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赋第三十一段赏析【唐代】李白骈体文

合集下载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吊李白歌并序》,出神入化的拟古骈文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吊李白歌并序》,出神入化的拟古骈文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吊李白歌并序》,出神入化的拟古骈文余尝客九江,舟行适当涂,其间有太白酒楼者,遂乃登临。

但寒流清泚,远山憔悴;风烟掩抑,支离草际,则太白坠舟之地也。

江水泱泱,名流迹往;其高才品性,故老遗闻,多能道者。

又读太白文字,虽作世道茫然,终为抔土,然率性净直,不知悲观语,真仙人矣!嗟乎!万物不得其恒,能于得志而保其洁,失意而终其志者,复古至今,而又有几人能像谪仙之流欤?往虽必然,可谢后人,遂歌以吊之。

狂哉太白仙,悲也李青莲。

长安肆中识尔面,当涂江心慕君颜。

玉柱烟鬓雏凤眼,剑眉入云天。

颀身腰悬剑,舞影自翩跹。

敢以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

忆昔少年时,壮志离蜀滇。

谢屐逐野路,扁舟济江湖。

浩宇长风连天幕,丘山短歌怀作古。

歌罢酾酒倚叠巘,可以思绝峨嵋巅。

奠愁湖上人莫愁,飞燕堂前旧飞燕。

地柱崩倒东南陷,天姥连天势拔岳。

名山兮多险。

飞瀑兮生烟。

荏苒十年,遍于诸侯,君还记否?莫将余情听残漏,只为社稷报君侯,老夫鬓发已先秋,年少壮志尚未酬。

渭阴众闻“蜀道难”,颍阳独叹“将进酒”。

酒醉更深愁更愁,心寄明月月如钩。

文章易成功难就,槛外空余水悠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腔报国心,供奉为翰林。

醉倒酒肆中,天子呼不应。

世间文人情,千秋万岁名。

便卧龙廷草狂书,书生只笔却强胡。

诗成妆浓凝香露,清平三调宜圣主。

便为圣主念朝朝,只为贵妃情暮暮。

朝朝暮暮志如许,岂随霓裳羽衣曲。

落日城头土分爨,学剑便为随雕鞍。

匹夫犹能临死难,丈夫岂可醉酒酣。

投笔请缨斩楼兰,人幕志在青海湾。

兵败须臾如山倒,忠心反被逐深山。

谁与叹,谁与叹?空有志,在边关。

尘衣袖风鬓丝乱,当涂江头独潸然。

秋心有泪流如水,杯酒无味醉同欢。

君不见黄金台,几人欢笑几心寒。

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少荐才。

宝玉难从夺其白,英雄不可侮其概。

昆山璞玉自切磋,清水芙蓉去雕琢。

醉眼看花花寥落,醉人更比花寂寞。

月断风晓楚天阔,月既无言入城郭。

天何如之苍苍兮,乘大鹏以振八裔;地何如之茫茫兮,摧中天而折其翼。

关于明堂赋李白翻译的文章

关于明堂赋李白翻译的文章

关于明堂赋李白翻译的文章明堂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篇赋文,描绘了明堂的壮丽景象和李白对宇宙万物的思考。

这篇赋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而广受赞誉。

明堂,位于长安城中心,是唐朝皇帝举行重大仪式和庆典的场所。

李白在这篇赋文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明堂的壮丽景象。

他用华丽辞藻和生动形象来形容明堂的建筑风格,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写道:“金碧辉煌之宫殿,琉璃玻璃之台阶”,形容了明堂金碧辉煌、华丽非凡的建筑风格。

他还写道:“高台广殿之上,彩楼亭阁之间”,描绘了明堂高耸入云、气势非凡的建筑布局。

然而,李白并不仅仅是在描述明堂的壮丽景象,他更深入思考了宇宙万物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他写道:“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定数”,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也是受到这种规律的支配,无法逃避。

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思考。

李白在明堂赋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写道:“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唯有诗酒与吾心”,表达了他对诗酒和内心追求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创作诗歌和享受美酒可以超越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明堂赋是李白创作中一篇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作品。

通过描绘明堂壮丽景象和思考宇宙万物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李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篇赋文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它让读者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明堂赋李白翻译

明堂赋李白翻译

明堂赋李白翻译
摘要:
1.明堂赋的背景和意义
2.李白的翻译及其对原文的保留和改变
3.李白的翻译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明堂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篇名篇,描绘了唐朝皇家建筑明堂的壮丽景象。

然而,由于古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现代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翻译作品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对《明堂赋》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韵律,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使得翻译作品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首先,李白在翻译中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韵律。

