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人教版七下历史12集体备课记录】

合集下载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四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内容:本册教材继续按照专题组织单元,共编排了八个单元,分别是“自然景观”、“成长的故事”、“人类的伙伴”、“国际理解和友好”、“可爱的动物”、“神奇的科技世界”、“我国的世界遗产”、“民间故事”。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百花园和课外书屋等。

每个单元大致包括课文三至四篇,作文一至二篇,综合练习一至二个。

全册课文有生字100个,每个单元的生字由两个单元组成。

全册要求学会生字400个,会写生字200个。

二、教学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能用普通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较全面地了解信息,并认真作好记录。

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他人的发言作简单的评价。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成长的感悟,并培养学生勇敢、乐观、坚强的精神。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能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和用词典等方法理解词句。

逐步养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就查词典,能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良好习惯。

能背诵课本中指定的古诗,了解诗人的朝代和作品。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能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提示写出完整的语句。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提高口头表达水平,提高写作能力。

能在书籍与别人交谈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地讲述自己所感兴趣的见闻。

有与别人主动交流的愿望和习惯。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科普作品,了解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内容。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阅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类似的书籍,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搜集信息、扩展知识、丰富积累。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三、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重点段落。
2、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切入点:
以向“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人学习为切入点。
五、教学疑点:留心课文中人物动作、外貌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田江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时间2016524备课地点办公室主持人胡月杏参加人员三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集体备课主题及内容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记录人黄梅集体备课过程一教材内容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田江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
2016.5.24
备课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胡月杏
参加人员
三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集体备课主题及内容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记录人
黄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一、教学目标:
六、教学创新点:
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七、教学练点:
1、123页选做题。
2、130页小练笔
3、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时间:[具体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四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

二、备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与目标。

- 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奇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和描写自然景观的能力。

- 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能够仿照课文进行写景作文的创作等。

2. 重点课文解读。

-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如“横贯”“浩浩荡荡”等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例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汹涌澎湃。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和朗读,体会这种描写手法的妙处。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的掌握、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描写手法和文章结构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 在写景类文章的学习方面,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景色的美,但对于如何细致地描写景色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例如,在描写顺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2. 学习能力与习惯。

- 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还不够完善。

在预习环节,部分学生能够主动查阅生字词,但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情境教学法。

2. 朗读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备人: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成员备课地点:阶梯教室学科:语文主备年级:四年级时间:10月11日备课中心问题:1 、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能力。

3、考虑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比较直观、形象。

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二、初读课文: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四、复述特点五、拓展练习六、总结讨论结果: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能力。

反思: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教师做引领者,为学生创造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整节课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心理,在课程改革的新课标指引下。

我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为教学主线,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不仅因为课文中智能汽车的功能和特点而惊叹,更能大胆想象。

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设计出更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功能。

例如:在智能汽车的两侧安上翅膀,必免交通堵塞带来不便,再如把智能汽车的车轮安上升降,当遇到水面时,汽车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中行驶。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无暇的。

他们的想象力更是无尽的。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触很深,我在为学生们的想象力惊憾的同时,也在为我的职业而自豪。

只要我们精心的培育每一株幼苗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三、在教学《未来的智能汽车》时,让学生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未来的智能汽车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汽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四、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再强化一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重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对比读,男女声对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未来的智能汽车》第一次教案《未来的智能汽车》第二次教案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汽车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第四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4、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版本:人教版【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掌握一定历史知识,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不具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践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去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本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内容。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

本课承上启下,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大统一的明清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探究法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以及史料分析法。

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度音乐】/?__m=mboxCtrl.playSong&__a=17722784_1996712_2092855_827669_1516448 _397516_1516484_837639_902168_428130_637027_27050312_14599143_1996698_2092871_2092875_6 36408_1996728_27045930_1409931_427672_974363_14598109_636947_27081514_1516557_942719_14 87235_5442776_17752037_353532_1516442_427495_14598990_1479506_2092888_2092866_17724496_ 18829820_14597966_14599932_1487192_588217_5442772_427438_20676845_427202_27047094&__o=/ artist/1316_playhot&fr=ps||#loaded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蒙古人》,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蒙古族)观看一组美丽的草原风情画,【百度图片】/i?ct=201326592&cl=2&nc=1&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 ndex&pv=&z=0&ie=utf-8&word=%E8%92%99%E5%8F%A4%E8%8D%89%E5%8E%9F%E7%9A%84 %E5%9B%BE%E7%89%87&f=3&oq=%E8%92%99%E5%8F%A4%E8%8D%89%E5%8E%9F&rsp=1你们会想到什么民族?这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辽阔的草原、雄健的骏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这就是蒙古族。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视频《东京一日游》,了解北宋东京这一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收集宋词、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提高鉴赏力。

表格填写,对比史学两司马的作品和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认识文学源于生活,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瓦子和勾栏;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微视频《东京一日游》,让学生了解北宋东京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宋东京会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1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包括市场、商业活动、传统节日等。

