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英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得到启示,进而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一)从总体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1、城镇化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阶段,城镇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美、法、德、日、英、韩六国城镇化率平均为72.6%;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为74.5%;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达到75.5%。
2、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呈现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率平稳上升”,以美国为代表。
196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为71.5%;1973年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6%;1978年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人均GDP达到48112美元,城镇化率上升至82.4%,比196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种模式是“经济波动性增长—城镇化率阶梯式上升”,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和日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分别为71.4%和74.2%;70年代中期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2.9%和75.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3.2%和76.5%;2011年人均GDP分别达到42377美元和45903美元,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至85.7%和91.1%,分别比1960年提高23.9个和27.9个百分点。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与创新探索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与创新探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区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模式也不断涌现。
那么,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何异同之处?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国又有何创新之处?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探索新的城镇化路径。
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 以产业带动城镇化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了这种模式,即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带动城市和乡村间的产业融合、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温州的“五乡联创”。
五乡联创最早于2004年在浙江温州建成,是由彩虹集团投资兴建,共涉及永嘉县五个乡镇的规划和建设。
项目旨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和产业升级,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实现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建立集生产、居住、文化、教育、休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提高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以公共服务带动城镇化当前,一些城市也在探索这种模式,即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人口入城落户。
例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共服务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让人们心动、留下来。
此外,一些省份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以重庆为例,重庆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落户。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国际上的城市化进程更加成熟,各国也在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
下面,介绍几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
1. 以文化为纽带的城镇化模式以文化为纽带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人口和资金向城市集聚。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莱万特。
在佛罗伦萨,城市经济主要依托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业。
如今,佛罗伦萨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的经济支柱,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móshì)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yóuyú)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dònglì)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bìngqiě),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rénlèi)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信息项:1、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2、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与需求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方式与要点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与发展策略5、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11 国外城镇化发展概述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经历了城镇化的进程。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11 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美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中叶,其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扩张。
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112 英国的城镇化发展英国是最早开始城镇化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住房和环境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德国的城镇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1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121 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许多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122 产业支撑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确保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12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环境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城镇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
131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132 提高城镇化质量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对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首先体现在人口流动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一些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面临人口流失,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大了城乡差距。
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是新型城镇化不可忽视的挑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水资源的污染、空气质量的下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威胁。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能力,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不足。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在城镇中迅速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规划和管理的滞后也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困扰。
一些城镇在规划时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分布。
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其吸引力和承载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城镇化。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水资源和空气的保护。
毛概思想概论论文范文3000字

毛概思想概论论文范文3000字毛概课是大学生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3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概论文3000字范文篇一:《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研究》【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快步发展,为我们解决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各地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六十年进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国家。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的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够快速推进,主要归功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回顾中国城镇化建设风雨兼程60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大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施行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在这一阶段里,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起步、调整、停滞、恢复发展四个时期。
从1949年至1957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起步时期。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从1958年至1965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调整时期。
出现第一次逆城镇化现象。
从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停滞时期。
出现第二次逆城镇化现象。
从1977年至1978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恢复发展时期。
在1977、1978年,设市城市增加到193个,城镇人口增加到17245万,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17.9%,但建制镇继续下降,仅有2173个。
国外新型城镇化案例

国外新型城镇化案例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20%提高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由此加快。
“圈地运动”则引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大农场的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毛纺织工业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双重需求。
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
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英国很多新城市的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的结果。
如伯明翰成长于“黑乡”制铁工业区;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兴起于兰开夏棉纺工业区;利兹是西莱丁毛纺工业区的中心;谢菲尔德兴旺于约克郡西南部的“哈兰姆郡”制铁工业区。
乡村工业发展和这些新城市兴起,促使英国西北地区经济走向繁荣,缩小了与东南部的地区差距。
新加坡:环境规划与土地开发一体化放眼新加坡,整个城市就是一座花园。
这得益于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组织上的系统推进。
一是循序推进花园城市建设。
4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来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60年代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70年代加强了彩色植物的应用,80年代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
二是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将道路交通网络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开发一体化推进,避免了此后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郾10 ( 总 414)
World Agriculture
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对于其 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应当吸收借鉴, 同时必须汲取外 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要防止出现城镇化过 程中造成耕地锐减、 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过度消耗、 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 1.城镇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加强政府调
表 1 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 ( ) 1 9 5 0—2 0 2 0
笮
苏小金彦平 Nhomakorabea一、 引
言
年份 世界城镇 化水平 2 9 2 3 4 2 3 7 1 3 9 6 4 2 6 4 6 6 5 1 8 5 7 4 发达国家城 镇化水平 5 3 8 6 0 5 6 6 6 7 0 2 7 2 5 7 4 4 7 6 0 7 7 2 9 5 0 1 9 6 0 1 9 7 0 1 9 8 0 1 9 9 0 1 0 0 0 2 0 1 0 2 0 2 0 2
作者简介 : 苏小 ( 1984—), 男 , 安徽宿州人 , 硕士 , 研究方向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 E-mail: suxiao126@126.
