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速度背诵理解总结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思想理论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思想理论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思想理论知识点汇总近年来,考研政治科目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项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政治思想理论。

政治思想理论是考研政治科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入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政治思想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对现代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道路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4.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等。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5. 哲学基本问题与中国哲学发展哲学基本问题是研究人类关于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存在与发展、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等。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包括:多元开放、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推动中西方哲学对话等。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了解哲学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哲学的独特发展路径。

6.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基本经济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

考研政治全部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全部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全部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的基础部分,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内容。

2. 要重点学习《资本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重点关注其理论内涵和历史地位。

2.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等内容。

三、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1. 考研政治还要关注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包括全球化、多极世界、全球治理等内容。

2. 掌握当代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以上是考研政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我们可以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观等内容。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这一部分是考研政治复习的难点之一。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可以结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重点包括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内容。

-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包括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

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重点理解辩证法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和运用等。

2.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著作,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重点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条件等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考研政治知识点全总结

考研政治知识点全总结

考研政治知识点全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世界认识与改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体系。

(1)唯物论基本原理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论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一种反映客观世界和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客观存在的肯定、对物质基础地位的肯定、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肯定等。

(2)辩证法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是研究事物、思维和认识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

辩证法对事物的规律性、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对人的认识的规律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和货币资本经济等内容。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运行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指导。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制度理论、社会阶级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等内容。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制度的运行规律,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党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和总体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等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农村个体经济是基础、城乡分开发展等内容。

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点

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点

马克思1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3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指:①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③1844年德国西里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①彻底的科学性;②坚定的革命性;③自觉的实践性。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

6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7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

8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9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12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限度的,有三层含义: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14 面对新时代和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创新。

15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6 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17 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建设-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特点-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各章节详细内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部分: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部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 - 法律基础: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知识- 法治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与金融 -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 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结语在准备考研政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还能够帮助考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分数。

本文将对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它强调了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运动。

3. 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4.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推动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考研政治中的应用1.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在考试中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2. 考生在准备政治考研时,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三、如何有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注重理论学习。

考生应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

2. 加强实际分析。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社会问题文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多做练习题。

考生在准备政治考研时,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和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科学指南。

它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真理的根本条件,也是直接与间接实现工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武装。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创造,是一切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5.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和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前研究和发展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应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四

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四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导致所有矛盾的冲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 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1、社会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 度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12 下一页
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四
考研倒计时:六招搞定考前浮躁现象
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汇总
视频:辅导名师做客指导考研各科目冲刺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 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 奏,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 处。
4、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领导 下,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F)(2014.8)一(一)、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①②和主观条件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②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7.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共有表现①②③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①物质、财富→②精神→③发展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1)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①2②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根据2中的①来回答)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根据2中的②来回答)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6.辩证法(联系和发展)和形而上学(孤立和静止)的区分(世界的问题)(2)A.物质观1.物质的范畴(基石)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列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4.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5.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不能离开。

6.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几个事物之间的转移)。

B.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的主观(形式)的统一。

3.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

4.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依赖,反作用5.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谁是第一性问题上才是绝对的,除开这个范围,其他都是相对的。

6.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表现为物质的需求,物质为前提)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①②③C.实践观1.实践的本质含义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实践的意义①运动形式②地位;实践的原因①人类独有的活动②社会性③改造世界对象性,构成生活5.实践与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①历史前提②现实基础6.正确的实践观点就是理解5的内容的关键7.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本质:人们各种生活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①社会关系②社会生活③社会发展(3)唯物辩证法(2个总特征,3个规律,4个理性的思维方法,5对基本范畴)A.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1.辩证联系的前提;辩证法的要求2.联系与系统;系统的特点①②③④3.联系与“中介”4.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①②③④5.发展的含义;实质6.新的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①②7.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发展问题的体现)B.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和统一的规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实质)2.逻辑矛盾(思维)与辩证矛盾(固有)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②4.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①②5.解决矛盾的主要形式①②③④C.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物质具有质量)2.质的含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3.量的含义(事物,存在和发展,构成,数量表示的规定性)4.度的含义,质和量的统一体,保持了自身数量界限的范围,幅度,限度,超过就变成了新的质量。

5,认识质的意义(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区别其他事物)与2的含义相对应6.认识量的意义(主要是对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认识量才能把握好质,才能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做事要有质和量的要求,才能心中有数。

7.认识度的意义(把握好质,不混淆,为实践提供准则,防止过或不及)8.形而上学认为否定就只是单纯的否定,没有肯定的因素,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D.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此部分,有缩略,详细见终极政治)1.原因与结果含义(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1)因果关系的含义(存在的引起和被引起)(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①区分的确定,不确定②相互作用③彼此渗透④关系复杂,一因多果等2.必然性与偶然性含义(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3.可能性与现实性含义(过去,现在,将来的相互关系)4.现象与本质含义(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相互关系)(1)现象(事物外部)的特点①个别的②具体的③多变的④生动的⑤丰富的(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客观的,真象是主观的)(3)本质(事物内部)的特点:①一般的②共同的③稳定的④深刻的⑤单纯的(4)现象和本质是区别的,又是统一的:(5)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看现象5.内容和形式的含义(事物内在要素与其结构和形式的表现)内容是基础,形式是表现方式(1)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6.客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事物,客观本质的辩证法,相互作用,联系形态)主观辩证法的含义(人类思维和认识的辩证法,概念作为辩证…)7.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变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可称为概念辩证法。

E.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和演绎(逻辑与辩证逻辑)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联想画个概括图)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2.分析和综合(逻辑与辩证逻辑)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抽象与具体(辩证思维)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4.逻辑与历史一致(辩证思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辨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F.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含义(内部,发展趋势)其揭示①②③联系2.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不依赖人的意识)3.自然规律(自然存在的)与社会规律(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识转移的客观性)4.自然规律(盲目,无意识)与社会规律(有目的,意图)之间的区别5.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①②③④(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就是实践吗?)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活动的定义(改造客观世界,主客体相互作用)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指(人);客体指(对象);中介指(工具,手段,程序方法)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关系)5.主体与客体的实质(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使主客体改造发展与完善)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环节:①②③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②③④8.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①正确认识实践②错误认识实践9.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物→感觉和思维②感觉和思维→物11.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直观反映论的2个缺陷①②;能动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12.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①②③13.实践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针对12)14.实践活动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认识活动是以主体观念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

15.认识主体(人);认识客体(对象);认识中介(工具)16.理性因素: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作用①②③17.非理性作用:人的情感和意识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作用①②③18.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1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0.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21.主观真理论两种类型(共同错误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①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马赫主义)②有用的就是真理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

23.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补充,不是检验标准2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检验和证明是个过程,不会完结。

以下是对24的分解认识2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其他标准②凡是实践证明了认识的客观真理,都不具推翻的性质③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不能加以判定,以后也能2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和驳倒另一个真理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经被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27.价值的构成①②(在主体和客体间发生和形成的),及其特性①②③④28.价值的评价:主体对客体属性和本质认识基础上,把自身内在需要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9.价值评价的特点:①主体客体的关系为对象,获得主体的意义为认识的目的②评价的结果与主体有直接的关系,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③评价的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的认识主体的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真正的价值评价30.价值评价的功能①推动实践实现价值(激励作用)②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制约作用)③实践活动的导向因素(导向作用)31.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通俗表达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3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大家都想的)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问题2.社会存在属于物质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以及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宗教等)。

5.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略记)6.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他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意思就是说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所有)8.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