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科学实验揭开芬达色素的谣言
央视科学实验揭开芬达色素的谣言

央视科学实验破除芬达色素谣言最近,芬达色素实验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实验中,实验者用一张纸巾快速搅拌玻璃杯中的橘色汽水,1分钟后,杯子里的饮料呈现出白色状,而纸巾已变成橘色。
这一实验通过网络传播,给爱喝汽水的人们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边是好喝的汽水,一边是对色素的忌惮,这种骑虎难下的感觉着实令人难受。
特别是在夏季又一次到来的时候,不喝汽水消夏,又该怎么活呢?按说,一个在网络上传播的视频不应该有多少权威性,但是当大家亲眼看到一张纸放在饮料杯子中搅拌后,饮料很快失去了本来的颜色,而原本为白色的纸张却变为饮料的颜色,也就不得不怀疑芬达含有大量色素了。
虽然芬达色素实验让很多原本喜欢汽水的人变得谈之色变,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质疑,市场上各种汽水多得是,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喝汽水,也没看谁因此喝坏了身体,或是生了什么病。
这个实验有科学依据吗?2017年的315晚会,便专门针对芬达色素实验做了一个现场演示。
央视平台是有绝对权威的,可信度要比一个其他来源的实验高的多。
那么,这次现场实验到底能得出什么结果呢?在“315晚会”上,央视对此特别发布了预警:橙色饮料中放入“纸巾”,搅拌后饮料颜色变浅,不是因为色素超标,是由于使用的“纸巾”是吸附力超强的色母片。
那什么是色母片呢?其实什么是一种新型洗衣用品,吸附能力很强,不论对于天然色素还是人工色素,都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例如:在洗衣服时放一两张色母片,衣物之间就不会互相染色了。
用吸附力极强的色母片吸附饮料颜色,以此说明饮料色素超标,这种实验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1其实,食物中添加色素的事并不少见,汽水加入色素也不是稀罕事。
芬达色素实验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反响,一方面是因为公众不知道视频中用的是色母片,另一方面则是欠缺必要的科学知识,这才使得芬达色素实验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
好在今年的315晚会为汽水正了名,也让爱喝汽水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色素问题了。
1《央视315消费预警:“纸巾”吸附颜色并非色素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17年3月20日。
「饮料居然会褪色」?这个曾惊爆朋友圈的谣言,你信过吗?

「饮料居然会褪色」?这个曾惊爆朋友圈的谣言,你信过吗?©进击的熊儿子出品执笔|熊儿子如若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历史终将会证明,和爸妈一起看315晚会,会遭遇莫名的尬场,特别是类似于饮料色素的辟谣。
3月15日晚,@英国报姐发微博称:妈妈本来一脸兴奋,一边看一边教育,「你看你看,平时就让你不要喝饮料,色素太多被曝光了吧」,结果话还没说完,画风突变,实验员突然的一句「纸巾吸色素是谣言,饮料可以大胆喝」,让场面突然尴尬了起来.....说真的,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其实呢,有关色素的安全问题,熊儿子在之前曾写过文章专门辟过谣,仅此重发,请务必让你的家长看到。
以下为原文:由于某些媒体的不正当宣传以及公众自身科学素养的不到位,在很多人眼中,色素一直是以反派形象示人的。
可是,色素真的有那么可怕吗?01听说.....芬达60秒变雪碧?朋友圈历来都是检验智商的好地方,前一阵就有一个风靡朋友圈的视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某男子把一张面巾纸放到装有芬达汽水的玻璃杯中,迅速搅拌 1 分钟后,芬达的颜色越来越淡,最后变成透明的「雪碧」。
如果不谙其道,指定有人看的一愣一愣的,甚至于可能会捶胸顿足,“老子最爱的“芬达”,难道都不能喝了吗?”但其实,这只是有心人的小把戏罢了,不过是正常的色素吸附现象而已。
不信的话,换杯橙汁、西瓜汁,照样秒变“白开水”。
当然,前提是,你要使用视频中的那种“面巾纸”。
当然,芬达等有色汽水中的确含有诸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着色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色素。
不过,添加量都在安全范围之内,并不会危害身体健康。
02听说……人工色素会造成儿童多动症?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又被骗了。
这只不过是某些媒体的「以讹传讹」罢了。
在很多年以前,有人曾提出过「人工色素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假说。
然而,美国的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在审查后,得到的结论是「没有证据支持」。
之后的2007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就提出了类似的假说,然而,其仍然没有得到权威机构和学术界的认可。
芬达色素真相曝光 原来是正常添加

