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复习

合集下载

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1 词语解释1.1.1 挑灯夜战:形容为了完成工作而开夜车工作。

1.1.2 顿足捶胸:形容因愤怒或懊恼而跺脚或击打胸部。

1.1.3 摘抄:把重要的句子或段落抄录下来。

1.1.4 周礼:古代礼仪制度。

1.1.5 匹夫:指平凡的人,不出众的人。

1.1.6 清朝二百四十年证明:指清朝统治了240年。

1.1.7 文人墨客:指有才华的人。

1.1.8 朝廷:指封建王朝的政府。

1.2 课文解释1.2.1 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对朝廷的批评和反抗。

1.2.2 诗人代表了古代文人对朝廷腐败和贪污的不满,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的观察和批评。

1.2.3 “挑灯夜战”和“顿足捶胸”是文人墨客对朝廷不满的象征,是他们为了改变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表现。

1.2.4 课文中的“匹夫”是指普通百姓,他们也有正义感和奋斗精神,愿意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而奋斗。

1.2.5 课文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作品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对社会不满和努力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努力奋斗,改变现实。

二、课文生词2.1 意思及用法2.1.1 战图住,夜晚挑灯工作。

2.1.2 项木,船上支撑桅杆的木头。

2.1.3 拾遗,捡到别人丢失的物品并归还给他。

2.1.4 胆寒,人心惊慌不安。

2.1.5 焦炙,灼热的痛苦。

2.1.6 服气,感到服从认同。

2.1.7 沉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1.8 襁褓,古代给婴儿裹身的布。

2.1.9 鞭挞,用皮鞭、竹棍等打责人。

2.2 词语辨析2.2.1 细小、微小、微细:三者都有“非常小”的含义,但有所不同。

细小用于小得精致,不限于尺寸大小;微小指微微小小,非常细小;微细指微弱而小的细小。

2.2.2 才情、才气、才华:三者都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及其表现”之意。

才情指天生的艺术才能;才气指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才华指人的才能或事物的潜能。

2.2.3 敏感、灵敏、敏捷:三者都有“反应迅速或感觉敏锐”的意思,但用法不同。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单元要点以及学法说明: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

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简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4)动刀甚微(轻微)(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3、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3)《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4、鄙(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轻视,看不起)(5)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古今词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
译为:有……的呢)
素材运用
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运用赏析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
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
言善辩,聪慧机智。历史危难之际,能够在
危难面前“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的人不可胜数,但能够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这个伯乐就是
佚之孤,千里马就是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孤对
烛之武的充分认识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
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其结果是“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二课时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
兴 yuè) 2.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淬
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
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 “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
“震”,震慑)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 bìn。)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 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
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 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 南 (省略介词“于”)
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总结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总结PPT

4、《史记》和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
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 传共52万余字。“本纪”写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政治事件;“表”是按年 代、年、月写成的简明大事记;“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叙春秋 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贵族、 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重要历史 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 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
12、秦王购之金千斤(※定语后置句)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1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 16、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 17、判断句 ⑴此天子气也 ⑵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⑷亚父者,范增也 ⑸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⑹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8、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今为之虏矣
13、以 皆以美于城北徐公(动词,认为,以为) 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其无理于晋(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各各竦立以听(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介词,因为) 以试从,血濡缕(介词,来)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介词,来,用来)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在……的时候 或“因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仆所以留者(与“以”组成复音虚词,……的原因)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10.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 10.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部编语文必修上册单元考点精讲(第二单元 劳动之歌)【主题解读】青春因劳动而美丽,青春因工匠精神而熠熠生辉《喜看稻菽千重浪》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

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必修一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必修一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夜缒.而出,见秦伯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且君尝为.秦君赐矣4.又欲肆.其西封5.因.人之力而敝之6.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7.臣左手把.其袖8.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9.持千金之资币.物10.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

1.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3)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2.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2)将军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4)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3.私(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秦王》)(2)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荆轲刺秦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胜①shèng(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shēng(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鸿门宴》)5.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2)中江举.帆。

