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0《唐雎不辱使命》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唐雎( ) 怫然( ) 跣( )抢地(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轻寡人与( )4.仓鹰击于殿上( )(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
2.大王加惠古义:;今义:。
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今义:。
5.非若是也古义:;今义:。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今义:。
7.以头抢地耳古义:;今义:。
8.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此庸夫之怒也()怀怒未发()(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2.轻寡人与()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天下缟素()5.亦免冠徒跣()6.与臣而将四矣()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篇。
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和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关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素养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
情境预设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几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5年灭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国就想用惯用伎俩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惠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技重施。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导学】【走近作品】《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②太守谓.谁B.①故.不错意也②故.君子有不战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岂直.五百里哉②争高直.指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1.B 2.C【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读讲故事。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历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二)阅读”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快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能看出本文对话体的特征,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合作探究,能够发表自己对唐雎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意义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1. 完成课堂活动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完成课堂活动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能看出本文对话体的特征,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完成课堂活动三,能够发表自己对唐雎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看法。
资源与建议1.学习这个单元应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运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从文字入手,进而赏析文章,终而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要突破这个难点,你需要以本文写作背景入手,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总结。
4.你可以通过评价任务和课后作业来检测对学习目标的掌握。
本节课采用的活动形式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资料助读1、《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后人所加。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2、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他们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
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主导国家大事,如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等,或托于贵族门下,出谋划策,如冯谖、毛遂、唐雎等。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情节,但对于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辱”“易”“其”“以”“徒”“跣”“抢”“休祲”“缟素”“色挠”等。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虽然”“休祲”“长跪”等。
3.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2.认识到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于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唐雎在秦国担任使者期间,成功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为齐国避免了战争的灾难。
文章通过唐雎的智勇双全,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大国使者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唐雎的形象以及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本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比较古老,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2.能够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认识到使者的重要性。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分析。
2.难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理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进行分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理解,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思考。
3.情景模拟法:学生扮演使者,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者的职责和使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和补充。
3.分析唐雎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雎的形象和品质,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4.理解使者职责:教师讲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的标题《唐雎不辱使命》和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我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唐雎以智慧和勇气回应秦王的威胁和考验,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这个片段精彩之处在于它展示了唐雎的品质和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5.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的。
-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文化介绍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课文翻译和阅读,如在线词典、文言文阅读器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在面对重要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答案: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像唐雎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勇敢地面对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通过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课堂
(1)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请分析唐雎在故事中的主要品质,并说明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唐雎的主要品质有忠诚、勇敢和智慧。忠诚使他坚守使命,勇敢使他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智慧使他机智应对危机。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秦王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性格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中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
4、反复诵读,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情感。
【重难点】1.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物的语气与神情。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
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神态,把握人物性格,小组合作撰写课本剧脚本并进行课本剧表演,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哦。
1.知识简介《战国策》是由西汉(朝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
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画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学习案第一课时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步骤:1.听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4.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巧妙之处。
3、通过对文中人物对话的剖析,总结安陵君、秦王、唐雎等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唐雎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中考导航1、文中“易”“许”“虽然”“是”等文言词语是中考高频考查词语。
2、中考对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考查十分频繁。
3、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人,如蔺相如、周恩来等。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
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
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三、导读理解1、重点词语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0《唐雎不辱使命》
【基础存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大易.小()
(2)故不错.意也()
(3)秦王色挠.()
(4)徒.以有先生也()
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一致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
B.岂直.五百里哉
C.否,非若是.也
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彗星袭.月
C.天下缟素
.. D.寡人谕.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秦王提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有何用意?
7.唐雎在反击秦王时,提到了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B.作者笔下的秦王具有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的性格特点。
C.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唐雎,虚写秦王。
9.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愤怒→→
【拓展迁移】
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
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
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
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遣之。
既无所获,虽畚微物亦携去。
妇人至显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婢妾盗饮器。
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则具茶食以赎,谓羊、酒、肴馔之类。
次则携壶,小亦打袴取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
..神
..戏庞然大物也,以为
B.虽.畚微物亦携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妇人至.显入人家至.则无可用
D.或.偷者自言或.王命急宣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
12.请你根据文段内容,谈谈金国的治国方法好在哪里。
【综合性学习】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班级准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参与。
13.班级要举办“他们在我心中”专题汇报会,汇报交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收获,请你和同组同学合作,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14.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士”形象?作者塑造唐雎这个“士”的形象有什么意图?
《唐雎不辱使命》
1.(1)交换(2)同“措”,放置(3)屈服(4)只,仅仅
2.D(A.道歉/感谢;B.只,只是/不弯曲;C.这样,指秦始皇说的“轻寡人与”/判断词,表肯定;
D.派,派遣)
3.C(“缟素”在此处是名词作动词,译为“穿戴丧服”)
4.(1)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2)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5.(1)先生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2)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
你啊。
6.秦王希望唐雎慑于自己的权威,知难而退,将安陵交出。
7.唐雎渲染“士之怒”的厉害,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与秦王拼命,这就为下文“挺剑而起”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
8.D(实写秦王,虚写唐雎。
)
9.威胁害怕
10.A(A.作为/认为;B.即使;C.到;D.有时)
11.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
12.金国的治国之道好在恩威并施。
“论罪外,皆七倍责偿”,如此从严执法治盗,让百姓不敢偷盗;设“纵偷之日”,虽名偷,实乃乐。
为普天同庆添彩,纯为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参考译文】
金国治理偷盗的事很严厉,每次捕捉到犯罪的人,除了按罪论处,都要以七倍来责其偿还。
只有正月十六放纵一日任人偷窃作为戏耍。
宝石货品、车辆马匹被人偷走,都不会刑罚处置。
这一日,人人都严格防备,遇到偷窃的人到来,就笑着赶走他。
既然偷不到什么东西,即使小小物品也会顺手拿走。
显贵们到了别人家里,趁着主人家出去迎接客人,就放任他(她)的婢女或小妾盗取酒杯等。
等到一日知道了物品主人名字,有时偷窃的人自己说出来,大的要摆茶设酒来赎取,酒席一般有羊肉、美酒、美食等。
次等就携带美酒前往赎取,最小的也要送打袴取回失物。
13.示例:同学们,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专题汇报会,介绍各位在这次爱国主义活动中的收获、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汇报自己的收获吧。
14.唐雎是一个智勇双全、胆识兼备的外交奇才。
作者塑造唐雎这个人物形象,旨在强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士”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他们能扶颠持危,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转亡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