芬达色素真相曝光原来都是色母片惹的祸
芬达喝起来够味、够爽,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喜爱的一款汽水。
不过,自打一段“饮料经纸巾搅拌会褪色”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之后,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芬达含有色素?那还能喝吗?
据了解,自“饮料经纸巾搅拌会褪色”的视频在网络上持续曝光后,很多人别说喝芬达了,就连提到芬达都会心有余悸。
那么,含有色素的芬达,到底还能不能喝?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揭开了芬达色素的谜底。
晚会上,主持人和实验员共同做了一个实验,准备了普通的纸巾和色母片两种纸巾,然后分别搅拌烧杯里的饮料。
大约30秒后,橙色饮料变浅,但质检人员解释说,饮料颜色变浅不是因为色素超标,而是由于使用吸附力超强的色母片。
明白了色母片的原理,大家才懂得网上流传的“饮料经纸巾搅拌会褪色”视频的真相。
原来,大众一直担心的芬达色素问题,都是吸附力超强的色母片“惹的祸”。
晚会现场,主持人还对色素问题做了更详细的介绍:“日常喝的饮料中含有一定的食用色素,剂量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的,大家不用惊慌。
实验中之所以产生饮料颜色变淡的效果,是因为用了吸附力超强的色母片。
如此,这个流言就被攻破了。
”
实验员对色素问题补充说:“其实部分食品当中有色素,大家不要担心,只要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符合相应的要求就可以正常饮用。
”
换个角度想一下,芬达等汽水味饮料能在市场上销售,说明它是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如果不达标,国家也不会允许销售。
所以说,仅凭这一点就应该明白芬达色素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好在今年315晚会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那些被芬达色素困扰的人们可以释怀了。
色素大爆发实验的原理

色素大爆发实验的原理色素大爆发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使得颜色大量释放,产生瞬间、剧烈的颜色变化。
该实验的原理涉及到溶液浓度、酸碱中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首先,溶液的浓度是影响色素大爆发实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质量或体积之比来计算。
在色素大爆发实验中,通常使用酸碱指示剂作为溶质,溶剂可以是水或其他适合的溶剂。
当溶液的浓度较高时,化学反应的速率相对较快,反应也会更加剧烈,从而产生更为明显的颜色变化。
其次,酸碱中性也是影响色素大爆发实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酸碱指示剂可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发生颜色的变化,从而被称为酸碱指示剂。
在色素大爆发实验中,选择的酸碱指示剂通常具有明显的颜色对比,如甲基橙、溴蓝等。
当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反应时,它们的颜色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使溶液产生大爆发样的效果。
最后,氧化还原反应是色素大爆发实验的核心原理之一。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反应中发生电荷转移的化学反应,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
在色素大爆发实验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粉末与酸性溶液之间的反应。
金属粉末(如锌粉或铝粉)在酸性溶液中被氧化,氧化产生的电子转移到酸碱指示剂上,使其发生颜色变化。
这样,溶液中的酸碱指示剂会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大爆发式的颜色变化。
综上所述,色素大爆发实验的原理涉及到溶液浓度、酸碱中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因素。
适当调节溶液的浓度,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以及控制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都能够影响到实验结果,使得颜色变化更加明显、剧烈。
这一实验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用科学击破这些谣言

