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行为指导

合集下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

以下为部分内容: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 mmHg,舒张压≥60mmHg且<90
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更多内容可查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获取。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
艾滋病毒不会通过空气、 水或食物传播,也不会通过一 般社交中的接吻、拥抱、咳嗽 和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18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等 传播疾病,所以被称为“四害”
鼠疫、流行性出血 热、钩端螺旋体病、 乙型脑炎、疟疾、登 革热等可经四害传播
19 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骤然减
(2)适量运动
成 年 人 最 好 进 行 3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3)戒烟限酒
酒精量(克)=饮酒 量(ml)×酒精度(%) ×0.8
(4)心理平衡
适当地评价自 己、应对压力、有 效率地工作和学习, 有乐观、开朗、豁 达、良好的人际关 系
4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适量运动
保证睡眠
5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 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异常肿块 疣痣增大 溃疡不愈 异常感觉 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大便习惯改变 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耳鸣、听力减退、鼻出血、鼻炎分泌物 带血和头痛 月经期外或绝经期后不规则阴道出血、 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20 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 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目前,我国每年结 核 病 病 人 数 约 为 130 万 , 占 全 球 的 15% , 位居全球的第二位, 3/4的患者是青壮年, 只有痰中能够查出结 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 才有传染性
15 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 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连续两周以上咳 嗽、咳痰、午后发热, 面颊潮红、盗汗(睡 眠中出汗称为盗汗), 胸痛、疲乏无力、食 欲不振、体重减轻、 月经周期紊乱等症状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是指人们掌握与维护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预防疾病、自我诊疗、安全用药等生活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一、科学饮食科学饮食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需的营养成分,适量摄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避免进食过多的油腻、高热量和高盐、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

同时,要在饮食中注意平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

二、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要重视预防传染病、慢性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学习有效的防病措施。

比如儿童应该及时接种疫苗,大家要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饮食不洁和过度接触有害物质等等。

三、自我诊疗自我诊疗指的是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初步诊断和自我治疗。

但是自我诊疗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正确区分常见病和急重症、选择安全的药品、不滥用抗生素、不随意注射等。

对于一些病症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四、安全用药在服用药物时,要根据医生的开处方,按时按量服用,不要过度或间断服药。

同时,要注意药品的来源,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药品,防止使用假药或劣质药品。

五、积极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机率。

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健身等,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广泛的,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来逐渐熟悉和掌握。

人们应该重视自身健康,培养健康生活的正确习惯,并积极参与公共健康活动,共同促进国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及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及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及释义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这个定义提示我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而是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研究、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社会适应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安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或)维护自身及别人安康的责任。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

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

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求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作贡献。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献血救人,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无偿献血利国、利人、利己、利家人。

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安康公民自愿献血”,“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活动内容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活动内容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活动内容健康素养是指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护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广大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我们提出了以下66条活动内容,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

一、健康知识1. 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学习掌握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水平。

2. 阅读健康类书籍、杂志,获取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3. 关注健康类节目、专栏,了解最新的健康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

4. 参与健康知识问答、竞赛,检验自己的健康知识水平。

5. 制定个人健康学习计划,每天学习一些健康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健康知识库。

二、健康生活方式6. 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身心健康。

7.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减少高糖、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8. 多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

9. 放弃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等,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

10.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应该在1500-2000毫升之间。

11. 避免长期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12. 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

三、健康行为1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治疗。

14.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身体营养均衡。

15. 避免过度节食、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和瘦削。

16. 戒除罪恶食品,尽量选择天然、健康的食品。

17. 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镇痛药等。

18. 积极参加疾病预防接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四、健康自我管理19. 培养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自觉参与健康管理活动。

20. 学会使用健康管理工具,如健康管理手册、健康管理APP等,记录自己的健康信息。

21. 学会自我观察,及时发现身体异常,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释义
摘要:
一、健康素养的定义和意义
二、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健康素养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提高健康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五、健康素养的未来发展
正文: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的提高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释义》,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观念: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理解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健康信息获取:能够获取、理解、应用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和社会健康信息。

3.健康行为:形成并坚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睡眠、戒烟限酒等。

4.健康维护:能够维护自身健康,包括预防疾病、管理疾病、康复疾病等。

5.健康决策:能够在需要时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包括健康选择、健康咨询、健康评估等。

健康素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预防疾病方面,健康素养高的人能够理解并遵循疾病防治的指导,如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等;在管理疾病方面,健康素养高的人能够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正确使用药物,管理慢性病等。

