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除法》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从上学期测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五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第四单元“测量”。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单间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除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对于除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除法的运算规则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除法教具、计算器、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得舒适、安静,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实际例子,如分水果,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除法的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除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除法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除法》单元解读与关键课例设计阐述

小学教学计·数学2021/03文|周蓉蓉王利芬《除法》这一单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我们将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审视单元内容,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分析原有的单元学习序列入手,发现可以改进之处,重构新单元学习序列,力图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1.瞻前顾后看教材———分析教材的学习脉络。
北师大版教材在小学阶段总共安排了七次除法的学习。
从教材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最后一次编排。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细细研读本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学习框架。
本单元的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写:第一段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在计算;第二段通过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寻找合理简捷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途径;第三段通过生活中两个常见数量关系的学习,运用所学计算解决问题,三个内容结构紧密,层层递进。
三个内容的核心目标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遵循了“定商—试商—调商”的思维主线,而每个内容都安排了两课时进行教学,按照商是一位数除法、商是两位数除法的顺序进行教学,呈现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
二、学情分析带着对教材分析的思考,我们对还没有学本单元的四年级学生和已经学习过小数除法的五年级学生分别进行学情调查。
通过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迁移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学生自觉运用估算的意识较弱,虽然能正确口算,但还不能把口算和估算建立联系,没有把估算主动运用到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中。
然而,估算在本单元的除法学习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定商、试商还是调商,都离不开估算。
从五年级的调查情况看,我们发现学生对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小数除法的错误率是最高的,很多学生出现商中间和末尾漏0的情况。
三、单元整合框架及思考1.整合单元学习序列。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_小数除法_的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教材分析金福园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组一、内容简析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第二部分是除数为小数的小数除法;第三部分是积、商取近似值;第四部分是循环小数;第五部分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通过“精打细算”“参观博物馆”等情境,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此规律的得出是借助实际情境得到的。
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又是除数为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为小数的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
通过“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情境,学习除数为小数的除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利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
通过“人民币兑换”的情境,学习求积、商的近似值。
货币最小的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就可以了,由此引入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
通过“谁爬得快”的情境,计算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会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从而介绍循环小数。
通过“电视广告”的情境,学习小数连除、乘除混合、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建议:五、各小节知识及练习解读:1、精打细算(小数除法(一))教材创设了“精打细算”,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自然引入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出发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运算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算能力有待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
3.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4.练习:学生进行分数除法的练习,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5.总结: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小数除法》说课稿

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小数除法》一、教材分析《小数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小数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小数除法,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妈妈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现在打八折,请问现价是多少?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例如,25元打八折,就是25除以80,我们可以将80写成8和10的乘积,即80=8×10。
那么,25除以80就等于25除以8再除以10。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例如,25除以80,我们可以将80写成8和10的乘积,即80=8×10。
那么,25除以80就等于25除以8再除以10。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例如,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以此类推。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三)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和转化整数除法到分数除法的思维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分数的概念和运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分数除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于分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对于除以一个分数的运算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认知困难,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除法的概念的理解和转化。
2.分数除法运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的讲解,以及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纸和作业本。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分配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配的物品的分数。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过程。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除法》教材分析