用科学击破这些谣言标题:运用科学知识揭穿这些谣言导语:谣言是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击破谣言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运用科学知识,对一些常见的谣言进行逐一解析,以期为读者揭开谣言的真相。
一、谣言:手机辐射会致癌手机辐射致癌谣言在近年来流传甚广,导致很多人对手机使用产生恐惧和困惑。
事实上,市面上流行的手机辐射较低,远低于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标准。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会导致人体患癌症。
人们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手机而无需过度担忧。
二、谣言:夜晚使用电脑会伤害视力很多人认为在夜晚使用电脑会对视力造成伤害,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眼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在不同光线下的视觉敏感度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电脑会导致视力下降。
合理调节电脑屏幕的亮度、对焦距离以及适时休息,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视力。
三、谣言:基因编辑婴儿具备超强智力最近关于基因编辑的谣言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甚至一度让人们相信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使婴儿拥有超强的智力。
事实上,目前的科研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经过基因编辑产生超强智力婴儿的程度。
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基因编辑技术的边界,对于婴儿智力的影响仍然是未知的。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技术,并加强监管,确保其合法、安全的发展。
四、谣言:全球变暖不是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声音否定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主张其只是自然循环引起的。
当前的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和工业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五、谣言:垃圾分类没有意义垃圾分类在一些地方针对普通居民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有人便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行质疑。
垃圾分类通过降低废弃物的数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也有利于促进可回收物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少了色素食品照样五颜六色着色剂已有替代品

少了色素食品照样五颜六色着色剂已有替代品少了色素食品照样五颜六色着色剂已有替代品文章来源:admin 更新时间:2013-05-02近日,有媒体曝出卫生部拟禁38种食品添加剂,其中包括17种糕点、饮料、冰激凌常用的食用着色剂,声称禁令出台,冰激凌等食品或变得色调单一。
昨日,记者专门就此事对成都市内的超市、冰激凌商家、奶茶店进行了调查,并采访曾参与拟禁38种食品添加剂名单讨论的专家,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食品工程研究所所长车振明。
他指出,拟禁这些食品添加剂,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食品的颜色并不只依靠色素,可以通过原料搭配实现。
厂家:拟禁着色剂已有替代品昨日,记者对春熙路附近的几家超市进行了调查。
在这些超市里,很多糕点、饮料、冰激凌、糖果等食品,在标注上都说明使用了食用着色剂。
但记者随机调查了50多种食品后,并未发现此次被例入拟禁名单的食用着色剂。
"事实上,类似颜色的使用着色剂,并非只有一种。
"其中一种糕点生产厂商的负责人说,拟禁名单,并不会影响他们产品的生产。
比如食品中的黄色,就并不一定要使用拟禁的茶黄素,也可使用日落黄、柠檬黄等。
也有多家厂商表示,除了找到替代的使用着色剂外,他们也在寻找通过原料搭配,来实现食品着色的方式。
店家:新鲜水果也能调出饮料记者致电成都某冰激凌分店。
店方回应:"冰激凌的色彩并不是色素的专利。
"他说,他们的冰激凌,颜色就有几十种,但事实上,这些颜色几乎都不是用食用色素调出来的。
比如,天然的可可能让巧克力冰激凌成棕色。
李女士开了7年奶茶店,她说,几年前,成都奶茶店的确在普遍使用茶绿素等食用色素粉。
但近年来,大部分奶茶店已从原料的选择上来改变成品的颜色。
她拿出两个金桔,半个新鲜柠檬,一杯糖浆水。
随后,她调出了一杯没用任何食用色素的金桔柠檬水。
专家:原料搭配可实现食品着色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车振明。
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

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
.
今年的315晚会上,为解开众多消费者关注的“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这一疑惑,实验员在晚会现场将饮料倒在两个相同的烧杯里面,分别用普通纸巾和吸附能力很强的色母片搅拌烧杯里的饮料。
一分钟后发现,用色母片搅拌的纸巾颜色明显深于普通纸巾的颜色。
由此可见,两者颜色差异巨大的原因正是纸巾的不同。
实验员总结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根本没必要为部分食品当中的色素担心。
只要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就可以正常饮用。
“
.
.
2
.
通过央视这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大众才找到“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的答案。
原来,这么长时间里,我们真的误会汽水了。
之前网络上流传的汽水实验视频中,并没有给大家交代色母片的问题,才会引发消费者的误解与恐慌。
.
.
3
.
多亏315晚会帮我们揭开了芬达实验的谜底,不然很多喜欢喝汽水的人可能就会因为汽水实验而远离汽水了。
现在,让我们抛开“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的顾虑,畅享我们想喝的汽水吧,因为适度饮用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
.
4
.
虽然汽水实验引出了“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这个话题,并最终引发了大众对色素问题的关注。
但是,在色素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参照315晚会上实验员的话:只要食品当中添加的色素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并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
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 315晚会还汽水清白