在原文中,作者通过对明堂建筑的详细描绘,表达了对皇家权力的敬畏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

李白在翻译中,通过使用类似的语言结构和韵律,使得翻译作品与原文保持了一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次,李白在翻译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将原文中的景象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境。

李白的翻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使得《明堂赋》得以在现代流传,而且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总的来说,李白对《明堂赋》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韵律,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使得翻译作品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白《明堂赋》

李白《明堂赋》

李白《明堂赋》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读】唐代(武周)洛阳明堂又谓之万象神宫,是唐代最为恢宏壮丽的建筑之一。

唐代刘允济和李白均曾写过明堂赋,赞美这座壮观的建筑。

伊皇唐之革天创元也,我高祖乃仗大顺,赫然雷发以首之。

于是横八荒,漂九阳,扫叛换,开混茫。

景星耀而太阶平,虹霓灭而日月张。

钦若太宗,继明重光。

廓区宇以立极,缀苍颢之颓纲。

淳风沕穆,鸿恩滂洋。

武义烜赫于有截,仁声馺(马沓) 乎无疆。

若乃高宗绍兴,佑统锡羡,神休旁臻,瑞物咸荐。

元符剖兮地珍见,既应天以顺人,遂登封而降禅。

将欲考有洛,崇明堂,惟厥功之未辑兮,乘白云于帝乡。

天后勤莲辅政兮,中宗以钦明克昌。

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

则使轩辕草图,羲和练日。

经之营之,不彩不质。

因子来于四方,岂殚税于万室。

乃准水臬,攒云梁,馨玉石于陇坂,空瑰材于潇湘。

巧夺神鬼,高穷昊苍。

听天语之察察,拟帝居之锵锵。

虽暂劳而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

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瞳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巃嵸颓沓,若嵬若嶪,似天阃地门之开阖。

尔乃划岝峉以岳立,郁穹崇而鸿纷。

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

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

又比乎昆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于是结构乎黄道,岧嶤乎紫微。

络勾陈以缭垣,辟阊阖而启扉。

峥嵘嶒嶷,粲宇宙兮光辉;崔嵬赫奕,张天地之神威。

夫其背泓黄河,垠濑清洛。

太行却立,通谷前廓。

远则标熊耳以作揭,豁龙门以开关。

点翠彩于洪荒,洞清阴乎群山。

及乎烟云卷舒,忽出乍没。

岌嵩喷伊,倚日薄月。

雷霆之所鼓荡,星斗之所伾扢。

挐金龙之蟠蜿,挂天珠之硉矹。

势拔五岳,形张四维。

轧地轴以盘根,摩天倪而创规。

楼台崛岉以奔附,城阙崟岑而蔽亏。

珍树翠草,含华扬蕤。

目瑶井之荧荧,拖玉绳之离离。

(扌致)华盖以傥漭,仰太微之参差。

拥以禁扃,横以武库。

献房心以开凿,瞻少阳而举措。

采殷制,酌夏步。

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

壮不及奢,丽不及素。

求志赋第三十一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求志赋第三十一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国学 骈体文
求志赋
第三十一段
北宋 晁补之
作品赏析
•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 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 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 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作品赏析
• 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 野)。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 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 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 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图片欣赏
先事而后得兮,惟其食者之责。举九鼎于鲵渊兮,亦人 假夫一臂。予张子之好修兮,蹇博大而无朋。
……………………………………………………… ………………………………………………………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 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 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 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 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李白《明堂赋》系年新考

李白《明堂赋》系年新考
中图分类号 :1 2 0 7 . 2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7 4 0 8( 2 0 1 7)0 6 — 0 0 8 9 — 0 3
关 于李 白 《明堂赋 》的创 作 时 间历 来争 议不
断, 清 王琦在 《 李 白年谱 》中认 为此赋作于开元 三 、
清王琦《 李白年谱 》 中说 “ 按太白《 明堂赋序 》 历 溯天 皇 、天 后 、中宗而 不及睿 宗 , 则是赋 之作 , 不 特 在 未改 乾元 殿 之 先 , 并在 睿 宗 未崩 之先 矣 。 考睿宗 之崩在开元 四年六 月 , 制 改明堂为乾元殿在 开 元五 年 七月 ,赋之 作应 在 三 、四年 间。 岂所谓
( 河北师 范大学 中文系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0 0 )