(《赤壁之战》)(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6)杀人如不能举.。

(《鸿门宴》)二、文言虚词写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1)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2)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3)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4)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5)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6)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其(1)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2)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3.与(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4.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 (①代词,这、他、自己 ②副词,还是、难道、一定、大 概 ①连词,如果、是……还是) 君知其难也 以其无礼于晋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3、者 (①助词,呢 ;表停顿;表判断)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亚父者,范增也
4、以(①介词,用、拿、因为、把…作为、把、凭、拿、按照; ②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表目的 “来” )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以其无礼于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 具告以事 籍何以至此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以次进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礼品。 今:货币。)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掷击;今,拿着) 10、断其左股 (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 11、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宫廷的侍卫。 今:中医医生) 1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 13、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婚) 1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之所以; 今,表结果) 1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 1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8、庄则入为寿 (古:敬酒。 今:长寿。) 19、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 20、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 今,第二次) 2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今,指
(三)词类活用 1.名次作状语 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极言时间极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西,往西) 进兵北略地(向北) 头发上指(向上) 函封之(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象箕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持剑盾步走(徒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今急而求子 图穷而匕首见 朝济而夕设版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伏尸而哭 夜缒而出
7、为(①wéi,动词,认为、整理、做、发出、作、是、作为、成 ②wèi,介词,替、给、对、被 ③句末语气词,呢 )
窃为大王不取也 乃为装谴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愿举国为内臣 使子婴为相 为变徵之声 又前而为歌曰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军中无以为乐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戮没:杀戮和没收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 ,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 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 却另有所图
二、文言词句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夫晋,何厌之有 (“餍”,满足) 秦伯说 (“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 日以尽矣 (“已”)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 (“返”,回来。) 请辞决矣 (“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 (“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猝”,突然。)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 2、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缺少的东西。 今: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人。 今: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走投无路。 今: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
4、微(①没有 ②低微 ③略微 ④稍微 ⑤深奥 ⑥轻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动刀甚微 5、鄙(①边境 ②把……当作边邑 ③浅陋 ④轻视,看不起) 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6、顾(①只是 ②回头 ③难道 )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击破沛公军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为之奈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何辞为
8、因(①副词,趁机、于是、就 ②动词,继承、沿袭 ) 因言曰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蒙故业,因遗策 9、且(①副词,尚且、将要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于(①介词,比、对、向、在) 长于臣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樊哙覆其盾于地 11、然(①连词,然而 ②代词,这样 ③助词,……的样子,形容词 然不自意 不然 项王默然不应
14、军(①驻军 ②军营 ③军队) 沛公军霸上 从此道至吾军 为击破沛公军 15、言(①说 ②话)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6、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幸亏)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17、去(①离开 ②距离) 亡去不义 相去四十里 18、当(①正当……时候 ②对等,比得上。) 当是时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9、故(①交情 ②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20、坐(①坐下 ②座位) 项王、项伯东向坐 因击沛公于坐 21、从(①跟随 ②带领,使……跟着 ) 张良是时从沛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2、胜(①尽 ②禁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杓 23、击(①攻打 ②刺杀 ) 为击破沛公军 因击沛公于坐 24举(①举起 ②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越国以鄙远 箕踞以骂曰 皆白衣冠以送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5、焉 (①语气词,不译 ②代词,它 ③疑问副词,为什么 ④疑问代词,哪里 ) 子亦有不利焉
以阙秦,将焉取之
6、而(连词,表并列、顺承、转折、递进、修饰) 黑质而白章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7、见(①召见 ②会见 ③被 ④拜见 ) 秦王必说见臣 乃遂私见樊於期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己 未尝见天子 8、深(①刻毒 ②深刻 ③久 ④深度 ⑤很,十分。)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夜深忽梦少年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深失所望 9、还(①回来 ②通“环”,绕 ③通“旋”,转身 ④归还 ⑤还 ⑥通“旋”,马上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计日以还 一尊还酹江月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四)一词多义 1、若(①假如 ②如果 ③好像 ④你 ⑤及,比得上)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说(①高兴 ②一种文体 ③诉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辞(①推辞 ②告辞 ③推缷)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5.动词作名词 规律:动词+动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命) 使使以闻大王(使者)
6.使动用法 规律: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兵) 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若不阙秦(使……削弱。)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封……为王,统治)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让……进去)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碎)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界) 既东封郑(把……作为疆界。) 太子迟之(认为……迟缓) 群臣怪之(认为……奇怪,不正常)
10、资①资财、钱物 ②资本,依据 ③资助 ④费用,物资 ⑤为……蓄积 (准备) ) 持千金之资币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如姬资之三年 11、如(①好像 ②往,到……去 ③比得上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起如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12、意:(①意图、意愿 ②料想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3、谢:①道歉 ②感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
2.名词作动词 规律:名词+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与郑人盟(结盟) 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走上前。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户籍册) 吾得兄事之(做事、侍奉)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施加肉刑)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从属二主) 樊於期乃前曰(上前)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祭路神)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戴白衣白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穿上上朝的衣服)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神示意)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
4.形容词作名词 规律:动(介)词+形容词 其人居远未来(远方,远地) 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 供其乏困(缺少的) 此其志不在小(小处) 沛公今事有急(急事)
距关,毋内诸侯 (“拒”、“纳”) 皆为龙虎,成五采 (“彩”) 张良出,要项伯 (“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旦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座”) 置之坐上。 (“座”) 不者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早”)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如果不这样)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资阳中学 凌 彬
一、语言基础
(一)字音 氾南(fá n) 阙秦(quē) 逢孙(pá ng) 佚之狐(yì ) 秦伯说(yuè ) 夜缒而出(zhuì ) 目眩(xuà n) 濡缕(rú ) 忤视(wǔ) 共其乏困(gōng) 无能为也矣(wé i) 变徵(zhǐ) 督亢(kà ng) 拊心(fǔ) 燕国 (yān) 戮没(mò ) 箕踞(jī jù) 自刎(wěn) 叱骂(chì ) 卒起(cù ) 樊哙(fá n kuà i) 彘肩(zhì ) 瞋目(chēn) 刀俎(zǔ) 参乘(shè nɡ ) 杯杓(shá o) 戮力(lù ) 玉玦(jué ) 飨士卒(xiǎng) 奉卮酒(zhī) 毋内诸侯(nà ) 鲰生说我(zōu shuì) 眦尽裂(zì ) 按剑而跽(jì ) 数目项王(shuò ) 欲王关中(wà 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