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315晚会还汽水清白汽水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饮品,可是网上一段有关色素实验的曝光,却搅乱了大家平静的心情。
色素实验中,在一杯橙色的饮料中加入滤纸,搅拌一段时间之后捞出滤纸,滤纸染上了橙色,而饮料完全失色!看了视频的人担心地表示,饮料的颜色都被滤纸吸附了,色素含量是不是超标了?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谁还敢喝饮料。
因为心存“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的疑问,所以很多原本喜欢喝汽水的人开始对其敬而远之。
因为就算再喜欢汽水的味道,也不能拿健康开玩笑!此外,色素实验还成为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有力武器:“你瞅瞅,都是色素!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色素实验产生了质疑。
这个没有经过官方宣布,只是在网上流传的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中国有句俗话,叫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相信科学能为“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在315晚会上,“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的谜底终于被专业的质检人员揭开啦。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第二个消费预警环节中,质检人员演示用不同的纸巾搅拌饮料,大约30秒后,橙色饮料变浅,晚会的央视女主持不解地问到:“同样的饮料,为什么用两种不同的纸巾搅拌,一个烧杯里的饮料颜色会变浅,而另一个烧杯的没有变色?”实验员解释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使饮料变色的并非一般的‘纸巾’而是色母片。
什么是色母片?色母片是一种新型洗衣用品,吸附能力很强,不论对于天然色素还是人工色素,都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这个实验表明,饮料掉颜色不是因为所含色素超标,而是吸附力强的色母片的缘故。
其实,食品当中的色素只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按照规定标准使用,符合相应的要求就可以正常饮用。
”1至此,在网上流传了很长时间的流言戛然而止。
315晚会上专业人士的话,终于让大家找到了“芬达色素实验是真的吗”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也让爱喝汽水的人们终于放下了心。
1. 《央视315消费预警:“纸巾”吸附颜色并非色素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17年03月20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科学实验破除芬达色素谣言
最近,芬达色素实验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实验中,实验者用一张纸巾快速搅拌玻璃杯中的橘色汽水,1分钟后,杯子里的饮料呈现出白色状,而纸巾已变成橘色。
这一实验通过网络传播,给爱喝汽水的人们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边是好喝的汽水,一边是对色素的忌惮,这种骑虎难下的感觉着实令人难受。
特别是在夏季又一次到来的时候,不喝汽水消夏,又该怎么活呢?
按说,一个在网络上传播的视频不应该有多少权威性,但是当大家亲眼看到一张纸放在饮料杯子中搅拌后,饮料很快失去了本来的颜色,而原本为白色的纸张却变为饮料的颜色,也就不得不怀疑芬达含有大量色素了。
虽然芬达色素实验让很多原本喜欢汽水的人变得谈之色变,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质疑,市场上各种汽水多得是,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喝汽水,也没看谁因此喝坏了身体,或是生了什么病。
这个实验有科学依据吗?
2017年的315晚会,便专门针对芬达色素实验做了一个现场演示。
央视平台是有绝对权威的,可信度要比一个其他来源的实验高的多。
那么,这次现场实验到底能得出什么结果呢?
在“315晚会”上,央视对此特别发布了预警:橙色饮料中放入“纸巾”,搅拌后饮料颜色变浅,不是因为色素超标,是由于使用的“纸巾”是吸附力超强的色母片。
那什么是色母片呢?其实什么是一种新型洗衣用品,吸附能力很强,不论对于天然色素还是人工色素,都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例如:在洗衣服时放一两张色母片,衣物之间就不会互相染色了。
用吸附力极强的色母片吸附饮料颜色,以此说明饮料色素超标,这种实验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1
其实,食物中添加色素的事并不少见,汽水加入色素也不是稀罕事。
芬达色素实验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反响,一方面是因为公众不知道视频中用的是色母片,另一方面则是欠缺必要的科学知识,这才使得芬达色素实验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
好在今年的315晚会为汽水正了名,也让爱喝汽水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色素问题了。
1《央视315消费预警:“纸巾”吸附颜色并非色素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1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