(新教材)北师大版精品数学资料《除法》教材分析单元学习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乐于参加数学活动,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学习共有五次。
第一次,二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平均分物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本质特征,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积累除法学习的活动经验。
本册是第二次学习,重点是结合平均分物与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注:本单元“有余数除法”都是指“有剩余的除法”,即余数不是0的除法),认识余数并探索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除法竖式的学习,主要是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学会用竖式表示除法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为学习分步求商的除法竖式打基础。
因为在以后分步求商的竖式计算中,试商的过程就是反复应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过程。
第三次,三年级上册侧重学习除法口算。
第四次,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并熟练掌握简单的除法竖式计算,三年级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五次,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重点是试商和调商。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
其中“分苹果”,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搭一搭(一)”,引导学生结合拼搭图形的实际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配物体时经常会遇到分不尽有剩余的情况,通过用一组连续数据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过程,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搭一搭(二)”,结合操作和分物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分草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经验,并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租船”,这类实际问题经常要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乐于参加数学活动,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学习共有五次。
第一次,二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平均分物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本质特征,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积累除法学习的活动经验。
本册是第二次学习,重点是结合平均分物与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注:本单元“有余数除法”都是指“有剩余的除法”,即余数不是0的除法),认识余数并探索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除法竖式的学习,主要是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学会用竖式表示除法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为学习分步求商的除法竖式打基础。
因为在以后分步求商的竖式计算中,试商的过程就是反复应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过程。
第三次,三年级上册侧重学习除法口算。
第四次,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并熟练掌握简单的除法竖式计算,三年级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五次,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重点是试商和调商。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
其中“分苹果”,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搭一搭(一)”,引导学生结合拼搭图形的实际操作
活动,体会平均分配物体时经常会遇到分不尽有剩余的情况,通过用一组连续数据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过程,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搭一搭(二)”,结合操作和分物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分草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经验,并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租船”,这类实际问题经常要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来解决。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时引入除法竖式,通过对竖式中各部分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竖式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网难。
为此,教科书并没有选择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表内除法时就出现除法竖式,因为学生既要认识除法,又要学习竖式,困难较大;同时,教科书也没有到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才出现除法竖式,三年级下册学生要集中理解分步求商的过程,难点不宜集中。
本套教科书选择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对除法竖式的初步学习,将为后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奠定基础。
学习竖式运算、引导学生不断追问竖式各部分的意思、外显除法计算的思考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教科书安排了结合学生熟悉的分物情境,引导学生解释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一方面,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算理;另一方面,借助竖式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等概念的意义。
这是一个具有双重价值的过程。
2.结合搭图形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积累探索与发现的经验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小学阶段的一个数学知识点,应该说这个知识点对小学生而言并非十分重要;但是,能否设计一个有效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知识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一次探索与发现的经验,就要看教科书编写者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和对数学的驾驭能力了。
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探索活动:分别用14,15,…,20根小棒搭正方形,观察、探索并验证拼搭结果中的规律。
在这个搭正方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当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了(小棒刚好用完),再继续下去,似乎又出现了一个“循环”。
学生只
要认真操作下去会发现这个过程很奇特,好像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控制着整个过程,其实这就是“规律”在起作用。
如果教师有把握,我们建议课堂上还可以让这个过程再延长一会儿,给学生多一点体会的时间,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这样,结合对操作过程的思考,再通过对一组商和余数“从无到有”连续出现两个周期数据的观察,学生就会初步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比较清晰的关系,其中“余数一定会比除数小”。
进一步,教科书还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
3.初步学习运用画示意图、列表等策略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科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如,在解决“租船”的问题时,教科书呈现了画示意图、列表和列式计算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与现实情境的联系,进而对计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后续的学习中,本套教科书还会对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经常性的渗透。
4.重视在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是《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是本单元教科书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解答有余数除法的现实问题时,往往不能直接利用计算的结果给出答案,而需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这对“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
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专门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
如在“租船”问题中,在每条船最多可乘4人的情况下,计算22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时,计算结果是“5(条)……2(人)”。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地解释这个计算结果,教科书首先安排了通过画示意图、列表和对话交流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能是5条船,而应该至少需要6条船。
在此基础一上,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联系实际意义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这里学生对计算结果的解释是有基础的。
会列式求出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这一步应该是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是瓜熟蒂落的结果。
因此,学生能否会运用更多的方式(自己的语言、画图、实物操
作、角色扮演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时安排建议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4版教科书,为方便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正文和练习能够更好地匹配,在教科书编写与课时的关系方面做了统一约定:全套教科书原则上只有两种体例,即2页1课时(1页正文+1页练习)和3页2课时(1.5页正文+1.5页练习),凡是“试一试”,通常占0.5页,建议用1课时。
本单元课时建议如下。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7课时。
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要点。
1.能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说明:除竖式计算外,评价时还可以结合具体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
说明:评价时,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试商过程中能否选择恰当的乘法口诀,也可以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价,不能仅靠纸笔测试方式,还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通过评价,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学好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和调整教学工作。
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最初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答案进行解释。
如在“租船”中,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22÷4=5(条)……2(人)后,在回答至少要租几条船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租船情况说一说自己的想法。