提高健康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包括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健康服务等。

其中,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健康教育,个人可以获取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技能,形成健康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66条 (1)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66条 (1)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66条2015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出台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6日来源:中国慢病管理网作者:麦科点击:11111摘要:2016年1月6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即2015版健康素养66条,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方面来做教育和促进,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

...资料图片什么是健康,如何获取健康素养?首先,咱们先要了解健康素养的定义: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2016年1月6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即2015版健康素养66条,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方面来做教育和促进,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

据了解,2015版健康素养66条是在原卫生部于2008年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进行修订的,内容针对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来做出调整。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 mmHg,舒张压≥60mmHg且<90 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天洗手、刷牙、洗澡等。

2.均衡饮食,多摄入蔬果、粗粮、蛋白质,并避免暴饮暴食。

3.适量运动,每天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避免熬夜,熬夜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损害。

6.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嗜赌等。

7.定期体检,预防疾病的发生。

8.注意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

9.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加社交支持。

10.学会放松,采取适当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看书等。

11.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定时休息。

12.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护眼睛健康。

13.避免与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触。

14.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15.户外运动时,注意防晒、防蚊虫叮咬等。

16.学会正确使用药物,不滥用和过量使用。

17.女性定期进行乳腺、宫颈癌筛查。

18.结婚后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19.孕妇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20.注意保护眼睛健康,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勿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等。

21.学会正确护理口腔,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

22.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定期查房,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23.学会急救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应对。

24.注意安全饮食,避免食物中毒。

25.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预防意外事故。

26.饮食多样化,避免单一食品导致的营养不均衡。

27.建立健康的家庭饮食制度,减少油腻和热量过高的食物摄入。

28.合理选择食材,避免激素和食品添加剂的过度摄入。

29.注意保护肠胃健康,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30.食用海鲜时要选择新鲜的,并注意避免食用有毒的海鲜。

31.合理利用药膳养生,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药膳食材。

32.养成喝足够的水的习惯,每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33.保持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4.注意避免高温和寒冷天气对身体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行为指导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

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合理膳食提供了权威指导。

适宜运动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运动应适度量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

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至少运动3次。

吸烟的人,不论吸烟多久,都应该戒烟。

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对身体都有好处,都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

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良好状态。

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将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一、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正常体重有助于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

超重和肥胖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

体重正常者应保持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到正常范围。

体重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进食量与活动量的平衡。

食物提供能量,运动消耗能量。

进食量大而运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若进食量不足,可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

体重是否正常可用体重指数(BMI)来判断,BMI=体重(千克,kg)/身高2(米2,m2)。

成人正常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之间,体重指数在24~27.9kg/m2之间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2为肥胖。

腰围是判断超重肥胖的另一常用指标。

成人正常腰围的警戒线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成人腰围的超标线为男性≥90厘米,女性为≥85厘米。

膳食应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

食物可以分为谷类(米、面、杂粮等)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禽、鱼、奶、蛋等),豆类和坚果(大豆、其他干豆类及花生、核桃等),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动植物油、淀粉、糖、酒等)等五类。

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

三餐食物要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

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0-400克的谷类食物。

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

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蔬菜、水果和薯类能够保持肠道正常功能,调节免疫力,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

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换,建议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二、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奶类营养丰富,营养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

饮奶有利于骨质健康,减少骨质丢失。

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同时预防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

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高血脂和超重肥胖者应选择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

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油、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膳食问题。

油摄入过多会增加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盐摄入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糖摄入过多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应养成清淡饮食的膳食习惯,膳食中要少油、少盐、少糖。

建议每入每天烹调油用量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酱菜等调味品和食物中的含盐量),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

坚持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病,人体碘摄入量不足可引起碘缺乏病。

成人缺碘可导致缺碘性甲状腺肿;儿童缺碘可影响智力发育,严重缺碘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矮小、痴呆等;孕妇缺碘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还会引起早产、流产、胎儿畸形。

注意:高碘地区的居民、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甲状腺炎病人等少数人群不宜食用碘盐
三、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适量饮水
生活饮用水受污染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等疾病,还可能引起中毒。

因此,要注意生活饮用水安全。

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

受污染水源必须净化或消毒处理后,才能用做生活饮用水。

提倡使用自来水。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从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量为1200~1500毫升,从事高温或强体力活动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要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