com。
通讯作者 : 金 彦 平 ( 1949—), 男 , 陕 西 兴 平 人 , 博 士 , 博 士 生 导师, 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理论、 农村人力资本、 区域经济发展研 究 , E-mail: jinyanping11@。
[1]
由于 历史 以及现 实 方面的
原因, 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城镇化具有 独 特 的发展模式。 表现为外来资本大量涌入国内背景下, 工业化与落后 的 传统农 业发展 并存 , 但 是 工业化的 速度远远落后 于城镇化发展 速 度。 政府 没 有 能 力应 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所 带来 的 诸 多经济社会问题, 城 镇化过程大起大落。 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镇化进程, 造成了城镇化的过度过 速 发展。 从而引发了 一 系 列 的“ 城市病”, 如环境污染严重、 就业水平下降、 交 通堵塞严重、 住房紧张 、 贫 民 窟增 多、 犯罪率 持 续 上升等, 产生了一系列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称“ 中国的 城镇化” 和“ 美国的高科技” 是影响 21 世纪人类发 展进程的两件大事。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解 决好“ 三农” 问题事关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 必须 要用创新的思维, 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一 条 中国 特 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是当 今 世 界 发展 的必然趋势, 它 不 仅 为社会发展和人民 生活质量 的 提高带来了新的 动 力 源 , 而 且 还将 对生产 、 生活方 式产生巨大变革。 虽然 不同的国家和 地区 由于 自 身
控
出现大量贫民窟等问题。 城市不是 越 大 越 好, 城镇 规模过大、 过于 集 中, 容易产 生 “ 城市 病” 等一系 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因 此 , 城镇化不能 仅仅依 靠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来 带 动, 要 实 现大、 中、 小 城 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既 充分发挥大城市的 集聚 效 应, 也积极发展各类 中 小 城市 以 及 小 城镇, 充分发 挥它们在解决农民就 近 就业方面所能够发挥的基础 作用。 当今世界城镇化 呈 现出 聚集 与 扩散并存 、 城 市更新步伐加快、 动力机制现代化、 城市发展个 性 化和生态化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4]。 中国在过去 30 多年中城镇化发展速度, 超过了 其他国家。 从 1980—2010 年 的 30 年 间, 共 有 185 个城市跨过 50 万 人口 门槛 [5]。 中国 已 经进入城市化 快 速增长 时 期 , 预 计 2015 年 中国城市化 率将 达到 58.47% 。 2011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显 示, 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为 69 079 万人, 《 统计年 鉴 2011 》 显示 , 中国 2000 年 城镇 居 民为 45 906 万 人, 估算出 2000—2015 年平均增长 3.78%, 2015 年 全国城镇居民总数达到 80 131 万人[6]。 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 阶段 要 求 中国要走一条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新型城镇化, 是 指坚 持 以 人为本, 以新型工 业 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 为 原 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 城市集群化、 城市生态化、 农 村 城镇化, 全 面 提升 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 走科学发展、 集约高 效、 功 能 完善、 环境友好、 社会和谐、 个性鲜明、 城乡一体、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013郾10 ( 总 414)
World Agriculture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 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 :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国外的城镇化实践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 展之路积累了有益经验 。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又有所不同 , 不能走西方的老路 。 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过程 , 目的是总结经验 、 汲取教训 , 按照 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 积极引导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并依赖现代城市 规划的功能 , 针对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 关键词 : 农业现代化 ; 工业化 ; 城镇化
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
