- 0- 071 2(06 1 29 5 7 0 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理论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这 是大家公认 的事 实。因此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理沦与实践协同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中, 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 、探索的地方。我们课
原理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可以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
社会实践能力 ,这不仅仅是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课 改革 的当务之 急,更是开展协同教学 的 目标追 求 。
】 .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 哲学素质 ,是人们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 的哲学学 习和教育而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品质。这里的品质 ,包括哲学知识 、哲学能力和哲学品格三个层 次。培养大学牛的哲学素质 ,具有重大 的意义。17 94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召
的态度是 :很满意仅 占 l. % ,比较满意 占3 . % ,比较不满意 占 4 . % ,很 不满 意的 占 , 26 34 04 1. % ,这 一结 果让 我们 清楚 地看 到有 一半 以上 的学生 对我们 的教学 不满 意 。 36
表l :不 同专 业对该课 堂教学质量 的评 价 很满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