要:参考唐代 史料典章 、 赋 作 内容及 体现思想 , 结合李 白的其他作 品,审慎推敲,对李 白 《 明堂赋 》
的系年进行 了重新考证 ,认 为李 白 《 明堂赋 》应 当作于天 宝元年。 关键 词 :李 白; 《 明堂赋 》; 系年
再 者王 琦根据 李 白的 《 赠 张相镐 二首 》一诗
中提到 的 “ 十五 观奇 书 , 作赋凌相如 ”一句来判定
四年 间 。詹 镆先 生不 同意王 琦看 法 ,在 《 李 白诗 文系 年 》一 书 中将 此赋 系 于开元 二 十三年 。而孟
繁森 则认 为应 当作于天宝初年 , 虽划定一定范 围 ,
称变更 来 限定此 赋 写作 时间 。他 在 《 李 白诗 文系
年》一书中说 : “ 按《 通鉴 》开元十年 : 冬十月癸 丑复以乾元段为 明堂 。又开元二十五年 : 是岁命将 作大监 康 种素之 东 都毁 明堂 ,赋 素言毁 之劳 人 , 请 去上层 , 卑 于旧九十五尺 , 仍 旧为乾元殿 , 从之 。 是 开元 十年以后二十五年以前 白亦 有作 《 明堂赋 》

士伸知己赋第三十一段赏析【北宋】蔡襄骈体文

士伸知己赋第三十一段赏析【北宋】蔡襄骈体文
•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黄石公说,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司马迁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吕坤说,富以能施为德; 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不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增广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儒贝尔说,如果你贫穷,用你的美德来显示自己,如果你富有,用你的善行来显示自己。贫穷是不需要计划 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没有人会为你的贫穷负责,却有人为你的富有而喝彩。 • 心灵的困顿,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富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自己, 用心生活。贫穷和富贵就是一念之间,观念决定贫与富,心态决定苦与乐。。贫贱时,眼中不羡富贵, 他日得志,必不骄傲;富贵时,心中不忘贫贱,一旦失败,必不气馁。
国学 骈体文
士伸知己赋
第三十一段
北宋 蔡 襄
作品赏析
•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 而不可得也。”(《说苑·杂言》)
•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 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彼不知也, 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 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作品赏析
•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 这话原是《吕氏春秋》里面引周公旦的话:"君子屈于不已知而伸于
知己。" • 庸常的人,即如我这样,常不知道这"屈"与"伸"的辨证,为其所困,引来

拟恨赋第七段赏析【唐代】李白骈体文

拟恨赋第七段赏析【唐代】李白骈体文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 帝城》等多首。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擬恨赋
第七段唐代 李白Fra bibliotek作品赏析
• 《拟恨赋》是模拟江淹的《恨赋》。《恨赋》、 《别赋》是六朝时江淹的代表作,李白少年时(开 元三四年间,约十五六岁)曾为拟作。
• 李白为以往时代之俊杰写“恨”,重在鼓励和鞭策 自己。李白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因而他的《拟恨赋》 积极向上,乐观豪迈。正是这种放达与奋进支撑着 李白艰难跋涉和苦苦追求的一生。
作品赏析
•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 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 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 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 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 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 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 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 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左右垂泣,精魂动天。执爱子以长别,叹黄犬之无缘。或有从 军永诀,去国长违,天涯迁客,海外思归。此人忽见愁云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 帝城》等多首。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明堂赋
第三十一段
唐代 李白
作品赏析
•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 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 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 “通天宫”。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 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后改作火珠,被誉为“国宝”),中有 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 明堂是紫微城正殿。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 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 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名为 “紫微城”。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 宿中的心宿。 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 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城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 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 按赋中有“臣白美颂”等字样,太白曾以此赋在东都洛阳进献玄宗。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 写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作品赏析
•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其宫城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 而命名为紫微城, 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 字, 整个轴线 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 微城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 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 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 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岂 比夫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非 享祀与严配,徒掩月而凌霞。
………………………………………………………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处举行。 唐代明堂初为武则天所建。武后垂拱四年(685年)二月,毁东都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证圣元年 (695年)正月,由于佛堂发生火灾,延烧明堂,为火所焚,后又重造,至天册万岁二年,唐玄宗来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因认为武后所造 明堂有乖典制,遂拆,依旧造乾元殿。开元十年(722年)冬十月,将乾元殿依旧题为明堂。开元二 十七年(739年)冬十月将改作明堂,毁明堂上层,改拆下层为乾元殿。
• 《明堂赋》是李白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后游东都亲见东都明堂后所作。此赋盛赞明堂 之宏大壮丽,写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 这篇赋阐述了其政治主张,管理国家应像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一样,才能将国家治理 成“几华胥之故乡”,才能达到“元元”(即百姓)“澹然”无事、归心朝廷的“政化”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