二、 国外城镇化路径分析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多 已达 70%~80%, 在这些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其发展规模、 发展轨迹、 动力源泉等方面都体现出 不同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主导、 自 由放任、 经济制约等模式。 分析它们成功的经验和 失败的教训, 汲取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 将有助 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按照政府和市场在 城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城镇化与工业化 的相互关系, 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 以西欧、 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 镇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 以及 以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 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等 3 种模式 。 不同国 家、 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 训, 值得研究、 汲取和借鉴。 1. 政府 调 控 下 的 市 场 主 导 型 城 镇 化 以西欧以 及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 主要通过市场作用 在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政府则通过 宏观调控有效引导城镇化的发展。 这些国家的城镇 化与市场化在整体上保持相互协调, 同步促进的关 系。 政府主要在于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基本社 会民生的保障, 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建设城市基础 设施,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 投入力度, 委托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正确应对 城镇化进程所出现的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 通过 不断完善制度、 机制, 针对特定问题及时调整政府 政策, 用行政、 财 政、 税收 、 货币 等 一揽子措 施 来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 足 。 可以 看 出, 各国在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土地、 生态、 住房、 交通、 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考虑的内容越来越多, 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2. 自由 放 任 式 的 城 镇 化 美国 是最 发达的 资 本 主义大国, 也 是 市场经济国家市场, 在其城镇化的 发展过程中, 市场扮演 着举足轻重 的角色。 这 样 市 场的需求就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的 兴起 成为经济发展的自 然 选择。 从 19 世纪 末到 20
三、 国外城镇化经验与中国 新型城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和形态, 都与其特定的 背景 有关。 一个 国家的城镇化模式 离 不开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 状 以及 文 化 传统 、 价 值 观念背景。 不同的国情 背景 导 致 了不同城镇化发展 模式。 中国人 口众 多,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 衡 的 矛盾 在一段时间内还比较突 出, 造 成了中国的城镇化过 程不可能一蹴 而 就 , 并呈 现出与其 他 国家城镇化不 - 37 -
参考文献
M ]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 1 ]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 [ [ 2 ] 王秀玲.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 J ] .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 4 ) . [ 3 ] 王建康.科学发展视阈下我国 新型 城镇化发展模式 研究 [ J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 ( 3 ) . [ 4 ] 郭小燕.世界“ 新型” 城镇化 趋势 及其对中 原 经济 区新 型城镇化的启示 [ J ] .小城镇建设, 2011 ( 2 ) . [ 5 ] 龙文志 . 十二五 城市化与 高层 建 筑幕墙 [ J ] , 幕墙专栏 , 2010 ( 11 ) . [ 6 ] IUD 领 导 决 策 数 据 分 析 中 心 .2015 年 中 国 城 市 化 率 达 58.47% [ J ] .领导决策信息, 2012(4).
World Agriculture
2013郾10 ( 总 414)
发展情况不同, 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会有不同, 但也 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
世纪 70 年代, 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美国城镇 化水平在 1970 年就超过 70%。 目前, 美国的城镇化 水平已经超过 90%。 然而, 这种过度市场化的城镇 化发展模式也导 致 了 一 些问题的 产 生。 由于政府在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调控 手段比较薄弱 , 政府 难 以对 城镇化的发展进 行积极 调控, 从而导 致 城镇化出现 了自由放任的发展 态势 , 其 突 出的表现 就是 过度 郊 区化, 城镇建设 无 序, 土 地 资 源 浪费严重 , 并随之 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 , 不 论是 政府 官员还是普 通老百姓都开始意识到 过度 郊区 化所 带来 的 负 面 影 响, 提出了“ 精明增长” 的 理念 。 其主要 内容是强 调土地利用的 紧凑 模式, 大力发展公共 交 通, 鼓励 环保出行方式, 混合 功 能利 用 土 地, 创造舒适 的环 境。 通过限制、 保护 利 用以达 到实 现经济、 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 的。 这些 措 施有效应对了美国 长 期以来完全由市场作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所 带来 的 社会和生态问题。 3.以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