引导学生了解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宋词、元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家(10分钟)介绍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

展示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关汉卿的《窦娥冤》等,让学生体会其风格特色,提高鉴赏力。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表格填写:让学生对比史学两司马的作品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摘要:
1.备课背景
2.备课内容
3.备课过程
4.备课结果与反思
正文:
一、备课背景
随着教育部门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我们四下语文教研组决定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备课内容
本次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大纲以及讨论如何进行课后辅导。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备课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我们首先明确了本次集体备课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4.编写教学大纲:在编写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力求做到严谨、科学、系统。

5.讨论课后辅导:大家还就如何进行课后辅导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对一辅导、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四、备课结果与反思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还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辅导方式。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第12课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第12课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2.思想教育目标: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教学过程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

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蒙古大草原上,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呢?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使蒙古族的经济发展起来的?(1)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2)与其他各族的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但是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那么当时人们最渴望什么?渴望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要想完成统一,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还应有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这位时势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

(简介铁木真生平)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呢?(1)人民渴望和平、统一;(2)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我们该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呢?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不愧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人教版七下历史12集体备课记录】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历史)学科第(一)周集体备课记录一、授课内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二、主备人:于春辉三、教材分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初一历史下册的开篇,结束了上学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重新完成了统一,使国家进入隋唐时期,从课题可以看出隋朝的特点:繁盛与短暂。

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当中的隋朝建立、开皇之治、大运河等内容均为学习的重点。

第2课《贞观之治》是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的措施。

在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之后,唐朝建立, __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国家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继续采取措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初一上册之后,对 __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课堂的要求和环节更加熟悉,对这两课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其中的人物也非常感兴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目标:第1课: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__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要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2课: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史实。

2.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评价”等问题,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和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重难点:隋朝的大运河、贞观之治七、突破措施:展示大运河示意图、顺口溜等八、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九、教学过程: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导学(约5分钟)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__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方法步骤: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根据预习完成预习自测题1.隋朝建立和统一:①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②建立者:__________③都城:___________④统一全国的时间: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朝的繁盛①隋朝经济繁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隋朝经济繁盛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运河的概况:一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隋朝的灭亡①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灭亡时间___________③亡国之君___________预习自测题1.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的人物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2.隋朝的都城定于A长安 B开封 C北京 D南京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4.开通南北大运河的隋朝皇帝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5.大运河的四段当中,最短的一段是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二、合作探讨▲学习目标:隋朝大运河;★方法步骤: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做好记录,选同学进行1.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材料四: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五:大运河开凿图请思考①上述材料都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哪一伟大的工程?它是哪一朝代哪位皇帝开通的?②它开通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③这位皇帝为什么能开通如此规模的伟大工程?④材料三的图中A_____ B_____ C_____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情况?⑥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大运河的开凿?三、精讲点拨四、达标测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步骤: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测评1.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工程的赞美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2.关于隋朝叙述不正确的A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 B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发展C隋朝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宣告灭亡,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D开通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隋朝的统治类似于历史上的哪一朝代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4.隋朝繁盛的原因有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③人口大幅度增长④隋朝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可供隋朝五六十年开销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5.“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

”这是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

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B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方便帝王游玩五、【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隋朝大运河和今天的大运河有什么区别?第2课贞观之治导学(约5分钟)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方法步骤: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根据预习完成预习自测题1.唐朝建立和统一:①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②建立者:__________( )③都城:___________④继任者:_______(),年号________。

2.贞观之治①什么是贞观之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皇帝武则天①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_____的女皇帝。

她本是______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______,改国号为_____,史称“武周政治”。

②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武则天统治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

1.唐朝的建立者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2.唐太宗的年号是A开皇 B贞观 C开元 D天宝3.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张玄素 D魏征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是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高祖 D唐太宗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赞扬的谁的统治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高祖 D唐太宗二、合作探讨▲学习目标: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方法步骤: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做好记录,选同学进行总结1.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去世,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请思考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谁的名言?由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这位__认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②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唐太宗为什么这样称赞魏征?③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④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这种局面得以呈现?⑤材料三的人物是谁?后人如何称颂她的统治?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她?三、精讲点拨四、达标测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步骤: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测评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哪位 __意识到这一问题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夏桀2.电视剧《贞观长歌》,生动的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关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重视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3.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其主要依据是①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②推行发展生产的措施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④广建寺院,大肆崇佛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4.被唐太宗称之为他的一面镜子,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张玄素 D魏征5.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为宰相,表明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6.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在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请回答:①根据所学回答,唐太宗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采用了哪家学说?代表人物是谁?②他在民生和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③结果如何?④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教训,从上述结果中你得到什么经验教训?五、【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图中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据说她曾有遗言“自己的功过让后人去评说”。

你怎样来看待她为自己立“无字碑”的行为,你怎样把她的“无字碑”变为“有字碑”,向人们介绍她的丰功伟绩?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